|
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4 h, [2 X1 ]! S' |: v- c: F$ V; r! g
' d. s# G8 r$ U" p5 J
& W! A, }- n! k0 y有两个字对中华民族航空工业的腾飞至关重要:川陕。
% s% e& D0 \+ z
0 B: g( S8 r3 {) v' Z }在不久前的川中蜀地,八一军徽曾在J-20威龙的垂尾上耀眼夺目:
3 \' P1 V2 y: p) A v( H! w![]()
# C% u5 A8 E: c/ e) v
& o7 c/ C6 S8 }# H而现在,在大秦上郡之地的陕西西安阎良,五星红旗又随着运20的首飞而在空中飘扬。下图就是运20首飞的照片,垂尾上的五星红旗清晰可见:
$ V! z& q# z$ E/ a7 Z % y6 v4 ~$ R3 v: j4 @
0 ~! ?0 i5 ]! v3 C1 E4 M7 f3 H运20是中国战略空运的基石,也是中国战略空运时代的开始。中国可以凭借运20将力量迅速投射到遥远的、甚至连地面车辆都难以到达的地方。所以这面国旗既代表了祖国对运20的希望,也代表了中国航空人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v9 e9 h8 P# n0 X' v
. s( A( w, }. m8 j下面,我从气动和结构上对运20的机体设计提一些个人看法。1 r7 ?, H& N: u6 Y6 C6 i, c# \
2 d7 h' r' S ^8 e }二、机翼与机身的结合
/ D, C0 z' Z9 W4 |9 t' B! r! p g/ k3 u' Y, [
1、两种不同的翼身结合- M" Y% c) T# f, J
* g; j3 ]9 s2 f; G. G6 X5 C! ?3 d
运20的机翼高高地安置在机身上部。机翼的中央翼基本上是从外面安装在桶形机身的上方,如下图所示:
$ ]- H7 l3 d/ U( l6 F![]()
C. c/ f! ^) Q2 Q/ g( I' ^( ?$ \4 Z2 `# E0 l: b
* X7 M c2 P% u7 E- v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20机身背部有高高鼓起的整流罩。这个整流罩正好包住机翼的中央翼和中央翼与桶形机身的安装点。2 v$ p) Z7 ?4 Z& Y4 g1 J2 M
与运20不同的是,美国C-17的机翼却是中央翼从桶形机身内部一穿而过,从而避免了运20那种高高的整流罩。下图是C-17正面照:9 z: `* ]2 \$ D m! q, G
![]()
% J; K- B5 x" k5 q0 y& j1 N! X7 `3 T9 ^ y" a) B9 C7 @/ d2 [
" H0 Y7 i- f3 k- ]$ t1 W {
下图是C-17的中央翼从机身内部一穿而过的示意图:
. l& [0 f0 s2 `0 T3 u6 U![]()
: ^7 |) ^" @1 z- {; l! s6 G
3 F! Z) Z9 D0 o& ]' f, r; h运20这种中央翼基本外置的设计,虽然设计难度小,但是相对巨大的中央翼整流罩产生的阻力比较大、整流罩本身因为尺寸大所以重量也比较大。
: [' q) ~) f2 s% F! |; G- b: E3 Y8 s* B* t, [
C-17中央翼基本从机身内穿过的设计,机身结构设计的难度大一些,却换取了两个主要好处:
1 `( {: a: W- ~: C" J! E& _
9 E7 ?' x' w% xA、 机翼和机身的整流要求小。不但阻力小,而且为整流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小;
* }0 Q% |7 T L! _: f3 h
3 }; F9 V A; E& g, v6 o1 ] l" bB、 上述小的整流阻力可以使机身的直径更大从而扩展货舱容积。因为机身加粗会增加阻力,而C-17凭借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所节省的阻力,正可以用来加粗机身直径使C-17拥有更大的货舱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从外观比例上看,C-17比运20要“肥”一些。
3 I0 j2 u- {% E: N* h
& s) a" A! l& ^ K6 p/ V; \当然,中央翼基本从机身内穿过的设计导致C-17在货舱中部靠前的顶棚上有一个突出来的中央翼,如下图所示:
( B# {9 l+ Q. n6 v7 D6 x8 M2 m. @5 b![]()
/ p# r! Y3 |$ j+ f- _9 Q2 C) h L/ j. v
( L; o& j$ @9 e r, E0 H! {" ]
但是正如前面2中所说,这个从天花板中突出的中央翼换取了更宽的货舱。所以是值得的。作为对比,下图是伊尔-76。伊尔-76与运20一样,是中央翼基本外置设计,所以其货舱顶棚因中央翼而突出的部分非常小,与C-17不可同日而语:
3 Q4 f8 D1 S. N( u5 @5 _' j: c![]()
$ o( v2 I9 A" f; ?$ q2 \- V( m* ^' t- U+ ]/ v$ g* d
2、 技术的复杂性使类似运20的翼身结合方式仍在广泛应用5 ~2 L2 S3 j/ @
* s. S b ?# [. r6 L ~4 e虽然C-17使用的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有阻力低、可以增大机身直径的优点,但运20的中央翼基本外安装也有设计简单、结构简单的优点。所以现代的很多运输机仍然使用类似运20的翼身结合方式。比如欧洲的A400M、乌克兰的An-70,均是如此。下图是空中客车的A400M正面图,可以看到类似运20的翼身结合方式:
Z" k7 J$ R4 ?: N/ F) H1 v , y9 V1 J* r- ~: a( Q7 k. X
1 U" `4 }" x% ?! S( G' n/ n* v; a
P8 ^7 d D) C$ H下图是A400M翼身结合处机身部分的开口和整流罩的基本结构。这个开口比C-17那种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的开口要小、要简单:; r. `. y( u" s7 B; h, h
' e& G5 L" G' b2 q
. ^ T& V$ \2 ]2 v1 B% v: ]所以,作为中国的第一种大型运输机,运20采用这种相对简单的翼身结合方式,是非常合理的。& H. X6 y; m9 w
, |: W. k$ s# ?7 U5 D1 U1 E1 P5 t9 R
三、起落架7 }$ q" S* K$ u' y
2 v) M6 G8 ^9 d8 [% a
运输机的起落架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运输机的场地适应能力,从而直接关系到战斗力。7 g6 d! K5 \5 L$ A
' i. t: } X+ m+ w
为了在未经铺设的跑道和低等级跑道起降,运输机起落架的轮胎压力要低一些、轮胎要大一些、轮胎数量要多一些。
6 W7 ~; T# x6 z8 K) S# C6 N; @: t$ y! z
为了在诸如大雪覆盖的跑道上起降,运输机起落架轮胎的车辙印记最好不要重叠,以免后面的轮胎陷入前面轮胎碾压过的车辙中。
& P: p9 m8 c1 I$ ]8 X! V. s$ B, B' z; `) L9 B
在这方面,伊尔-76做得非常好。伊尔-76的主起落架每侧有八个轮胎,而且这八个轮胎形成多达四个车辙印记。这使得伊尔-76可以在条件恶劣的场地起降。下图是伊尔-76放下起落架的照片:
8 X2 p: d, L/ R% I# u) ]( V+ F 1 D. D; Q A5 x
$ p+ T# M! ?# M/ u6 n+ a" d4 p L3 y9 x; y! M
但是伊尔-76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起落架重量和巨大的起落架舱。伊尔-76的起落架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需要四个巨大的整流罩。相比之下,绝大多是运输机仅仅需要两个。巨大的整流罩也增加了飞行阻力。下图中伊尔-76机腹下面和侧面,可以见到两对共四个大鼓包,就是起落架舱的整流罩:/ Z1 @* L+ v5 V: B( y4 l
- @) l; K! j# U; B3 M. z4 C5 }
3 L( e& ]& { z3 A6 \% q) J" c2 X" t, |, m: H7 Q
C-17很好地平衡了这个矛盾。一方面,C-17每侧的主起落架有六个轮胎产生三个车辙印记;另一方面,C-17只需要一对共两个并不很大的起落架舱整流罩。请见下图:
; B# j9 G2 x2 u8 C3 Z9 f![]()
" Z. @1 l+ O& @2 y Y
9 ]; F5 U6 N( I8 f$ [7 [运20的起落架在场地适应能力上,明显不如伊尔-76,应该也不如C-17。因为运20主起落架的轮胎数量不如伊尔-76,轮胎的车辙印记数量也少于伊尔-76和C-17。虽然这仅仅是简单的清点数量,还没有比较轮胎的压力、尺寸,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下图可见运20的起落架布置:
- Q3 y/ K a8 h$ I" F & v( H4 f6 ]$ [# m6 |' D
( m8 q+ V/ C2 x. L9 B! W, N
不过运20的起落架舱的整流罩明显比伊尔-76小,从而减小了阻力。运20的起落架也应该比伊尔-76的轻。这些都为运20虽然使用与伊尔-76同样的发动机,但采用更大直径的机身提供了条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y, H0 V3 ]$ e' [2 @0 x7 ]5 }' h- C
$ n) G& [- m4 q0 {四、尾舱门
. L2 @# Y& e9 d3 @, u' M5 \1 B3 t' A, l: d4 ?; x' v
现代运输机的尾舱门主要有两大类:以C-17为代表的两片式,苏俄的伊尔、安东诺夫广泛使用的多片式。
, e# E4 ]1 d) B3 k3 e" L5 kC-17的尾舱门只有两片:上面一片向上开启、下面一片向下开启。下图中C-17正打开尾舱门进行空投:
' G4 H& B7 p; r. |3 I# F![]()
; {* B* |; D* C% O8 C- `" J m* T: d2 X1 Q- P" z, A
这种简单的尾舱门不但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而且重量轻。但是这种舱门很容易形成一个宽而瘪的后机身,从而使阻力加大。C-17通过精心的气动修行和安装扰流片克服了阻力大的难点。下图是C-17肥扁的尾部和尾部的扰流片:
) Y/ L* [2 H- I. f7 u8 A- } & w3 u/ y7 n2 N' y/ C5 k: J
- f Y/ Z! k# r5 l
运20与伊尔和安东诺夫一样,使用了多片的尾舱门。这种尾舱门在关闭时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低阻力的气动外形,但是因为需要开关多个舱门,所以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下图是伊尔-76尾舱门打开时的样子: 6 `, I8 n* ~( Y' { C3 |) [
# v( z Q6 s6 O
. A e8 T- z p" k, T4 v图中,伊尔-76的上面一片舱门向上开启;两侧的两个舱门向侧面开启;下面还有一个舱门向下开启成为跳板。运20应该也是这种尾舱门。( ^5 R5 R8 F- n% D
, B) i& |7 m6 v9 R$ f: M. E5 N
本文小结:
& j/ v4 D% z6 m L8 m; w, c# n# H7 Z: d1 `& b4 m7 n$ }
1、 运20是中国构建战略性的力量投射手段的开始。运20的开发单位前途无量;
2 v% m+ Q+ h, _1 i" Q. W: _, ?8 I. A# f1 l" z1 I- G
2、 运20气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主要采用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与C-17相比仍有差距。
% m0 [6 q8 e' Z+ F j0 a5 ], r+ a4 T' t$ w' u _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