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中欧关系怎么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欧建交50周年了,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在北京庆祝这个中欧关系的重要节点。但中欧关系近来一波三折。中国有意批准欧盟酒类符合自愿最低价格条件的厂商可以免于关税,但欧盟依然拒绝给予中国电车“同等待遇”;欧盟将中国医疗器材排除在公共采购之外后,中国也对等反制; 7月17日欧盟取消了中欧经济会谈,理由是中欧在主要议题上缺乏进展;原定两天的50周年庆祝行程现在只剩北京行程一天,第二天的合肥行程取消了。

在北京会谈中,中欧签署了气候行动联合声明,就这还一波三折。会谈前不久欧盟还要求中国在减碳减排上“做出更多”,才同意签署,而罔顾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对减碳减排承诺最多、落地最力的事实。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中美关系走入深水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对中欧关系缺乏相应的准备。在拜登时代,美欧合流容易想象,但在特朗普时代,美欧关系紧张,欧洲难道不应该向中国靠拢才对吗?然而这没有发生。

中欧关系怎么了?

欧洲理事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国家元首”)科斯塔是橡皮图章,欧盟委员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政府首脑”)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专员卡拉斯、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固然亲美,但欧盟大政的方向并不单纯由几个人决定。这几个人也是欧盟内部经过竞争和利益平衡才胜出的,并非由于阴谋而“篡位”,他们代表的就是欧盟利益。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人们喜欢用三国演义来比照美中欧关系,这很有道理,但是否符合三方认知,取决于视角。在三国里,北方的魏国最强大,最有侵略性;东方的吴国第二强大,但实力与魏国有差距,本身对西方的蜀国也心怀不轨;西方的蜀国最弱小,但也因为最大生存压力而活得最机智、最精彩。

在三国演义里,蜀国由于诸葛亮、五虎将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曹操及其大军是邪恶的象征,孙权和周瑜则是逐小利而忘大义的鼠辈。这是文学作品带来的刻板印象,现实要更复杂但更干巴巴一些。在美中欧里,谁是魏蜀吴呢?

在中国视角里,中国是最弱小的蜀国,最充满智慧和能打只是文学比照的副产品,但也符合中国人的自我定位。美国是毫无疑问的魏国,实力强大,到处霸凌。欧洲则是吴国,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在美国视角里,实力和态势是割裂的。美国实力最强大,但在态势上是受到魏国逼迫和蜀国挖墙脚的吴国。中国在实力上还只是第二的吴国,但在侵略性上堪比魏国。欧洲无论是实力还是态势,都是弱小的蜀国,还没有蜀国的智慧和能打。

欧洲视角更加复杂。欧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自认为占据进步主义(如环保、人权、可持续发展、多元文化、福利主义等)的道德制高点,在美中竞争中具有合纵连横的杠杆支点地位,在这方面好比蜀国。由于工业革命至今积累的先发优势,具有堪比吴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美国具有魏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但具有吴国的“可友好性”和“可拉拢性”。中国则具有魏国的侵略性,吴国的实力,蜀国的战略地位,毕竟中国“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

中国肯定不认为自己具有侵略性,这确实是欧美叙事。中国崛起实质性地改变了地缘政治经济现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是在侵入一直由欧美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从欧美视角来看,这就是侵略性。

在中美大竞争的现在,中美都在争取欧洲的支持,欧洲认为这是机会。问题是,中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美国,美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中国,而欧洲呢?

欧洲本以为可以吃完中国吃美国、吃完美国吃中国,突然发现两头受挤压、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中国对中欧关系突然走入深水区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同时,欧洲对美欧关系突然走向深水区同样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

欧洲早就接受了世界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现实,但Pax Americana与Pax Europa是相容的,不是相斥的。欧洲比美国先由俭入奢,对中国更是高高在上。但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突然长成房间里的大象。欧洲以为“条条大路通向美国”,但现实悄悄变成“条条大路经过北京”。在新冠期间,欧洲突然惊觉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之深之广,但“去风险化”则根本推不动。

欧洲分“农业欧洲”与“工业欧洲”。“农业欧洲”没有足够供养自己的制造业,或者制造业只是为跨国公司打螺丝,需要靠农业、旅游等撑起国民经济,还有就是靠欧盟(实际上就是德国)补贴。德国是“工业欧洲”的核心,利润相对丰厚的制造业不仅支撑德国经济,也是其他欧盟国家“靠德吃德”的本钱。

还有的就是介于“农业欧洲”和“工业欧洲”之间的国家,比如法国,一方面有空客、雷诺、道达尔等,另一方面是酒类、香水和化妆品、奶酪、食品出口大国;荷兰有飞利浦和壳牌石油,但奶酪、花卉和球茎也是出口大国,荷兰的金融和服务也很厉害,有KPMG、ING等。

中国供应链对农业欧洲意味着消费品,可替代性相对较强,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则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供应链对工业欧洲是双刃剑,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中间品的可靠来源,另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制成品的强大竞争,两方面都难以替代。中国制造业还在迅速向高端产品这个欧洲曾经稳居的舒适区强力渗入,严重压缩欧洲对华出口的竞争力,降价竞争则严重影响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态循环。

欧洲奉行福利主义,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幸福感。这样的社会经济生态一方面抑制创业和发明,另一方面需要少数高税收产业供养全社会。这是手停口停的社会经济生态,所以欧洲对涉及经济基础的“侵略性”特别敏感。

在欧洲尚在科技前沿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这样的体制问题不大。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甚至进入跃进时代的现在,欧洲跟不上趟了,原有体制有崩盘危险。这正是欧盟当前的焦虑所在。

在更大层面上,欧洲的焦虑来自经济上依赖中国供应链,科技上依赖美国并受到来自中国的强大压力,安全上面对俄罗斯威胁,社会上日益散装化。美国抛弃和中国崛起引起额外焦虑。如果说美国还只是引起欧洲的不解和冤屈,中国则导致欧洲对“制度优越性”和“文化优越性”的深刻怀疑。

欧洲的应对是散装的。法国趁机重提“欧洲自主“,但法国要自己当头的私心太明显,重要的是德不配位。德国急于首先理清与美国的政治关系,再理清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对两者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手足无措。欧盟需要对内对外建立”代表欧洲的话事人“的权威身份,并把散装欧洲凝聚起来,但当务之急是不被中国制造的海啸淹没。

冯德莱恩在出访中国前说,“如果我们的伙伴关系要向前发展,我们需要真正的再平衡,减少市场扭曲,减少中国出口的过剩产能,并为欧洲企业提供公平、互惠的准入。”她指出,中国正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贸易顺差”。2024年,中欧贸易逆差高达3570亿美元。

冯德莱恩要与中国谈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问题。“中国不能依赖出口来解决国内经济挑战。产能过剩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不能简单地转移到全球市场上。”

谁都赞同贸易平衡,但如何平衡还是要走市场规律,政策性平衡才是真正的市场扭曲。中国产能是否过剩,不是以中国市场容量来衡量的。比如说,在欧盟非常在意的汽车方面,且不说世界对低成本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大大领先于当前产能,仅从汽车出口对产量的占比来看,2024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出口约640万辆,出口占比约20%;欧洲产量约1800万辆,出口约540万辆,出口占比约34%。欧洲岂不更需要从源头上解决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免简单转移到全球市场?

欧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阻力来自自身的竞争力。比如说,保时捷在华销售曾经强劲增长,显然得益于公平、互惠的中国市场准入和当时自身的竞争力。但目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而全球销量依然增长,北美市场增长尤其强劲。这反映保时捷在各市场的相对竞争力变化。保时捷在世界各地依然是光环品牌,但在中国成了“智商税”,销售上的此消彼长不奇怪。

对中国政府补贴的指控根本不合逻辑。通过政府补贴扶持新兴产业是WTO规则容许的,期望在走上正轨后产生盈利和税收。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欧洲的指责在于中国政府的长期、普遍补贴。1980年中国GDP刚超过1800亿美元,2024年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增长超过100倍。没有国家可以靠补贴实现这样的增长,更何况出口曾经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哪有靠倒贴赚钱发家的?

中国政府投资确实大手笔,但这是授人以渔。欧洲的福利主义则注重授人以鱼。时间长了,中国的鱼越来越多,欧洲的鱼越来越不够吃。欧洲应该再平衡的是自家的鱼和渔,更需要再平衡对中国的心态。

渔还需要与时俱进。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和高盈利,夕阳科技意味着夕阳经济。欧洲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深知厉害,但又无能为力,实际上已经成了中美科技大竞争中的身不由己的旁观者。

有说法在世界科技大竞争中,美国擅长创造发明,中国擅长产品化和制造,欧洲则只会监管规则。事实上,中国创造发明正在赶上来,美国“沦落“到越来越沉迷于监管规则,欧洲只有更多的监管规则。”美国指路、中国拉车、欧洲划线“本来就把欧洲置于不利位置,这一模式的与时俱进对欧洲更加不利。

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对俄罗斯的支持是欧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冯德莱恩说到:“中国实际上正在助长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我们不能接受这一点,中国如何继续与普京的战争互动,将成为未来欧中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是一贯的,中国的中立立场也是认真的,中俄之间的正常经济交往更不是欧洲可以置喙的。耿爽在联合国说得不错:如果中国在军事上支援俄罗斯,乌克兰战场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欧美是认同这话的,所以也特别忌惮中国万一真的在军事上支援俄罗斯。

乌克兰并非欧洲的生死线,所谓“乌克兰失守意味着欧洲失守”是自欺欺人,但欧洲散装需要共同的安全威胁才能凝聚起来。

欧盟开始于欧共体,这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欧洲合作组织,安全上依靠北约。但是美国靠不住了。如果说特朗普1.0还可以认为是偶然,特朗普2.0就是必然了。美国会有反复,但政治基线偏向“美国优先”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欧洲利益不再是美国的优先考虑。

美国本来就没有那么无私。在一战、二战中出兵援救英法,是因为英国颓势已现,但Pax Britanica尚且有用,而且有条件从Pax Britanica“和平演变”到Pax Americana。战后的北约从防范德国死灰复燃开始,转变到抵御苏军入侵,最大目的是确保三战战场在欧洲而不是美国。

现在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太,政治和安全重心随之离开欧洲。美国要北约增加防务开支、负担更多欧洲防务早已有之,但现在美国不只是要减负,简直就是要脱身。赫格塞斯所说的美军不可能无限期驻扎欧洲不是空洞的吓唬,万斯关于欧洲反民主、压制言论自由、背离共同价值的指控更是使得欧洲“垂死病中惊坐起”。

欧盟必须负担起政治欧洲的职责,需要乌克兰战争成为共同的安全威胁,这就是乌克兰战争对欧洲的重要意义:即使这是打不赢的战争,也是不能输的战争。

但这只是政治欧洲的起点。欧洲还想继续成为世界秩序的规则制定人,尤其是涉及欧洲的政治经济科技规则。但欧洲被冷落了。在特朗普1.0时代,欧洲已经感受到了。在刘鹤和莱特海泽密集谈判的时候,欧洲根本插不上嘴。在特朗普2.0时代,中国的稀土管制也波及欧洲,又是在何立峰和贝森特的日内瓦会谈后,中国对美国的民用稀土供应松动,欧洲也随之松动。欧洲再次插不上嘴。欧洲必须赢回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至少要在关系到自己利益的大事上要上得了桌。

冯德莱恩在5月欧洲议会上表示:“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将在未来十年内出现。如果我们不想简单地接受这将会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后果,我们就必须塑造这个新秩序。历史不会原谅犹豫不决或拖延,我们的使命是欧洲独立自主。”

特朗普越来越表现出对欧洲的不屑一顾,中国在与特朗普的硬抗中也打出了信心。在中美不屑在与欧洲的交锋中让步的时候,欧洲认为在中美相争中,偏向美国一点,有利于逼迫中国前来示好。欧盟对美国实行以“止损”为主的示软策略,但对以支持俄罗斯为中欧关系转折点为要挟撬开中国让步,就是出于这样的算计。

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崛起主要是经济的,现在也是科技的。中美竞争是长期的,竞争焦点在于经济和科技。欧盟认为中国需要欧洲的支持与合作才具有对美国足够的抗压能力。中国拒绝欧美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施压众所周知,如果欧盟威胁成功地迫使中国回心转意,也向美国证明了欧盟对美国有用。

欧盟不是没有对中国施压过,中国当然不怕。中国在外交上多谈正面,多谈合作,这免不了包括外交辞令。欧盟把外交辞令当做中国承诺,对中国产生“承诺疲劳”,那是欧盟的问题。利益就是利益,中国不会因为欧盟的关注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欧盟只有作妖,继续对中国施压。

但欧盟也越来越认识到“条条大路通向美国”变成“条条大路经过北京”,在对中国显示“战略冷淡”的同时,又不得不“跑步进京”。在2023年冯德莱恩与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华后,2025年应该是中国领导人访欧。但据欧洲媒体报道,中国早早通知欧洲,中国领导人今年无计划访欧,欧盟高层不愿意放弃峰会机会,只有突破外交常规,再次访华。

事实上,这样的“突破常规”可能成为新的常规。在2017年特朗普访华后,中美在2023年APEC期间在旧金山峰会,但这只是“顺道”访美,不是正式访美。按照外交常规,下一次应该是中国领导人正式访美。中国并无计划,而特朗普急着峰会,所以下一次中美峰会如果不是在韩国庆州APEC峰会期间在场边举行的话,就应该依然是特朗普访华。

中国领导人当然不是不出访,今年5月就出访俄罗斯,参加了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有意思的是,这恰好是欧盟原计划邀请中国领导人访欧的时间。

欧盟的正确之处在于终于意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错误则在借助外力实现欧洲的“战略自主”,在拉美压中和拉中压美之间反复横跳。由于中美的体量和影响,踢开欧洲、直接解决双边争端的时候,欧洲的事情实际上也“顺手摆平”了。

欧盟要想玩强权政治,就要有点强权的样子,否则,欧盟的独立自主取决于中美给多少空间。欧盟需要重建经济、科技活力,7月16日欧盟委员会2万亿欧元七年预算就是开始,其中包括5900亿欧元用于促进欧盟成员的竞争力、繁荣与安全。

新预算首先遭到德国的反对,德国拒绝更加深度的“靠德吃德“。更大的问题是欧盟重建和美国一样,已经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重建本身在物质上的与中国供应链的缠绵和在理念上的去中国化之间也是摆脱不掉的纠结。

现在是新三国时代。中国是和平崛起的大国,全球发展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在现行秩序内寻求改革的负责任国家。在中欧峰会中,中国指出: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前两句是告诫,后两句是期许,希望欧盟听进去了。

欧盟把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与制度性对手”三重角色,这好比是交通灯同时亮起了绿灯、黄灯、红灯,不但起不到指挥交通的作用,只会造成困扰,形成阻碍。

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对手”,本身就是对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竞争等方面所取得成就和所具实力的一种变相承认。越南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相似,西方仅视作为供应链多元化的“替代选项”而非“制度性对手”,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尚未达到能对西方主导地位构成系统性挑战的“对手”份量。

欧盟对华政策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经济上深度相互依赖vs战略上遏制中国崛起;基于优越感的改造冲动vs对中国特质和韧性的本质误判;意识形态驱动的决策vs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需求。

欧盟还会继续纠结,中欧关系还会继续一波三折。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64 学识 +2 收起 理由
johnsonjian + 10
landlord + 1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老财迷 + 8
老票 + 16 + 2 精彩
方恨少 + 12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2:31 | 只看该作者

    欧洲想要话语权,它有几个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1-29 10:21
  • 签到天数: 354 天

    [LV.8]合体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4:41 | 只看该作者
    欧盟对美国谜之自卑,对中国谜之自信,欧盟领导人都是废物,中国不应该跟那几个垃圾纠缠,直接去找德国法国的首脑对接更有效率一点。

    点评

    那2个也是废物  发表于 前天 2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677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前天 17:41 | 只看该作者
    工作中国内经常会问:问什么要做这个,德国人自己看不懂么? 我的回答:和德国人沟通要把他们当弱智,记住,德国人都是傻X,傻X中的傻X,傻X中的战斗机。你就理解为什么了。

    但目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而全球销量依然增长,北美市场增长尤其强劲。


    保时捷25年上半年财报刚刚出炉,今年上半年,保时捷共向全球客户交付14.64万辆新车,同比下降6%。 北美仍然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销售市场,新车交付量达4.36万辆,同比增长10%,刷新了该地区上半年销量的历史纪录。其他新兴市场新车交付量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10%,也创历史新高。 而在中国市场,保时捷共交付2.13万辆新车,同比下降28%。

    即使其他市场增长,由于中国市场的下降,总销量还是下降了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05 | 只看该作者
    方恨少 发表于 2025-7-29 03:41
    工作中国内经常会问:问什么要做这个,德国人自己看不懂么? 我的回答:和德国人沟通要把他们当弱智,记住 ...

    所以默茨即使承担关税,也要保美国市场,对中国则“战略冷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677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前天 22:46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7-29 22:05
    所以默茨即使承担关税,也要保美国市场,对中国则“战略冷淡”

    墨茨是个毫无政治操守,政治底线,人品极差的货色!上任还出现了总理任命议会投票未通过的闹剧,德国历史首次。早晚把德国作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29 | 只看该作者
    方恨少 发表于 2025-7-29 08:46
    墨茨是个毫无政治操守,政治底线,人品极差的货色!上任还出现了总理任命议会投票未通过的闹剧,德国历史 ...

    问题是:德国还有人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677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昨天 00:40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7-29 23:29
    问题是:德国还有人嘛?

    50年后当你听到德国领导人用土耳其语阐明他的治国方略的时候,德意志斯坦必将再次崛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1:06 | 只看该作者
    方恨少 发表于 2025-7-29 10:40
    50年后当你听到德国领导人用土耳其语阐明他的治国方略的时候,德意志斯坦必将再次崛起! ...

    那得打通陆地通道啊,顺路把奥地利、巴尔干都收进来,完成第三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未竟事业。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昨天 01:2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7-30 01:06
    那得打通陆地通道啊,顺路把奥地利、巴尔干都收进来,完成第三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未竟事业。必须的。 ...

    1961年西德开始大批引进土耳其劳工。六十多年过去,土裔在德国政治势力相当强了。再加上他们的生育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677 天

    [LV.Master]无

    11#
    发表于 昨天 05:39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7-30 01:06
    那得打通陆地通道啊,顺路把奥地利、巴尔干都收进来,完成第三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未竟事业。必须的。 ...

    还有说印地语的英国,说阿拉伯语的法国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欧洲人有福气啊  发表于 昨天 0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昨天 08:04
  • 签到天数: 2994 天

    [LV.Master]无

    12#
    发表于 昨天 08:26 | 只看该作者
    中欧关系在政治、经济上有两大死结,关系不会立即好转。经济上象汽车这类高端工业品已经被中国反超,输出受抑,输入暴增,利益上受损,这是他们绝对看不到的,这是德国的视野。政治上他们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后盾,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这是法国和德国共同的看法。所以欧盟两大主导国都对中国有负面情绪,中欧短期内无法缓和。
    如果有转机的话,就要看被定义成“极右翼”的这批人有没有可能上台,反正中左翼主导的思维就这样了。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昨天 2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31 01:52 , Processed in 0.0359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