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5-5-3 21:39 |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合体
|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1-9-19 11:17 编辑
E( B% Z; h1 J& e
3 Z* y% o% ]1 d一、秦本纪:从颛顼到殷纣
/ j) P: T% \& B3 x6 j3 v; w6 \0 s$ T# v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2 l6 _ W9 h+ o* o# \; D# B秦人是帝颛顼的后代,颛顼有一个孙女叫作女脩。古时男耕女织,玄鸟生了一个蛋,女脩吞下这枚蛋,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大业(根据《史记正义》里的记载,大业就是皋陶)。皋陶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一个儿子叫大费。) T4 r F+ |& o
7 q+ O1 O3 S) x' F' P大费就是柏翳,即伯益。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舜赐给他一块青黑色的玉圭。大禹说,治水成功不完全是我的功劳,也得益于伯益的帮助。帝舜于是夸奖伯益的功劳,赐给他黑色旗帜(这和后来的秦朝尚黑,也许一定的联系),你的后代也会兴旺发达的。帝舜又将姚姓之玉女嫁给了伯益。(帝舜的姓氏很有可能是姚,这里也许是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伯益为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 |/ p6 B% D' e) b' ]8 Z# e4 i& f
1 c- o. z0 V4 b9 \& B5 R# h/ v' [
这里是在讲述秦人的祖先传说,也引出了秦国史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秦人的族源问题。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各个氏族都是五帝的子孙,又统统都上溯到黄帝那里。
+ \) l5 m8 X, W% b3 J3 ?, D. i) [0 q+ \* Z% h1 U
![]()
! E1 ^7 o6 [! o2 x图1 《史记》中五篇本纪对三代世系的记载,远古时期的人物,总遮掩在时空迷雾之后,沉浮于半睡半醒之间,被奇谲诡怪的神话所覆盖着,却又能隐约窥见些历史影迹。; Q- r G9 e$ l# |% A" W$ L& ?% l
& u, O. o2 x+ v8 l( `( X9 `对于夏、商、周、秦同源,又皆为炎黄苗裔的说法,不同时代的认识是有变化的。4 f. Q7 s$ J, q! t! P( z; L
. R3 E' J" j, s* I
古代的学者也承认,对于三代以前的记载是有矛盾的。孔子编次《春秋》的时候,年、月、日记载的很详细,到《尚书》就没有了年月。司马迁也说,各种典籍的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司马迁之后,也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中的矛盾,比如唐代的司马贞说,按照这个世表里的记载,鲧一方面是颛顼的儿子,另一方面又是舜的臣子,但舜却又是颛顼的第六代孙子,这当然说不通。但是,天下同源,皆为炎黄苗裔的观念,又十分契合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总结来说,他们一方面同意记载是有错漏的,所谓“疑则传疑”。但另一方面又认同这种理念,于是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希望能加以弥补。
( W# T7 L; `) b7 I% H
* `7 u6 _% j% c; {9 v$ z4 O- v近代以来的认识,首先,是承认这大概是司马迁从政治理想出发的主观安排。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完全无视这种记载。“对于这种传说没有必要进行繁琐考证,然而也绝不能把它们视为荒诞无稽,于历史研究毫无作用”。林剑鸣在《秦史稿》里提出,抛开各种细节不论,从共同点来说,夏、商、周、秦的传说里,祖先都是“无父而生”,而且彼此之间有所联系。3 g3 u1 q6 W$ b. f- N3 W
3 A4 m9 j* `+ e2 H“无父而生”是因为天帝的缘故,是神性的标志。且他们的这种神灵化的先祖,这同时也标志着氏族的兴旺发达,不言而喻,先祖神话的出现,跟这个族群的兴旺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夏、商、周、秦的先祖的兴旺发达,恐怕相距并不甚远。总结来说,“秦的祖先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是属于较早融为华夏族的众多氏族部落之一。”
# s5 \2 S+ n) M. c# Z% b0 m1 }4 ?, Q; }- o* S! \$ K/ A
三代以前,“秦”到底如何,难以论说。那么,夏商周三代以来,秦氏族的大致活动轨迹能勾勒出来吗?
+ W; _: k) |# s5 Y/ k6 {- r4 `1 P" q- |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
5 d4 J7 c5 y' |- K) D6 D大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玄孙叫费昌,费昌时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时的人物,他离开夏朝,投奔商朝,为商朝开国君主汤驾驶战车。+ n+ J" R4 f) ~, ]& n" J. [& d
, s7 J& r1 p5 o* U: i# j1.首先有一个频繁出现的“费”字,有人就据此认为,费,可能就是秦人先祖的族名,而且可能和山东费县有关联。7 p7 m7 j$ Q5 _$ V
, w0 U$ g9 L& K0 v. S9 ]3 V- n& _2.“其玄孙曰费昌”,这里面的玄字作何解?如果大费(伯益)是大禹时的人物,费昌是伯益的第四代后人,就到了夏桀,这里面时间差距太大。一种解释是,这是三代世系记载混乱不可信的又一表现。另一种解释是,“玄”字当作“玄之又玄”解,意思是,费昌不知道是伯益的第几代后人,总之过了很多代人。/ E9 }" l6 R# O) ]
7 h0 b: \0 O! M o$ ^ k! E
3.“为汤御”,御的意思是驾车,费昌为商汤驾驶战车,大败夏朝军队。马车的应用对古代文明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传说中,发明车的人是夏朝的奚仲,也有传说就是黄帝发明的,所谓轩辕氏。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马拉战车是在晚商的殷墟,车的痕迹则能追溯到夏代,1996年在二里头发现车辙痕迹,推定为3700年前,2019年在淮阳平粮台又发现了新的车辙痕迹,推定为4200年。但仅有车辙,是不能推定这就是马拉战车的。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和平粮台的车辙,是人力推车或牛车的痕迹。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车,是在两河流域,4500多年前的四轮车。因此也有人认为车可能是舶来物。. v/ I$ k4 U3 {
V7 a9 Y; ^. O8 q: B$ ]9 Y
8 J2 z5 L4 @) ? Z6 s9 e' I![]()
7 u) I3 Y+ o: }4 z3 t2 `. D: g在殷墟发现的国内最早的马拉战车
- q; P- a- R! F: ~& l0 \% f3 u7 y, j
: T% Y& u' D, k7 | . K7 t- r3 \1 k; A& x
2019年发现的车辙痕迹,国内所见最早,推为4200年前+ C. Z) l5 m7 b' k2 S, A, O: [' ~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9 [9 a' r; F9 n+ [: \, a
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长着鸟的身子说人话。帝太戊听说后,让他来为自己驾车。从太戊开始,秦人世代辅佐殷王朝,世代都是贵族。这一段下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
0 d7 d$ h; w& K1 [8 y ]. J& L3 f" e
1. 鸟身人言,这既有可能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鸟在秦人、商人中都有很特殊的文化寓意。殷商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秦人先祖也是玄鸟陨卵。前面的记载里,伯益就是给帝舜抚服鸟兽的,有学者还考证说,所谓玄鸟,黑色的鸟,就是指燕子,而燕子的叫声是嗌嗌的,伯益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鸟身人言,也有可能是断句的问题。如果断为:“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鸟身,也有文身的意思。中衍身上有文身,有人告诉帝太戊,太戊听说后就命他为自己驾车。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 s2 Q) F# ]( k; o
( @6 D' v" A: y1 e2.费昌是给商汤驾车的,中衍是给帝太戊驾车的,后面我们还会看到,秦非子也是因为养马养的好,被周王重用了。兴许秦人在商朝有掌管战车的职能,养马和驾车,对于秦人来说,或许有着特殊的文化寓意。
- g2 c. l( `; j8 e. i ~4 _. p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 O: X' u8 L4 ~( Z; J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下蜚廉,蜚廉又生恶来,两个人都很被殷纣王重用。这其中,“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一句话,是《秦本纪》在论述秦人族源问题里,最为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了。从中潏开始,殷商末期,秦人的先祖世系就开始变的很连贯了。读到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开始系统介绍各位学者对秦人的族源问题的看法了。
+ O/ _$ ?- \; M& Z' p0 ^7 C) W( [8 R0 u5 x
二、 西戎说和东夷说 F8 k* A# U- R$ m& k1 k7 {4 K
/ o1 L6 a8 W: c6 X! }在《礼记》中,中国古代民族分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有时看起来秦人是西戎,有时秦人又像是东夷。对于这个问题,今天的学术观点也分为“西戎”和“东夷”两种,还有少数观点认为秦人是“北来”民族。
( r3 C% d2 U! y. P3 d
- U' o& I2 u: ^" e% M M8 l# e3 y对于“西戎说”,王国维的《秦都邑考》开篇就说,“秦之祖先,起自戎狄”。后来民国学者蒙文通从文献出发论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建国后,又有学者又从秦人墓葬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总结起来:
, k/ e2 d5 k9 ~$ U; }; r% Q, D1 G5 k5 F
1. 首先是在《秦本纪》:“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这里是说,中潏的母亲是郦山女,父亲是戎胥轩,戎,就是指西戎,而且,中潏是“在西戎,保西垂”。
1 D" V% p3 ^4 P; A* |, ^; M2.在《秦本纪》中,可靠的秦人先祖事迹,都要从中潏开始。那么,秦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西部的。此前那些关于颛顼、少昊、伯益这些半神半人的记载,都虚妄不可信,是秦人自己兴旺发达之后,自己附会的,跟后来的唐朝的李耳,宋朝的赵玄郎是相同手段。
, E& R8 a' S9 L$ x# C& r% t+ R3. 在关于春秋战国的早期文献中,以及现实政治里,山东诸国蔑称秦国为戎狄,“不与之盟”。也许这不光是出于仇恨心理,而确实是有历史依据的。5 |4 k6 S7 g _. v
4.秦人的一些风俗习惯,大多类似于戎狄。比如秦人喜欢祭祀喜欢用马,秦人会同时祭祀山川、草木等等,这些都偏向于西戎的文化风格。秦人的葬俗,在秦墓中出现的屈肢葬、铲型袋足鬲、洞室墓和围墓沟等文化特征,这些都源于羌戎文化,因此秦人是西戎的一支。
: k' z# n. K/ I6 g* O! a% o- d/ ?# R0 m
对于“东夷说”,傅斯年在他的《夷夏东西说》里说,秦人先祖伯益是东方民族,随着商朝由东向西的发展,一些东夷部落也渐渐迁徙到西方,这就是秦人的源流。后来又有其他民国学者从各类文献论说了这一观点。建国后,也不断有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从文献,考古材料,秦人文化风俗等各角度进行论说:
; }4 A( o S/ J% Z; U/ s" f4 w1.秦人和殷商关系密切,有同样的玄鸟降生传说,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7 f& t2 V6 S' s( @9 n5 x1 i4 m
2.春秋时,嬴姓有很多东方的诸侯国,如徐,黄,江,奄等等。
# v( Z) Q. i2 H1 [& r/ G0 s& Q7 s6 `3.秦人自称是“帝颛顼之苗裔”,同时祭祀“少昊”,而少昊正是东夷民族的祖先。% ^. ]& B+ ?1 I5 c
4. 如果认为史记的记载是可信的,秦人的祖先里恶来、蜚廉、费昌、孟戏、中衍等人都是殷臣。6 v |$ P' `7 L. |
9 z: F5 a8 i' D. l
两种观点,从王国维的《秦都邑考》开始,1933年傅斯年发表《夷夏东西说》,1934年卫聚贤的《赵秦楚民族源考》,1936年蒙文通《秦为戎族考》,1945年黄文弼《嬴秦为东方民族考》,包括顾颉刚、郭沫若、范文澜、周谷城在内都纷纷参与论说。国朝建立后,特别70年代后,从林剑鸣的《秦史稿》开始,俞伟超的《古代“西 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从考古角度支持西戎说,另外的考古学者如韩伟旋即予以反驳。随着越来越多的早期秦墓的考古发现,大堡子山遗址,毛家坪遗址,早期秦人的文化特征也日渐清楚,还包括新的文献材料《清华简》的出现,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 M, k( \2 I2 e
' r" H, _# J6 A( Q3 c( \3 z目前来看,“东夷说”稍居上风。针对“西戎”的观点,支持东夷说的学者解释道:/ S% i. Z1 q/ ^
1. 《秦本纪》中对于西戎和西垂的记载:“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其中,戎胥轩的戎不一定就是作西戎解。戎还有车马的意思,戎胥轩的戎字,应当视作其人的姓名来理解。 “在西戎,保西垂”,如果将所谓的保西垂解释为,是在保护商朝的西垂。那么这样一来,和下文里蜚廉和恶来被殷纣王重用就显得文意更加通顺。
* f1 u! w' Q8 @; r/ j7 s; f) Q& ?- V7 b- f
2.如何看待《秦本纪》中,在中潏以前的记载:西戎说认为中潏以前的记载,即帝高阳颛顼的苗裔,少典的子孙,先祖是女脩吞玄鸟卵而生,对于这些不可轻信。东夷说则抛弃其中的细节,认为固然这些传说荒诞无稽,但殷人和秦人先祖传说有如此的相似点,实在不能轻抛。
3 G7 {# x9 L4 g" G, i) h( H! \ {8 I9 J+ [. a4 O+ s; ~- q! b3 n
3. 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蔑称秦国为戎:西戎说采用的方法是,试图根据其他诸侯国对秦人的态度,将秦人和西戎联系起来。东夷说则反其道而行之,力图将西戎和秦分开。事实上,秦国和西戎之间的战争极为血腥,根据《秦本纪》的记载,不止一位秦国的早期君主,死在了和西戎的战争里。秦人对自己早期先祖的武功记述,也都体现在对西戎战争的胜利里。
, r# a0 n: S- E5 r' C- V! z- J4 G' C7 U8 Q: ~- x
4.早期秦人的文化特征,究竟更类似于东夷,还是西戎。西戎说试图用屈肢葬和洞室墓来证明秦人和西戎的关系,然而:
0 D8 Y0 W" |' Y- 关于屈肢葬,屈肢葬指在人埋葬的时候,大腿骨和小腿骨在折叠在一起,且夹角小于90°。周人在埋葬的时候,下肢是伸直的,秦国则大量流行屈肢葬。然而,一个细节是,秦国的上级贵族很少采用屈肢葬,而是和周人一样的。采用屈肢葬的,主要是秦国的中下层群体。
- 关于洞室墓,洞室墓是一种在战国时期才开始流行的葬俗,不能拿来证明秦人早期祖先的源流。
; h1 o/ a: x8 z0 p
' z1 `% t& ]3 C, z+ Y& u! ~另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给东夷说提供了依据:
) h7 Z' T2 D3 ]2 `% \- 周人反对人殉,商文化里则流行殉人。秦人则继承了商文化的特点,直到秦献公时代,才废除这种习俗,同时期的鲁国、晋国这些姬姓诸侯国,很少或者几乎看不到殉人,秦国葬俗则大量用人殉葬。《秦风·黄鸟》云: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也正是秦国这种葬俗的体现。
- 腰坑和殉狗,所谓腰坑,指在墓坑底部再挖一个小的坑洞,里面或者殉人,或者殉狗。在古人看来,大动土木之前要安抚土地,秦人墓葬流行腰坑和殉狗,但这种习俗在西北民族中很少见到。
- 车马殉葬:先秦时期秦人和周人在车马殉葬时有一点不同,周人是将车马分开殉葬。秦人则将车马在一起殉葬,这一点,和东夷民族是类似的。
$ a) C0 E6 s7 H* ?0 L2 R
r" _' G: P9 V4 l- L: X
6 k( q0 I6 J) H) p4 L8 N% p简单概述一下。在不同学者勾勒的踪迹里,持西戎者说,秦人本是西戎,等到周人兴盛后就依附于周,所谓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替周人防备其他的戎族。而东夷说认为,秦人祖先活动在山东一代,随着商人的兴盛,不断向西迁徙,到中潏时,替商朝保卫他们的西垂,是殷商遗民的一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