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离任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从来不是一个吞吞吐吐的人。他倒不是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他的重磅抨击常常直击要害,他的大胆改革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国防部长之一,也是少有的同时赢得两党尊敬的国防部长之一。在离任前,盖茨砸下了又一个重磅炸弹,在6月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盖茨公开质疑北约能否长期继续存在的问题。盖茨指出,北约正在面临“晦暗甚至惨淡的未来”,正在日益变成“军事上无足轻重”的组织。由于急剧改变的美国政治经济环境,加上“未来的美国政治领袖对冷战经历没有感觉,如果欧洲防务承诺削减的趋势不停止和逆转,他们会认定美国对北约的投资不值得”。美国军费占北约总额的75%,10年前还是50%。在投票时,北约成员全体赞成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但到出兵的时候,只有不到一半成员参加,真正参加空袭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尽管如此,短短11个星期并不算很高强度的作战已经使一些国家的弹药告罄,央求美国补足。美国政界和舆论普遍认为,北约中一些成员愿意而且有能力承担集体防务的义务,而另一些成员只想搭便车;一些成员愿意为共同防务维持切实的军事能力,另一些成员只想维和和空谈。美国应该淡出北约,让欧洲负担欧洲防务。北约正在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r8 I7 ?( { t1 K
: j# M) l, d7 z4 u
北约组建于冷战高峰的40年代末,这是一个抵抗苏联入侵威胁的共同防务同盟,基本宗旨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在任一成员受到攻击的时候,所有成员共同出手援救。在现实层面上,这基本上就是欧洲成员国家受到苏联入侵的时候,美国(还有加拿大)将出手援救,美国受到苏联入侵而欧洲援救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互利的同盟。欧洲获得免费保护,美国则通过前沿围堵,以欧洲为潜在战场,约束苏联的扩张主义动向。但在苏联解体后,美欧的这种互相利用的利益关系就失去了基础,北约走入了定位困惑,有人以out of area or out of business来概括,也就是说,要么走出欧洲,要么一拍两散。
$ v! _% x, ?! R1 C& N9 F* C5 o& B* X
“走出欧洲”实际上是走出狭义的老欧洲的共同防卫。二十年来,北约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北约东扩、前南斯拉夫、阿富汗和利比亚都是这一概念的反映。北约东扩具有浓重的冷战遗留色彩,老欧洲把对俄防御前线一路推到前苏联的边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缓冲空间,东欧国家则获得了北约的免费保护,同时为在政治和经济上整合进西方世界铺平道路。这或许是北约“走出欧洲”最容易走的一段路。
4 K8 I# I7 a/ c$ a( D$ l; G
" @* e% K- Q/ q: D- l+ N, o3 u) K苏联威胁自行瓦解后,老欧洲试图超越狭义防御,借助北约架构实现扩张性的政治理念,北约成为老欧洲操纵美国的工具,北约干涉前南斯拉夫就是一个例子。按照北约宪章,北约是一个集体防御组织。前南斯拉夫不是北约成员,内战也不威胁北约成员的安全,严格来说不属于北约集体防御的责任。但前南斯拉夫是欧洲国家,老欧洲自认为属于势力范围,必须插手。而且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肢解亲俄罗斯又是共产党政权的塞尔维亚主导的前南斯拉夫符合老欧洲的利益。美国本来对于介入前南斯拉夫内战并不起劲。英法作足姿态,以制止人道灾难和“强制和平”(Peace Enforcing)为名先行出兵,用美国的“世界领袖”的地位给美国下套。美国出于“人权高于主权”的政治理念和维持对世界事务主导的现实政治考虑,后来半推半就地被拖下了水,按照英法的设计,接手主打,最终肢解了前南斯拉夫。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作为北约的实际最高军事指挥官,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威斯利•克拉克上将,强烈要求华盛顿批准发动地面进攻,粉碎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军队。从军事上说,这是唯一可靠的解决办法,但这在根本上违背了美国不想深度卷入的政治意图,当然也是违反了军人不能干政的大忌,最终丢了官。还好米洛舍维奇自己投降了,撤出了科索沃,北约落得皆大欢喜。这是北约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美国的心和力虽然迟到了,而且有点勉强,但毕竟还是到了,不过这或许是北约最后一次齐心协力的军事行动。
# h; I9 l7 q. j2 R: j! {
% q5 L0 l# W+ O# w' T美国当然不会不理解英法试图通过北约操纵美国的企图,在入侵阿富汗后,美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北约拖进了阿富汗,理由是911是基地组织对美国的进攻,北约盟国有责任协助美国还击。美国的设计是:美军砸开大门,盟军跟进擦屁股。美国的设计很巧妙:美军的战斗力在第一时间就敲碎塔利班有组织的抵抗将轻而易举,这将是一场一面倒的速决战,但阿富汗战争的关键在于清缴塔利班残余和国家重建,这烂事就交给北约盟军了。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北约盟国都派遣了部队,现在还在阿富汗和越打越多的塔利班余党死磕。但高度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当美国踢开联合国入侵伊拉克的时候,除了英国,北约盟国拒绝加入美国的军事行动,连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加拿大也拒绝出兵。这是北约内部的军事合作裂隙公开化的第一个迹象。
8 o$ f" w1 o3 I0 O) a7 D2 x1 X4 P- ?# d6 e
即使在阿富汗战场,除了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不是北约盟军,但经常和北约盟军一同作战)部队,美国对其他北约盟军出工不出力早有怨言。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的军队就似乎和善战绝缘,在阿富汗更是用买路钱贿赂塔利班行个方便。二战中以强悍善战著称和饱受对手尊敬的德军也很使前辈汗颜,在配合英军作战时,竟然下午茶时间一到,就挑上直升机撤出战场,丢下口瞪目呆还在枪林弹雨中的前死敌和现战友。德国国防部的律师们起草了厚厚的交战规定,规定了繁琐的交战规则,除了遭到直接攻击,或者附近盟军遇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情况,德军几乎不得参加任何战斗。法国、荷兰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盟军也是一样,显示政治存在的意义远远大于有效战斗力量的意义。 m8 u$ N" i2 b Z& n" ~, [
4 c* z' R/ p1 z' K- ~9 h
但对“附近盟军遇到生死攸关的危机情况”,各家似乎有绝然不同的解读。据最近透露的一次战例,在2008年,一支美国、澳大利亚和阿富汗混合部队在卡兹•奥鲁兹甘遭遇塔利班优势力量,陷入苦战。一名美国兵丧生,九人受伤(包括七名澳大利亚官兵),一名澳大利亚士兵因为在特别危险的情况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而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和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相当的英联邦军人最高荣誉,在过去是只有战死才有可能获得的。战斗地区附近有2000人荷兰驻军,不仅荷兰驻军没有出动,连过路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也见死不救。就在战斗特别激烈的时候,两架荷兰的“阿帕奇”护送一架“奇努克”运输直升机路过,巡航高度5000米。地面部队紧急呼叫火力支援。“阿帕奇”装备了30毫米链式航炮和“海尔法”反坦克导弹,30毫米炮可以作为超级重机枪压制面目标,也具有足够精度攻击点目标,“海尔法”导弹则有能力摧毁塔利班的任何工事和坚固火力点。但面对只有步兵武器的塔利班,皮厚拳重的荷兰“阿帕奇”拒绝从5000米的中空降低到低空,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挽救危难盟军与水火。另说荷兰“阿帕奇”勉强做了两次扫射,就拒绝再次接战。荷兰“阿帕奇”的见死不救不仅使地面的盟军官兵寒心,也使北约内部军事合作的裂隙公开化。
* V1 [$ V3 n6 h/ v
4 K! R9 P0 A A. h荷兰部队在危急情况下无所作为是有先例的。在波斯尼亚维和作战中,联合国在1993年4月宣布斯雷布列尼察为安全区,400人的荷兰营部署在斯雷布列尼察,作为联合国决定的军事保证。1995年7月,当2.5万(一说接近4万)穆斯林难民逃避追杀的塞尔维亚武装要求避难的时候,荷兰维和部队打开了营区的大门,容许几千难民进入,然后以营区已满为名,关闭大门,坐视铁丝网外塞尔维亚武装追杀没有逃进营区的难民。当塞尔维亚武装强力逼迫的时候,荷兰维和部队竟然重新打开大门,把已经逃进营区的难民赶出去,听任更多的难民受害。斯雷布列尼察成为二战之后欧洲最惨烈的种族残杀案件,死难者至少8000人,而这一人道灾难在荷兰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发生。事件后,联合国援引豁免权,拒绝受害者和亲人的起诉。荷兰维和部队也有难言之隐,他们根本没有按照准备打仗来装备,只有随身的轻武器,还受到严格得不近情理的荷兰政府的维和交战规则的限制。比如说,只有在能够明确识别开枪的敌人的情况下,才可以还击,所以对树林里打黑枪恐吓的塞尔维亚武装无可奈何。荷兰政府在2006年12月向维和部队官兵授勋,奖励他们在困难的情况下维持和平,“保护平民”。' H/ y1 s8 y' \4 K4 v
6 ]- U/ |8 o( W7 x9 p% Q' m北约内部军事合作上裂隙的公开化在利比亚战争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北非政治风潮开始后,利比亚也卷入其中,利比亚反对派趁势夺取了班加西和很多地区,一时间有吹枯拉朽之势。卡扎菲卷土重来时,英法错误地判断,只要北约一出面,和反对派两下一夹攻,卡扎菲将立刻倒台。美国对介入利比亚比前南斯拉夫更加不起劲,但美国最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加第一波攻击,做出老大应有的姿态,然后急流勇退,让英法跳自己挖的坑。/ Z# x0 u2 c- g- c* s9 j
% r3 _ m/ n% I6 I; A美国的判断是正确的,卡扎菲的生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三个月后,利比亚的战争不再是新闻头条,但卡扎菲远没有垮台。倒是6月15日英国国防参谋长大为• 理查兹上将不得不出面澄清,先前英国海军司令的话被误解了,只要有需要,英国有能力一直打下去。那英国海军司令马克•斯坦霍普上将说了什么呢?他在6月13日说到,如果北约在利比亚的作战行动超出现在规定的六个月期限,英国可能不得不要求政府作一些艰难的决定。外交辞令的背后含义很清楚:作战行动的巨大开支将迫使英国进一步拆已经千疮百孔的东墙来补利比亚作战这个西墙。不久前英国拒绝向在利比亚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发放每天约和40美元的危险任务津贴,连这样的零花钱都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英国的军费紧张看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了。
) w( L1 h3 @& j; f |, T, K% f: m# c* T& E' @; V. ]
英国的军费紧张问题在欧洲有相当大的普遍意义。欧洲国家的福利高,这是很大的公共开支。在当前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费更难和刺激经济或者维持社会安定的公共开支竞争。美国也有一样的问题,国债水平不断创造新高,到8月如果国会不通过上调国债限额法律的话,美国政府将“技术性破产”。但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美国和老欧洲对主导世界的野心依旧,北约就成为各自操纵的对象。" n1 I$ z# a S2 u. b
* G+ c: |& ~# w5 {法国在戴高乐时代之后,就一直企图走“中等强国”道路,一方面保持法国的高度独立性,另一方面通过欧洲联合,用集体的力量再次主导世界事务,北约就是法国的欧洲联合的军事层面。法国意图的关键是把美国在北约的地位降低到普通成员,而不是独大的超级成员。但北约的事实领导从来就是美国,美国不放手,其他欧洲盟国也不愿意美国放手,所以法国在60年代曾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独自折腾了40年,从法德旅到欧盟军事架构,始终不得要领,才在几年前才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美国为了拉拢法国,借北约重组之机,把北约两个最高司令部之一的北约转型司令部司令的位置让给了法国。但明眼人不难看出,北约的军事实权还是牢牢地控制在美国手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和美国欧洲总部司令历来是同一个人,美国对北约的军事领导权是不会放手的。正因为如此,法国在利比亚战争初期坚持不以北约名义出面,而是另组军事同盟,就是要避开美国因素。法国的想法受到了其他北约成员的强烈抵制,挪威在没有明确北约的指挥权之前,命令已经到达战区的F-16战斗机不得参加作战行动;意大利威胁说,除非北约出面,否则意大利的空军基地将不对盟军开放。法国最后被迫让步,但法国对北约重组的企图没有因此而消失。$ b0 m( Z6 {: f {) E
+ L) r0 a5 S9 _; z二战还在进行中,英国就对自己不可逆转的衰落有了清醒的认识。丘吉尔和罗斯福达成的美英特殊关系在本质上就是用英国的智慧和美国的肌肉主宰世界。当然,美国不傻,自己把自己从伙计升级到当家的。英国要继续对世界事务产生影响,只有把自己营造成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桥梁和杠杆,而这桥梁和杠杆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 P9 D. I. F( a( S- ~7 r0 z; s
1、 英国对美国领导的忠诚和帮助美国赢得广泛盟国支持的能力,
P3 e0 S' q6 o8 u2、 英国劝使美国支持欧洲盟国利益的能力8 W5 x5 h9 u' x. E- @2 D9 s6 q
正因为如此,北约是英国桥梁作用的军事基石,杠杆的支点。很自然地,在利比亚战争中,英国反对法国踢开北约的想法,而是力主北约领导,实际上也就是美国领导,或者是英法怂恿下的美国领导。但英国的企图没有完全成功,美国急流勇退,关键在于美国和欧洲的安全利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o( D" s% L2 g
3 C- k8 r x& T; e$ u' w
尽管反恐依然是美国军事的当务之急,美国还继续深陷在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中,美国的安全重点无疑已经转向亚太,而北约对美国的战略转移没有用处。亚太从一开始就是在北约的责任范围之外,这是中央条约、美澳新、美日、美韩条约的地盘,朝鲜战争中北约盟国参战都是以联合国的名义,越南战争则根本没有北约盟国参战。苏联解体之后,苏联对欧洲的威胁实际上消失,欧洲防务出现了本质变化。美国可以美国利益受到威胁为由,援引广义的美国受到侵略,胁迫北约盟国出兵助阵,但阿富汗的经历证明了这实际上行不通,出兵的欧洲盟国(除了英国)出工不出力,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在阿富汗,也不认为这是他们的战争,有那样高度拘束的交战规则就不奇怪了。从美国角度来说,欧洲需要美国出手前南斯拉夫的时候,美国出手了;但美国要欧洲出手阿富汗的时候,欧洲缩手了;美国对欧洲不满就不奇怪了。对于欧洲盟国来说,消失的苏联威胁使得欧洲防务不再成为问题,但对于美国在欧洲之外的安全利益,尤其是在亚太,欧洲在道义上有兴趣为美国摇旗呐喊,但到了要动真刀真枪的时候,欧洲没有兴趣介入,事实上也不再有足够的军力介入。' w* S0 \, w8 R1 d
/ G- ^! A3 o' o& s$ |8 f
在缺乏共同目标的情况下,北约会像哪里去?北约不会散伙。尽管苏联威胁消失,俄罗斯在短时间内难以东山再起,但欧洲的集体记忆不会忘记冷战的教训。只要俄罗斯还存在,北约就有足够的存在理由。但今天和冷战时代相比,当年的集体防务好比洪泛区的防洪工程,大家齐心协力确保洪水不致为患;如今的集体防务则好比大楼的火灾保险,人们并不预计火灾发生,只是万一的万一发生了,有一个保险兜底。下力气整备军力,就好比在大楼居民里组建全职消防队,既然火灾不大可能发生,买了火灾保险,为什么还要花力气组建消防队呢?区域外的军事行动更成问题,大楼的居民消防队还要派到不相干的遥远村镇去灭火,怎么可能有干劲?
; Y' R5 i/ A5 g; S- R) U3 \% U
$ V9 r- ]* e+ K3 ?- K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会甩手,把欧洲防务交还给欧洲。也就是说,由欧洲军事力量承担欧洲防务的主体。尤其重要的是,欧洲主导的区外军事干涉必须由欧洲担任主体,而不能指望美国会在欧洲软缩的时候自动顶上。在驻欧常备军力方面,美国退居二线,主力撤回美国,或者转移到亚太,在欧洲只保留必要的架子编制,包括后勤基地和指挥机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扩充。当然,这不等于美国会自动放弃对北约军事指挥权的控制,只要有可能,美国会继续抓住北约军事指挥权,欧洲也不见得会从美国手里夺权,毕竟美国的驰援才是火灾保险的核心。
3 |5 ^2 l& V0 t8 @9 o9 |" e* |! y. q0 N; }& J
北约作为欧洲集体防务的核心,也将有新的含义。2月4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慕尼黑的北约防务论坛上发表讲话,把欧洲防务合作提高到避免欧洲在军事上被边缘化的高度。确实,在经济危机以来的过去两年里,北约欧洲盟国削减军费总额超过450亿美元,相当于德国的全年军费总开支。10年前,欧洲和美国的军费各占北约总军费的50%,但现在欧洲的份额已经跌到25%。英法在欧洲国家中是在军工科研上投资最多的国家,但英法的军工科研投资加起来只占美国12%。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欧洲军事合作的出路或许不再在于小而全的对等伙伴之间的合作,而是瞎子和瘸子的联盟那样的专业分工合作。可能出现A国专长装甲,B国专长炮兵,C国专长工兵,D国专长防空,ABCD置于统一和高度整合的指挥结构之下,永久性地以盟军形式作战。分工合作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定期轮流担任波罗的海的防空巡逻,轮休期间就做训练、维修之用,减少后备力量。更加密切的合作还包括北约预警机、北约运输机那样的“公用力量”,不置于某一国家的直接指挥之下,而是作为北约的公用资源,服从统一指挥。维修和训练也可以共享,比如比利时借用法国设施训练飞行员,法国为德国维修“虎”式攻击直升机等。在军工科研上,现在北约盟国军工科研经费的80%依然为各国自己的项目,研究方向和管理上都有重复和浪费,合作是大方向。7 ^; o6 T: M9 O# ?! x4 ]
: n$ b/ g" a o) v8 B( q" o
回到欧洲集体防务,并对极大地降低的威胁环境作相应调整,而不是留恋与北约的过去,或许这才是北约的未来。' [# T6 j: r5 @2 N6 H8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