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4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史] 德军装甲战名将巴尔克(下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8:3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1-8-11 08:33 编辑 + V' _! Q& K& P$ ?' }' w1 H1 _0 V

* c( v0 }- ?+ |9 v5 U4. 日托米尔反击战
/ ~" t3 z, }4 l) Q# ^9 N* ]$ N# d% G% H  Z
1943年3月至5月,巴尔克代理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师长。此后巴尔克休假三个月,与家人一起渡过1943年的夏天。9月初,巴尔克重返战场,奉命前往意大利前线指挥第14装甲军。9月9日,美军第5集团军登陆萨莱诺(Salerno),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反击,司令官克拉克中将一度考虑放弃滩头阵地,幸亏盟军的海空优势挫败了德军的进攻。10月初,巴尔克乘坐的侦察机坠毁,他身负重伤,一直到11月初才完全康复。不久巴尔克获得晋升,跻身装甲兵上将(General der Panzertruppe)之列。11月12日,巴尔克返回东线,立刻得到曼施坦因的召见。曼施坦因说:“你马上去接过第48装甲军的指挥权。该部在基辅附近,那里的战斗将决定战局走向,因此我需要派去最好的装甲指挥官。”巴尔克立刻意识到自己再次肩负力挽狂澜的使命。* w1 }2 p' o; J$ Z7 q

$ W/ n* X2 Q$ j  ?/ g6 C) @1943年11月3日,苏军发动基辅战役,瓦图京大将指挥的第一乌克兰方面军承担主攻任务。苏军最高统帅部严令瓦图京,必须在48小时之内解放基辅,为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纪念日献礼。瓦图京不辱使命,攻势开始当天便突破德军第聂伯河防线,11月6日凌晨攻克基辅,但未能全歼德军第7军。随后瓦图京指挥各部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方面军左翼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攻向西南,右翼的第13、60集团军分别向西方和西北进攻。11月12-13日,苏军相继攻克铁路枢纽日托米尔(Zhitomir)和库罗斯顿(Korosten),切断了德军中央和南方两大集团军群的运输联系。
  W& \" T# I+ M9 Y' A6 i& E6 c
3 s! L' y: p* [9 @0 H' o: T
然而苏军这个阶段的攻势存在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四个集团军呈扇形向纵深发展,兵力越来越分散,洞察秋毫的曼施坦因立刻抓住机会实施反击。巴尔克的第48装甲军将由南向北发起突击,拦腰斩断苏军的攻击箭头。时任装甲部队总监的古德里安建议抽调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参战,加强巴尔克的突击力量,遭到希特勒拒绝。经过一番忙碌的调兵遣将,最后集结于巴尔克麾下的是第1、第7、第19、和第25装甲师,以及党卫军希特勒卫队装甲师,外加大德意志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总共包括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虽然突击力量仍显单薄,对于巴尔克来说这已经算是豪华阵容了。3 W: i( L  L5 v: ^( d8 r+ G+ z+ ^! I
11月17日,巴尔克以第1、第7装甲师向铁路枢纽日托米尔发动正面攻击,其他各部从左右迂回包抄。驻守日托米尔的苏军隶属第一近卫骑兵军,几天前缴获不计其数的德军后勤物资,其中包括大量烈酒。这支苏军部队纪律涣散,官兵喝得酩酊大醉,德军坦克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便冲进城来。巴尔克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是苏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该部下属3个坦克军,拥有6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一多半是T-34型坦克。巴尔克面对强敌斗志昂扬,他命令希特勒卫队装甲师从西面发动强攻,吸引苏军兵力,然后派遣第1、第7装甲师从右侧迂回,第19装甲师从左侧迂回,打算围歼这支实力与自己相当的苏军装甲部队。11月20日入夜,德军迂回部队第1和第19装甲师停止前进,原地休息。巴尔克得知以后暴跳如雷,严令这两个装甲师昼夜兼程,合拢包围圈,然而已经错失战机。瓦图京敏锐地察觉到曼施坦因的战略意图,命令麾下各部收缩防线。巴尔克的钳形攻势只兜住了苏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下属的一个坦克军。11月24日战斗结束,德军击毁和缴获苏军坦克153辆,大炮300多门,苏军官兵阵亡3,000人,伤俘逾万。
) @8 K$ w- r' S
巴尔克马不停蹄,连续作战,又打算围歼苏军第60集团军。此前的战斗中第7装甲师师长曼托菲尔(Hasso-Eccard von Manteuffel)表现卓越,再次担当迂回敌后的使命。12月6日凌晨,德军发起进攻,第7装甲师在夜幕的掩护下兜了一个大圈子绕过苏军防线,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第60集团军防区的腹地。天亮以后,第1装甲师和希特勒卫队装甲师从西向东发起猛攻,围歼苏军3个半步兵师,并攻入第60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
9 |" ]: S. F; a  T+ t/ c
德军日托米尔反击战过程中,苏军表现非常机敏,巴尔克屡次创造围歼机会,却只是重创了苏军几个集团军而已。此时的苏军早已不是战争初期那支头脑僵硬,反应迟钝的军队,一旦发现防区被敌迂回包抄便大踏步后撤。斯大林充分信任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等人,不再横加干涉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也不要求部队死守城镇,寸土必争。11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瓦图京转攻为守,拖垮德军的反击。朱可夫亲自前往乌克兰前线,调集几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准备发动新的一轮攻势。
6 L+ ^. S) `: Y2 `+ q$ t. T) N4 R9 T
曼施坦因显然对反击战的进展不甚满意,继续在瓦图京的右翼做文章,命令第48装甲军大范围迂回穿插,寻求围歼机会。12月19日,巴尔克麾下的3个装甲师在麦列尼(Meleni)附近再次包围一支苏军主力。巴尔克和参谋长梅林津都相当乐观,认为这将是一个“小型坦能堡”- 坦能堡战役是一战德军著名的歼灭战。然而两人的乐观情绪很快一扫而空,苏军同时在几个方向凶猛突围,德军包围圈被冲撞得摇摇欲坠,仅仅希特勒卫队装甲师的防线就击毁苏军坦克46辆。德军从一个阵亡苏军军官身上获得一份地图,巴尔克和梅林津看过以后,发现被围苏军竟然包括3个坦克军和4个步兵军。显然瓦图京打算发动一场攻势夺回日托米尔,麦列尼是苏军进攻部队的集结地点。根据苏联战史材料判断,集结于麦列尼的苏军很有可能是11月底到达战区的第1近卫集团军,该部拥有5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巴尔克的装甲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只有不足200辆坦克能够运行。巴尔克很快意识到自己麾下的3个装甲师不但无法吃掉苏军,还有遭到反包围的危险,被迫转入防御作战。

- q$ w9 D6 q* f9 A/ A, u+ R
1943年圣诞节,正当巴尔克在麦列尼同优势苏军反复拉锯之时,瓦图京在南面80公里处策动一次庞大攻势。苏军集结45万大军,1,100辆坦克,6,000门大炮,750架战机,向驻守布鲁希洛夫(Brusilov)的德军第24装甲军发动猛攻,完全摧毁了德军防线。巴尔克再次奉命充当救火队员,率部南下驰援。日托米尔反击战至此落下帷幕,第48装甲军总共击毁缴获苏军坦克700余辆,大炮668门,虽然战果累累,却未能遏制苏军的攻势。究其原因,苏军在乌克兰战场集中了压倒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总共投入240万大军,4,600辆坦克,而德军的两个集团军群只有100万兵力,坦克不足1,000辆。因此日托米尔反击战只不过是东线战事的老调重弹,德军再次试图以局部的战术优势弥补全局的战略劣势,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 R5 F3 x/ V% B! \
# g$ [3 [3 A" f- }0 I
5. 夏季风暴

4 E5 C  c1 b  i1944年4月1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更名为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天以后,曼施坦因去职,莫德尔接任司令官。此后两个多月,德军北乌克兰防线波澜不惊,但莫德尔判断苏军正在积聚力量准备发动夏季攻势,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平静,因此殚精竭虑巩固防线,整军备战。此时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下属第1、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第1匈牙利集团军,总共42个师约90万兵力,其中包括10装甲师,拥有坦克811辆,突击炮426辆,可谓兵强马壮。
9 x* ~* o. E9 O3 h) O* c* L* K0 q: M4 n' t  R
曼施坦因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16个月,拥有无与伦比的威信。巴尔克和他的参谋长梅林津都对莫德尔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曼施坦因才具备足够的战略天才挫败苏军。梅林津在《装甲战》一书中这样写道:“莫德尔是一个机智、精干、性情暴躁、身材矮小的人,永远也离不开他的单片眼镜。虽然他是一个很有魄力,很有才干的人,但根本无法替代曼施坦因。他喜欢干涉具体事务,往往告诉他的集团军和军级指挥官应该如何部署兵力。巴尔克将军对这种风格异常反感。传说莫德尔出身低微,与纳粹党有密切关系,这是不真实的。虽然他的工作方法不怎么正规,但他毕竟在总参谋部干过,是一个有胆略、有能力,而且工作很卖力气的人。”! m8 _7 Z5 N0 p/ E
! L. _9 ], Q$ b3 n: o# l
莫德尔总结自己在勒热夫和奥列尔的防守经验,推行“区域防守”战术。此前曼施坦因的防守理念立足于机动作战,通常是诱敌深入,然后反击其侧翼,聚而歼之。莫德尔认为德军装甲部队的实力今不如昔,已经无力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因此必须将苏军进攻挫败在防线以外。区域防守理念立足于精心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集中而精确的炮火支援;前方阵地要竭力固守,炮兵和坦克配置在防御纵深,而且是在全线均匀地部署,负责各自防区的多兵种战斗群实施短促反击堵住防线缺口。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一批德军将领深受曼施坦因战术思想熏陶,对莫德尔的区域防守理念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巴尔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O5 I7 C5 P8 I& F

7 G) t( o1 C2 F2 [/ x
巴尔克坚决反对将自己的装甲师化整为零,派去据守固定防线,他和参谋长梅林津多次同集团军司令官劳斯大将据理力争。巴尔克认为把步兵的主力部署在前沿阵地上,将会遭到俄军炮兵猛烈火力的打击;应当建立纵深梯次配置的战斗警戒阵地,而主要防御地带设在敌人炮兵有效射程以外,也就是距离前沿五、六公里的后方,集结地点要周密地进行伪装,开阔地带要大量布雷以阻碍苏军迂回包抄。巴尔克认为乌克兰战场的地形特点更适合弹性防守和机动作战,因此集中兵力至关重要。他建议在防线纵深二十公里的范围内组建几个炮兵群,并把自行火炮和突击炮编成快速反应部队,集中炮火打击突破苏军。装甲师作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炮兵群后面,随时准备反击苏军的坦克集群。

3 Q, s! X' _/ w) q+ w6 M莫德尔的领导风格简单粗暴,他强迫巴尔克执行劳斯的命令,并亲自到巴尔克的防线考察执行情况。当巴尔克再次表现不满时,莫德尔失去耐心,剥夺了巴尔克的两个装甲师(第1、第8装甲师)以示惩罚。这样大战来临之际,巴尔克指挥的第48装甲军有名无实,战斗序列里没有一辆坦克。
; M4 P6 K$ @4 f" _5 s& J
# O% J/ W* z" n$ d2 v& ?# O) d6月22日,苏军发动“巴格拉季昂攻势”,四个方面军总共170万大军,5,800辆坦克,32,700门大炮,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摧枯拉朽一般的猛烈进攻。苏军进攻的时机选得相当好,此时盟军在诺曼同德军激战正酣,德国空军大部西调,苏联空军因此取得制空权。几天之内,德军白俄罗斯防线完全崩溃,三个集团军被全部或大部包围。6月28日,莫德尔突然接到德军统帅部的电话,要他立刻出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收拾白俄罗斯战场的烂摊子。莫德尔分身无术,于是任命哈佩大将代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官之职。巴尔克趁机再次进言,成功说服了哈佩,终于赶在苏军进攻之前修改了莫德尔制定的区域防御方案。- X& z6 @, q4 u& G! e( U; H; o6 S- f
, x7 b3 k" {! r% L
然而德军战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根本无济于事。苏军夏季攻势的策划非常巧妙,充分利用德军兵力捉襟见肘的窘境。苏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的进攻时间选在7月13日,比巴格拉季昂攻势晚了三个星期。这期间德军统帅部屡次抽调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造成釜底抽薪的恶果:6月中旬,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奉命西进,驰援诺曼底战场;7月初,第4、第5、第7装甲师奉命北上,救援危在旦夕的中央集团军群。大战爆发前夕,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仅剩下第1、第8、第16、第17装甲师,以及匈牙利第2装甲师,合计拥有坦克和突击炮470辆,各类自行火炮100余辆。相比之下,科涅夫元帅指挥的第一乌克兰方面军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辆。苏军装甲兵力四比一的战略优势使得巴尔克期望的大纵深机动作战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5 _$ d6 [3 l6 T9 G0 ]  O# c9 ]* Q( f  O5 p' A
7月14日,苏军向德军第1、第4装甲集团军的结合部发起猛攻。在宽仅26公里的突击面上,科涅夫投入两个集团军30余万人,部署的火炮密度高达每公里240门。德军的区域防御发挥奇效,苏军排山倒海一般的炮火落在空无一人的前沿警戒阵地,随后向纵深突击的苏军坦克集群不是闯入雷场,就是遭遇星罗棋布、伪装严密的反坦克炮阵地,损失惨重;跟随冲锋的苏军步兵被德军的猛烈炮火打得七零八落,东躲西藏。当天下午,德军各部陆续发动反击,迫使苏军就地掘壕固守。盘点第一天的战果,苏军斩获甚微,最远突破距离只有五、六公里。

4 x0 v4 g/ g* L5 e0 y" d次日,科涅夫变换攻击轴心,苏军第60集团军在坦克集群的掩护下猛攻德军第48装甲军的一段防线。防守此处的德军第349步兵师缺乏反坦克炮,防线被撕开一个4公里宽的口子。苏军立刻向纵深发展,突入德军防线18公里。所幸缺口两旁的其他德军部队坚守不退,苏军未能扩大战果。为了堵住这个缺口,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劳斯动用机动部队,第1、第8装甲师奉命接受巴尔克的指挥,从南向北发动反击;隶属第4装甲集团军的党卫军第14掷弹兵师奉命从北向南进攻,力图将突破苏军拦腰斩断。9 D. }/ W* t  k
然而祸不单行,第8装甲师师长弗里贝(Werner Friebe)违反巴尔克的三令五申,没有按照指令穿越森林,而是大白天沿着利沃夫公路开赴前线。这个判断失误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第8装甲师在行进途中遭到苏军伊尔-2攻击机群的狂轰滥炸,坦克损失过半。巴尔克盛怒之下解除了弗里贝的指挥权,任命参谋长梅林津代理师长之职。这个不幸的插曲使得德军反击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最终勉强将苏军压缩在一个狭长的区域内,并沿着苏军的突破方向重新建立两条平行防线。为了遏止苏军利用这条通道,德军在两侧部署数百门重炮和火箭炮,对通道进行不停顿的滚动炮击。
. g& v( ]$ K* j$ X3 ~
这一条宽4公里,长18公里的通道,将作为“科尔托夫走廊”(Koltov Corridor)载入史册,成为东线战场的一个经典战例。

+ |/ R8 W, K8 |; o. A7 k) K6 e时年46岁的科涅夫是苏联红军最年轻的元帅,素以争强好胜和脾气暴烈著称。一些曾经与他共事的苏军将领这样评价科涅夫:“超人的勇气和不知疲倦的进取精神是科涅夫作为军事统帅最突出的特点...”“他当机立断、行动果敢,对下属的态度肆意粗暴,对同僚的战功妒火中烧。” 战争初期,科涅夫同其他苏军将领一样经历了兵败如山倒的洗礼。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科涅夫指挥的第19集团军遭到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包抄合围,付出惨重代价才突围成功。随后科涅夫接掌西方面军,指挥6个集团军投入维亚兹玛-布良斯克战役,结果半数以上的部队被德军围歼。1942年底,科涅夫指挥西方面军参加了朱可夫策划的“火星攻势”,再次遭遇惨败,损失部队十余万人。
% m0 J  I! O4 H$ Z: I/ F+ ?! C% z. R! G) j
也许因为科涅夫和朱可夫一样具备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斯大林对他另眼相看,用人不疑。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科涅夫指挥北高加索方面军狂飙突进,将德军一直驱逐到第聂伯河畔。库尔斯克战役以后,科涅夫指挥第2乌克兰方面军乘胜追击,将六个师的德军包围在车尔喀西-科尔松地区,最后歼灭三万德军。1944年的夏季攻势,白俄罗斯战场率先打响,罗科索夫斯基、扎哈罗夫、车尔尼雅霍夫斯基等悍将的连环进攻打垮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科涅夫为了后来居上,一举歼灭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决心冒险一搏。
$ |9 T5 V) |& B! A. g
. m+ Q! f: y+ i0 q2 o, Y* U7月16日,科涅夫命令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通过科尔托夫走廊向西北方向挺进,迂回德军第13军的后方。数百辆苏军坦克以单列纵队穿越18公里长的钢铁炼狱,当晚已经深入德军防线50公里。次日,科涅夫再向虎山行,命令第4坦克集团军穿越科尔托夫走廊向西南方向穿插,奔袭德军后方的交通枢纽利沃夫(Lvov)。这期间巴尔克驱使第1、第8装甲师不惜一切代价向北进攻,企图堵住科尔托夫走廊,截断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的后路。经过几天激烈战斗,巴尔克的两个装甲师只剩下23辆坦克能够战斗,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著苏军坦克集群奔流而西。截止到18日傍晚,共有一千余辆苏军坦克穿过科尔托夫走廊,长驱直入德军防线50-80公里。- J2 r% v) u# }6 ~. y

7 n3 t% R# X5 {; J: s& @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如此狭长的地带,这是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科涅夫的胆大妄为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防守体系因此土崩瓦解。不过科涅夫敢于冒险也是有原因的。为了压制德军炮火,科涅夫调集第二飞行集团军的3,250架战斗机和攻击机对科尔托夫走廊两侧进行饱和轰炸,苏军战机两天之内总共投掷17,200颗炸弹。科涅夫将苏军的战场制空权运用得淋漓尽致。6 S+ f+ S( T6 X! G

) H+ M5 N* u8 S3 T: P7月20日,德军全线溃退,扼守布罗迪地区的德军第13军遭到合围,两天以后全军覆没,官兵阵亡和被俘47,000人。巴尔克的凌厉反击也并非徒劳无功,苏军第二攻击波的大部分坦克被迫留下来加强科尔托夫走廊的防守,原定执行奔袭利沃夫的苏军三个坦克军,只有第10坦克军按时抵达利沃夫南郊。该部势单力薄,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后勤补给线被截断,只得就地掘壕固守,无法完成夺取利沃夫的任务。此后的几天里,苏军第10坦克军无可奈何地坐视德军各部源源不断地经过利沃夫安全后撤,却无力阻拦。* |1 v0 Z' h& f2 `

8 H5 D2 i9 k% E# ?( w此后十几天苏军长驱直入300多公里,收复了乌克兰全境,并乘胜追击进入波兰南部。莫德尔指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残余部队撤退到波兰境内,企图沿着维斯图拉河重建防御体系。后撤德军立足未稳,苏军便接踵而至,分别在五个地方突破维斯图拉河防线。7月30日,科涅夫麾下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乘坐冲锋艇渡过维斯图拉河上游,在波兰小城巴拉诺夫(Baranow)附近建立桥头堡。随后苏军舟桥部队冒着德国空军的空袭架起两座浮桥,在两天之内将182辆坦克、11辆装甲车、55门重炮、94辆卡车运抵维斯图拉河西岸。
8 a5 q5 [+ [6 {) Y' H- Q
" r0 F% {2 Z9 k/ K2 Y巴拉诺夫北面200公里是波兰首都华沙,西面150公里是德国西列西亚工业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苏军在此建立的桥头堡如同斜插入德军防线的一把匕首,莫德尔感到如芒在背,决心将其拔除。科涅夫争锋相对,投入战略预备队第5近卫集团军。8月6日,该部下属的三个近卫军陆续抵达巴拉诺夫桥头堡。苏军的新月形桥头堡迅速扩张,两周内便达到70公里的宽度,最深处50公里。
+ ^/ q" ^  @1 [0 C- H: Z
" f$ r* Q' X. A! c1 q6 b8月5日,巴尔克临危受命,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他的任务是稳定维斯图拉河上游防线,消灭过河苏军。为了给巴尔克配备足够的反击力量,德军统帅部挖肉补疮,从别处抽调部队充实第4装甲集团军,并为巴尔克补充了200辆新出厂的豹式坦克。巴尔克麾下陆续聚集了第1、3、16、23、24装甲师总共300余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5个步兵师。此外,第501重坦克营也奉命增援巴尔克。德军总共只有15个独立重坦克营,都是装备虎式坦克的精英突击部队。第501重坦克营刚刚接受了45辆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新式武器–虎王坦克,巴拉诺夫反击战将是虎王坦克的处女表演。# C/ a) b! ^/ Y2 m/ S2 v1 \
/ a0 |, ]4 _/ Z7 Q) m% J" C0 o2 C! L6 N
由于增援部队无法同时到达战区,巴尔克为了尽快发动反击摧毁苏军桥头堡,被迫采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逐次投入兵力。8月11日,第501重坦克营会同第16装甲师率先发起进攻。该营一多半的虎王坦克由于机械故障留在德国,最后抵达战区的只有20辆。第16装甲师拥有大约100辆坦克,其中大部分是豹式坦克。德军进攻目标是扼守的桥头堡中部的苏军第6近卫坦克军,该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实力大减,此时只有44辆T-34坦克,12辆IS-2重型坦克。德军破天荒地拥有数量优势,巴尔克信心十足。
) o& y2 H! R* b7 u' N! [* X7 H/ |6 }, ~+ |; |. D
然而两天的战斗却让巴尔克大跌眼镜。苏军坦克部队利用地形巧妙伏击,干净利落地挫败了德军反击。众望所归的第501重坦克营损失13辆虎王坦克,其中3辆完好无损地被苏军缴获。究其原因,首先是苏军坦克兵经过残酷战争的磨练,战术素养提高很快,指挥官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其次是巴拉诺夫地区松软的砂土地对重型坦克的进攻作战非常不利,全重70吨的虎王坦克举步维艰,威力大减。

5 n3 F4 I9 G* F) B% m* e1 B此后几周内,巴尔克不断变换攻击点,连续发动一系列反击,同苏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苏军在巴拉诺夫桥头堡加固防御工事,完全站稳了脚跟。四个月以后的冬季攻势中,巴拉诺夫桥头堡成为苏军的进攻跳板,科涅夫率领第1乌克兰方面军从这里出发,长驱直入攻进德国本土。( x% C  o1 ^3 w
梅林津在《装甲战》中这样评价苏军坦克部队:“对于苏军坦克兵来说,1943年仍然是学习提高的一年。德军在东线的惨败,不是由于俄军战术的高明,而是由于德军最高统帅部战略上的错误,以及苏军在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到1944年,苏军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才发挥出高速突击的能力,成为军事统帅手中的强大力量。甚至苏军下级军官也面貌一新,他们能够见机行事,勇于冒险。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罗特米斯特罗夫元帅的坦克部队由第聂伯河向维斯瓦河的进军,标志着苏军历史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也是对西方的严重警告。后来在1945年1月苏军的冬季攻势中,我们再次领教了苏军坦克集群的迅猛行动。苏军坦克兵突飞猛进的成长,研究战争的人应该予以重视。”
: a7 q! b/ G* R0 Z+ W5 |
1944年9月21日,巴尔克应召来到东普鲁士的“狼穴”。希特勒亲手将一枚钻石纽扣别在巴尔克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之上,然后命令他奔赴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希特勒向巴尔克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考虑:“目前英美军队由于补给困难停滞不前,这正是我们发动反击的机会。如果我们成功突破到敌军后方,敌人将失去抵抗能力。我希望在11月中旬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其中包括至少10个装甲师和强大的空军。这个计划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我们必须守住西墙防线。你的任务是利用现有的部队抵挡敌军进攻,不要指望增援。如果你能守住阿尔萨斯,就让我有了发动进攻的本钱,我会非常感激。”   B  s& J7 h1 k9 f: B! g" V* i. @
巴尔克此时并不知道,他将面对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官便是大名鼎鼎的巴顿。
, {- w7 u+ E; k( r
* E  A9 o3 I' R& W6 I
6. 洛林战役
3 x% s: }0 }. w, `. R2 p, q
“西墙防线”又称作“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Line),是纳粹德国沿着德法边界修建的一条固定防线,全长630公里,由18,000个混凝土碉堡和“龙牙”反坦克鹿砦组成。德军G集团军群下属第1、第19集团军和第5装甲集团军,原先驻扎法国南部,诺曼底战役之后冲破盟军围追堵截撤至法国东北部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背靠齐格菲防线南段。巴尔克到达战区时,该部刚刚进行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反击作战,三个新组建的装甲旅被打残,损失坦克一百余辆,基本丧失了突击能力。这让崇尚进攻的巴尔克相当失望。# t* A8 p. X* @
7 H5 {3 R* V: `! j( U
巴尔克仔细了解各个部队的情况,这才意识到自己接手了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G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包括18个师,其中只有两个师拥有一定的进攻能力,另外8个师严重缺员,只能承担防守任务,余下的8个师名不符实,兵力相当于团级战斗群。重武器的损失非常惊人,第19集团军原先拥有各式火炮1,480门,从法国南部撤退的途中丢弃了1,316门。值得庆幸的是,艾森豪威尔在9月22日下令南线的第3、第7集团军停止前进,将有限的后勤补给重点投入北线的“市场花园”攻势。此后一个多月里,南线盟军由于补给困难裹足不前,给了巴尔克宝贵的喘息之机。3 k. k( s4 Z3 o  y/ z2 e
  T- D2 \! I/ ?% ^9 j* Y
10月6日,巴尔克给统帅部作战参谋长约德尔写了一封信,一一列举自己面临的困难,请求补充兵员。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指挥过如此残缺不全、装备低劣的部队. . .这条防线已经被挤压到了奔溃的边缘,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用这些疲惫之师稳定局面。如果不能及时调拨补充兵员,这条防线很快将不复存在。到目前为止我的部队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是美军和法军将领懦弱的指挥 – 他们居然没有利用我们的窘境趁火打劫。”
4 D8 Q' L3 k: N0 A% E! L- l8 L9 b% r, F5 H7 S
此后的一个月里,巴尔克不但没有得到增援,反而遭到釜底抽薪,接连失去了几支优秀部队。首先被抽调的是第47和第58装甲军的参谋部以及所属通讯连,然后是第3和第15装甲掷弹兵师。为了保持G集团军群的纸面兵力,德军统帅部调来几支三流部队凑数。第416步兵师原是丹麦占领军,从来没打过仗,官兵平均年龄38岁。党卫军第30掷弹兵师是8月份在波兰组建的新部队,士兵大多是俄罗斯人。该部一个营的俄裔士兵在9月中旬发生兵变,杀了德国指挥官,全部投奔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z$ K8 a( A% O8 O7 M( _* |; k4 B* w

9 V. @+ I9 f% i1 k
巴尔克知道美军很快将恢复南线的攻势,于是费尽心思筹划防守。他运用东线“区域防守”的经验,防线前沿只部署少量警戒部队,大部分兵力放在前沿后面两三公里的纵深防御工事。火炮集中部署在几个战略要点,美军在任何方向的突破都会遭到至少两个炮兵营的打击。仅有的两个装甲师–第11、第21装甲师–作为后备力量撤到防线纵深,随时准备发动反击。因为G集团军群不能指望任何空中支援,巴尔克督促麾下官兵加强夜战近战的训练,以抗衡美军空中和地面的强大火力优势。

) h$ |; \$ |) g9 H$ R$ v' Q
由于反坦克炮严重匮乏,巴尔克依靠大范围埋置地雷以限制美军坦克的活动。35年后巴尔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道:“集中统一埋置是地雷战的关键。如果把地雷分发给基层部队,士兵们会盲目埋置在他们感觉不安全的地方,这样敌人进攻时会轻易穿过东一块西一块的雷区。地雷战的优势是假地雷几乎跟真地雷一样有效。如果你只有1,000颗真地雷,你同时埋置50,000颗假地雷,完全可以取得50,000颗真地雷的效果。敌军坦克部队一旦发现地雷的痕迹,无论真假都必须停下来等待工兵排雷。多亏了这个策略,我才能保持防线完整,最大限度地迟滞巴顿的进攻。”
3 [8 m% C+ \7 T* l  d% L
到11月初,巴尔克的G集团军群总共拥有官兵13万6千人,两个装甲师总共拥有坦克和突击炮140辆。希特勒在最后关头同意调来第401国民炮兵军的5个重炮营,增强了巴尔克的火力,但依然不给予任何空中支持。巴尔克的对手是美军第3、第7集团军,以及法军第1集团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其中仅仅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拥有6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总共25万兵力,坦克669辆,歼击坦克500余辆,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的重炮700门。此外,美军第19战术空军司令部的600架P-47战斗轰炸机专门为巴顿提供空中支持。9 ~" V" }5 X6 z( p% v: J  I  L
; q( [- T& h) V3 d! A% z
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在二战史上实属罕见。大战前夕巴顿信心爆棚,他在10月19日写信给布雷德利,表示第3集团军将在攻势打响以后三天内击破德军防守,直抵齐格菲防线。巴顿认为德军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前沿,开战以后将被迅速摧毁,然后第3集团军将轻易突破齐格菲防线,饮马莱茵河。随后在第95步兵师进行战前动员时巴顿豪气干云,说道:“从这里到莱茵河只有132英里的距离,如果这支军队拿出决一死战的狠辣劲头,很可能打到莱茵河之前战争就会结束。所以我们进攻时一定要不遗余力猛打猛冲!”
% L' z8 @# f) `+ p- {. a# g
; I% x; `4 N6 P) j* A' d1 \! T: |然而天公不作美,10月底至11月初阴雨连绵,总降水量达到7.2英寸,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5倍,河流暴涨,道路泥泞。总攻定于11月8日打响,11月7日第12军军长艾迪(Manton S. Eddy)来到巴顿的司令部请求推迟进攻,等待天气好转。巴顿直截了当地答道:“你可以推荐一个人选继任你的职位吗?”艾迪非常知趣地回到部队做最后的准备。盟军方面非常希望这次攻势能够出其不意,将德军聚歼在前沿阵地。战后龙德施泰德的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Gunther Blumentrit)接受美军审问。当被问及巴顿的进攻是否让德军措手不及时,布鲁门特里特明确回答:“当然没有。我们太了解巴顿了,知道他一定会在这一天发动进攻,以纪念他本次战争的第一战。”两年前的11月8日,巴顿率部登陆卡萨布兰卡,开始了他的北非征程。
- k- x! }/ g2 n: o! ]2 O& g! C- A+ K9 F8 v* F$ N$ \2 O5 H/ y* q
11月8日凌晨5点,美军700门重炮开始猛烈轰击德军阵地,火光照亮了东方的天空。巴顿目睹恢弘壮阔的一幕,感慨道:“我真有点可怜那些德国兔崽子们。” 早晨8点,巴顿麾下的第12军和第20军分别从南北发起钳形攻势。此时天空突然放晴,成群结队的美军战机立刻飞临战区狂轰滥炸,这一天美军的P-47战斗轰炸机总共出动1,476架次。次日,美军第4、第6装甲师投入战斗,企图从德军防线上的缺口长驱直入。然而大雨再次倾盆而下,到处一片泽国。美军第4装甲师经验丰富,斗志顽强,该部A战斗群不顾恶劣天气勇往直前,深入德军第559师防区20公里。/ O, F+ u$ v) l% y
' r: U( N4 `) L
巴尔克立刻抓住机会,命令德军第11装甲师反击美军侧翼。第11装甲师此时仅拥有69辆坦克(50辆豹式坦克和19辆IV型坦克),却是巴尔克手中实力最强的突击部队。11月12日,第11装甲师攻入小镇罗达尔布,截断第4装甲师的后路,并歼灭一个营的守军。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巴顿的作战计划,美军第4装甲师和第104步兵师被迫停止推进,回头反攻。经过三天苦战,德军不支后退,但美军第12军也伤亡惨重,暂时无力进攻。

# w. O# J' Q! m
巴顿的第20军负责进攻梅兹要塞。梅兹是洛林地区首府,城内到处是古城堡,防御工事还是1914年以前修建的。11月8日深夜,第90师的部队乘突击艇强渡莫泽尔河,使德守军完全出乎意外(美军第90师的师长,便是后来在朝鲜战场大名鼎鼎的范弗里特)。次日,美军第10装甲师陆续渡河东进,兵临梅兹要塞城下。巴尔克派遣第25装甲掷弹兵师发动反击,该部仅有10辆坦克和两个营的步兵,依然打得有声有色。然而美军第5、第95步兵师相继过河,很快完成对梅兹要塞的三面包围。巴尔克对希特勒的坚守命令阳奉阴违,暗地里撤出主力部队,而让第462国民掷弹兵师留守梅兹。该部都是老弱病残,而且装备低劣,却斗志旺盛,顽强抵抗。11月21日,美军攻入梅兹城内,德军退入一个个古城堡,同美军展开巷战,寸土必争,其中坚守圣女贞德堡的德军直到12月13日方才投降。这支部队拖住了两个师的美军,为巴尔克赢得了宝贵时间重新布防。

1 d* L1 ?* T/ o0 c. r11月11日,美军第7集团军向德军第1和第19集团军的接合部发起猛攻。11月14日,法军第1集团军进攻德军第19集团军左翼。至此盟军三个集团军全部投入战斗,巴尔克的兵力左支右绌,不得不接连后退,收缩防线。德军第19集团军总兵力仅三万余人,无力抵挡盟军两个集团军的钳形攻势。隶属第7集团军的法军第2装甲师长驱直入100公里,接连攻克萨尔堡、法尔斯堡,于11月24日进入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8 R, ]% B! g1 m& f
盟军兄弟部队的迅速进展着实让巴顿心急火燎,他驱使部下不惜代价向前推进。11月19日,美军第20军在“奥舒尔兹防线”(Orscholz Switch Line)一带受阻,这是由反坦克壕和混凝土工事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全长12公里,守军是德军第416步兵师的4个营。美军先后出动第10装甲师、第90、第95步兵师攻击德军坚固防线,经过12天苦战才完全肃清残敌,最后仅仅俘虏五百德军。12月3日,第20军终于进抵齐格菲防线。此时巴顿的攻势已经进行了25天,三日饮马莱茵河的豪言壮语早已随风消散。

1 E+ |& \1 X0 Z0 K5 \$ i5 \12月3日,美军一架侦察机发现萨尔河上的一座桥梁仍完整无损。次日凌晨,美军第95师一部步兵和工程兵乘坐突击船,在雨雾的掩护下强渡萨尔河,抢在德军工兵引爆炸药之前夺占这座桥梁。美军第379团立刻过桥,当晚夺得了齐格菲防线的第一批地堡。希特勒得知此事暴跳如雷,要求追究责任。先是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官诺贝尔斯道夫当了替罪羊,被撤职查处;一个星期以后巴尔克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G集团军群,回到东线指挥第6集团军。3 `+ R, m3 n. B" f" v% x' X& b
正当巴顿屯重兵于齐格菲防线之前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希特勒掷下来最后一次豪赌的骰子–12月16日,五十万德军从阿登山区突然杀出,顷刻之间便把盟军战线撕成碎片。巴顿奉命挥师北上驰援,洛林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9 t" I' F5 f7 ~: @* }5 y4 v$ f
洛林战役无疑是巴顿军事生涯的一个低谷。此战美军第3集团军代价高昂,战斗减员55,182人(阵亡6,657人,受伤36,406人,失踪12,119人),非战斗减员42,008人,损失坦克403辆,其他机动车辆11,080辆,重炮34门。第3集团军战史声称毙伤德军无数,光俘虏就抓了75,000人,这个数字显然大有水分,因为其对手德军第1集团军总共只有官兵九万余人。
" H/ Y: J2 n3 {, C7 _( b$ Q: U1 C
美国战史学者里卡德(John Nelson Rickard)在他的著作《巴顿被困 – 洛林战役,1944》中有非常精彩的评价:“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巴顿将军的名字已经成为快速装甲作战的同义词。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美国闪电战大师’。这个美誉来自他在西西里的进攻作战,在诺曼底利用敌军防线弱点的神来之笔,以及在阿登战役中对德军侧翼的突击。然而在诺曼底和阿登的辉煌之间,是1944年9月至12月洛林战役的黯淡无光。这三个月的苦斗是盟军整个二战最为艰难的战役之一。恶劣的天气、破碎的地形、严峻的补给困难、和斗志顽强的德军,使这个战役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是整个战争中对巴顿指挥能力的最严酷的考验。”) W1 t6 E* _4 i8 w% z# `& n
这一段评价可以看作是对巴尔克为将之道的高度赞誉。
; f1 X6 S: }3 Y3 K% E5 U

0 N" g4 c# o6 w. g" O
7. 最后的春晓

9 C& K) u# G: p( j( A" n1945年1月,苏军在东线发动最后一次冬季攻势。在北起东普鲁士、南至南斯拉夫两千公里长的战线上,六百万苏军发动全线进攻。战线北段,德军维斯图拉河防线土崩瓦解,苏军五个方面军长驱直入推进至奥德河畔,距离柏林仅仅60公里;战线南段,苏军攻入南斯拉夫、匈牙利,攻克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
  ~2 @# k! y8 L) q* U% G
; H- k* P3 H* ]7 f% q& }/ p阿登反击战失败以后,德军高层普遍达成共识:德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希特勒拒不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继续挥霍来之不易的后备力量,依然幻想通过一场大决战扭转局面。2月初,希特勒完全无视兵临柏林城下的三百万苏军,下令发动“春晓攻势” (Unternehmen Frühlingserwachen),地点选在德军防线南端的匈牙利战场,战役目标是围歼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推进至多瑙河畔,收复布达佩斯。希特勒此次攻势主要出于战略考虑,因为德国80%的原油产量来自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油田。总参谋长古德里安正在殚精竭虑筹划柏林防御,得知这个决定惊骇不已,竭力反对,却无法说服近乎癫狂的希特勒回心转意。
4 K4 e# r9 K1 Z3 F5 t0 q" H2 |! R; S+ e  i
德军“春晓攻势”部署如下: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巴尔克的第6集团军担当主攻,从巴拉顿湖北侧向东突击;安格利斯的第2装甲集团军在巴拉顿湖南侧发动辅助进攻,牵制苏军兵力。德军总共投入10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坦克900多辆。托尔布津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共有46万人,400辆坦克,以及1,000架飞机。鉴于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德军集中的兵力相当可观,装甲部队破天荒地占据压倒优势,但步兵严重匮乏。这个头重脚轻的兵力配置导致德军有能力突击,却没有能力巩固战果。! W" d% `9 X  Y; {
巴尔克指挥的第6集团军两年前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围歼,后来得以重建;结果半年前在罗马尼亚又遭到围歼(只有集团军司令部逃脱),随后再次重建,成为德军历史上唯一被歼灭三次的集团军。巴尔克麾下共有三个军,其中党卫军第4装甲军是威震东线的精锐部队,该部名义上隶属第6集团军,但巴尔克根本指挥不动。余下两个军共辖6个师,都是德国或匈牙利的二三流部队,只有一个第6装甲师是百战劲旅。
- p* l5 S' g: W" s7 v% u) E- H
  j0 S* `* ~6 ]0 i$ |德国战史学者迈尔(Georg Maier)原是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参谋,他在《第6装甲集团军最后的战斗》一书中记述,巴尔克同几个党卫军将领–包括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官迪特里希,以及第4装甲军军长吉尔(Herbert Otto Gille)等等–矛盾重重,争吵不休。迈尔认为巴尔克一心避重就轻、推卸责任,力图将希特勒的注意力集中在党卫军身上。战役过程中巴尔克让麾下的党卫军部队打头阵,而把第6装甲师等留作第二梯队,似乎证实了迈尔的指责。也许巴尔克从古德里安那里得知许多内情,对这次攻势乃至战争的结局都已不抱任何希望。7 Q5 b0 S* {7 }! {5 a, k9 u
/ A/ @: n. l; `$ ]) e" ?8 C
3月5日,“春晓攻势”正式打响。由于战前匈牙利逃兵通报消息,苏军对德军的战役部署了如指掌。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官托尔布津精心准备了一个防御体系,由高压电铁丝网、雷场、反坦克炮掩体、火炮集群、以及纵深梯次配置的反击部队组成。尽管如此,德军依然在六天内推进30公里,苏军第26集团军的四个步兵师被打得残缺不全。3月10日,托尔布津已经投入全部力量,依然无法挡住德军前进的步伐,不得不请求增援,但遭到苏军统帅部的断然拒绝。3月14日,巴尔克派出第二梯队,加强了4个突击炮旅的第6装甲师投入战斗,同苏军第27集团军鏖战数日。托尔布津付出伤亡三万余人的沉重代价,终于将德军的突击势头消磨殆尽。 3月16日,苏军统帅部判断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下令反攻。此前一直隔岸观火的苏军3个集团军渡过多瑙河投入战斗,24小时之内便将德军赶回了战役出发点。3月19日,苏军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撕碎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防线,巴尔克的左翼门户大开,苏军坦克洪流汹涌而来,企图抄敌后路,将德军两个集团军围歼于巴拉顿湖畔。
; p; `: J" w$ @4 V; h, S5 `" g) w* n, D5 R1 ]+ n
巴尔克早有准备,指挥部队有序后退,顽强抵抗。苏军一度将德军后撤的通道压缩到3公里宽,但始终无法将其截断。最终十几万德军官兵从这个通道虎口脱险,苏军势在必得的歼灭战演变为一场追击。
" C# W( R/ X$ ^( Y# x. u' w" y
德军“春晓攻势”是东线最后一场坦克大会战,双方先后投入战斗的坦克达到三千余辆。这也是德国党卫军的谢幕表演,参战部队包括党卫军第1装甲师“希特勒卫队”、第2装甲师“帝国”、第3装甲师“骷髅”、第5装甲师“维京”、第9装甲师“霍亨施陶芬”、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以及第501、502、504独立重坦克营。除了“希特勒青年团”资历较浅,其他各部都是威震东线的百战雄师。此时纳粹德国末日将近,德军上下弥漫失败主义情绪,党卫军部队在战斗中依然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进取精神和高昂斗志。然而希特勒认为党卫军辜负了他的期望,下令剥夺参战官兵的袖标,以示惩戒。迪特里希深感愤懑不平,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

; c0 K8 m; f8 x8 Z9 s此战也是巴尔克军事生涯的最后一章。“春晓攻势”失败以后第6集团军撤入奥地利,苏军乘胜追击,于4月13日攻克维也纳。三天以后,苏军发动柏林战役。短短两个星期之后,希特勒举枪自杀,第三帝国灰飞烟灭。战争结束时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困在奥地利格拉茨以北,按照惯例战败国军队必须向正在与之交战的战胜国军队投降。巴尔克不愿麾下官兵落入苏军手里,率领部队突围而去,兵分几路向奥地利境内的美军第20军直扑而来,让美军颇为紧张了一阵子。然后巴尔克亲自前来求见军长迈克布莱德少将(Horace McBride),摊开地图一一指明德军的位置,说道:“我们不愿让苏军俘虏,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将进攻美军。” 迈克布莱德心领神会,当场受降。
* @& D! G; W7 G  @) d2 p3 f+ ~) I! G9 S! [  l6 A1 O: K, j' N
战后巴尔克在美军战俘营关押到1947年。这期间美军战史编篡人员采访大批德军高级将领以获取原始材料,巴尔克是少数几个拒绝接受采访的德军将领之一。出狱以后巴尔克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一座仓库打工,从这个蓝领职位步步升迁,一直做到地区主管。此时梅林津正在南非一家航空公司当营销总监,他请巴尔克担任该航空公司的德国总代理,巴尔克欣然上任,昔日的战友又奋斗在一起,只不过这回两人的位置掉了个儿,梅林津成了巴尔克的顶头上司。1980年,巴尔克和梅林津应邀出席美国国防部的战术研讨会。也许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会后巴尔克破天荒地接受了长达几个小时的采访。同年,巴尔克出版了自己的战时日记,书名叫做《混乱中的秩序》(Ordnung im Chaos)。1982年11月29日,巴尔克去世,享年88岁。
% @/ g% R" a7 k! M6 Z) M9 z" _  {9 P
美军战术专家德普依将军认为巴尔克“也许是德军最出色的师级指挥官。”这指的是巴尔克1943年初指挥第11装甲师在齐尔河畔的杰出表现。但德普依言下之意,显然认为巴尔克升迁太快,其材质并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个评价有失公允,巴尔克1943年底出任第48装甲军军长时,德军在东线已经是疲于奔命,大势已去了。此后的几个月里即使是德军第一名将曼施坦因也无法阻止苏军的狂飙突进,又怎能要求巴尔克再创奇迹。巴尔克的防守天才在洛林战役中展现无遗,在兵力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挫败了巴顿的战役意图。德普依应该想象一下,倘若洛林战役巴顿跟巴尔克互换位置,前者是否能够挡住后者的进攻。" C' Z- o! l4 n- d; C. r6 x" K

0 s' f5 S# g5 V8 S, V) E5 T' S
梅林津在《装甲战》中这样评价巴尔克:“他是德军装甲部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如果曼施坦因是二战德军最伟大的战略家,那么巴尔克理应被看作是德军最杰出的野战指挥官。”
7 l& S. w/ Q* A  L; B
2 F# F9 U/ u8 Y* Y4 x7 a/ @2 P

2 V( ~6 ^1 ]& n* W# D参考书目:
/ \$ A( p+ Q, pFriedrich von Mellenthin, German Generals of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7Friedrich von Mellenthin, Panzer Battles: A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of Armo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First Ballantine Books Edition, 1971. New York
' F$ j+ S+ S- bGeneral William DePuyGenerals Balckandvon Mellenthin onTactics:Implications for NATO Military DoctrineBDM Corporation, December 1980Editor: Ray Merriam, Military Monograph Series: General Hermann Balck: An Interview, Merriam Press 2006) b% d. L7 x7 i' q- `6 e
David M. Glantz & Jonathan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ISBN 0-7006-0899-0)
5 ?$ |( s& ~7 k! B% O" F& uAlbert Seaton, The Russo-German War, 1941-1945, Presidio Press 1990/ Z1 J# P2 W% a6 n9 I3 M. i
Perter McCarthy & Mike Syron: Panzerkrieg: The Rise and Fall of Hilter’s Tank Divisions, Carroll & Graf 2002; P4 }/ _- t. }8 \' X4 v' X% |

4 y; ?1 `) s; t' u& |; w  a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4 捐资 +2 学识 +4 收起 理由
水风 + 8 谢谢分享
ddww111 + 6 精彩
山远空寒 + 5 + 3
煮酒正熟 + 5 + 2 + 1 见识和才学都恢复了一部分,所以可以打分了.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1 12:0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筑基

    沙发
    发表于 2011-8-11 09:5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史鉴 的帖子& N/ ~& f( e* A2 i- g# B3 R, x

    / A. |; S5 o4 S0 z9 g) W8 X上篇怎么没了?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2-6-19 00:00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2011-8-11 11: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史鉴 的帖子& O4 z: w9 z* @% g! U# Y
    6 S2 V) y+ ~, }! X, W1 y/ S6 k) z
    抱歉 我前几天打分太凶,目前金钱还有 但才学和见识都已告罄,需要时间才能恢复上来。所以史兄如此好文,也只能让它先委屈一两天

    点评

    搬运过猛,以后一定注意节奏。  发表于 2011-8-12 07:50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地板
    发表于 2011-8-12 16:0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史鉴 的帖子
    / H1 ?# C$ r, l* b% D* k* s; w7 s4 `! Z- d
    德国就是出悲剧英雄的地方。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5-19 00:4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5#
    发表于 2015-3-14 22:50:11 | 只看该作者
    从腓特烈大帝开始,德国就不缺乏战术天才和名将,但是像俾斯麦那样具有高超战略眼光的天才却着实不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5-3-16 10:08:47 | 只看该作者
    德国总是后继不足,往往是靠着先手优势快速取胜,一旦失去先手就很悲催。0 y2 \. s: F5 N
    对苏联军队的印象是素质低但是实战的效果却是越打越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5-3-16 21:28:11 | 只看该作者
    看着过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4 02:39 , Processed in 0.0458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