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l C- |" x" q直至大英帝国凭借庞大的排他性海外殖民地市场才终结了这种状况(之前也拥有广大殖民地的两牙并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但维系殖民地体系不可避免需要支付高昂的代价。而且殖民地毕竟不是本土市场,当时英伦三岛自身的市场容量或还不如法兰西帝国和哈布斯堡皇朝等。% F' k8 y7 h( O
0 b, ^, V0 r3 f9 p8 |, { y; I* Y4 g到美国依靠“门罗宣言”、南北战争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政策,打破各殖民地大国的市场垄断后,依靠自身作为最大的单一市场和控制拉美经济腹地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强国。 , c: B( c+ k; y* B3 {9 O [6 `( Q" o! L8 @/ o$ s其实,就是现在的香港、新加坡,乃至英国、瑞士等地区,他们的市场容量都有限。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都是因为占据了进出其他庞大市场的节点而继续维持着富裕。 / A: r. s' y" u3 U
5 l% K O, e6 B8 |. t6 m
排他性的殖民地市场更类似美苏争霸时的OCED与经互会,属于有分工有协调的经济联盟,但又不同于单一国家的统一大市场。 , F1 \" z% o8 x U" c2 h) {% z# X( E8 p; R9 {( V8 ~+ [: ?
而单一市场规模越大,其满足内需的自我实现,即经济的内循环也越强,比如重商主义时期英国的外贸依存度恐怕要超过了现在的美国,而中国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也将更加依赖内需。% v2 c8 W; v) [+ a" p
+ B% u) b) v I
当然,清中期的中国又走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