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转帖:沙之舟:从诗词中的拗救看为何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21:4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天 于 2012-10-21 08:44 编辑

    原文:http://blog.creaders.net/shazhiz ... iary.php?did=126923

    呵呵,承认俺是标题党。老沙无德无能无智慧,没有对中华文化说三道四的本钱。所以这里只是个即兴牢骚而已。当不得真。

    说起拗救,写律诗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简单说就是在写比如七律五律什么的时候在该出现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的情况下, 在其后面的诗句里在相应的地方用平声找回来。比如说 一径遇幽处,禅房花木深。上句遇字出格,下句用花字来救上面的拗句。

    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律诗, 或说近体诗发展的过程, 就可以看到律诗的发展是自永明体开始至初唐。是经过无数诗人对声韵音律的探索研究而成的。以我粗浅的理解,认为律诗所代表的是一种对称的美。无论从对仗还是音律来讲。古人所钻研的就是如何能发掘出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然而对拗救的最早描述则是在宋朝。这也就是说是在近体诗的创作高峰已经过去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所作的无非是总结性而非创作性的工作。

    在唐诗三百首里,有拗救例子的诗句比比皆是。然而如何拗救的却是后人来界定的。这不得不让我联想起中华文化也有此特性。而麻烦的是后人定规矩时完全是根据古人有没有做过来决定一个规矩是否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束缚后人。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查一查有关拗救的规矩就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再比如说宋词的发展。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出是唐朝之后的文人为了超越前人的努力下所建起的中国文学另一座高峰。那么再看看后人是怎么在前辈的影响下亦步亦趋, 战战兢兢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吧。从清至明,文人们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搜集词谱。可是前人同样词谱填的词不尽相同的太多了。就比如说沁园春,念奴娇,望海潮这些著名词牌,登记在案的不同变体在不同词谱里就很多。登录搜集者所注重的是平仄对仗上的要求。宋人真的是那么去填词的么?要知道宋词其实就是歌词,是给唐宋时的各种曲调配的歌词来唱的。后人弃本求末。不思从创作手法,技巧和形式上突破。还是把古人做过什么拿来做为金科玉律。中国的诗词在明清的衰败也是必然的。

    其实想想这种现象又何止是中国文化仅特有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强势的朝代或个人经常会对后世产生一种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创新和进取。这个不是先人的错。先人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问题是后人如何能不吃老祖宗的老本儿,如何另辟蹊径打开一个新天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3 08:38:5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只有新手阶段才纠结于拗救啥的。等真正过了格律关,这些东西就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了。

    杜甫说:‘晚节渐于诗律细’~~由于汉字的博大精深,当你拥有够强大的驾驭能力时,就比较容易找到合律且合适的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7 21:08:37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还说:“老去诗篇浑漫与”。

    还有一句,诗无定法。个人以为都是度问题,不守格律还算格律诗吗,拗救其实就是平衡平仄,也是格律。而声韵最终还得服务与内容。而总结归纳前人作品,再探究声韵规律,是值得景仰的。

    再就是——先有曲(曲谱),后有词,再有词谱。是这个顺序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1-5 09:48:38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发帖的人自己很糊涂。即使中华文化只是诗词,这种论述都不成立。越没料的人越乐意谈文化呀等大概念。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7 05:2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5#
    发表于 2012-11-5 20:08:3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篇东西本身就在阐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却不知如何得出停滞不前的结论。在俺看来,论据与结论相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2:17:56 | 只看该作者
    板筐 发表于 2012-11-5 07:08
    其实,这篇东西本身就在阐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却不知如何得出停滞不前的结论。在俺看来,论据与结论相 ...

    俺觉得,老沙不是在论证这个“结论”,而是在联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1-8 14:18:45 | 只看该作者
    可再丰富一下,是一篇绝佳的论文呢!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9:22 , Processed in 0.05259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