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局外人的刀锋,三国“职场孤勇者”孟达的悲歌
: a1 r( U2 n! u( g: z5 I# g+ j5 d' U! N" ~0 w4 h0 S
说起三国历史里的孟达,估计大家脑子里立刻会冒出“反复无常”四个字。他几次三番地更换门庭,确实成了后世评价忠诚与否时一个绕不开的反面典型。但是,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如果我们能拨开后世道德评判的层层迷雾,把人放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那个充满利益交换和权力倾轧的复杂社会里去看,单纯用“忠”或“奸”来臧否人物,往往会遮蔽掉更深层次的动因。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跳出传统的忠奸二元论,用一个现在颇为流行的词——“职场孤勇者”——来重新打量一下孟达。当然这也许和我在微博用的昵称有关吧。2 q/ N* x5 D8 g
# M+ \ `. Y$ y1 K
+ g4 }: u% V, q& u2 S( X# g( g什么叫“职场孤勇者”呢?这个概念描绘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本事很大,才华横溢,心气也相当高,渴望建功立业;但偏偏在背景和人脉上有所欠缺,缺少稳固的派系支持,不是哪个核心权力“圈内人”。在那种充满党同伐异的权力场里,他们无法依靠组织或群体的庇护,要想活下去、爬上去,就只能全凭自己的才干、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抓住一切机会的手腕。他们像是黑暗中的独行侠,每一步都走在钢丝上。
, H- D, d H) o0 b# o' K6 b! q# K+ x, N3 }- U# p) E' w
8 Y. d$ {2 Q) i
而孟达的整个生涯,从益州到蜀汉,再到曹魏,可以说就是一出关于“孤勇者悖论”的教科书式案例。这个悖论的核心在于:成就你的,最终也必将毁灭你。他最大的本事——灵活的身段、出众的个人能力、善于利用自己局外人身份来博弈——也恰恰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压根儿就没有稳固的权力根基和别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他就像一棵没有深根的大树,虽然一度枝繁叶茂,风光无限,但当政治风暴来临时,最先倒下的也一定是他。可以说,他因不受羁绊而一度风生水起,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最后输得一败涂地。* m `; H* E( F& l3 i
3 l# g/ l" n0 ]# u0 ~; @* C4 {6 _. m' A" c1 U& a
我这篇文章没打算写孟达年表,那样的梳理太学术化,虽然清晰,却容易失去后人理解时的温度。我更想借着《三国志》及其注引的那些零散史料,结合一些现代的组织行为学理论,聊一聊孟达在蜀汉和曹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职场”里,所做的那些关键选择背后的逻辑、挣扎与无奈。
% m" _( b9 H" o* K: F; q% D* l2 j: i; D4 |% k& Y
+ Z7 ~) t t7 J( r一、蜀汉的天花板下,一个外来户的政治困境$ W0 X T6 A- K; u6 f9 F4 h7 Z; Q
1 B0 b* ~% g) h
孟达的职业生涯,是从一个典型的“外来户”身份开始的。他本是扶风人,在汉末那场席卷天下的大乱中,跟着数万家流民一块儿颠沛流离,最终进了相对安稳的益州,归在刘璋麾下,成了所谓“东州兵”集团的一员。这个外来集团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政治上却被益州本土那帮盘根错节的士族排挤得厉害。本土派视他们为“ потенциальный враг”(潜在的敌人,这个俄文词汇来自于一本我小时候看过的苏联科幻小说的名字),处处提防。孟达自己出身官宦世家(他爹孟陀做过凉州刺史),也颇有才具,自视甚高,却长期面临着“久不任用,志意不得”的窘境,一身抱负无处施展。
' g( f- H! E+ u( n+ b" Z1 k, n7 r p1 D3 {' j7 f* ?1 S
% p$ J8 J; ]* ^$ K+ c4 M8 ~3 r这个里面的意思呢,直白的说,其实就是所谓的“内圈”和“外圈”的矛盾,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的现象。对于益州本土士族这个根深蒂固的“内圈”来说,手里有兵、背景复杂的东州集团就是个潜在的威胁和资源竞争者,所以在权力分配上,自然是系统性地打压和排斥。这种结构性的职业天花板,让孟达这样的野心家感到窒息,也就不难解释为啥他那么渴望改变了。在他看来,“混乱才是阶梯”。一潭死水的益州,只会让他慢慢被消磨掉所有锐气。所以,当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跟同样是东州派且怀才不遇的法正、张松等人密谋,决定引入刘备这条“鲶鱼”,来搅动益州这池水。这事儿,与其说是单纯地背叛刘璋——一个本就没给过他机会的主公,不如说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投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好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5 R3 L* [3 Q" Z# o+ Y! j1 m
1 Y* Q* f7 f1 P1 |! y
1 `9 B( V* H3 N: j- E" U8 C* Y等到刘备真占了益州,孟达的处境看似好了不少,可实际上,他只是从一个“外圈”跳进了另一个更微妙、更难逾越的“圈外人”困境。刘备政权的核心权力圈子,是跟着他从荆州一路颠沛流离、浴血奋战过来的“元从系”,这是新的、凝聚力更强的“内圈”。孟达的同谋法正,因为谋略实在太出色,且在取蜀过程中立下不世之功,被刘备破格引为心腹,成了“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核心决策人物;而孟达呢,被任命为宜都太守,虽然也是镇守一方的大员,却被远远地打发出了权力中心——成都。/ e" V% ^& X: ?- [
4 G$ c7 D4 \! p' A5 }' u9 p
. N4 G: ~. p% i5 m: F$ h+ h( g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219年。刘备命孟达北上攻打房陵,孟达不负所望,顺利拿下。可就在他准备乘胜进攻上庸的关键时刻,一个很有意思、也极具杀伤力的操作来了:刘备派了自己的义子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来全面节制孟达的部队。史书给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也就是说,刘备打心底里不放心把方面大权单独交给他。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典型的“圈内人偏私”。尽管刘备也承认孟达的能力,但在信任这杆最关键的秤上,他最终还是把砝码压在了虽然年轻、但血缘(拟血缘)关系更近的“自家人”刘封身上。
+ |: |5 H1 `! l }( Q4 I/ h
7 {% n1 B" R% I( x# n. |/ [* a/ a7 U0 q; S: O
孟达和刘封的关系,就成了蜀汉内部“圈内人”和“圈外人”冲突的一个辛辣缩影。一个是凭借赫赫战功证明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另一个是靠着深厚背景空降下来、坐享其成的顶头上司。这种权力结构,天然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不滋生怨恨和摩擦那才叫怪事。
3 H& b9 u3 H" M' `9 d$ t, B; J' F9 j/ _7 j
+ X) B) G# |- K2 u+ q襄樊之战的结局,则彻底把孟达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死胡同。当关羽兵败麦城,向上庸发出绝望的求救时,刘封和孟达却以“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为由拒不出兵。关羽败亡后,孟达心里清楚自己难辞其咎,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愤怒之中。一方面“惧罪”,他害怕刘备雷霆之怒下的秋后算账;另一方面“忿封侵陵”,他对刘封长期以来的打压和侵占功劳早就窝了一肚子火。他在叛逃曹魏前写给刘备的《辞先主表》里,把自己比作历史上被冤杀的太子申生和功臣伍子胥,话里话外都在极力暗示,自己如果不走则必将成为这场惊天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 s3 B. \$ D c+ O& \; p( I/ P% K0 j* n# Y5 ]
- J ~ G$ r0 z5 j
关羽的败亡是蜀汉集团一次创纪录的政治灾难,内部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以平息众怒、稳定大局。在这场不可避免的追责风暴里,孟达的“圈外”身份让他处在了极其不利的位置。刘封毕竟是刘备的义子,是“自己人”,有着孟达没法比的政治资本和回旋余地。整个问责的逻辑链条其实很清晰:一场灾难性危机爆发,身处决策位置的是一个“圈内人”(刘封)和一个“圈外人”(孟达),他们共同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且后果严重的决定(拒绝出兵)。为了稳定组织,必须追责。这时候,“圈内人”可以利用既有的权力结构和领导者的信任偏私,很自然地将主要责任引向那个本就存在信任赤字的“圈外人”。5 a$ O! |) Y% T, Z
7 U7 k3 ?8 I, w3 y
. p1 m* h8 r3 `
孟达虽然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投机者,敏锐地预见到自己将成为这场政治清算的唯一祭品后,但摆在他面前的路其实只有两条:要么坐以待毙,等着成都的敕令将他下狱问罪;要么,再一次发挥自己“孤勇者”的本色,另寻他路。所以说,他的叛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被自己的身份和残酷的政治结构逼入死角后,一次充满风险却又合乎逻辑的绝地求生。, X, C$ x2 M% |7 h! r: `
, o, |/ B1 V. O8 `' c( w4 s/ P# c( R
二、恩宠的陷阱中一个降将在曹魏的不安而危险的巅峰
{6 Z' x" a( h2 [; A9 }
+ }+ t9 ]3 ]' u" j孟达带着四千多家部曲浩浩荡荡地投降曹魏,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跳槽”大戏。当时的魏王曹丕早就听过他的名声,“闻其来,甚悦”,立刻派重臣桓阶、夏侯尚前去考察,得回来的反馈是“将帅之才也”、“卿相之器也”这种极高的评价。等到孟达亲自面见曹丕时,更是将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进见闲雅,才辩过人”,那份优雅的仪态和出众的口才,给整个魏国君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曹丕龙颜大悦,当场就给了孟达散骑常侍、建武将军的高位,还封了平阳亭侯,更绝的是,他大笔一挥,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当太守,“委以西南之任”,给了他梦寐以求、在蜀汉求之不得的方面大权。
5 S8 A- g, M# |) w4 ], V: ]$ F( R# c; S9 _9 d* t* j; v
. v" J. d5 p0 E# N$ j H这次成功的投诚,是孟达高超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他有“人际影响力”,个人魅力与口才成功地“征服”了曹丕,他懂得如何包装自己,以获取新领导最大的赏识;他有“人脉建立能力”,迅速和曹丕朝中的重臣桓阶、夏侯尚等人打得火热,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围绕核心靠山的保护网;他更有“社会洞察力”,精准地看透了曹丕的需求——曹丕不仅需要一个将才来镇守边疆,更需要一个从刘备阵营投奔而来的标志性人物,来彰显自己吸引人才的魅力,在政治上压倒对手。孟达完美地将自己塑造成了这个角色,从而拿到了远超一般降将的惊天价码。
* m- {+ f4 d6 C* D$ N y+ d8 C/ C, q! d% |- e5 C/ D
0 b5 P* p: ]7 v5 e当上新城太守后,孟达把这里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和地缘政治的交汇点。他一边大兴土木,修筑坚固的城防,一边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脉,成了各方势力沟通的桥梁。蜀汉降将黄权是通过他才得以顺利投魏的,就连刘备派来吊唁曹操的使者,走的也是他的渠道。一时间,他与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孙权以及魏国内部各方势力都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联系,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好不风光。
9 Y$ l. T8 [* Q) }' D/ ?+ P
3 ?5 B9 ^! R' a
' m7 T; [) y; z( L. x这算是孟达“孤勇者”策略的巅峰了。他以个人能力和战略位置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曹魏朝堂派系之外的权力中心,试图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来弥补自己缺乏政治根基的致命短板。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边境将领,而是一个活跃的政治玩家,通过垄断信息和渠道来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 F( P. V' E# i# K0 m8 j- Y
但问题是,孟达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如同空中楼阁般的基础之上。曹魏朝中,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对他心存疑虑,认为他“言多夸大,未可全信”,司马懿等人就曾直言不讳地劝过曹丕别太重用他。孟达的安全感,完完全全就系于曹丕、夏侯尚、桓阶这三个人的私交上,他的权力来自于恩宠,而非制度。可到公元226年,这三位最重要的政治靠山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去世,孟达的地位急转直下,一下子就“心里不安”了。
3 X" n0 P, D4 S0 v1 v: L4 Z. K) Z( n, G1 }( u
5 d! }3 v; c7 r1 V
庇护者的离世,不仅仅是让他失去了头顶的保护伞,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存在逻辑。对于曹丕来说,孟达是他个人魅力的战利品,是其战胜老对手刘备的象征。而对于新君主曹叡和他的新班子而言,孟达就是一个有叛变前科、在关键边境地区手握重兵、近乎半独立的危险军阀。他跟先帝的私交再好,个人才华再高,在国家安全的冷酷制度逻辑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为减分项。到这儿,孟达的好日子差不多就到头了。他曾经的自主权,此刻不再是资产,反而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这种深刻的、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最终把他推向了最后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豪赌。
' z5 h9 [4 W$ N! B- Z
8 ]6 g; e& ~* y6 v
; |* {0 H! K7 b3 D# A) Z! @三、最后的赌桌上政治手腕也无力回天
! L2 t/ _0 ^: L. {* ]* f; F
. P3 e L2 d P, B D/ O8 z7 ?# H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孟达,开始和蜀汉的诸葛亮暗中联系,试图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诸葛亮何等人物,以他超凡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策反孟达,就等于在曹魏的背后插入一把尖刀,能为他的北伐大业开辟一条至关重要的东线战场,直接威胁曹魏的腹地宛城乃至首都洛阳。而坐镇宛城的司马懿,则立刻洞悉了这一巨大威胁,随即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心理战。他亲笔写信给孟达,信中言辞恳切,一边安抚说国家对他“心贯白日”,绝对信任,一边又轻描淡写地暗示诸葛亮策反他是“无计可施”,以此来麻痹孟达,让他放松警惕。1 I3 R6 C' _% ~0 Q$ n# A5 }
' M0 Y# k s) B: r/ q
+ M7 Z: y* X' r" }+ _/ n孟达的政治洞察力,在真正的战略大师面前,还是露了怯,暴露了他格局上的局限性。他过于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他回信给诸葛亮,洋洋得意地分析局势,断言司马懿位高权重,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先上报朝廷、获得批准,这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一个月,到时候自己早就准备万全,城池坚固,万无一失了。孟达在这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用自己“孤勇者”的思维方式去揣度一个手握国家机器的巨头,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像他一样,在个人关系和政治博弈的框架里小心翼翼地行事。殊不知,司马懿玩的是国家权力和军事决断的雷霆手段,根本不按牌理出牌。他果断地“密行军”,八天之内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如神兵天降般兵临新城城下,把孟达的所有计划和幻想都打得粉碎。+ n# o' t2 u5 L
) e8 i9 j( S4 R
0 D2 T( C! T' Z) l9 f' V; G孟达的叛乱,从内部就已注定要失败。跟他早有嫌隙的魏兴太守申仪,早就把他的小动作和与蜀汉的往来书信秘密上报了朝廷。等到孟达真的举事,他所倚仗的盟友申耽、申仪兄弟,表面上跟他虚与委蛇,答应共同起事,暗地里却早已和司马懿勾结,成了魏军的内应。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他的绝对心腹——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在围城仅仅十六天后,就打开了城门,魏军一拥而入,孟达本人也被斩杀。
& Z: t9 K+ U& z( W6 R5 R- G* B" Z# J; P/ D9 a, h3 `
, a ], {* m3 S( D2 R这可以说是对孟达“孤勇者”策略的最终审判,也暴露了他政治技能中的一个致命缺陷——缺乏“表露的真诚”。他整个职业生涯都贴着“反复之人”的标签,他的才华和魅力可以为他赢得上位者的恩宠,却没法在他身边建立起一个真正忠诚、能够共患难的核心团队。这种众叛亲离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品牌”的必然结果。他手下那些人,特别是申氏兄弟这种地方实力派,很可能一直就把他当成一个投机取巧、被强加于他们之上的外来者。当需要在“一个声名狼藉的叛将”和“代表国家机器的司马懿”之间站队时,答案根本不用想。孟达精于影响,却拙于领导;他善于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忠诚的社群。9 O0 e1 a' X! R! E2 o2 o
, b" q! k# F2 M, _+ d3 L* B* r+ G7 @% S4 `' R* n* |# k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拿他和其他几个著名的降将做个比较。比如张郃,官渡之战后从袁绍那边投了曹操,但他没有像孟达一样追求自治和个人特权,而是选择完全融入曹魏的军事指挥体系,凭借“识变数”的战术才能和稳重可靠的品性,一步步成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深得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的信任,最终作为一名忠诚的宿将战死沙场。再比如马超,作为一方骁勇善战的军阀归顺刘备,刘备给了他骠骑将军的极高荣誉,在名义上与关张并列,但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供了起来。马超也明智地接受了这种安排,选择了安全而非权力,得以善终。还有一个反面教材许攸,同样是官渡之战投曹,立下决定性的大功,却居功自傲,没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心态,最终因对曹操不敬被杀。
; @" F I, P8 G1 u& T8 U- z7 s, V
0 `$ ~: M: M, L0 e O7 o+ c/ \5 e( ^9 Y
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空降兵”或“跳槽者”,最终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选择的融入策略。张郃选择了完全同化,马超选择了被动接受,他们都保全了自己。而孟达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危险的“独立合伙人”的道路,这种模式在高度集权的古代政治体制里,注定是走不通的。 |; \$ P0 S n0 E0 |7 }
) I- k2 h: y( l! c; ?: q5 a- w
# ?8 n# J& C% v! ]- ], U$ j一声长叹:“君以此兴,必以此终”
2 ^4 ^3 g" B1 Y; X. k
3 p9 `) G6 r5 Q- V( }+ u. ^6 p孟达的职业轨迹,完美地解释了“职场孤勇者”的全部特征及其内在的悲剧性。他凭借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在各大权力集团的缝隙中游刃有余,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上升空间。在曹魏,他一度通过成为皇帝的个人资源,绕过了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获得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权力。' p, A; Z8 s/ V. R, _- n- r6 s. W
然而,正所谓“君以此兴,必以此终”,这句话评价孟达,真可谓一语中的,字字泣血。他赖以成功的基石——机会主义、个人魅力和缺乏根基的灵活性——恰恰也成了他毁灭的根源。他的职业生涯,是一系列精于计算的交易性关系的组合,而不是根植于深厚的忠诚和信任。在蜀汉,他的“外圈”身份使他成了政治上的高风险资产,随时可能被牺牲。在曹魏,他的权力是建立在个人恩宠之上的脆弱泡沫,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当泡沫破裂,他在魏国体制内因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忠诚而变得不堪一击。他的最后一次反叛,并非完全出于绝望,更像是一个长期游走于权力边缘的赌徒,在过度相信自身神话和政治手腕后,下出的致命误判。, W( k a* D5 \7 M7 j( q( w4 e
: V0 Z( J7 O" Y1 Q/ r& x8 S3 P1 ~4 \5 b& D
孟达的际遇,是一出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悲剧。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就是一个跨越千年的经典案例,讲透了从古代宫廷到现代职场,那些有才华的个体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微妙的信任结构和冷酷的权力本质时,所面临的永恒困境。孟达是一位战术上的大师,他懂得如何取悦上级,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但他却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败者,他从未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可靠的权力基础。他是一个孤独的勇士,最终,被曾赋予他无限优势的那份孤独与骄傲无情地吞噬了……
d0 l g9 X& f( X0 ]# H
6 z8 ^$ \5 z3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