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嫦娥的镜子:鲁迅《奔月》中的现代性反思与文化重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6:5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嫦娥的镜子:鲁迅《奔月》中的现代性反思与文化重构; d5 {* [6 X' B. u/ U2 Q
    鲁迅的《奔月》并非对古老神话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面映照着1920年代中国复杂社会现实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得以窥见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面对传统文化崩塌、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迷茫、焦虑,以及对文化重构的艰难探索。创作于1926年,发表于1927年《莽原》半月刊的这篇小说,也深深烙印着鲁迅彼时特殊的个人境遇和情感体验,使其成为其在精神困境中进行自我疗救的文学追忆之作。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象征意象,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4 b% ?. k7 p, T: V; s+ p

    ! w% f. Q6 u0 e4 r5 m9 }一、 引言:神话的裂缝——现代性焦虑的投射6 o9 p7 t; c$ [) w$ R
    鲁迅选择“奔月”这一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进行改写,而非直接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一举动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味。神话是民族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人而言,“奔月”神话蕴含着对飞升成仙、追求永恒的渴望,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某种想象和期待。然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古老的神话体系开始出现裂缝,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方面对封建迷信和传统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倡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剧烈的转型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 p& R( R* D9 n& {2 y( G' G; c. |  `* g: P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神话新编”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神话进行解构和重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并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其意义。在《奔月》中,羿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射日英雄,而是一个为日常生活琐事而奔波的凡人;嫦娥也不再是那个被动服药的仙女,而是一个对现实不满、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这种对神话人物的颠覆性重塑,正是鲁迅对现代性焦虑的深刻投射。0 i& S, G" D& E
    " }" h6 B. |0 \7 m: ^; U
    此外,《奔月》的创作也与鲁迅当时的个人处境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分裂,“三一八惨案”的刺激,以及来自周作人、高长虹等人的攻击和诽谤,都使他感到理想破灭、英雄迟暮的悲凉。他将这种个人情感融入到《奔月》的创作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自身精神困境的探索和疗救。
    , I' G: F! o3 ]/ c. l6 L) b" z
    % ^7 Q  C( N  b. t5 C5 A# j二、 英雄的黄昏: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 \, Y2 F  h3 j! ~( ]5 I
    羿的形象是理解《奔月》的关键所在。他曾经是射日英雄,是拯救苍生的神祇,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和权力。然而,在《奔月》中,他却沦为一个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凡夫俗子。这种巨大的落差,象征着传统英雄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与边缘化,也暗示着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
    $ D5 Q- W! _* b1 |3 W
    * G7 r2 g* M& v! V% u5 n2 t  d: A鲁迅通过对羿狩猎活动的描写,细致地展现了英雄的衰落。他狩猎的对象从“封豕长蛇”——这些象征着巨大威胁和挑战的怪兽——变成了“乌鸦麻雀”,甚至沦落到射杀农家的母鸡,以如此卑微的猎物来维持生计。这种转变,不仅是狩猎对象的变化,更是英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如今变成了生活的负担和嘲讽。“我的箭法真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羿的这声叹息,既道出了传统英雄的无奈与尴尬,也仿佛是鲁迅对自己曾经的战斗热情和理想主义的反思。他赖以生存的狩猎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价值,曾经的荣耀也变成了如今的负担,如同鲁迅的笔,在复杂动荡的社会现实面前,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锋芒。9 U& ?0 d' {, R
    - G3 k3 M* t) S% k! I2 a2 G
    物质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羿的困境,也使得英雄形象更加黯淡。“又是乌鸦炸酱面!”嫦娥的抱怨,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厌倦,更是对贫困生活和黯淡未来的控诉。这种物质匮乏,不仅仅是羿个人家庭的困境,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匮乏和经济压力。羿曾经能够提供“熊掌驼峰”的丰盛食物,如今却只能以“乌鸦炸酱面”果腹,这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现代性带来的生存焦虑,也暗示着曾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枯竭。在物质匮乏的压力下,英雄的光环逐渐褪去,露出了普通人的无奈与辛酸,这与鲁迅当时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也有一定的关联。8 Q8 K( M' Z: a, x, t# ?
    4 {4 c  x/ |- N  A" s1 c

    * o8 d, Z! L0 ?0 z更值得关注的是,羿在家庭关系中也失去了传统男性的权威。嫦娥对他的不满和轻视,并非仅仅是出于物质匮乏的抱怨,更是对羿作为丈夫的无能和软弱的失望。她渴望更丰富、更自由的生活,而羿却无法满足她的需求。嫦娥最终的“奔月”,是对此种不满的最终爆发,也体现了现代性对传统父权社会的冲击。羿的软弱和无能,与嫦娥的独立和叛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传统性别角色的转变和男性权威的式微。这或许也投射了鲁迅在家庭变故(与周作人决裂)后的心理创伤和对亲密关系的反思。
    - t. h0 J5 h1 _# o8 c8 w# G
    % B: W% j' M, ?三、 奔月: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现代性困境
    3 \. q4 w' f1 C& S嫦娥的“奔月”是《奔月》的核心事件,也是理解鲁迅对现代性反思的关键所在。嫦娥的形象,并非传统神话中那个被动服药、飞升成仙的仙女,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意识、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她的“奔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压抑下的爆发,是对单调乏味的生活和压抑个性的反抗。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女性解放思潮密切相关,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价值,不再甘于被禁锢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3 v% U6 ^  K1 R2 }9 M
      V/ B* |% ^: |! d: D: g
    “又是乌鸦炸酱面!”这句看似简单的抱怨,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食物本身的厌倦,更是对日复一日、毫无希望的生活状态的控诉,是对男性在家庭经济供给上的无力和停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被困于家庭琐碎之中的不满。 “乌鸦炸酱面”象征着单调、乏味、毫无希望的生活状态,也象征着对女性个体欲望的压抑。嫦娥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角色——相夫教子、逆来顺受——渴望追求更丰富、更自由的人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与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遥相呼应,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思考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 a6 X( V6 Y6 t6 M3 x8 H4 P0 `4 L% H
    鲁迅创作《奔月》的1926年,正是他与许广平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许广平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鲁迅共同战斗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前沿。 她对校长杨荫榆的批判和抵制,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 许广平对鲁迅的追随,不仅仅是出于对师长的敬仰,更是基于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或许也影响了鲁迅对嫦娥形象的塑造,使她更具现代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 许广平的出现,如同一道亮光,照亮了鲁迅在困境中的生活,也为他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嫦娥奔月,追求自由和新的生活,这与许广平追随鲁迅,追求理想和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文关系。2 n1 R  G5 R0 G, f+ H3 c& N
    ) x' y& B9 [! U( S0 o
    现代消费主义的兴起,为嫦娥的逃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她对首饰箱和仙药的重视,揭示了现代消费主义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物质的诱惑和对永生的渴望,促使她做出了奔月的选择。 这反映了在现代性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社会强调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 嫦娥对物质的渴望,也暗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兴起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然而,这种选择并非完全出于自主,而是夹杂着对现实的逃避和对未来的幻想。这反映了在现代性转型时期,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的迷茫和不确定性,容易被物质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 嫦娥的奔月,与其说是追求自由,不如说是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理想的幻灭。
    ; p# {+ H0 }+ R8 f
    ! V. K/ [3 q& p# q% D嫦娥奔月后,并没有获得她所期望的自由和幸福,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迷失。她被困在冰冷的月宫中,远离人间烟火,这预示着女性追求自由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挑战和困境。 现代性并非天堂,它在带来解放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 女性在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可能会经历迷茫和孤独。而羿在地上的无奈和愤怒,则进一步突显了这种困境的复杂性。嫦娥追求的究竟是真正的自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这或许也暗示着鲁迅对当时一些激进的社会变革的反思:追求自由和解放固然重要,但也要警惕走向极端,避免陷入新的困境。 就像嫦娥一样,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也可能充满荆棘,需要付出代价。 而羿的无奈和愤怒,也反映了男性在面对女性解放时的失落和不适应。
    # V) \, k% J: O; R- l7 w) _% _
    + s7 O9 |( N" g8 H- r9 x
    4 }- [) f" @. X! k& _/ d四、 社会的荒诞剧:人际关系的异化与信任危机
    4 K- A- h# h9 D" c1 _# R6 ~逢蒙的出现,为《奔月》增添了一抹浓厚的荒诞色彩。他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羿的徒弟——一个对师父敬重有加的学习者——而是一个盗取羿的技艺,反过来威胁羿的投机者。这个形象的颠覆,本身就预示着人际关系的扭曲和信任的崩塌。逢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投机者,善于利用谎言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名利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他盗取羿的技艺,并将其据为己有,这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的侵犯和道德底线的沦丧。在现代性竞争的压力下,传统的师徒关系、朋友关系都被功利和算计所侵蚀。; i% f/ K* d8 V
    1 f) i* Z, J3 _
    逢蒙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射了当时依附新文化运动,却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文化掮客”,尤其是高长虹。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以及与高长虹的个人恩怨,都深刻地影响了《奔月》的创作。高长虹早期得到鲁迅的提携和帮助,却在后期背叛鲁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背叛行为,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也让他对人性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奔月》中,逢蒙对羿的攻击和嘲讽,例如“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等语句,都带有明显的反讽意味,直接指向了高长虹对鲁迅的攻击和歪曲。这些对话并非简单的文学修辞,而是鲁迅内心愤懑和无奈的真实表达,也体现了鲁迅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批判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1 k6 ^) F1 Y7 P; p
    7 v/ S. g# D3 m逢蒙与老婆子之间的对话,更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谎言与欺骗的弥漫。“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好不识羞!”老婆子的话,虽然是指责羿,但也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 这表明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变得模糊不清,真假难辨,是非颠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被削弱,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真伪难辨,使得谣言和诽谤更容易滋生和蔓延,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伤害。 鲁迅在当时也深受谣言之害,这让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更加敏感和痛恨。
    ; A* Q( f# K6 `& W( M" R0 M  M/ Q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疏离。羿与家将、使女之间的互动,缺乏温情和关怀,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服从和被动的接受。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只是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主仆关系。 这种冷漠和疏离,不仅仅是羿个人家庭的现象,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人伦秩序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关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结变得薄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感加剧。而他与逢蒙的冲突,则突显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人际关系的异化,是现代性带来的又一重要问题。 这也反映了鲁迅当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渴望理解和支持,却常常感到被误解和孤立。 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中,鲁迅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和残酷。 他曾经的朋友和战友,如今却变成了攻击和诽谤他的敌人,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心。 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也预示着传统社会伦理的瓦解和新的社会关系的构建,但新的社会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建立,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w  Z+ Q0 z+ l# P9 y% c& N
    ) B% F, p) S: x2 N' A+ n高长虹事件是促使鲁迅创作《奔月》的直接诱因。 他原本正在创作《眉间尺》,却因为高长虹的诽谤而中断,转而创作了《奔月》。 这表明高长虹的背叛对鲁迅的伤害之深,也体现了鲁迅将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的特点。 《奔月》中逢蒙的形象,正是鲁迅对高长虹的影射和批判,也是他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的深刻反思。
    - ]8 \- M# z3 Q8 h
    $ g% `  [0 z/ r& q) T五、 文化的断裂与重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5 k2 a3 W, r7 C2 C  Q《奔月》中,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失语的状态。曾经辉煌的狩猎文化,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英雄的勇气和力量。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英雄的技艺也变成了无用的摆设。羿对过去狩猎生活的回忆,充满了无奈和感伤。“想起来,真不知道将来怎么过日子……”这句感叹,不仅仅是羿个人的困境,更道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无力感。曾经作为社会支柱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逐渐崩塌,人们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和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他们既要批判传统,又要吸收新的文化,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I& x" F2 A: @: {% C4 M& W

    6 E  ~5 v+ Q! W8 G# N3 ~1 X鲁迅身处时代洪流之中,对这种文化断裂的焦虑有着切身的体会。1926年,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本希望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创作。然而,现实的动荡并未远离他。他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因此被北洋政府通缉,不得不再次南下避难。 这段经历,使鲁迅对国民性和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更是政治层面的。 没有政治的进步和社会变革,文化重构也难以实现。, I2 U4 z0 @9 e0 ?6 `: ], g

    9 Z! z& G4 [: ]" u+ G(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传统,也并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是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意义。他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剔除其中的糟粕,保留其精华,并将其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试图寻找一条文化重构的路径。他意识到,简单的复古或全盘西化都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 这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也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 鲁迅的这种文化立场,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未来的深刻思考。
    ! C& m% \9 a0 y8 {7 I! l9 L6 M/ T7 [) U3 B  m7 D  p- _
    然而,这条文化重构的路径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挑战和困境。在《奔月》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明确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追问。羿的无奈、嫦娥的迷失、逢蒙的投机,都象征着文化重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传统文化的衰落,现代性的冲击,人性的复杂,都使得文化重构变得异常艰难。 这体现了鲁迅对文化重构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奔月》的开放式结局,也暗示了文化重构的道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
    3 b( X- V4 B4 f% V' w5 n
    : V6 f, s# A/ w& H% T0 N其实,《奔月》中对传统神话的解构和重塑,本身也何尝不是一种文化重构的尝试。鲁迅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古老的神话,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产生对话和共鸣。 这表明,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可以被重新解读和诠释,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环境。 鲁迅的这种尝试,为后来的文化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X3 k. u& B+ J7 k& F7 M4 m

    # n" ~& h( N1 l1 u3 v, y& N六、 结语:照进现实的月光——现代社会的启示7 W' O. v1 {/ J5 c; r
    《奔月》是鲁迅对现代性焦虑和文化重构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自身处境和时代困境的文学表达。他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困境,例如消费主义的兴起、人际关系的异化、传统文化的失落等,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追问。这部作品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在批判中寻找希望,在反思中探索未来。
    # ^- W* J4 K% Y: @+ b1 ]6 e/ W. h+ f) J
    《奔月》与鲁迅另一部作品——他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伤逝》——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伤逝》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现代爱情的悲剧,那么《奔月》则可以看作是《伤逝》的神话版。子君对涓生的失望和离开,与嫦娥对羿的厌倦和奔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文关系。 两者都体现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也暗示了现代爱情的脆弱和易逝性。 在《伤逝》中,子君的离开是走向死亡,而在《奔月》中,嫦娥的奔月则是走向孤独。 两种不同的结局,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该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5 v! d+ o9 H/ X$ y
    - x2 h# ^4 u4 g1 Y) _5 I7 S鲁迅在《娜拉走后会怎样》的杂文中,也探讨了女性解放的问题。他指出,娜拉的出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她要找到独立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独立。 《奔月》中的嫦娥,虽然摆脱了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但却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她奔向月亮,奔向一个未知的世界,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迷失。 这表明,女性解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8 h6 T. z. Y  l% V. ^6 |8 v+ S- ]* q  B! t# F7 @
    《奔月》的创作背景,也与鲁迅对现代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思考密切相关。在经历了与朱安的包办婚姻,以及与许广平的自由恋爱之后,鲁迅对婚姻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意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了挑战,新的婚姻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这使得两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奔月》中羿和嫦娥的婚姻悲剧,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k  [, A5 @. |: c+ X! d4 h, V- J2 ^) K2 [' x2 R3 ?  P; x) E. D
    这部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人际关系的疏离、文化价值的迷失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空虚和人性的异化。 人们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疏离,缺乏信任和关怀。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式微,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价值观的混乱。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ezhan + 10
    老票 + 18 + 2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786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5-1-6 18:17:17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笔记写出了专业文学评论的水平,膜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27 14:43 , Processed in 0.0460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