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1-4 09:29 编辑 : v0 J! E6 r7 ~
5 v' ~8 z$ H- Y, P
这有点标题党,其实只是火箭运载的鱼雷和无人机组合,不过思路还是蛮有意思,也还是有几个关键的技术难点。3 _9 C4 s% K5 a3 d7 }- O
3 H3 l# h4 l* a y. S" ^. L+ v
9 B# M& P- i4 g! c$ M, ]- L8 k, I
* x9 d' |9 D5 W$ n思路是这样的:
( r1 Q* g! ?8 E' Y2 j
l; ?' H0 [/ u: \中国SOSUS首先探测到目标潜艇的概略方位,通过卫星数据链通报反潜指挥部。反潜指挥部立刻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到不超过200公里远的海域。火箭在目标区释放鱼雷和无人机,然后鱼雷入水,自主搜索,无人机在空中同步展开搜索。计算机仿真表明,两者在人工智能的指挥下,通过无线链路协调行动,最后把鱼雷引向目标潜艇。据称精度可达2米级。对于反潜,这就是直接贴脸了。' A6 P% D y8 [& q {
; @8 ^! q3 p& F# b
SOSUS是海底听音阵列,用大量被动听音装置监测水声环境,捕捉过往的潜艇。这相当于反潜战中的国土防空预警雷达,非常重要。世界上只有美国有这东西,现在加上中国。
. A; B' ?: C" d; W
; g& C1 D5 x ]# g ]" K美国SOSUS是从北大西洋开始的,现在也遍布北太平洋。中国SOSUS据说是从台海和南海开始的,现在“遍布”到什么地方,这是国家机密。有说法已经延伸到关岛一线了。这只是传说而已,听听就好。 |, D" B# B n% k
8 a: D6 x" G7 J6 G) wSOSUS的听音传感器需要灵敏度高、可靠性高,但还有通信问题。美国是用笨办法解决的:直接用海底电缆连接。好处是保密、可靠,坏处是可能遭到破坏、窃听、插入式欺骗。最大的问题还是上岸的地点有限。这些集线站在技术上不复杂,但要是遭到攻击,一片SOSUS就废了。集线站的位置和责任区域是保密的,但因为是固定设施,只要有心和耐心,不难发现。
2 `6 v- l/ y9 y/ W4 q+ D- A8 |( r z$ s/ c% w4 b1 v5 S; R/ @
现在据说也用卫星数据链路了。抗打击性增加,但从海底到卫星的通信还是有点麻烦,可能只能用通信浮标。那就需要永久漂浮和按需漂浮的问题。永久性浮标一直漂浮在海上,不断发射水声信息,可以收集大量数据,连续跟踪,水声站本身的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能力要求较低,但很容易暴露位置。按需漂浮的浮标只有发现目标了才上浮、发送信息,对水声站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的要求很高,鲸鱼、商船、友好潜艇、各种自然水声现象都需要仔细、可靠地甄别。另外,按需漂浮的通信浮标是一次性使用,还是可重复使用,也是个问题。一次性使用限制了水声站的寿命,用完了就需要复杂和可能暴露目标的海底补充;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复杂得多,而且水域深度影响可重复使用的可行性。1 i( n9 z" V( Y3 W1 C9 I5 N5 n0 b* e% j
" K8 \1 t3 V& q中国SOSUS用海缆还是卫星,不知道,据说都用。同样,只是听说,听听就好。2 J$ p; w1 T4 E5 `- \! O$ i* Y
) {/ M# ]: \- t% k2 t
SOSUS在水声方面相对容易解决,通信才是难题。假定通信问题解决了,传感器的分布也足够密集,中国SOSUS在南海和西太的探测、定位精度值得乐观。这是中国战略反潜的第一道防线。
6 s- |6 D* H8 Z M7 m& k% E" Q; H: V
美式反潜是:接到SOSUS通报,P-8反潜机立刻飞赴现场,同时调集反潜战舰和潜艇向目标汇聚。战舰和潜艇也就30节的最高速度,目标潜艇可能也有30节,所以靠战舰和潜艇是很难从远方及时赶到、截获目标的。P-8是高亚音速的,速度快得多。波音737-800为基础的P-8速度更快,这相对于螺旋桨的P-3C是大优点。但要是目标在200公里外,从起飞到赶赴,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目标潜艇从点目标变成近10000平方公里的需要搜索的海区。搜潜是个力气活,很费时间。P-8在这10000平方公里的海区里搜索的时候,目标潜艇可能已经溜出搜索区。- z% s0 J& ?4 V
! w/ s( q! j! }# t$ s$ B! U- B9 A
反潜弹道导弹的意图就是极大压缩从SOSUS发现目标到启动搜索的时间,避免目标潜艇逃逸。$ X0 P2 r3 z4 D% E M
3 h9 {4 s% `/ i4 V" \/ P: H4 x反潜弹道导弹可以常年处在待命发射的状态,只要在射程之内,接到命令可立刻发射。200公里的射程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然后鱼雷入水,无人机升空,启动协同的搜潜和反潜。
9 E! Y* H0 @) @- }0 C8 i! b$ a8 g. c/ ]- \6 N4 X
如果鱼雷直接发现目标,事情就简单了。但在一般情况下,事情没有那么乐观。鱼雷的搜潜距离和续航时间有限,本身只有40海里的典型射程,这还是低速状态下。但在人工智能的指挥下,无人机用磁异探测器搜潜,然后用无线链路引导鱼雷攻击,效果就好多了。协调可能还是双向的。鱼雷和无人机根据不同的搜潜环境和优势,互相引导,精确定位。计算机仿真表明,可以在2-6分钟内把鱼雷引导到目标潜艇2米的位置,接下来就是直接命中的问题了。# k' g. A& n3 z- v/ ^
9 ~) K5 D' N, L; m8 C
当然,有可能鱼雷已经“没气”了,余下的续航时间和射程不够用了。但既然有了相当精确的实时目标位置数据,再发射一枚反潜弹道导弹就是了。一枚不够就两枚。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造价达43亿美元,几枚反潜弹道导弹就能打掉的话,那是大赚了。“哥伦比亚”级每艘100亿美元起跳,这还不算搭载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但“哥伦比亚”级不会到中国海岸200公里以内来。2 Y9 L7 W7 r$ S5 _! E
( _6 z! ~% p x5 o当然,反潜弹道导弹或许也能装备到055甚至054B上,055或者054B是否会“恰好”在“哥伦比亚”级的200公里以内,这就不好说了。
1 j! C5 Z9 O; M' O/ U$ z( G6 M1 D* S1 Q' J: W4 ]8 c0 J; N
不过这里还是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澄清。
6 \* L6 B4 T' @5 ^ I [7 E* T- m' X- M6 N1 T$ H) C
磁异探测器的搜潜灵敏度有限,经常需要直接飞过潜艇上空时才能可靠捕获。好在无人机搜潜有的放矢,捕获概率比泛泛的广域搜索要高。中国还在研发新一代搜潜技术,有的可在卫星上用激光探测500米水深的目标,有的利用潜艇航行时空泡产生的极低频信号,有的能捕捉上浮到水面的纳米级航迹空泡,多种技术互相叠加,可大大提高无人机精准搜潜的机率。但报导中的计算机仿真采用的都是货架级技术,可实现性更高。
* Z }5 x" v# {. m- p! {6 r' x3 y4 v* n( x7 {3 u; I
鱼雷和无人机的无线链路有水声站与卫星的通信链路一样的问题:海水对无线电信号不友好,极低频之类的传统技术需要很长的天线和很大的发射功率,高频信号则容易被海水吸收。但要是激光能穿透海水、探测潜艇,估计也能用于无人机-鱼雷的无线链路。# t* H0 Q+ j3 @5 ]4 ]2 Q/ A
6 q# w: Z# H% k# ?: C
对了,这是西工大无人系统研究所在10月号《航空航天学报》上的论文里透露的,不是科幻和意淫。/ M, b% Y$ {$ h8 G+ Y9 I- s8 K4 {
3 V8 c4 k/ R5 B实际上,这也不是异想天开的全新发明。美国ASROC就是火箭助飞鱼雷,中国的鱼-8也是,只是火箭上只搭载声自导鱼雷,没有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SROC的射程只有9.7公里,增程的VLA也只有13.7公里,因为舰载声纳探测范围有限,更远的射程没有必要。更远的目标主要用舰载反潜直升机挂载的空投鱼雷打。) Y7 l1 S: y( r2 [2 A% s, R7 |- o
0 W) s" Z& o# N4 x$ U5 Q中国的直-9载重-航程不够给力,搜潜就不能反潜,所以鱼-8据说达到几十公里,直-9引导下从舰上发射,好比炮兵观察小组和后方重炮的关系。“新型反潜导弹”据说可到200公里,西工大的研究有可能是以这个“新型反潜导弹”为基础的。
2 Q+ B' s9 y! Q3 B4 ^) Q3 H+ u. V8 A1 @4 M5 S5 K
200公里也可能只是论文中的标称距离。在SOSUS和火箭的加持下,200公里和1000公里差别不大,只是200公里的弹道决定了火箭和分离技术比较简单。1000公里甚至更远不是射程问题,而是飞行时间问题,依然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这对火箭、弹道、分离的要求比较高。但末端可控弹道的话,再入中改平、减速、释放,是可以做到的,中国玩末端弹道修正已经驾轻就熟了。
! }2 i& p0 u1 z* c3 ^# v9 U, V! j7 x( v% ?/ d
一步一步来吧,何况反潜弹道导弹未必只能岸基,如果可以舰载的话,适当部署几艘054B,整个南海都可以控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