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尚] 会看到蔡司和莱卡对打的那一天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08:02: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徕卡还是神话般的存在,现在相机世界的主流是日本品牌。实际上,徕卡也是。徕卡现在属于松下旗下,只是松下非常小心地隔离品牌,避免品牌污染。徕卡最硬核的M系列旁轴和Q系列固定镜头数码是独有的(都是松下的电子瓤子),但D-Lux等“普及型”徕卡和松下是共用平台的,贴牌而已。



看着有点像?咳,一个妈生的双胞胎



大名鼎鼎的M系列其实电子瓤子全是松下的



Q系列则相当于固定镜头并自动化的M系列

徕卡在相机世界其实和劳斯莱斯在汽车世界差不多,只是情怀了。以摄影为生的人,基本上都用佳能、索尼、尼康的单反或者微单,只有很特别的要求才会去用徕卡,比如怀旧扫街和人像这样的。徕卡语气说上精密光学仪器,不如说是老男人的珠宝。

在人手一个手机的现在,绝大多数人连傻瓜相机都懒得摸,昂贵的数码单反和大炮镜头在攒灰,还去拥抱手动对焦、半自动曝光的徕卡M系列是需要一点(不,极大的)情怀的。不过这依然是一个可观的市场,尤其是因为溢价。

谁都知道顶级DSLR非常昂贵,徕卡M系列更加昂贵。谁都知道佳能红圈、尼康金圈镜头很昂贵,比起徕卡镜头就是零花钱了。

但在“不差钱”的群体里,还只有徕卡“解渴”。不过大部分“不差钱”的主实际上玩不动徕卡,手动黄斑对焦和半自动曝光比手机用起来费事多了,还没有变焦,只能靠腿来变焦!

徕卡旁轴对焦是很特别的体验。取景窗与镜头在光学上分离的,所见非所得。当然,这么说也不对,取景窗与50毫米镜头的所见所得是相同的,但超广角镜头摄录的比取景窗里看到的要更加宽广,需要用背屏或者电子取景器才能看到全景;长焦镜头则只“看到”取景窗里一小部分。由于取景窗与镜头之间基线的物理距离,取景窗视线与镜头视线对不同距离的物体有不同的夹角,造成一定的本质对焦误差。这个问题在拍微距的时候最大。特别粗大的镜头也会“侵入”到取景窗的视野,所以在理论上旁轴就不可能使用单反的那种大炮镜头,除非像微单那样用背屏或者电子取景器取景,那也直接用微单不就得了,还费旁轴的事干什么。

旁轴的毛病那么多,但徕卡M成为几代人的传奇,自有其特殊的魅力。

首先是轻小。没有了单反的反光镜,旁轴的厚度较小,镜头也短小,整个系统尺寸都小,在街拍的时候不易引起注意和反感。举着大砖头一样的顶级单反加大炮镜头就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反感。不过这一优点微单也有。

光学取景器不受反光镜升降和震动的影响,即按即得,没有延迟,而且动作特别平顺。即使慢曝光,取景器里依然能看到景象。这点微单也能做到。但微单不可能用光学取景器,电子取景器总是有些不足,尤其对用惯光学取景器的老鸟来说。这是带眼镜和VR头盔走路、做事的差别。

由于坚持最高光学质量,徕卡M系列只有定焦镜头,而且统统顶级,有比顶级更顶级的APO,但不存在“入门级”徕卡镜头。最高光学质量不仅指解像力和不失真,还有特别浓郁的色彩。“德味”是一种不灭的传奇。

最主要的是:情怀呀!

中国人喜欢凡事争一个“最好”。不管有用没有,徕卡依然是“最好”的,至少是最贵的。

但这样的好事都被徕卡一家独霸了。

也不尽然。多年来,蔡司和福伦达也推出徕卡M系列兼容的镜头。





蔡司M口镜头也非常漂亮,有银色和黑色的


挂在徕卡M系列上,一点不掉份



福伦达名气小一点,实际上,现代手动蔡司镜头(以区别与索尼的伪蔡司)实际上很多是福伦达东家Cosina做的

其实在技术层面上,M口镜头可能最容易做的,技术简单,也没有电子光圈的兼容性和变焦的光学复杂性问题。徕卡M口镜头没有电子光圈,自动模式只有光圈优先和自动ISO,前者把光圈手动设定好,测光元件按照进光量自动调整速度;后者连速度也手动设定好了,只有ISO可以自动调整。

M口没法变焦。取景和镜头分离后,变焦变到哪里全靠猜,这是不行的。同理,滤色镜的效果也没法预知,偏光镜、渐进中灰镜等旋转型滤色镜根本没法用,没法知道到底转到哪里了。

M口也不能在长焦和广角方面太极端,常用范围在28-90毫米,实际上集中在35-50毫米。这个焦段的光学设计简单、成熟,100年前就最优化了,现在还是最优的。徕卡Summicron、蔡司Planar都是已经最优的光学设计,没法再优了。圆规画出来的就是最圆的,再计算机辅助也不能更圆。只是计算机可以把圆画到几公里直径,或者毫米以下的直径,圆规只能画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一样的道理。

所以M口镜头的竞争力在于材质、加工。现代光学玻璃和镀层比100年前进步不知道多少,实际上比几十年前都极大进步了。别听那些神吹,老徕卡、老蔡司等镜头与新佳能、新尼康镜头相比,边缘解像力、变形控制等绝对光学性能是没法比的。

加工方面,计算机控制的精密加工更是几十年前没法比。

所以只要想干,M卡口镜头的入门门槛并不高。加上镜头天生轻小,用料不多,实际上成本控制容易做到。现在国内一些厂家也在做低成本M卡口镜头,就是这个道理。

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蔡司M口、福伦达M口镜头与“标准”徕卡镜头已经在绝对光学性能上没有实质性差别了,就好比刘亦菲、高圆圆、佟丽娅谁最漂亮?只能说都漂亮,高下只存在于铁粉的心中。蔡司、福伦达M口的价钱低得多,但比佳能红圈、尼康金圈的同级镜头还是价格高得多,赚头更好,所以乐此不疲。

但要是蔡司更进一步,推出M口旁轴相机呢?

蔡司现在挂在索尼名下。M口镜头系列是现成的,机械上没有难度,蔡司前几年推出过胶片的蔡司Ikon,M口镜头,古典范满满,制作精良,获得一定的成功,这是很好的起点。



蔡司Ikon,昙花一现的徕卡M挑战者

以此为起点,以蔡司为号召力,以索尼微单为技术基础,完全可以推出与徕卡M系列相竞争的新一代旁轴。

新蔡司Ikon还可以摆脱徕卡的包袱,将电子光圈整合进入M口镜头。这样,光圈在传统的1.4、2.0、2.8……之前,加一个“A”,的位置,就可以光圈、速度都自动化了,加大便利。徕卡Q系列就是这么操作的。

这样的M+口与徕卡完全兼容,用到徕卡机身的时候,A和1.4等效而已,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电子光圈是已经解决了几十年的成熟技术,索尼把这加入M口镜头毫无压力。CMOS成像芯片、电子曝光控制更是驾轻就熟。

要是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还可以像富士X100系列那样,光学-电子混合取景器,不仅在取景器里投射各种相机参数,还可以像微单电子取景器那样投射CMOS“看到”的图像,解决长焦和广角的取景和对焦问题,并且使得旋转型滤色镜都可以用起来。这就把M系带入21世纪了。

对焦还是手动黄斑,100年的老技术了,不需要创新,也早就没有专利保护了。这也是徕卡M的魅力之所在,就像刘亦菲的鼻子一样。

这将依然是小众产品,在已经有微单可以差不多做到这一切(除了光学取景)的时候,还有必要吗?

从利润上来说,有必要。

徕卡M11京东官价是68000元,索尼A1是48000元,佳能1DX3是42000元,尼康D6是41000元,“可乐标”的溢价满满。

在镜头方面,徕卡50毫米f1.4的Summulux镜头是34500元,50毫米f2.0 APO Summicron竟然高达68000元!蔡司C-Sonnar 50/1.5“才“7090元,福伦达50/1.5只有6950元。对比之下,佳能50/1.4只有2800元,尼康50/1.4是2600元,索尼“G大师”是CNS中的异数,个大料多,竟然高达9600元。徕卡的50/2其实更加经典,CNS的50/1.8则是入门镜头,比套头还要廉价,更加没法比了。

显然,徕卡的暴利值得眼红,但也只有蔡司还能打,福伦达还要差一档,CNS要跟徕卡拼情怀是没法拼的,赚不了那个钱。

相机、油车、手表都是工业2.0的代表作,在工业4.0的时代,都有珠宝化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竞争。



福伦达在更早也推出过Bessa系列,小有销量,但没有什么影响,太小众了

佳能、尼康错过了徕卡、蔡司“软档”的时候,被松下、索尼抢了先。福伦达、施耐德的名气小得多,也被确善(Cosina)和三星抢了先,罗敦斯托克更加小众,现在抢都白抢,除了老骨灰,没人听说过。只有罗莱还没人捡,不过罗莱是做双镜头120出身的,在135方面缺乏建树。

索尼与佳能、尼康打得有声有色,但未来的敌人不是佳能、尼康,而是手机。富士在文艺化和中幅方面下功夫,哈苏的根基就在中幅,松下品牌不能打,但傍上徕卡就能装一装。索尼在镜头方面可以傍蔡司,但在相机方面还没有能压佳能、尼康一头的产品。

索尼需要早早布局了,应该认真考虑重启蔡司品牌,用蔡司Ikon推出徕卡M的竞争产品,不仅从徕卡/松下那里分一杯羹,也确保自己的地位。

还可以恢复蔡司旗下的康泰时品牌。在胶片时代,康泰时G系列可换镜头旁轴和T系列高级傻瓜很有口碑,G系列还是唯一的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可换镜头的旁轴。G系列和T系列也值得考虑恢复。



康泰时T2,小巧、精密、时尚,画质顶流



康泰时G2也是一代名机,至今还有很多人收藏

“珠宝级“相机世界里也需要双璧,就像汽车世界里有劳斯莱斯和宾利、手表世界里有百黛菲丽和江诗丹顿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住在乡下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25
  • 签到天数: 1751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3-10-1 09:52:3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最后才认识到,买贵器材也成不了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11:11:18 | 只看该作者
    住在乡下 发表于 2023-9-30 19:52
    很多人最后才认识到,买贵器材也成不了大师。

    不是很多人,是绝大多数人。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23-10-1 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3:10 , Processed in 0.03714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