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代隐身飞机未来探索方向-红外隐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雷达隐身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红外探测就成为了最致命的威胁。一架战机即使对雷达“隐形”,在先进红外探测系统面前,其发动机喷口、蒙皮摩擦产生的热信号依然像一个明亮的灯塔。尤其是高超音速飞行时,简直就是移动的火炬。8 ~; S9 i1 t/ i! j0 k

; ~! w, w. i* h# ^我觉得,7代战机发展的趋势之一应该是红外隐身。方法应该有以下几种,
2 V9 c2 B5 ^6 d7 T7 ~, x5 z, [4 H, g; f( z# ?' J
一、降温,从源头“掐灭”信号。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
! l  v* Z8 X8 R+ X+ v  G7 F/ J 8 }- v# N: N) G
发动机及其尾喷管可以采用矩形或扁缝形的喷管,见上图F22尾部,增大喷流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加速掺混降温。同时它能将高温燃气“压扁”成一片,减小侧向的红外辐射强度。也可以在喷管内部采用S形弯曲结构或在中心加装遮挡部件,尽可能遮蔽内部高温的涡轮叶片,让探测方无法直接看到最热的部位。还能从发动机引射冷空气,与高温喷流在喷管内部或出口处迅速混合,极大降低排气温度。此外,可以采用变循环发动机,通过优化热力学循环,本身就能在巡航状态下以更低的温度运行。其他方法还有在高温区域(如发动机舱周围)使用隔热材料,防止热量传导至机体表面。燃油也是很好的“冷却剂”,可以在蒙皮下的管路中循环,带走热量。最后还可以通过优化外形,减少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激波和摩擦,从而降低气动加热效应。
+ N1 ]* @5 U2 p3 `- d, y, b
4 C) T1 k5 o; ~7 `: o 9 U% B( U9 C7 s5 N$ R. B" h
二、可以改变辐射路径与特征。如果无法完全降温,就设法让信号“传不出去”或者“变个样子”。例如将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上方,见上图。一些无人机和B-2轰炸机采用这种设计,利用机体本身遮挡向下方的红外辐射,这对抵御地面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特别有效。也可以在机体表面,尤其是高温部位,涂覆低红外发射率涂层。这种涂层本身温度可能很高,但它能将内部的强热辐射“锁住”,只以较弱的强度向外辐射,类似于“保温桶”的原理,但目的是为了“保冷”。这类涂层常常是与雷达吸波材料(RAM)结合的多功能材料,需要在降低雷达反射和抑制红外辐射之间取得平衡。' h1 D4 F! x6 ]1 o3 g

& F! @0 Q8 c' k ; d& O7 t* C! @8 a' l
三、欺骗与融入,让自己“消失”在背景里。这是最高级、最智能的方向。例如智能蒙皮与自适应系统,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设想战机蒙皮是一种可变发射率材料,它能够像变色龙一样,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和红外特征,并动态调整自身的红外发射率,使得飞机的热轮廓能够完美融入天空背景中,让红外探测器“视而不见”。具体可以看看变色龙。系统还可以分区控制机体温差,避免形成一个完整、醒目的热影像,而是将其“打碎”成与环境类似的碎片化图案。0 ]- S8 T  \/ L: E

  z! s" }! M3 k; \) @; b' w# A6 X. ?红外隐身远比雷达隐身复杂,因为它涉及的是连续谱辐射,并且无法完全消除(只要物体有温度,高于绝对0度)。目前的战机,如F-22、F-35和J-20,都综合运用了上述多种技术,但主要集中于发动机降温、S形喷管和涂层。不远的未来,多光谱/全频谱隐身是必然趋势。第7代战机,必须同时在雷达、红外、可见光、甚至声学等多个维度上实现“低可探测性”。而其中,红外隐身与智能自适应技术的结合,将是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关键战场。+ }! Z% O5 M+ |- A; J) ?

, b7 m% K- q+ y* `0 b4 d在雷达隐身之后,红外隐身,应该会成为大国空军技术竞争的焦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3爱元 +12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云淡风轻 + 8 涨姿势
helloworld + 10
xiejin77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testjhy + 10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捧场和发钱,开心。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0 收起 理由
indy + 10
laser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70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太难了,在空域范围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这么高的热源怎么散热都是一团明显特征,

    点评

    确实是,很难,不过能降低一点都是有好处的。  发表于 3 天前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西行的风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8 03:2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筑基

    地板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我猜是全电推进

    点评

    好主意,如果电池能量密度够高。  发表于 3 天前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西行的风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5#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再这么卷下去,估计要搞光学隐身了吧

    点评

    哈哈,肯定啊。  发表于 3 天前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西行的风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9 15:59 , Processed in 0.03584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