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78|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谈谈中国的医难医闹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3: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3-10-6 17:23 编辑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 ... inese_doctors.shtml

BBC报导,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描述中国医闹问题已经使得医生、护士队伍士气低落,收入低下进一步加剧医学院招生难和中途转学问题。我不知道这中间有多少部分属实,但中国的医闹问题确实很严重了。另一方面,看病难也同样严重。

中国现在有三座大山:养老、教育和医疗。

养老、教育、医疗都属于社会福利。有意思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养老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只有拿工资的人才谈得上退休金。大家工资都不高,退休金不比工资低,相安无事。现在退休金的增长不及工资增长,但这是单位出的,国家实际上不管,现在交社保的人还没有到养老,所以这个问题现在还大体捂着。到了捂不住的时候,个人认为,中国政府现在在做的就是悄悄地牺牲一代人,丢掉养老包袱,等到下一代人进入养老阶段是,第一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有条件自我养老;第二国家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有条件社会养老。

改革开放前,教育也是国家负担的,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城镇,国家负担学校的开支,但学生自己买书。反正也没有什么校外活动,这些也就齐活了。现在校外、课外的名堂多,学校创收名堂更多。国家给钱不足,学校以各种名目收费,家长出血,造成城镇教育开支高速攀升。但和房价、医疗难相比,人们的怨言似乎少些,大概还是把这看作对未来的投资,忍一下还是划算的。

只有这医疗。病人怨气冲天,医护也怨气冲天。谁是对的?都对。也都片面。

病人要求得到最高质量的医护,天经地义。医护要求得到和付出的工作对等的收入和待遇,也天经地义。问题出在全社会对医疗的定位上。

在理论上,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最高质量的医护,这是最完美的。但实际上做不到。不仅中国做不到,发达国家如加拿大也做不到。女儿正在医院实习,每天累得筋疲力尽。问她怎么会这样?答曰:住院医生不够,只有把医学院实习医生当奴隶使用。白班连夜班,常常24小时甚至72小时不能回家,只能间断地在休息室里打个盹。这样的工作时间是违反劳动法的,但他们不是正式雇员,只是实习学生,这是一个法律漏洞。至于收入,他们得到一个月相当于300加元的津贴。一天只吃一顿麦当劳的话,大概可以顶大半个月的伙食。住的地方?找个树下自己宿营吧。

当然,加拿大医学院毕业后(大学毕业后再读6-10年,包括specialist training,家庭医生也要两年specialist training,外科、神经科、儿科……更长),收入是很高的,属于社会最高层。但这不是中国的情况。根据《金融时报》数据,
据去年的一项教育咨询调研报告显示,全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毕业月工资为3051元,而医学系毕业生工作初期的平均工资水平仅为每月人民币2339元,属于低档次。

难怪
一项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的业内普查结果显示,78%的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穿白大褂。
……
与他同期于2006年入读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同学中,80%都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而其中至少半数最终都转换专业了。


由于中国还是把医疗定位于基本社会福利,国家对医院的投资和医护人员的工资不足,至少与病人期望和医护人员期望严重脱节。医院为了吸引病人和医护,需要改善设施,增加设备,增加待遇,只有搞歪门邪道。有的医护人员则直接收红包。

这是歪风邪气,但事出有因。作为高技能、高风险、高压力的医护行业,收入高于工程技术是正常的。对于绝大多数情况来说,工程师有机会修正错误,犯了错误也不会死人;但医生每天都在救人的生死线上争夺,失误就是长期病痛甚至死亡。但国家给不出更多的钱。或者说,政绩工程以及朱镕基式的质优资产见效更快。

怎么办?房改、教改都是拉下面皮的商品化,改出非常多的弊病,但不改或者回到原来也是不可能的。医改的出路也在商品化。这是痛苦的路,也是要被人点着脊梁骂的路,但是没有其他的路。不走这条路,只有国家极大地加强对医疗的投资。比照西方国家,这意味着可能高达40%的政府预算都要投入到医疗卫生有关领域。中国准备好了吗?个人认为:没有,在未来几十年里都不能做到。

那商品化的路怎么走呢?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但有些东西不难开始。比如说,医院和诊所分离。现在看病都到医院,尤其是大中心城市的大医院,造成大医院看病高度拥挤。在西方,看病不到医院,医院只管急诊和住院。看病到遍布社区的诊所,这是几个家庭医生开办的小型诊所,相当于国内的门诊。几个诊所共享一个化验中心和X光中心。一般病人不用进医院。一般诊所外,还有专科诊所。只有一般诊所医生推荐,病人才能见专科大夫。病人不能自说自话,直接找心脏病专科大夫。专科诊所大夫通常在医院兼职。一般诊所或者专业诊所大夫都有权推荐住院,但一般是在专科大夫确诊之后才决定住院。重症病人住院,医院大夫包括住院的专职和来自诊所的兼职,两者水平没有差异。

重要的是,诊所和药房是分离的。医院当然有自己的药房,但那是只管住院病人的。医生指定特定厂家的药品,这在西方也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医生不可能直接从处方中获利。这相当于把警察的执法权和罚款权分离一样。

诊所与医院分离当然不能解决医生待遇的问题。这里就是分叉点了。加拿大的诊所医生是向国家拿钱的,每看一个病人就收一份钱,看10分钟和看一个小时是一样的,所以有医生草草了事的问题。现在规定每天不得超过多少病人,但还是不能解决有的无良医生在半天里草草了事后早早收工的问题。美国是向病人(或者保险公司,最终还是落到病人头上)收钱的,医生像律师一样,应该是按照服务量收钱,而不是按人头收钱。

中国应该怎么办?这两条道路的优缺点都很明显,都不理想。加拿大道路无法避免浪费和低效,看个小病都要等很长时间,经常有病人在等待和无人照管中死在急诊室或者诊所的报导。美国道路则有穷人看不起病的问题。当然,美国是有政府负担的最低医保的,只是这个线比较低。

个人有一个想法: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只能承担美国式的政府负担最低医保加上病人自负(包括保险公司),但可能应该增加一个voucher体制。也就是说,国家发给每个人一定的医保钱,比如说2000元一年。这可以用于自负部分,不用的话,可以存起来,或者兑现。这应该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看病。另一个做法就是诊所私人化,但所有医生都要求在公费诊所工作一定的时间。

这些做法肯定有太多的漏洞,但中国医疗商品化的路个人看来是不走不行。

另外,病人的期望也应该有所调整,不要什么都要求最高级的专科医生,看什么科的哪一个医生有门诊医生决定。这也可以减少一点向中心城市大医院的不必要拥挤。另外,对于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应该有高代价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这不应该通过红包这样的潜渠道实现,而应该有公开的渠道。而且不是看病的时候才有这个费用,这是长年累月的。医院和医生不因为你今天要看病就突然扩充、配备起来。至于暴力医闹,不管病人及家属以什么理由,这应该以刑法处置。医疗事故有专门的处置途径,如果医生触犯刑法,也有刑法处置,但病人及家属私自动用暴力,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6 收起 理由
煮酒正熟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1 21: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6#
    发表于 2013-10-9 17:44:32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3-10-7 23:41
    “弱者闹事有理”看似荒唐,实际是理性选择。中国还不是法治社会,你晨大自己去走一回法律途径,就知道此 ...

    不是什么理性选择,是恶性发展。
    患者到医院是去寻优良医疗去了,不是去闹事去了。这个发展结果是患者和需要的那个服务渐行渐远。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35#
    发表于 2013-10-8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桃李不言 发表于 2013-10-7 22:58
    在美加,大家都去诊所看病,可在中国,小诊所得到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私立医院已经自己把名声做砸了, ...

    查HIV 是政府规定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否则出了医生护士被感染的事情,甚至其他患者被感染的事情算谁的?
    艾滋患者隐瞒病情上手术台的事情又不是没出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3-10-8 22:04:06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10-8 01:13
    这不是要求患者自律来解决矛盾,而是要患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对于法律也彻底丧 ...

    这个还是回到一个问题,法律系统得能运行正常。

    我自家的事情不太好公开说,反正是走法律途径,走不通。其实那些律师也都是在拼关系的。这是中国的现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3-10-8 08:19:18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家父住院,我去陪了几天.感觉大医院的医生医术不错,处理问题准确快速,医生和护士的态度真的很好.就是医药费用多得难以接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1:13:47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3-10-7 11:04
    问题你提出的要人自律没用啊。

    我举个例子,比如模特行业,都是喜欢瘦高的,所以模特个体瘦高对自身是有 ...

    这不是要求患者自律来解决矛盾,而是要患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对于法律也彻底丧失信任,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无政府主义的坏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3-10-8 01:04:08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10-8 00:31
    凡存在的皆合理,凡合理的皆存在,所以弱者绕过法律,走闹事的道路,当然是有原因的。问题是这是一条越走 ...

    问题你提出的要人自律没用啊。

    我举个例子,比如模特行业,都是喜欢瘦高的,所以模特个体瘦高对自身是有利的,模特们也就一个个节食,以求瘦高,但是人人如此,最后就没有一个健康的模特,对于群体就是个群输的局面。最后的解决,是行业组织出来,规定BMI不能低于某个值(具体规定记不清,反正就是不能无限瘦)。

    对于个体理性导致群体不理性,只有靠某强力机构出面定出界限才能解决。如果是自由发展来解决,最后就是崩溃。你提出的要人自律,实际还是自由发展,最后一定是崩溃收场。

    有些话说出来不和谐。就限制在医患矛盾,总体看,患是弱势的,要弱势的自律以求解决问题,我孤陋寡闻,还不知道有成功的先例。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11-3 03:22
  • 签到天数: 56 天

    [LV.5]元婴

    30#
    发表于 2013-10-8 01:02:24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10-7 10:55
    然后就是社会集体自杀……

    个人感觉这个有点像免疫接种,对群体而言肯定是有益的,但是对个体而言则不然,部分个体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仅仅靠个体是不会有这种动力去执行的。问题是,免疫接种可以通过国家政府的强制力来推行,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不会因为政府发个文就可以办好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55:57 | 只看该作者
    gfsun 发表于 2013-10-7 10:55
    这么做可能的结果就是,首先愿意互信的那群人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然后就是社会集体自杀……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1-11-3 03:22
  • 签到天数: 56 天

    [LV.5]元婴

    28#
    发表于 2013-10-8 00:55:09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10-7 09:15
    这些雪上加霜的名堂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看病难的问题。总有一天,人们都会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而且这不 ...

    这么做可能的结果就是,首先愿意互信的那群人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31:37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3-10-7 09:41
    “弱者闹事有理”看似荒唐,实际是理性选择。中国还不是法治社会,你晨大自己去走一回法律途径,就知道此 ...

    凡存在的皆合理,凡合理的皆存在,所以弱者绕过法律,走闹事的道路,当然是有原因的。问题是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路。遍地刁民弄到后来就是所有人都受损失。吃螃蟹是要有勇气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0:28:59 | 只看该作者
    dxylxq 发表于 2013-10-7 09:43
    北京是一人一年1200元,别的地方也有,多少不等。但是不包括下岗人员和原国有企业中未交清三险的 ...

    这还不是我设想的,我设想的是所有公民一人一份,这才是全民医保。而且应该是部分地方,所有地方的人都有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5-25 10:32
  •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合体

    25#
    发表于 2013-10-7 23:43:24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有一个想法: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只能承担美国式的政府负担最低医保加上病人自负(包括保险公司),但可能应该增加一个voucher体制。也就是说,国家发给每个人一定的医保钱,比如说2000元一年。

    北京是一人一年1200元,别的地方也有,多少不等。但是不包括下岗人员和原国有企业中未交清三险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3-10-7 23:41:37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10-7 21:18
    不是沟通问题,是全社会缺乏基本的信任问题。而且现在有一种“弱者闹事有理”的荒唐理论,只要把自己打上 ...

    “弱者闹事有理”看似荒唐,实际是理性选择。中国还不是法治社会,你晨大自己去走一回法律途径,就知道此中滋味。闹事,制造不和谐,然后让“相关部门”出来维稳,是解决问题比较经济实惠的办法,不光医疗问题上,其他问题也一样。

    总之,不搞法治,总是让老实人吃亏,那就必定是遍地刁民。

    另外,生物进化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是常见的问题。回头到你说的从我做起的问题,人人都从我做起当然对群体是好事,但谁先从我做起,谁就吃亏。因此,要么玩到崩溃,大家从头开始,要么政府或某组织出来主持公道。要个体自律那还是儒家玩道德那一套,千年历史证明,走不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23:15:57 | 只看该作者
    桃李不言 发表于 2013-10-7 08:58
    在美加,大家都去诊所看病,可在中国,小诊所得到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私立医院已经自己把名声做砸了, ...

    这些雪上加霜的名堂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看病难的问题。总有一天,人们都会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而且这不光是政府怎么做的事,更多的是如何从我做起的是。第一步就是建立社会互信。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5-28 05:49
  • 签到天数: 2243 天

    [LV.Master]无

    22#
    发表于 2013-10-7 22:58:02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加,大家都去诊所看病,可在中国,小诊所得到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私立医院已经自己把名声做砸了,老百姓还是更信任公家的大医院。

    不过公家医院有些也很混蛋,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亲戚说,他们今年招的新人,只有一个是靠本事的,招进来干活的,其他都是关系户,有的甚至不是医学院出来的,干活是不用指望的。这个成本都要转嫁到病人身上。

    医生不光是开药,开X光、B超之类的检查也是明码标价有提成的。一个亲戚,去看心脏病,结果各种性病、HIV等等把所有能验的都验了一遍,把老头气得够呛。

    中国的保险不知道是怎么定的章程,老妈去看病,结果人家说门诊保险不管,住院才管,结果不需要住院的也得住院,床位紧张得要命,相当一部分是根本无需住院的。

    点评

    梅毒和HIV是国家强制检查的,不是医院的问题。  发表于 2013-10-8 07:43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21:18:58 | 只看该作者
    老杨 发表于 2013-10-6 23:47
    偶觉的根子还是医患二者的沟通渠道有问题  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效果很差) 不医闹那才怪呢  再加上 ...

    不是沟通问题,是全社会缺乏基本的信任问题。而且现在有一种“弱者闹事有理”的荒唐理论,只要把自己打上弱者的标志,就可以堂而皇之置法律于不顾。这是危险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7-26 05:11
  • 签到天数: 1017 天

    [LV.10]大乘

    20#
    发表于 2013-10-7 18:05:34 | 只看该作者
    南京老萝卜 发表于 2013-10-7 12:54
    哦,没想到国内的医生这个这样了,收入不行还真想不到。不过我看国外的医生工作时间确实是挺长的。基本上 ...

    From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0/3 ... .html#axzz2gyHlSfRl

    October 6, 2013 8:04 am
    China’s doctors not part of society’s elite
    By Patti Waldmeir in Shanghai

    Roy Wang did not want to be a doctor but his grades were too low for engineering – so his southern China university transferred him to a course for weaker students: medicine.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medicine is a profession that guarantees prestige, high salaries – and the approval of parents who love to brag about “my child the doctor”. But in China, the reverse is increasingly true: doctors are ill-paid, overworked and maligned or even attacked by patients – while many parents would prefer that they became bankers instead.

    Even Chinese doctors overwhelmingly prefer their children not to follow them into the profession: according to a 2011 survey by the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78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said they hoped their child would not don a white coat.

    Many of China’s less prestigious medical schools find it hard to recruit students to train as doctors and others find that students with lower scores o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or gaokao, will use the lower requirements of some medical schools to gain entry to university, only to transfer later to faculties with higher earning potential.

    “Compared to western countries, the social status and income of doctors in China is not the highest, so [some medical schools] definitely are not able to attract the best students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 profession of doctors is not the most elite in Chinese society,” says Huang Gang, vice-dean of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in Shanghai.

    Top medical faculties such as Jiaotong usually have little problem filling their quota for students with good marks, he says, adding that he would prefer to lower his grade expectations if the student is truly committed to studying medicine. He says only about 5 per cent of Jiaotong medical students transfer to another faculty each year. But less elite medical schools, such as the one at Xiamen University where Dr Wang studied, struggle to fill available spaces. Xiamen medical school recently waived all fees for those training to be doctors, to attract better candidates.

    Dr Wang estimates that about 80 per cent of his intake class at Xiamen medical school in 2006 did not end up there because they wanted to be doctors: he believes that under half ended up wearing white coats like him. Some chose instead to work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now embroiled in bribery allegations which could further damage the public image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peaking after a gruelling day work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of a large Shanghai hospital, Dr Wang says low salaries are one reason medicine does not attract China’s best students. A survey last year conducted by MyCos education consultants in Beijing found that the average monthly salary for 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s was Rmb2,339 ($382) within six months of graduation. Average income for all graduates was Rmb3,051 nationwide, with doctors and nurses the lowest.

    Many doctors complain that disgruntled patients increasingly turn to violence when doctors are unable to cure their ills – even when there is no malpractice. A plastic surgery patient used a knife to attack three nurses, one of whom was pregnant, in the central Chinese city of Changsha in September. Doctors say they often have to pay out of their own pocket when patients sue them and their hospitals.

    State media report that the frequency of attacks on doctors is increasing. The average number of assaults rose to 27.3 per hospital in 2012, compared with 20.6 in 2008, according to a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 citing a survey from the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

    Dr Wang, 25, seems resigned to being attacked. “It will happen sooner or later”, he says.
    Xinhua also reported that the violence is starting to chase doctors out of the profession: nearly 40 per cent of medical personnel surveyed at 316 hospitals nationally from December 2012 to July 2013 said they plan to give up their profession because of increased violence in hospitals.

    But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and medical students point out that the situation is not uniformly bad. In poorer areas where alternative professions may not be available, the best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risk long hours and possible violence to study medicine.

    Dr Wang says he has embraced the profession he accidentally ended up in. He just wishes that patients – Chinese hospital physicians sometimes treat 100-200 a day – would give him a break. “When I see so many patients each day how can I smile at them?” he asks, noting ruefully, “they still want me to smile at them”.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6 00:2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19#
    发表于 2013-10-7 14:16:19 | 只看该作者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无解.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30 14:50
  •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元婴

    18#
    发表于 2013-10-7 13:4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杨 于 2013-10-7 13:49 编辑

    偶觉的根子还是医患二者的沟通渠道有问题  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效果很差) 不医闹那才怪呢  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大环境这样 人与职业人之间根本就没有起码信任    觉得还是建立类似于法律那样的自动机制 当然那样一来 成本问题又来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4 19:16 , Processed in 0.0513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