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什么是哲学?我只知道西方关于哲学的定义。苏格拉底说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爱智慧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也暗含着人是缺乏智慧的。从这个角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古希腊环境下才能最淋漓尽致地活出来。
古希腊是“公民社会”,涉及城邦的大小事务都要大家一起讨论决定,如果有了诉讼,公民还要去做陪审员。于是就产生了古希腊才有的辩论,辩论不同于
一个人的沉思,也不同于两个人的争执,除了辩者双方外,还需要听众,需要裁判,两个人争论一番后是由听众决定谁的说法更可信,更合理的。
古希腊哲学是在如此的辩论场中发展来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在广场上到处找人辩论的人,并逐渐在他的身边汇集了一批仰慕者。在苏格拉底之前有所谓智
者,即所谓自明智慧的人,以传授辩论术为业,收人钱财,教你如何在公民大会上取悦听众,教你如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对智者而言是没有真理的,为了客户的
利益,他们今天可把白说成黑,明天也可把白说成白。但智者也发展出了辩论所必须的形式技巧。
苏格拉底认为智者败坏了雅典城邦的风气,他反对知识的相对主义立场,即反对知识是不可获得的,如能获得也是无法表达的,如能表达也无法交流,苏格
拉底反对这些。苏格拉底把知识与善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有知识我们才可能去做善事。苏格拉底还认为:对那些我们通过理性即可知道的事情还去询问神的旨意是对
神的不敬等等。
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的,但可悲的是大多数雅典城邦的公民认为苏格拉底就是智者的代表,他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不敬神,败坏雅典青年。苏格拉底被民主的
雅典判了死刑,苏格拉底自己为自己辩护,本来根据法律只要付一笔罚金就可免于死刑,但苏格拉底并不讨好大众,反而继续刺激他们的神经调侃说城邦应该付钱给
苏格拉底。死刑判决后,苏格拉底的朋友劝说他逃离雅典,但被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遵循城邦的法律是雅典公民应尽的职责。
苏格拉底之死深深地刺激了他的最天才的学生——柏拉图,他对雅典的民主制,对真理和大众产生了很多想法。一个优秀的公民——苏格拉底竟然被自己的
城邦判了死刑!柏拉图希望改革雅典的政体,并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曾多次去叙拉古,希望在叙拉古实践哲学王(让最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的政治理想。但柏
拉图的政治实践惨败,还被叙拉古的国王卖为奴隶。柏拉图晚年回到雅典后专注于他的学园(Academy),希望能把他的思想和主张流传到后世(中国人所说
的“为往圣继绝学”)。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柏拉图在遇到苏格拉底之前曾写了很多戏剧,后来碰到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文字没有价值,遂付之一炬),大多数都是对话体,对话
的主角大多是苏格拉底,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和学说较贴切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中后期对话,则仅仅是借苏格拉底之口去说柏拉图的学
说了。柏拉图晚期作品,甚至有向论文体演变的趋势。
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可见柏拉图地位之重要。柏拉图最得意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但亚里
士多德很有反叛精神,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相比,更重视具体的经验,但忽视数学(另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数学没柏拉图
好)。亚里士多德的早期也曾模仿柏拉图写一些对话体的作品,都没流传下来,但据说也写得极具文采。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讲课的讲义,大多数应该
是学生的记录,包括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的授课讲义,也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自己的吕克昂学园的授课讲义。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早期思想对柏拉图思想有较
大修正,而其晚期又有重新回到柏拉图思想的倾向,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思想是了解柏拉图思想的入门途径。
亚里士多德一般上午对一小撮亲随弟子授课,讲授比较艰深的课程(比如《形而上学》),下午则是对更广泛的公众授课,讲授一些容易理解的入门课程
(比如《植物学》)。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是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人(柏拉图的体系则散布在各对话录中,或对话体本身就制约提出一完整哲学体
系),他对广泛的学科(从诗学到物理学,从植物学到伦理学等等)都有阐述(当然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维广度也是一样的)。
讲西方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阶段。阅读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逃不掉的。当然公认的入门书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gordon: 写的太差了,这都能转;苏格拉底都算是很靠后的哲学家,最靠前的是自然哲学家。
你得解释 希腊人的 水、火、土、气四大元素是怎么回事。
就是讲苏格拉底和柏拉 ...
gordon: 为什么要讲 水、火、土、气四大元素呢?
因为啊,哲学是个思维学科,用个啥词比较形象呢,就是解经,或者说解卦签
就是看到相同的自然现象,它会得出不同的结 ...
GMT+8, 2024-11-22 20:50 , Processed in 0.0367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