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港台歌曲,应该还是从罗大佑开始的。毕竟罗大佑的歌又多又早,当年国内流行翻唱的时候,罗大佑的歌是一个主要来源。我记得那时候成方圆就是靠翻唱出的名。我总说罗大佑的歌深刻,当然这种深刻是要放在他那个时代、他那个环境、他那个社会里去评价,要联系到台湾流行音乐的民歌运动才行。不过脱离开社会化的因素,罗大佑的歌仍然是华语流行音乐不多的高峰之一。他的歌要说喜欢的其实有很多,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童年》,因为从小我就记得那句歌词“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其实不用等到考释以后,卷子发下来就知道了。而隔壁班的女孩长什么样却早就忘记了。
我这里发一个台湾流行音乐史的系列片。发这个片子的部分原因是我记得前一阵子好像在哪儿看过一个关于台湾人口音的讨论。从这套片子里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台湾官方的正式语言发音是很准确的。但是七十年代以后就不行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社会的范围局限于单一方言区域内的时候,这种方言必然成为这个社会的公认语言并吞噬掉外来的语言。第一批逃台的人口音多种多样,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如果要融入这个社会的话,就必然要在语言上与本地人一致。而当这些人逐渐成为社会主力的时候,全社会的语言自然就会随之改变。
链接:http://pan.baidu.com/s/1mhzv9Uw 密码:d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