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7
中国的应试教育非常反人性,对的,完全正确就是如此,你可以对此咒骂一千遍。但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反人性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非常浅显的一个道理就是,绝对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人上人。
因为中国教育的起点是公平的(这点基本可以放心),而结果是不公平的,因此这个筛选(实际上就是淘汰)门槛就会越来越残酷,越来越变态。不如此你就满足不了教育的消费者也就是家长们的心理需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这才是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怕吃苦,怎么苦都无所谓,怕的是失去做人上人的机会。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比我们坦率多了。
及至当代仍然如此,事实上高等教育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代教育改革在扩招使高考作为“门槛筛选器”的功能减弱的同时,让多数大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地步。为此社会不得不发明新的更多的门槛,让这场淘汰赛加时到研究生教育和公务员考试。这就是现状,大学生的文凭在贬值。尽管现在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努力程度比过去8,90年代的大学生强多了,但仍然逃脱不了指责。因为你强,别人更强,而位置始终只有一个。
这就是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实际结果。越改学生的负担越重,越改只会越糟,现实正在验证这一切。
但是大多数人包括侥幸从独木桥中冲杀出来的许多人在内,完全没有明白中国教育的本质是满足国人阶级流动的梦想而不是求知和解决就业,所以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大学教育非常自由宽松近乎于放羊,于是他们痛恨既然如此,为何要把当初的考试标准定的那样残酷。然而他们没有想过,正是因为前面已经通过残酷的中高考淘汰掉了绝大多数人。所以大学就没必要如此了。因为你已经通过高考证明了自己,这个文凭已经足够了,文凭的内涵足不足够其实是个无所谓的事情。于是在大学的闲暇时光里你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求知方向深造,使自己不致成为一个书呆子。这就是明代的翰林院制度的功能,这是制度给通过者的一个福利和补偿。
可惜的是很多人即使是胜出者也并不领情,从孩童起对淘汰式教育的恐惧与痛苦已经深入他们心灵和骨髓深处。
讲到这,我觉得可以破解GORDON的迷案。他显然属于理工科背景,但语文表达能力不怎么好,大概率属于那种小时候成绩不咋的,后来初中或高中突然“开窍”后来考入大学,就像我身边见过的案例一样。回首学生生涯,他痛恨教育浪费了他太多宝贵时光,学习了一堆垃圾知识。
GORDON没有想明白的是,这些在学校里学到的垃圾知识是你作为中国人参与社会竞争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你想避免,那就要准备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你越有良心,考生实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
这个考试制度不可能废除,因为它的的确确就是中国的“政治正确”。
你只能从个体角度趋利避害,不用把焦虑过早传递到下一代身上。因为就像很多人最终发现的一样,从中学起步,大学还是可以考上的,并没有我们心理上想象的那样难,这个有很多的现实案例了。不要像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被吓得早早的乱了方寸,反而害了孩子。
当然鸡贼的说,正因为有这些乱了方寸的家长最后坑害了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才可以以 较小的代价通过这场竞争。
GMT+8, 2024-11-22 09:41 , Processed in 0.0308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