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哦,那标题可不是把同一个成语写两遍。
【温故知新】
1,每况愈下 měi kuàng yù xià
【汉典的解释】每一次的情况愈发不如前次好。比喻一直在走下坡路,越变越坏。
“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是很常见的。可是,难道还有“每下愈况”这样一个成语吗?有的!
很多年以前我看香港出版的《读者文摘》,见到了“每下愈况”这样的成语。其用法跟“每况愈下”是一样的,也是表达情况越来越糟的意思。当时吃了一惊:怎么?这个成语的“正根”是这样的么?!难道因为天长日久而“约定俗成”,逐渐演变成了“每况愈下”么?可是,显然“每况愈下”更像那么回事,“每下愈况”又怎么解释呢?
原来,“每况愈下”真的衍生于“每下愈况”——后者本来有其独有的意思。
【汉典的解释】“每况愈下”意思與“每下愈況”不同,後世相混,見“每下愈況”條。
【佶屈聱牙】
2,每下愈況 měi xià yù kuàng
【汉典的解释】估量豬隻肥瘦,由腳脛的肉愈多,知豬愈肥。語出莊子.知北遊:「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每下愈況」本指要知道豬的肥瘦,要從最下部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此處肉愈多,豬就愈肥。比喻從低微之處去看道,道就越明顯。
此義後世罕用,或混同「每況愈下」,比喻情況愈來愈壞。如:「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家的經濟情形每下愈況。」
狶xī,古同“豨xī”:猪。
“正獲”,成玄英《疏》:“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獲,名也。”
“監市”,成玄英《疏》:“屠卒也。”
“正獲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陈鼓应的译文:“有个叫獲的市场监督官问屠卒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那就是愈往下腿踩便容易明白。”
“每下愈況”是庄子讲“道无所不在”所举的例子。“其喻义乃是,……从小处着眼,领悟其中大道的意思。”(《民国斯文》,肖伊绯/著)
【与时俱进】
如今,“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已经无可挽回地演变成了“每况愈下”。即便有人仍然使用“每下愈况”这个古老的成语,也是用来形容“情况一次比一次更糟糕”的意思,跟“每况愈下”一样。也许你有幸能见到有人坚持“每下愈况才是正确的”,但,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关于这两个成语之争,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也许是(距今九十年前)鲁迅讥讽章士钊用错成语的那件事。殊不知,“每况愈下”并不是章士钊的发明——自宋代以来就已经有人在这样使用了,而且“成例屡见”——连鲁迅自己也说“并不是章士钊首先用错的,但……就栽在他身上。”哈!
你猜怎样?我查了一个字典、一个成语字典,都没收录“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只在《辞海》(1979年版)里,给我查到了“每下愈况”。而且它也说这个成语已经演变成了“每况愈下”,且意思转变为比喻情况愈来愈糟糕。——辞海也不再坚持“每下愈况”的最初喻意了。
综上所述,“每况愈下”是一个典型的与时俱进的成语,它脱胎于“每下愈况”,并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每下愈况”已经成了历史遗迹,如今就算你摒弃其原意,用它来比喻“情况愈来愈糟糕”的意思,也会让人觉得佶屈聱牙,有被讥为“抱残守缺的老学究”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