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然后203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130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为什么要建开发区

热度 3已有 1640 次阅读2017-12-7 21:21 |个人分类:日志

 2014-1-18
在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任务完成后,为什么所有的行政单位发展经济都热衷于建开发区?
    如果开发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提高效率,那么为什么不把相关政策推广到全区域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能往上扯的原因:
    1、布局规划的需要。有国家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及布局的引导或者限制。
    2、产业聚集效应。
    3、方便和国家政策以及资源分配进行对接。
    4、限定范围,方便挂“试验区”的名义。
    5、从经济学的角度,地产金融带来的级差地租是新建规模工业所不能承受的,因此需要划定区域,在特定区域内给予土地和财税政策优惠。
 
far8008还有一点就是升发区可以带动周边土地升值
rudy_dai个人觉得还有就是原有的管理机制僵化和审批流程缓慢复杂,还不如另起炉灶成立一个新的开发区,还能得到一些上级的政策的支持。
二毛开发区审批本质都是政治分赃或安抚。
玩钉耙的悟空张五常曾说,县域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大的原因,描述现象正确,但本质错误。

正规的规模开发区,与产业规划有关,与探索、改革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关,问题是野鸡开发区遍地开花。招商抢资本,催生各种开发区,先不说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本意养牛挤奶,但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产业体系,加上投资环境中的政府效率、本地劳动力素质等软配套跟不上,牛养不大,开发区烂尾,最后成了“筑巢引凤,关门拔毛”。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大概有4000个,70%是县级平台,几乎每个平台都挂着一个各种名目的开发区。
多年前,有熟人被忽悠去湖南、江苏北部等地投资,工业园开发区之类,尽管是组团,仍不看好,说过这么一句话:“本地人都搞不起来,外地人更搞不定”。

反馈消息,只一人全身而退,所占地块拆迁,补偿费正好与投资相抵,落荒而逃回来。拔毛从来不手软。
 
阳明开发区,一般建在原来的市郊或结合部,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再是搞三通一平后形象好,方便招商引资,方便进行产业集中。以前建开发区还有向上级要优惠要政策的考虑,但现在国家很少新批开发区了,地方上却仍乐此不疲地自建了很多县级开发区甚至镇级的工业园,这些开发区或工业园在上级那里完全不挂号,我认为还是理解为出于招商引资或搞房地产的需要把。
上下左右开发区:一是有助于招商引资,相关产业链集中,形成产业集聚。助推周边地块提高土地级差价值。二是有助于忽悠省市级相关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如科技、经信、发改等方面扶持政策。三是有助于政府官员摘“桃子”,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就是地方政府最好摘的“桃子”,让上级领导参观园区,参观几个有示范带头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是环境资源紧张、企业规模偏小而产业相对领先的地方政府首选的主推项目。
 
morningtiger看到这个题目,不得不暂停冬眠一下。开发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起初设立也是以招商引资发展实业为主。即使是今天,绝大部分的外资制造业都集中在这些各种名目的开发区。

80年代初,国家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但内地也是需要特殊政策的区域,同时由于经济水平所限,也需要集中力量在一定区域建立基建水平较高的区域。80年代后,全国设立了50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最好的就是1994年设立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虽然这个园区对新加坡财团而言并不成功,但从规划,管理,招商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使中国收益颇多。苏州工业园已成为中国开发区发展的黄埔军校(苏州官员也因此获益)。另一家本土最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天津泰达,也就是滨海新区最核心的支柱。

稍晚时间国家又设立了50多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除个别外(如中关村),定位,功能基本上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大区别。只不过很多都有诸如软件园,归国留学生园等。中关村,上海张江都是不错的。再稍晚一些,中国有设立了13家保税区,主要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商业展示为主。简单的说就是境内关外,灵活管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业内翘首,很多指标都占全部保税区的一半以上,改革已经相当成功。另外还有更侧重于出口加工的出口加工区。这个内地也很多。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最大不同是区域面积较小。最大的外高桥保税区(加上港区)也只有10平方公里。而后两种至少是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

在实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开发区往往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平台,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多和基建发展,这些开发区也成为了地产开发的一部分。这在2006年后尤为明显。但这种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实业。相应的,这里还有数千家大大小小的各级开发区,国家也都整顿数次。但效果一般。现在很多城市新区建设的疯狂,其实很多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实体。一般是以市政府,省政府搬迁为引导,来发展地产。
zhtym1建开发区面子工程居多
yumu三四线城市,都是靠搬迁政府来搞开发区的, 拉抬开发区的地价(房价)
seraphfly摸石头过河的产品之一。

最开始,为了创新体制机制,搞一块试验田,以发展产业、服务企业为名义,弄点新玩意,比如一站式审批,比如更“资”一点的措施,这里面很有名的泰达有句口号是什么来着????

然后的然后,就变味道了。大家发现可以塞很多私货进去,比如批地更没原则点,补贴免税更豪放点。。。。

其后的其后,注水啊注水,好多企业原以为过去当超国民,最后发现是被关门打狗的狗。。。

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否定这套制度、这块石头曾经带给我们带来的收获,现在不是强调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经验现代化吗?以及顶层设计+摸石头过河一起来吗?没有人好好把这些年的石头好好总结下?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开发区,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大大的有,完全可以抽离出来,用于现在已经可以不用画地为牢的广阔国土了,如果花了这么么代价的经验就随风飘散,太可惜了。。。
时空之主在下因两种机缘接触过类似主题,一是在校期间跟老师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项目,二是在开发区工作的经历。规划与操作、布局引导层次与实践操作层次的差异非常大。
按我的浅见,开发区建立可能有下面因素:一是政府资源有限,只能在有限区域通过资源倾斜建立软硬件,实现功能分区;二是试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探索体制机制、建立管理团队等;三是政府收益,开发区可提供税源。其他你说的很到位,就不说了。

但是难点一向一致:到底怎样才能发展一个产业?希望能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享,相互启发。
开发区都是干出来的,规划的再好,没有企业都是空的,开发区又不能自己上阵办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协作要发挥好才行。

对已经建成的开发区,区位和资源一般都是既定的了,关键在于决策者的观念、决策与资源投入方向,这些都要靠管理者的能动性。需要什么样的理念、怎样在既定基础上发展产业、其中的实践规律如何,我现在感到茫然。

另外一个是生产力布局及其产生的机会在哪里,也倍感迷茫
我看过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只是看不懂,从中也没有看出什么来。
 
morningtiger还是市场起作用,政府培育和规划作用都有限,07年的时候,几乎任何的开发区,不论区域,级别,光伏,显示器都是两大必不可少的产业规划。一般园区规划公司主业都不是产业规划,很多顺路做的,或再委托另一家咨询公司做。都是瞎做。
零地价,减免税,帮招工,帮修路 粗俗的讲就是插管吸血,倒贴嫖资。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
例子,以前台资@昆山,现在三星@西安,富士康@郑州

对于真正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啥帮助,要的就是短平快。。。。。有些会帮助牵牵线,帮助上市或三板之类的。
领导都喜欢高富帅,除了产业规划,硬件也是“那谁,你们这楼太低了啊,我看要改设计,再加高20层,400米才及格啊,这样才配的起我们这先进制造业和CBD吗”。
时空之主前一条就是招商引资拼优惠;

以我看,产业发展基本两条,一是自己培育,二是外部引入。

请问自己培育怎么搞,外部引入怎么搞?

有哪些案例和文字可以推荐?
魏魏理论方面,昨天看到一本《中国高新区功能创新研究》,09年出版的,我觉得还行,就是结合实际比较少,作者是南京高新区的。

具体案例似乎很少,可以在百度文库找一找,世联好像有一篇分析开发区发展的。

不管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开发公司角度,能做的其实都很有限。或者说你做了一不一定能发展的好。
然后203一般而言,自己培育,地方要有相关的资源条件:人力/土地/特产/矿产/政策优惠等等,很多产业不大可能一个孵化器就发展起来了,企业不等于产业。
我观察,政府扶持的副作用也很明显,经济向好的时候可能花团锦簇大家好,但是经济紧缩期间地方政府自顾不暇,还有可能会向企业抽血。
所以自己培育的话,还是要根据市场来配置要素。
地方政府培育多年企业抱粗腿跑掉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外部引入也需要考虑市场布局。

对地方政府插手太多经济的做法不感冒,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玩的并不好。未来可能还有案子揭锅盖,比如宜昌三峡全通项目失败干掉副省长以下一批人。
上下左右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一靠原有成熟产业集聚提升,如原来有停车场之类的,后来规划调整,慢慢发展成现代物流之类。二是开发区龙头企业引领。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对区域产业形成至关重要。所以各地对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空前大。送地、免税、保姆服务之类。由于本地(苏南城市)产业规划限制,龙头企业多为现代服务企业,就业人数少、办公面积不大、相比制造企业对区域的扎根性不强。扶持期过后,选抱粗腿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近几年企业扶持政策层出不穷,同质竞争激烈。
又见长河落日圆以我的观察,内地大部分开发区最后都变成炒地皮,炒房产啦
darling001122我们前任老板搞了个汽贸物流园区(郊区的郊区),把全市所有汽车4S店都转移过去,消费者不买帐,然后所有4S店又在市内开设分店,(好在都是有钱人,市内多自有店铺,转移成本能接受),然后等待开发区地产升值,一本万利了!
现任老板另辟蹊径,在市内三环附近搞了个“城南开发区”,目前房地产搞得是热火朝天。前前任老板搞得是“某某市经济开发区”,到现在公交车只有一趟。3个老板开发的时间加起来10年多一点,横跨该市3个不同方向。令我等想买个房子居住方便些的群众疲于奔命。
hidude老城区拆迁改造成本高耗时长,新区土地规划便利,政绩见效快,名为筑巢引凤,后面是否成为空城鬼城那是后任的事了,开发园区土地房产基建园林绿化又有油水肥一下裙带,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西溪老槐开发区,是利用我国现行各类政策不完善的最佳平台。
淤泥里的草草楼主主要是从开发区设定的功能角度来看的,其实对开发区的划定还有一个成本问题,即设定开发区,可以在土地平整、三通、配点、修路以及其他配套方面做到边际成本最优,如果分散,这些个成本优势都体现不出来
青松夹道现在很多小地方依然是GDP挂帅。建开发区一是可以把土地使用性质转变成城乡建设用地,这样便于开展建设;二是可以把开发区从乡镇的基层选举变成开发区的直接任命,便于管理;三是可以拉动项目投资,容易出政绩;四是方便国家或上级对口帮扶资金或其他专项资金的申请;
深蓝开发区是用廉价的土地和定向政策为扶植目标产业输血
烟雾弥漫开发区跟特区类似,可以政策上补贴。集中在一起可以降低三通一平成本,建设起来划算。把企业集中起来,可以有效形成产业集群。当然乱搞的话只能玩房地产了。
天地有雪
先一级开发,炒热土地;再二级开发,搞房地产;再引进企业,做配套服务。当然,政府是交给城投或企业玩的,投资巨大。
 
 
 

膜拜

鸡蛋
3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22 16:48 , Processed in 0.0362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