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 本帖最后由 虽然很丑 于 2012-4-7 04:06 编辑
不兄说的是。我也是工程力学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到工业界工作。
我们力学大学生看到问题后会问:这个应力是多大?而土木系的学生的问题是:这样安全不安全?
力学系的学生力学水平的确高出其它专业学生一大截。我们可以从受力马上可以判断一些复杂结构的变形和不同部位的力情况, 我们醉心于力学上的精密计算。
到了工业界才发现,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做精密计算。在建筑结构中,这样的问题通常用“构造要求”来解决。
现在玩岩土工程,这样的问题更突出了。土是天然材料,即便是经过人工挑选,处理过的工程土,他们的力学性能的离散性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很多情况下是完全和天然土打交道。
工业界还有个要求, 就是实用性。实用性意味着做出来的东西普通工程师能马上上手。这就要求模型里面的参数要尽量简单,并且这些参数能够在不复杂,成本低的试验中可以得到。这些要求和当初国内追求最精确的本构模型格格不入啊。 虽然很丑 发表于 2012-4-6 14: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兄说的是。我也是工程力学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到工业界工作。
我们力学大学生看到问题后会问:这个应力是 ...
岩土工程你具体做什么呢?说说看,我很感兴趣. 不爱吱声 发表于 2012-4-7 05: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岩土工程你具体做什么呢?说说看,我很感兴趣.
在国内研究生是从事库岸边坡稳定分析,这个学得不好。这边主要是做一些交通方面的岩土工程研究。现在在写毕业论文, 做的是挡土墙设计的改进。是关于土钉墙和加筋土(soil nail/MSE wall)混合式挡土墙的研究。 虽然很丑 发表于 2012-4-6 17: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国内研究生是从事库岸边坡稳定分析,这个学得不好。这边主要是做一些交通方面的岩土工程研究。现在在写 ...
边坡稳定有所了解,挡土墙就完全不懂了. 虽然很丑 发表于 2012-4-6 14: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兄说的是。我也是工程力学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到工业界工作。
我们力学大学生看到问题后会问:这个应力是 ...
我们也碰到同样的问题。连续搅拌的反应器内,需要有baffle和impeller,力学计算好好的,实用时发现问题了:impeller的流动对baffle造成impinging,结果造成疲劳断裂。后来foot bushing也出问题了。 不爱吱声 发表于 2012-4-7 0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边坡稳定有所了解,挡土墙就完全不懂了.
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理论和断裂力学的发展是很有故事可以讲的。不老大对这些肯定熟悉。哪天让他给大家说说。 虽然很丑 发表于 2012-4-7 2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理论和断裂力学的发展是很有故事可以讲的。不老大对这些肯定熟悉。哪天让他给大家说说 ...
断裂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不过都是金属的韧性断裂,疲劳没弄过.断裂力学故事确实非常多,而且一直都是热门方向,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计算算法到实验方法层出不穷,在整个力学领域也不多见.
目前实在无能为力了,先把眼前的写作计划完成再说吧
不同学科的情况恐怕也不一样
软件开发这块两者边界比较模糊,软件开发本身要求也是精确的,模型这块学术界和工程界区别不大,通常在工程实现上会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做修改,而这种修改本身到底归入学术还是工程很不好说。不过,本人学过的另一个专业——无线电技术就是另一个典型。基本上基础理论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只有一个影子,完全准确的东西就要上溯到老祖宗——麦克斯韦方程,嗯,还有基尔霍夫定律也基本靠谱。不过要在实践中玩这些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code_abc 发表于 2012-4-9 2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软件开发这块两者边界比较模糊,软件开发本身要求也是精确的,模型这块学术界和工程界区别不大,通常在工程 ...
软件开发确实不太一样.
物理模型的建立大多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简化,而采用何种简化方法基本就成为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分水岭,适合学术研究以了解核心机制为主要目的的简化方案往往与工程实践追求最有效应用的简化方案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甚至会有南辕北辙的情况出现,但其实最终二者能合流才好,但是这个合流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很多时候工业界的没耐心,学术界的也没耐心,这样研究和应用就脱节了.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4-12 19:30 编辑
我写的这一段有点跑题,因为不爱谈的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区别”,这里主要是想陈述这么一个事实,“从实验室推出整个工业是很困难的。”
科学研究只能从理论到实验再扩展到“工艺过程”,仅此而已。再往下搞不下去了,因为科学研究大部分都是点、线 的,整个工业建设却是一个面,甚至是空间。
利用点、线的方法很难解决面和空间的问题,而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总是有一些传统工业和手工工业已经先于科学研究存在了,然后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一些技改,很少见到直接根据科学研究直接上一套工业的。
大工业最早的开端是铁路,而铁路是线性的,所以点、线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铁轨之类的材料是以前有小高炉,边建边改,也就是“小高炉”做工艺技改,这样一点一点做起来的。
真正开始思考“整体建设”这个问题的还是苏联的计划经济,经过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最后发展成为项目管理。
也就是干工业成功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土法上马”,边干边改;另一条就是项目管理。
这个和数学的应用也很像,牛顿力学利用“无穷小量分析”从局部推断整体,但是遇到电磁现象、时,无穷小的概念就不够用了,不得不讨论向量、张量、外微分形式;应该说是处理对象的变化引起使用工具的变化。
参考书籍:
《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 [苏]巴利切夫斯基
这本书只谈了科学研究 "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工艺过程”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4-12 19:38 编辑
再说一点跑题的话,毛时代“科学家搞工业建设”的思想是有问题的,我估计当时的情况是,大工业谁都没有搞过,谁都不会搞,但是我觉得科学家可能会搞,但是呢,科学家成天光谈理论,不实际。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深入群众,下放劳动去干工业,这纯粹就是扯淡。
一五计划建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期投产了,这是因为我们接的是“满洲国”的底子,和欧洲“马歇尔计划”类似,属于战后重建,图纸、规划、工人都现成的,这是苏联把机器运走了,把机器运回来马上就又可以开工生产了。
但是要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也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只会拿别人东西仿造,然后修修改改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我们压根就不懂得如何设计一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东西,当然现在可能会了。 高中的时候参加化学竞赛,看过一些化学的课外书。那时就发现,化工厂里的化学和我们教科书上的化学完全是两个概念,同样制造一个东西,原料和技术路线可能完全不同。有没有连续,稳定和大生产的要求,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 就爱抬杠 发表于 2012-4-12 19: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中的时候参加化学竞赛,看过一些化学的课外书。那时就发现,化工厂里的化学和我们教科书上的化学完全是两 ...
晨枫以前专门写过化工方面的
=================
关于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的脱节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24&fromuid=4
“公司里恰恰相反,是越少人分享越好”
这是利益所在!学术界追求的是名声,通过名声带来利益。工业界需要结果,通过卖出结果而获得利益。
sduivy 发表于 2012-4-4 0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智商不够做不出好的科研,情商不够做不到好的科研,大体如此。
有道理。。 ...
关键是,怎么看自己智商够不够啊 虽然很丑 发表于 2012-4-7 04: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兄说的是。我也是工程力学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到工业界工作。
我们力学大学生看到问题后会问:这个应力是 ...
唉,那学物理的情何以堪
只能所谓搞科研了 就爱抬杠 发表于 2012-4-13 09: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中的时候参加化学竞赛,看过一些化学的课外书。那时就发现,化工厂里的化学和我们教科书上的化学完全是两 ...
感觉化工与化学有点像力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一位化学老师曾说,搞化工的人跟搞化学的人是两个圈子,经常扛
好在力学和物理还没有..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8-11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化工与化学有点像力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一位化学老师曾说,搞化工的人跟搞化学的人是两个圈子,经常扛 ...
我的体会,学术界讨论问题不考虑各种异常,产业界讨论问题就是解决各种异常。 学术界是以发文章,申请基金,评职称,混各种圈子为导向。
工业界是以挣钱为导向。
牛人在两个圈子都可以玩得转,见过从一个圈子调到另一个圈子,一样风生水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