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1:08:06

关于东北振兴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7-8-28 21:32 编辑

林毅夫一行发表了一篇报告,对东北振兴问题出谋献策,激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来自东北的反对声音。林毅夫的报告我只看了一点二手的摘要,留给专家去辩论吧。我只对一些反驳意见有一些疑问:

1、东北历史上贡献大,支援全国建设,税利上缴中央,其他地方不能现在过河拆桥
东北的问题只要不比较,都不是问题,问题就出在比较。东北的贡献大,不比上海大,按人均贡献更是低于上海,上海在改革开放前上缴中央的税利肯定不比东北少,为什么改开后上海一骑绝尘而去,而东北还在苦苦挣扎?

2、上海起飞是因为中央给政策,各地支援
中央给上海的政策是松绑,不是给钱。中央没钱可给。各地支援是到上海投资,是要回报的,也得到了回报。东北呢?在政策上,中央对东北早就松绑了。论投资,只要有回报,现在的中国还怕没人投资吗?说句不正确的话,东北历史上的发达一是靠伪满时期,二是靠苏联援助。伪满不说了,苏联援助不是无偿的,是后来全中国人民一起勒紧腰带还的,这算全国支援东北吗?说“两清”可能是“不讲良心”了,但东北选择性遗忘也不应该啊。

3、东北的人才都支援走了,都被南方吸引走了
历史上,上海支援到“外地”的人才绝对不会比东北少,支援三线更是占了一大块,西安交大就是上海交大把最好的部分分过去的,就是北大、清华,老一辈里也有很多是讲上海话的。人才不是零和的,走了就没了,是会再生的,关键在土壤。不养人,生了再多,也是人家的。

4、因为东北人被下岗搞怕了,所以“缩”进国企、编制内,这不是不思进取,是被迫自保
按人均,当年上海下岗的不会比东北少。谁都怕下岗,但下岗了怎么办?自救呗,该下海的还得下海。上海人也有往公务员队伍“缩”的,但更有往海里跳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在朱镕基大下岗的时候,上海还有知青回城的压力,哪来那么多机会呀?

5、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东北有很多国企,国企是就业的主力,上海过去也是一样。抓大放小没有错。抓住大的国企,不仅稳定经济底盘,还稳定就业;放掉小的国企,这些应该是准入门槛低的行业,鼓励民营。上海的小国企基本上放光了,大的也放掉一些,但还有很多没有,几个造船厂、钢铁厂、重机厂、化工厂等,都还是国企。但上海有民进国退的印象,不是国企退出了,而是民企大增。这本来就是改革的用意,不是用缩减国企换取提高民营比重,而是用大大增加的民营“淹没”国企。现在还有人提出,要中央“给政策”,实际上是继续向国企倾斜,继续以国企作为经济和就业的主体,这怎么可能呢?国企不应该退,但继续大进,那也是不符合潮流的。这样的政策中央不会给,也给不了,因为除了东北,需要扶持的还有很多地方。

我不想挑起地域之争,也绝对没有歧视东北人的意思,但东北振兴的关节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怎么越来越有美国铁锈带、俄罗斯、甚至印度的味道呢?东北需要一场文化理念上的革命吗?怎么革命?

对于林毅夫的设想,我的感觉是:重点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准入门槛低的产业,作为启动经济。但这被很多人认为是看轻东北了,已经有重工业基础了,怎么能回头去搞轻工业。个人感觉:这种观念上的好高骛远正是东北的问题之一。

抛砖引玉,炮轰请手下留情。

看客 发表于 2017-8-29 11:27:10

啊?各地支援上海?前三十年是上海支援各地吧?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1:31:36

看客 发表于 2017-8-28 21:27
啊?各地支援上海?前三十年是上海支援各地吧?

改革开放之初,各地确实向上海投资不少,但个人不认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援”,这是商业投资,而不是政策性的支援。但东北(还有其他地方的人)经常以这个作为上海振兴的理由,所以放在这里了。

chenchanghai 发表于 2017-8-29 11:35:21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东北的官不行,不全部换血没辙{:224:}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1:36:52

chenchanghai 发表于 2017-8-28 21:35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东北的官不行,不全部换血没辙

要是光换几个人就能解决问题,可能早就做了。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9 11:44:54

林毅夫这篇文章我觉得有点儿太轻率了,难道真是他写的?
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竞争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大的区别在于
地区间的资源和人力是可以高度流动的,国与国不行
你说让东三省去搞轻纺?我觉得常熟柯桥盛泽都不会答应的。

东三省,吃饭的多,干活的少;市场主体无人权,政府机关瞎折腾。想振兴东三省经济,最直接的办法难道不是在保持基本社会治安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吃公家饭的全干掉么{:200:}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1:57:09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8 21:44
林毅夫这篇文章我觉得有点儿太轻率了,难道真是他写的?
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竞争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大的 ...

好玩的是,现在还有人提议,要限制其他地方从东北、西北吸引人才,好像人家没长腿一样。还是可以拿户口或者人事关系就卡住人的时候吗?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8-29 12:00:29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9 11:44
林毅夫这篇文章我觉得有点儿太轻率了,难道真是他写的?
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竞争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大的 ...

整肃官场虽然关键,却不是经济学家的事。

是林毅夫领衔,团队做的, 然而是使用大量数据, 结合实际模型。 认真的批判应当是指出数据或模型问题。

现在很多人对报告炸毛是因为轻工。却不想想,一大片区域,一个中等国家大小,不发展轻工难道正常吗?用什么吸纳就业?重工才能雇佣多少人?萧条起来重工也留不住人才,也要垮。

删除失败 发表于 2017-8-29 12:03:12

总是说东北“人”有问题没什么意义,因为不可能在内地组织几亿人口把东北人都给替换了。

我看到一种观点认为东北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北临苏俄,南接朝鲜半岛和日本,西连中国内陆的地理优势。冷战结束后苏俄衰落,朝鲜被孤立,东北就成了一块死地。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振兴东北首先要解决朝鲜问题,借助朝韩带动经济,经济起来了人口等其他问题都好解决。不过,如果朝鲜问题是国家在下大棋的话,这也是白扯。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2:07:55

删除失败 发表于 2017-8-28 22:03
总是说东北“人”有问题没什么意义,因为不可能在内地组织几亿人口把东北人都给替换了。

我看到一种观点认 ...

朝鲜问题不可能是阻挡东北崛起的关键因素,东北发达起来也不是由于与苏联远东相连的缘故,只是苏联援助的桥梁而已。韩国都能崛起,地理因素不可能是东北崛起的决定性障碍。

zwgq 发表于 2017-8-29 12:50:51

在我的记忆里,1987年年鉴里,税收第一,第二的企业是红塔,昆明卷烟。气候又好,四季如春,有什么用呢?云南还是如此地在全国邀鸭子,人才是关键啊!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7-8-29 12:52:17

东北发展起来是偶然,落后才是常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苦寒地带留不住人太正常了。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的人口都集中在南部,俄罗斯人也不愿意到西伯利亚,美国人也往南走,日本北海道那么点人都要去东京去南方,南半球的新西兰,阿根廷,智利的人口则向北方集中。

除非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然东北人口还会继续流失,最后可能达到1000万左右的水平,靠农业,卖资源,旅游等等还能过得不错。

不过东北为什么不建立数据中心呢?那么冷正好省了电费。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2:59:54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7-8-28 22:52
东北发展起来是偶然,落后才是常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苦寒地带留不住人太正常了。加拿大,挪威,瑞典 ...

东北没有那么冷,只要有工作,再冷也照样去。美国、加拿大的边境线根本挡不住人,要到“那一边”找工作的照去不误,尤其是在几十、100年前。而且知道近三五十年前,美国工业北方比南方发达。芝加哥可冷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德克萨斯这些是这几十年才发达起来的。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7-8-29 13:28:59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2:59
东北没有那么冷,只要有工作,再冷也照样去。美国、加拿大的边境线根本挡不住人,要到“那一边”找工作的 ...

你这是刻舟求剑了。

东北极其寒冷,整个中国都是同纬度地区里最冷的。那个能耗,成本上怎么和江浙,广东比?再考虑物流,东北完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北方经济就是要完蛋。过去人口迁移没那么容易,物流也差,都是资源产地附近搞制造业,世界级的煤铁型工业带都是这样建立的,美国铁锈带,苏联顿巴斯,德国鲁尔,英国曼彻斯特,中国东北,日本北九州......都是恰好在北半球煤矿带上。

后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物流发展,制造业都向沿海集中,向南方挺进,那些旧工业带全完,也就鲁尔转型还过得去。

猫元帅 发表于 2017-8-29 13:41:04

看客 发表于 2017-8-29 11:27
啊?各地支援上海?前三十年是上海支援各地吧?

哪儿有单向支援的事儿啊。内蒙古还接收上海孤儿呢。上海烧的煤吃的米抽的烟丝哪个是上海自产的?


光说全国支援北京了,到上海这里就成了支援全国啦?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9 13:50:51

晨枫 发表于 2017-8-29 11:57
好玩的是,现在还有人提议,要限制其他地方从东北、西北吸引人才,好像人家没长腿一样。还是可以拿户口或 ...

东北人欠谁的啦?
生在这里就只能呆在这里?宁古塔啊?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9 13:54:27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8-29 12:00
整肃官场虽然关键,却不是经济学家的事。

是林毅夫领衔,团队做的, 然而是使用大量数据, 结合实际模型 ...

我讲的其实就是模型的基础问题
国与国之间非贸易因素流动性极差,但地区间非贸易因素流动性极好
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我疑心还能否得到林这篇文章的结论
这可是关系到三个省几千万人的生计问题,不是真空环境的球形鸡

换句话说,我不太知道东三省搞啥行业有比较优势,但我知道东三省搞轻纺肯定没有比较优势。

看客 发表于 2017-8-29 14:09:03

猫元帅 发表于 2017-8-29 13:41
哪儿有单向支援的事儿啊。内蒙古还接收上海孤儿呢。上海烧的煤吃的米抽的烟丝哪个是上海自产的?




上海的煤米烟丝都是全国“支援”的?那这么说解放前上海就接受全国“支援”了,蒋委员长要有这本事也用不着去台湾了。
算了,不抬杠。经济方面上海的底子比北京强太多,上海支援全国的例子数不胜数,这真没什么好争的。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8-29 14:10:06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8-29 13:54
我讲的其实就是模型的基础问题
国与国之间非贸易因素流动性极差,但地区间非贸易因素流动性极好
如果把这 ...

你说的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相对的, 比如老板打字比秘书快, 但是文秘工作方面,秘书比老板更有比较优势。

淡淡微风 发表于 2017-8-29 14:10:08

我一个东北朋友,在上海发了财,响应号召回乡投资了几千万,结果被公私合谋骗的一塌糊涂,恨的剩下的东西都不要了,跑回上海,说这辈子不会再给东北投资一分钱,写了一系列文章揭露东北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被和谐了。
东北官场不大换血,发展什么都没用。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