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17:15:07

胡说四则

胡说(7):杜诗章法之小得
前曾言及,杜诗或承在暗处,今试以三首诗浅析之。《登岳阳楼》中,次联实为壮语,以一楼一湖而念及中华之东南半壁,犹嫌不足,又及无远弗界之乾坤,东南才坼,而乾坤唯浮,愈大愈无力矣,遂为工对。如此景象,如斯阔大,念头及千万里之外,而自然思及远方之亲朋,乾坤之无力正如不得亲朋之一字也。而正以乾坤之大,衬得楼上诗人之小,大湖之孤舟也。不知斯理然否?
又《登高》一诗,也是此法,而万里承无边,百年承不尽,明暗两承矣。《旅夜书怀》同类此,而稍不工。


胡说(8):旧诗和新诗
或言旧诗与新诗,判然两分也,余大不以为然。千古人物,遇或有别,而心岂异哉!小处言之,旧言菟丝以代女子,舒婷女士作《致橡树》而易之以凌霄花也。携云乃道家常见语,携云访玉京、共携云归去之类也,而徐志摩先生道“不带走一片云彩”或渊源于此乎?大处言之,正古今有同等情怀,故有同等感叹,试举几例明之。网传无名氏之诗“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乃近年新诗之妙绝者,余尝思之,此非暗合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耶?戴望舒先生之《雨巷》,全篇用稼轩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意而敷衍成文。艾青先生之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南宋人之叹也。盖艾诗作于西元1938年11月,伤日寇之侵凌也,恰同于南宋人之伤金与蒙古也,故南宋之豪放词,多见泪与新亭之哀,放翁有诗“泪尽神州赤县图”,亦此意也。海子先生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当代之隐逸诗乎?其中有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一如元亮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亦有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元亮之“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情怀一也。余尝自谓,海子此诗,乃撮合《归园田居(其三)》与《读〔山海经〕(其一)》而成也。对照读之,必服吾言。


胡说(9):太白之悲歌行、笑歌行与草书歌
东坡谓悲歌行、笑歌行及草书歌行数篇不似太白语,指非其作也。余熟味三诗,亦有一得之愚就教于方家。悲笑两歌行,如前人之所言,“言无伦次,情多反复,忿语忉忉,欲心逐逐”,确为的评。然读斯二诗,颇得雄快之味,舒畅之极,有太白风采。又有言二诗訾议前贤,心无上下,非温柔敦厚者也。余谓太白本非儒家,而谪仙之资,目高无匹,尝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圣哲如孔子不免讥也。又传此二篇乃获麟之作,或已神智颠倒矣,加之俯仰人世,感怀平生,昔年许以“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数四之卢牟,长年之干谒,终至于流离顿挫,困于累绁,几于刀斧,无乃哀之甚乎?故言出无礼,抨击前人,亦可悯者。而草书歌行一篇,绝非太白诗也。其中句有“一行数字大如斗”,抄于“燕山雪花大如席”而远逊,又太白乐府长篇,非“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则“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三读此诗,安得此意?极思之句,不过飞鱼杀兔、龙蛇走及楚汉攻战而已。诗中诋辱张颠之句自不待言。且诗中多人间语,且言“笺麻素绢排数厢”,太白曾能道此?唯周教授啸天者,才道“碧玉斗非君家有”也。


胡说(10):欧阳公自评其诗
欧阳公曰:“吾〈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我能之也。”考斯三文,颇多趣味。《庐山高》颇似《梦游天姥吟留别》,而中段之想象不及太白。《明妃曲》后篇则似《咏怀五百字》乎?惜短也。欧公比《庐》为太白诗,或以太白长于七古且想象壮丽也,以《明》后篇比子美,以子美长于五古且能叙事乎?李杜之不同,于此可窥一斑。而《明》前篇,真无人能为乎?乐天之《琵琶行》、《长恨歌》何如也?
另:肚子里货色罄尽,估计是写不了第11则了。若再有得再补吧,这10则已经是我几个月的心得了。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17:17:05

刚读了叶先生评陶渊明的一段,在看看海子,伤感莫名。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21:22:06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感觉此联的方向与时间,为后半作了铺垫。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21:53:09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21:2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感觉此联的方向与时间,为后半作了铺垫。

方向何解?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22:41:25

古人陶渊明作诗,是人生的注解,知行合一。

今人作新诗,如海子,多是一时冲动,他说“从明天起......",等他到明天,没准心情又差了。

今人作古诗,连一时冲动都没有的。

所以说,今人作新诗,可谓文学,古人作古诗,可谓人学,今人作古诗,不是文学也不是人学,而是“学文”或者“学人”。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22:56:51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22:41
古人陶渊明作诗,是人生的注解,知行合一。

今人作新诗,如海子,多是一时冲动,他说“从明天起......", ...

陶渊明时代,诗歌语言和生活口语,应该也是有区别了。这并不妨碍陶诗的魅力。

读着“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和“心悦君兮君不知”,真有什么区别吗?

发表于 2014-9-26 00:28:15

鲜花。   {:soso_e163:} {:soso_e163:} {:soso_e163:}

山菊 发表于 2014-9-26 03:40:43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04:17
刚读了叶先生评陶渊明的一段,在看看海子,伤感莫名。


叶先生比陶先生和海子幸运的是:诗词不光是孤独中的伴侣,也成就了事业。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6 07:57:36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22:56
陶渊明时代,诗歌语言和生活口语,应该也是有区别了。这并不妨碍陶诗的魅力。

读着“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人的情怀,古今中外,有相通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你举的只是词句上的雷同,但更多的是主题上的共通,比如孤独。

而从你举的例子,我倒是觉得,今人只有写新诗,才有和古人比肩的可能。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6 08:45:47

楼主点出杜甫《登岳阳楼》颈联暗承,这是精辟语,但是解释得还不够具体,也不够清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明面讲的虽是天地自然,但暗示的是一种分裂与悬浮动荡的意境,而下一联,“亲朋无一字”随即讲人的分裂,“老病有孤舟”即是讲人的悬浮动荡。所以中间两联,虽然一是单纯写景,一是单纯写人,但二者实在是关系紧密的。

因此,杜甫此诗,意境,不在于“无力”,而在于一种“不完整感和悬浮动荡之感”,而这种感受,在尾联“戎马关山北”中得到合龙,暗示不只个人如此,国家社稷亦如此,作者凭轩涕泗流,流的不只是个人之泪,也是国家之泪。

另,“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二联,转合之处,形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云平 发表于 2014-9-26 10:58:57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21:53
方向何解?

东南不是方向吗。

月下 发表于 2014-9-26 11:28:15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6 07:57
人的情怀,古今中外,有相通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你举的只是词句上的雷同,但更多的是主题上的共通,比 ...

老杜的诗,李白的诗,和口语关系很浅。

太瘦生之生,泥他之泥,这种口语词,李杜诗中是很罕见的。

争也无益,各自保留意见吧。

月下 发表于 2014-9-26 11:32:52

本帖最后由 月下 于 2014-9-26 11:34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6 08:45
楼主点出杜甫《登岳阳楼》颈联暗承,这是精辟语,但是解释得还不够具体,也不够清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 ...

好解释。

我写的诗,总觉得第三联差。这也是我分析老杜的原因。不过古人说首联写好最难,尾联次之,而我还困在第三联,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

月下 发表于 2014-9-26 11:34:09

云平 发表于 2014-9-26 10:58
东南不是方向吗。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明白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5:11:20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18:57
人的情怀,古今中外,有相通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你举的只是词句上的雷同,但更多的是主题上的共通,比 ...


今人只有写新诗,才有和古人比肩的可能。

为什么一定要跟古人较劲呢~~~现代人写古诗词,就我自己而言,是因为实在喜欢她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美。阅读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对这种‘美’的需求,所以情不自禁地也想去耕耘。开始之后发现耕耘过程中的收获绝对值得所花出去的时间!至于种出来的花花草草,足以点缀自己的生活。过路的人若能欣赏,喜悦自是更多。若能碰上有经验的同好指点一二,那就该感恩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5:20:43

月下 发表于 2014-9-25 22:32
好解释。

我写的诗,总觉得第三联差。这也是我分析老杜的原因。不过古人说首联写好最难,尾联次之,而我 ...

我的体会(不一定对哈:)~~~第三联根据章法,需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至少50%的力量会用在构思这两句上,所以一般也是佳句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地方。

首联难在‘度’的把握~~~太强后面难以为继;太弱抓不住眼球。铺垫得当,才不会成为‘有句无篇’的跛脚鹅:)

月下 发表于 2014-9-27 05:48:31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5:20
我的体会(不一定对哈:)~~~第三联根据章法,需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至少50%的力量会用在构思这两 ...

我主要是觉得这一转太难了。第三联,要转地够大,同时又不能离题万里。很不好把握。最后一联,我现在还不太能体会到为什么古人说杜甫的登高尾联也弱,所以也说不上什么。首联,我感觉要自然,又要吸引人,同时还要引起下文,但不能点破题旨。

在首联尾联上处理的最好的,我感觉是锦瑟。等我再体会深点,兴许这就是第11则。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5:58:57

月下 发表于 2014-9-26 16:48
我主要是觉得这一转太难了。第三联,要转地够大,同时又不能离题万里。很不好把握。最后一联,我现在还不 ...

我是第一次听说尾联难度第二~~~以前读到的都是三联若搞定,尾联自是水到渠成。

自从听了三老师的’脖子论‘,我构思大部分都倒着来~~~若先有一两个看得过去的句子,就琢磨着要摆在第三联{:189:}

锦瑟太过印象派,要学习章法,还是杜律比较容易些~~~个人感觉哈!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6:05:50

月下 发表于 2014-9-26 16:48
我主要是觉得这一转太难了。第三联,要转地够大,同时又不能离题万里。很不好把握。最后一联,我现在还不 ...

关于杜甫得登楼诗,看古人怎么说: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因登楼而望洞庭,乃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搂”,是倒入法。三、四“吴楚”、“乾坤”,则目之所见,心之所思、已不在岳阳矣,故直接“亲朋”、“老病”云云。落句五字总收上七句,笔力千钧。

冯班:次联力破千钧。

李天生:八句似各一意,全篇仍自浑然,相贯相仍,故为绝调。

俞犀月:三、四极开阔,五、六极暗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岳阳之胜在洞庭,第一句安顿极好。

无名氏(乙):中四句与孟功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结辣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尤大云。

许印芳:一、二点题。三、四承“闻水”写景,“乾坤”句已为五、六伏脉。五、六承“上楼”言情,与“乾坤”句消息相通,神不外散。七句申明五、六伤感之故,亦倒点法。八句扣住登楼,总收上文。法律精细如此。

月下 发表于 2014-9-27 07:07:24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6:05
关于杜甫得登楼诗,看古人怎么说:

《瀛奎律髓汇评》:


杜诗章法这一则,本来没打算写,临时加的。原来准备的是另一篇,这则有点凑数,而且也不是创见。其他几则自谓不是抄袭古人今人,若是暗合我也没办法了。

若作口水诗,哪一联都好写,“积唾成诗”嘛,具体写作窍门见该则所述。若尾联,可以这么写:
夜雨西窗孤蜡炬,一听梧叶到天明
三十年来途已尽,复斟杯酒自咨嗟

通用的,改几个字基本适合大部分感伤之诗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胡说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