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7 09:19:36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9-27 09:21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6:05
关于杜甫得登楼诗,看古人怎么说:

《瀛奎律髓汇评》:


冯班所言极是。

杜甫此诗,登峰造极。

三、四句,可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读到此,脑袋“嗡”的一声炸开了。

又似侠士苍啷啷宝剑出鞘。

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便是一证。

他开头说起洞庭水,岳阳楼,便一笔带过,后句绝口不提,不似他家还在耐心地描绘洞庭水是个什么水,岳阳楼是个什么楼。

我说大哥啊,我真的不在乎洞庭水究竟怎样,岳阳楼我也知道是个什么样,我在乎的是作者你这个人的心胸!

杜甫三、四句给人的就是心胸。写诗就是这样,写景都是为心胸服务的,胸中必有一个主心骨,下笔才有方向。

杜甫到晚年,就是达到了一个至高境界,胸中主心骨已经定型,多少非凡之作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他那个主心骨的反映,到岳阳楼是一种反映,到登高是一种反映,到旅夜又是一种反映。所以你看他写岳阳楼诗,未必是上了楼之后才写,我看他是上楼之前已然诗句成形了。上楼只是完成最后一笔而已。

上岳阳楼,哪里能看到什么吴楚东南坼,看地图还差不多,这必是作者事先早想到的句子。所以,这可以说不是用眼当下看到的,而是用心预先谋到的。

写诗,很多人都教导是“触景生情”,这个实际上是个陷阱,事实上是,文章要让人感觉到似乎是触景生情,但具体写作过程未必如此,真正深沉的诗是作者在心中酝酿多日甚至多年的,借那片刻的芳华一吐而出。这就是所谓生命意识,而不是玩点小文雅。

山菊 发表于 2014-9-28 00:56:06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6 20:19
冯班所言极是。

杜甫此诗,登峰造极。


文章要让人感觉到似乎是触景生情,但具体写作过程未必如此

对我而言真是这样!所以我很少临屏写作。偶尔有也必是绝句~~~读诗过程中有时候会闪过一个火花,如果能抓住凝成一个句子,剩下三句就容易了:)

我常跟人家写作业练习表达技巧。但都是在找到一个‘立意’之后~~~先有了立意,再调动沉淀多年的情绪和场景,最后才是遣词造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胡说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