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8 10:58:09

永遇乐 金山寺夜戏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4-3-20 07:58 编辑

一直非常喜欢张岱的《陶庵梦忆》,特别是《金山寺夜戏》一篇,感觉不差盛名的《湖心亭观雪〉,本想写篇读后笔记向大家介绍这篇轻灵如幽梦,潇洒如浮云的小文,现在却找到了更好更美的表达方式,所以就献丑啦,但愿别糟蹋了张岱的美文才好。

吞吐江涛,汲天为白,月华倾水。

银烂潮头,金摇细浪,玉镜圆还碎。

愁山点点,斜风袅袅,似梦醒犹如醉。

会心处,何人可解?子瞻燕楼尤似。



林间流桂,疏疏残雪,寂夜停船山寺。

速唤奚奴,盛张灯火,大唱韩王戏。

东方泛白,解缆而去,懂懂山僧相视。

凭谁问,星光隙处,是人是鬼?


《金山寺夜戏》原文: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 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採眼 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 鬼... ...


[注]子瞻:苏轼的字。

燕楼:苏轼写过首《永遇乐 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山菊 发表于 2014-3-19 02:18:54

平沙之才,这长调初试就不同凡响{:222:}

这个词牌我也没填过,就不帮你看格律了~~~想必你已经自己查妥当了。

我一看这么多四字句的,就知道自己驾驭不了!这个需要很好的古文功底,才能笔下生花,引人入胜。

对比原文瞎说一下读后感:

吞吐江涛,汲天为白,月华倾水。 --- 起拍很好,有气势!

银烂潮头,金摇细浪,玉镜平还碎。--- 这拍继续描景,对仗好看!

愁肠一段,(喜欢一片),似梦醒犹如醉。---主角出场,括号中可酌

会心处,何人可解?子瞻燕楼尤比。--- 子瞻燕楼,大概是用典,不明觉厉:)


林间流桂,疏疏残雪,寂夜停船山寺。--- 残雪,是比喻落地的桂花吗?原文的月光没有照应到呢

速唤奚奴,盛张灯火,大唱韩王戏。---进入正题~~~感觉有点晚了?

东方泛白,解缆而去,懂懂山僧揩翳。--- 如果没有原文对照,会觉得山僧的出现突兀

凭谁问,(朝朝暮暮),是人是鬼?--- 这句也就结得匆忙了

总之,感觉上片写景占了太多篇幅,结句重点问的‘是人是鬼‘的山僧就没有空间来刻画了。

这种‘翻译’另一种文体的写法好像很多古人都玩过,可惜我看过都没记住。平沙应该知道不少的?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9 07:43:44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4-3-19 10:15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4-3-19 0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平沙之才,这长调初试就不同凡响

这个词牌我也没填过,就不帮你看格律了~~~想必你已经自己查妥当了 ...

多谢菊老师点评!{:237:}菊老师缪赞了,对比下原文就知道好多都是抄的{:212:}

但菊老师切毋被长调吓倒,据俺的观点,长调韵脚疏且平仄要求不严,且行文长,比小令容易才是,小令强迫填词的人必须在四五十个字里异峰突起,否则就完蛋,长调不然,只要花枝招展,花团锦簇,就算坏了心也关系不大,依然能给读者花一般的感觉--------当然当然,跟名家们是没法儿比的了,我指的是长调比小令好胡弄人,菊老师不信有空试试?

就拿菊老师点评的感觉不妥的地方来讲,上头就很容易改“愁肠一段,喜欢一片”-----〉“愁山点点,斜风袅袅”就可以了,但结尾那句就很难{:230:}因为是画龙点睛之处,上头随便塞点儿啥问题都不大。

原文把重点放在了山僧看戏一节,我则是把重点前移了,因为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用词去描述和尚们打哈欠大喷嚏打得鼻涕泡儿都出来一节,尤怕会破坏上阕美好意境,这在大家,比如苏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们已入化境,已经不把美不美当回事了,而俺。。。连门径还没窥到,只能先照顾一头儿了,所以结句也就不可能如原文那么有力了。

另外,“林间流桂”的桂字代表月光,忘了是谁呀,写过句“桂华流瓦”,可能是周邦彦吧,所以就把桂字拽成月光了,七拐八绕,显然是初学者不入流的作法,见笑见笑{:236:}

改文体这种事,恐怕古代不少见,但我是确实没见过,自己瞎整的,为的是学习人家的意境用字,同时也是练习,因为名家作品在前,后生小子再怎么糟蹋,终究风骨还在,差不到哪儿去的

山菊 发表于 2014-3-20 04:06:44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8 18: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菊老师点评!菊老师缪赞了,对比下原文就知道好多都是抄的

但菊老师切毋被长调吓倒, ...

我也填过几个的~~~记得第一个是在阿夏老师的鼓励下填的。跟你差不多的路子,只不过我写的是电影《阿凡达》的观后感:)

找到了: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replyID=83866&id=83866&skin=0

山菊 发表于 2014-3-20 04:17:21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8 18: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改文体这种事,恐怕古代不少见,但我是确实没见过,自己瞎整的,为的是学习人家的意境用字,同时也是练习,因为名家作品在前,后生小子再怎么糟蹋,终究风骨还在,差不到哪儿去的.

记得是在清谈听三老师他们谈论的~~~那时我才第一次接触‘櫽括‘这个词。
好像记得他们说过东坡最擅櫽括,刚才查了一下,果然说是他开的头!
这是东坡櫽括的《归去来兮》:

哨遍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读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宋·苏轼)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余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
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0 07:29:28

山菊 发表于 2014-3-20 04: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填过几个的~~~记得第一个是在阿夏老师的鼓励下填的。跟你差不多的路子,只不过我写的是电影《阿凡达 ...

菊老师填词忒实在了,所以觉得累{:232:}

填词就是想要多虚就有多虚,最好天马行空,我觉着李商隐的诗就有这感觉。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0 07:40:27

山菊 发表于 2014-3-20 0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记得是在清谈听三老师他们谈论的~~~那时我才第一次接触‘櫽括‘这个词。
好像记得他们说过东坡最擅櫽括, ...

俄滴娘啊,这个字不认识啊~~~读音是神马?

我说怎么天然地喜欢苏轼呢,原来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我从来就不知道有人这么干,误打误撞跟苏东坡撞到一条贼船上去了{:233:}

山菊 发表于 2014-3-21 03:10:00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9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菊老师填词忒实在了,所以觉得累

填词就是想要多虚就有多虚,最好天马行空,我觉着李商隐的诗就 ...

没错啊~~~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体会这个‘虚’,经你这么一说,我有点明白了!

其实还是肚子里的货太少,所以只会写自己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李商隐的诗典故太多,我读起来也很费劲。不过我也不着急,反正俺学诗也没啥目的。就像中学时春天和朋友出去踏青,也没公园也没旅游胜景,信步随心,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也挺开心的:)

山菊 发表于 2014-3-21 03:18:15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19 18: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俄滴娘啊,这个字不认识啊~~~读音是神马?

我说怎么天然地喜欢苏轼呢,原来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我从来就 ...

字典上还是读‘隐’:)

我在清谈就看出来了,平沙天生就是学诗的料!
你何止是跟苏大人心有灵犀啊,那个菩萨蛮里撞了李白好几下呢{:191:}
其实当时让我想起的还有张孝祥的一首词,只是偶读过就忘了,记不全。倒是李白的因为是大学读的,还记得好几句呢:)

水风 发表于 2014-3-21 03:21:35

本帖最后由 水风 于 2014-3-21 20:42 编辑

不明觉厉{:208:}{:207:}

平沙你最近好闲阿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1 08:12:57

山菊 发表于 2014-3-21 03: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错啊~~~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体会这个‘虚’,经你这么一说,我有点明白了!

其实还是肚子里的货太少, ...

嗳,菊老师又实在了,读李商隐重点在于感受他的飘忽不定的情绪,而不在学习典故(典故这玩艺儿其实不懂关系也不大,懂的话自然更好,好处只在会心一笑----心说,原来他也读过啥啥啥呀)

今天读苏轼的《贺新郎》,感觉他也虚得简直一句实话木有。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1 08:17:32

山菊 发表于 2014-3-21 0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字典上还是读‘隐’:)

我在清谈就看出来了,平沙天生就是学诗的料!


哪里哪里,刚刚开始学,不懂的地方多了,还得请诗坛的众位老师不吝赐教才是,这不,把自己的“毛坯”作品拿上来,大家批改之后感觉好多了,否则写诗填词很主观的东西,不听读者意见,又怎么能提高进步呢?{:207:}{:208:}{:209:}

山菊 发表于 2014-3-22 02:29:48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0 19: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嗳,菊老师又实在了,读李商隐重点在于感受他的飘忽不定的情绪,而不在学习典故(典故这玩艺儿其实不懂关 ...

哎~~~看来这‘实在’本来是好的,放在学诗词上却不行了。不过俗话说本性难移,偶也就顺其自然了{:191:}


多听读者意见绝对是好主意~~~平沙要多出去看看,网络诗坛好手很多,他们的建议会比我这个还没入门的提到点子上!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2 08:19:28

山菊 发表于 2014-3-22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哎~~~看来这‘实在’本来是好的,放在学诗词上却不行了。不过俗话说本性难移,偶也就顺其自然了

...

就我这臭水平,出去了还不得让人笑话死?还是乖乖待在菊老师翅膀底下最舒服安稳{:191:}

今天读宋词有点儿新收获,那就是宋朝人都爱碎嘴唠叨,也没啥大不了的破事儿就上来唠叨两句,所以,为了学习宋词,我们都得学会碎嘴唠叨,别嫌自己无聊,更别嫌自己嘴碎,,,唠叨唠叨,习惯了长调就出来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3-23 02:43:03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1 19: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我这臭水平,出去了还不得让人笑话死?还是乖乖待在菊老师翅膀底下最舒服安稳

今天读宋词有点 ...

赫赫~~~脸皮厚这一点,恐怕是平沙唯一要向俺学习的地方{:189:}

其实分析读者的回帖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外面的论坛很复杂,经常吵架(偶刚看了一场PK赛回来:),所以版主们大多比较谨慎。要想得到真实的反馈,还真是不太容易的。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3-23 08:24:23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3-23 08:29 编辑

不嫌冒昧的话,我来说说我的真实看法。

首先,张岱这篇散文我也感觉非常好,平沙把它拎出来观瞻,属于慧眼识珠,就象对王国维的讨论似的,我对这话题也很感兴趣。

张岱的文章,上半部写景为主,下半部叙事为主,的确可以用词之二阙来隐括,所以改编成词来,也满有意思。

然后,平沙的词,在我愚意看来,有几个问题。

“愁山点点,斜风袅袅”,我觉得与原文不合,与开头一行词意也不合。“愁”、“斜风袅袅”,这种情绪在张岱原文里并未见到。张岱文章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后面再谈。

“金摇细浪,玉镜圆还碎”,如果细究起来,文义也不太切,“细浪”和前面“江涛吞吐“明显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意境是不太一致的。”镜碎“这种意象也具有同样的问题。

”子瞻燕楼尤似。“平沙这里是把张岱文和苏轼的燕子楼词类比了,我倒觉得这两篇其实情绪大不同,尽管两者都是以从写月光入手,李白静夜思的月光表达的是怀乡,苏轼燕子楼的月光表达的是人去楼空之后的怀人,包含着惆怅,与燕子楼唱和的是黄鹤楼,而不是金山寺,但张岱的月光与上两者皆不同,张岱的月光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这些景象表达的是他的”大惊喜“,他在此与宇宙相遇,进入了一种狂喜的状态,然后叙事中的事为何事?是狂喜/大欢喜下做出的出格之事:不羁,我行我素,自由奔放,我想怎样就怎样,管他人言人语,我就这样,你能奈我何?这种思想讲起来倒也反映了明末思想风气,只是张岱尤为突出。

这种人与宇宙相遇的故事,还有一词倒是与之略有可比,那就是《念奴娇·过洞庭》作者: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上阙是讲诗人察见的宇宙是何等模样,下阕抒怀,讲他怎样孤光自照,怎样肝胆冰雪。尽管情绪和张岱也并非完全相同,但是诗人的那种与宇宙相遇,与自我的相遇是非常相似的,与宇宙相遇便是对宇宙的发现,与自我的相遇便是对自我的发现,感受到了宇宙,然后感受到了自我,或者说感受到了自我,于是感受到了宇宙,于是借表述宇宙来表达自我,这是许多诗词的共性。

由上可见,张岱的散文里并没有愁山、斜风,愁山和斜风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种情绪。写诗作词,格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意义。从意义上说,要有整体性和和谐性,即文章的各个组成部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彼此不存在矛盾。写景和抒情是一致的,”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由此引出的便是”大惊喜“,我读到”大惊喜“一词,便也觉大惊喜,便觉文势顺流而下,自然通畅,但如果从前面写景接上来说”惆怅“就觉不畅。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3 08:45:50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4-3-23 08:51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3-23 08: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嫌冒昧的话,我来说说我的真实看法。

首先,张岱这篇散文我也感觉非常好,平沙把它拎出来观瞻,属于慧眼 ...

首先非常感谢您写长篇评论我的拙作,这显然是化了心思的认真评说,对作者大有益处。

“愁山点点,斜风袅袅”确与原文情调不合,因为是后来改的,等于是硬塞进去的,但我当时想表达的并不止于张岱原文里所说的"大惊喜“,而是想表达一种哀愁与惊喜同时撞击心灵的感觉,所以”悲喜交加“,我个人也有这种在特别惊喜的同时感觉到悲哀的经历,不知为了神马,可能是对于”惊喜“的不自信,一种对于人在宇宙之中无依无靠的空虚引发的情绪。

显然张岱当年作为贵公子并无此种不自信,他很高兴地在江上赏月,然后跑到人家寺庙里去恶作剧唱大戏,玩儿的很开心,但我因为知道他日后的处境,提前替他感受到了这种悲哀-----日后的穷困潦倒是在为他当年的肆无忌惮买单,可惜当时他并不知道,他集子里的文章几乎没有提到过任何对未来的忧虑,但在前言却告知读者他写作时的生活确实是在为曾经的欢乐买单。作为读者,我看了不可能不动容。

把莫名的忧愁放进去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我总以为忧愁总与欢乐并行,纯粹的欢乐和惊喜是虚幻,而忧愁和悲哀才是可靠的。

至于把苏轼拉进来确实是不妥,理由只有两条,而且还是牵强俯会的,第一,都是描写美好夜景的,第二,都是永遇乐,张的那首我也很喜欢,但如果把他拉进来的话,把会把词义拔太高,下阕就完蛋了,没得写了。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3-23 08:57:13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3-23 09:07 编辑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3 0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非常感谢您写长篇评论我的拙作,这显然是化了心思的认真评说,对作者大有益处。

“愁山点点,斜风袅 ...

这种立意当然也挺好,特别是考虑到张岱的个人命运和明朝的社稷连同一体,都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榻掉”。

然而作文有作文之道,如果平沙作这等立意,那么我感觉应在上阙把张岱的事迹涵括进去,包括张的景、张的事,然后在下阕抒发你平沙的情怀,发表你自己对张岱和明朝的看法,这样就让人觉得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作品。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3 09:33:54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3-23 08: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立意当然也挺好,特别是考虑到张岱的个人命运和明朝的社稷连同一体,都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 ...

真要把张的事情概括进去那绝对大大超出我的能力,{:213:}能把他的一篇小文字拽成词就已经是个不小的考验了。

到底俺学习填词还不到一个月啊{:236:}

山菊 发表于 2014-3-24 06:37:56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3-22 2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要把张的事情概括进去那绝对大大超出我的能力,能把他的一篇小文字拽成词就已经是个不小的考验 ...

平沙刚上手就填成这样已经非常厉害了{:222:}

要不也不会先后有阿夏,鹤梦这样训练有素的读者来给你写了这么详细的读后感~~~在你可能觉得很自然,在偶可是求不来的哦!

你看我都有点羡慕嫉妒~~~呃,咱不恨:)

平沙读诗的能力也不弱,以后可以多注意一下长调的结构~~~据说也是很有讲究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永遇乐 金山寺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