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3-12-19 21:43:05

学习!仔细听讲中

pkhelen 发表于 2013-12-20 01:22:06

有意思!期待下文!
就像神牛和北宸说的,客户做comparison shopping了,反而找到更好的保险,退出你们公司的plan了?
针对性销售看来很重要。千篇一律的电邮估计反而促使客户重新考虑了?

发表于 2013-12-20 02:10:04

这是常见现象。和客户接触未必只有正面效果。而且如果你看两个组中选择停止接受电邮的人数比例,可能发现公司的损失更大。但是也要看另一面 -- 有多少人买了牙科包险,当然两个组都要看。如果试验组的牙科的incremental gain足以抵消医疗的additional loss, 短期效果还是正面的。

你如果真要深入研究,还要看那些买了牙科保险的客户在远期的retention rate, 医疗和牙科都要看,两个组都要看。不能只看一次活动。实际上因为牙科和医疗并不捆绑,不存在增加attrition 的成本问题。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同一家公司购买的不同产品较多时,他们的黏度确实大些。因为惰性。

电子邮件虽然费用低,但是频繁使用会令自己的公司遭到顾客的屏蔽。公司应该制定customer contact strategy. 这本来应该是CRM的一部分。但大多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成功,因为他们缺少既懂商业又能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策略的人才。

赫然 发表于 2013-12-20 03:19:52

这是逼着消费者去做研究{:190:}。

就像住宅和汽车保险捆绑销售,逼着我去货比三家,甚至要求他们拆开来报价。我发现汽车保险便宜的使劲在抬高住宅保险。最后我只有放弃10%优惠从两个保险公司分开拿。中期影响是我这个用户的忠诚度明显下降了。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2-20 04:03:05

这个差异足够显著吗?

我用的医保公司,加入十几年,现在我的信用卡,房贷,房屋保险,车辆保险,养老保险,全是他家的。多忠实的客户啊。

的名 发表于 2013-12-20 04:33:30

79% 和 80.2% 的差别只有1.2。很可能standard deviation就超过1.2了,如果那样的话意义就不大了。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12-20 10:26:08

这个真心看不懂,太深奥了,{:196:}

有机会去印度玩玩儿吗?争取公费旅游是正经

得大自在 发表于 2013-12-20 10:55:41

好帖! :lol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1:52:38

懒猫猫 发表于 2013-12-19 0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下一篇出来之前,俺此刻最感兴趣的不是你们的客户为神马气跑了,而是:
老酒现在是不是印度英语说得溜 ...

严肃点儿!这儿谈正事儿呢!{:192:}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05:19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2-19 15: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差异足够显著吗?

我用的医保公司,加入十几年,现在我的信用卡,房贷,房屋保险,车辆保险,养老保险 ...

基本可以说是显著的。总的来说,在商界做统计学分析,95%信心水平是用得最多的,当95%上不显著时,都会去看看90%的水平上是否显著,如果在这个水平上还不显著,则就会比较放心地下结论说不显著了 (或者暂时不显著)

我做的这个分析,虽然在95%的水平上不显著,但在9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所以不能忽略,只能继续深入分析,也就是按业内常轨做法进一步细分,在细分板块中再做统计学分析,看是不是显著、有多显著。

下面是真实数据 (我主贴里的数据是随手编的):

实验组:
初始 6841个客户
续约时,只有5173个客户续了约
retention rate = 75.6%

对照组:
1217
930
76.4%

不要小看只有0.8%的差距,因为样板比较大,而且比较的是 retention rate (数值比较高),而不是数值很低的 sales rate (通常都在1%以下),所以在91%信心水平上是显著的。大家手里有工具的,不妨用工具算一下。@老马丁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10:35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12-19 2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真心看不懂,太深奥了,

有机会去印度玩玩儿吗?争取公费旅游是正经 ...

馁狐怖揩蹄馁狐... 今天加班四小时,就是在填去印度的签证申请表 {:205:}

NND明天还要去挨一堆shots!

这下好,春节要在身毒过了,我特么着谁惹谁了我!{:192:}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14:19

北宸 发表于 2013-12-19 0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最近我的消費經驗來看 , cross sell 在預測分析精準的時候應該還是有用的。

前一陣子在PB店裡買了一張c ...

宸妹聪明啊 --- 大方向很靠谱儿,只是具体原因没猜对 {:191:}
毕竟你们不是这个行业的,所以俺让大家猜,有点儿耍无赖的意思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12-20 12:19:47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3-12-20 12:22 编辑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馁狐怖揩蹄馁狐... 今天加班四小时,就是在填去印度的签证申请表

NND明天还要去挨一堆shots!


公费旅游还不高兴?老中一般很少有机会去印度的,能有这样的经历太难得了,多拍照片多写日志,回来好好吹一吹哈~~

印度也是个很好的减肥圣地,注意回来的时候别搞得跟甘地一样瘦{:191:}

最最重要的,我们大家会想念你的!!!!!!!!!!{:soso_e113:}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28:26

河蚌 发表于 2013-12-19 0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你这个不叫交叉行销,应该叫做附加强制推销。交叉行销,我们称为交叉销售或者交叉营销,有一个重要的 ...

马丁买黄鳝的,纯属开玩笑。cross sell 当然是推销和主打产品相近或互补的副产品。

cross sell 的意思,以及在中文里的对应词... 是这样,cross sell 最早出现在销售环节里,也就是销售员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推销时发生的,所以这个词里有个sell字。后来营销较大程度上挤掉了推销,各大公司在营销时也模仿销售员的cross sell行为,这种情况下更准确的措辞应该是 cross-marketing,而不是 cross sell.但因为大家说惯了,所以就延用了 cross-sell 这个词。

cross sell 在中文里的对应词呢?如果确指推销,那么可以译做交叉推销;如果指的是我们公司这种营销,就译做交叉营销。营销比推销要柔软、含蓄得多。面对推销员,你必须立即做出选择,而且当你要拒绝对方竭力推销的东西时,你总会承受某种压力,而面对营销信函则完全没有这种压力。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29:21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12-19 23: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公费旅游还不高兴?老中一般很少有机会去印度的,能有这样的经历太难得了,多拍照片多写日志,回来好好吹 ...

俺会想念师妹滴!!!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2-20 12:40:56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3-12-20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馁狐怖揩蹄馁狐... 今天加班四小时,就是在填去印度的签证申请表

NND明天还要去挨一堆shots!


一月底去,还好啦,七八月份去才叫要命

逍遥探花 发表于 2013-12-20 14:05:01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一员来讲,要是交叉销售的两个东东关联度比较高,还是容易接受的,主要是容易犯懒,能在一家搞定的就不去分别去两家买。

但是如果产品差异太大,比如卖手机的顺带卖食品,那就得掂量掂量里面的水分有多大了,毕竟术业有专攻。

老马丁 发表于 2013-12-20 16:53:43

刚到LV. 冒个泡,表达我对此贴的高度关注。
老酒要去印度啊, 记得留点胡子显得粗旷点。印度那地方饥渴的人太多了,要当心ji不择食啊{:190:}

花差花差农民 发表于 2013-12-20 18:21:11

上面河蚌说的很对,你们只是对没有买牙险的在做强行推销,如果你能拿到有多少人有看过牙医的信息并有征对性的销售,才是合适的cross selling。这正是网上销售中DMP(Data Managment Platform)可以解决的问题。

dasa 发表于 2013-12-20 19:03:01

这个吧,我觉得煮酒是不是还要关注一下两个组的销售额的差异?
其实交叉销售是不是一定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是很难说的,但是提高销售额很可能是一定的(当然幅度不见的又多大)。

交叉销售的正面意义在于在同一条渠道增加了供应种类,认可的客户会增加买进;
负面的意义在于变相搭载销售,不认可的客户可能干脆彻底走人。这2个因素是互相抵消的。最终的结果就看那个作用大。

我直觉上觉得你这个结论说不定是有普遍意义的。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交叉销售都会降低客户的忠诚度。
但是有可能会提高销售额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交叉行销的负效应 (The Dark Side of the Cross S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