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公式-7个博士学位
在河里看到木道人的化学博士后的经历一文,由于是同行,看得比较明白,当然乐趣也就多一些。说说以前在圈里混得时候经历的趣事。
1:一个课题组,从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老板在国内还是颇有名气的。
当时我女友在这个课题组读博士。她的一个师兄,在研究过程中一次无意中将2个方程联立,算出的结果居然与实验结果吻合的非常好。于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模型出现了。这个师兄用该模型一口气套了10几个体系,算出了一些咧的结果,发表了20几篇论文,其中的大部分都发表在合成金属这个国际刊物上。该师兄由于出色的研究结果,毕业后拿到洪堡奖学金去了德国。
后面的师弟师妹们有福了,他们用这个路子继续套用,每个人都发表了很多文章,顺利拿到了学位,包括我女友。
问题是,不知道当时大家是选择性失明,还是真的缺乏对研究对象本质的思考。这2个方程,一个是描述高分子等温过程,一个时非等温过程,根本时风马牛不相及。而这个荒唐的局面居然一直持续了几年,毕业了7个博士,除了有人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选择的体系有很多是非现实体系,属于空对空的计算,暂时无法用实验结果验证。而大师兄之所以有勇气做这样的联立,是因为他当时的体系恰好是一个在实验室被合成出来的体系,有明确的实验结果对照。由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大大鼓舞了师兄的信心。当然,在论文中他回避了这个敏感问题。
终于有明白人跳出来了。在第八个博士生继续用该方法写论文头递给合成金属时,一个审稿人指出了这个本质错误,于是据稿,于是该道路被堵死。于是大家很沮丧。该审稿人不客气的指出,二者联立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结果的吻合纯属巧合。如果用这个方法研究一下成熟体系,立刻就会发现问题。果不其然,后来在这个杂志上专门有国外同行用一篇论文证明了该方法的荒谬。
但是,这个联立的方程组却毕业了7个博士,大师兄还功成名就,现在已经是国内一所名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了。
2: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从事高分子合成(辐射化学)。毕业论文非要画蛇添足,增加了很多高分子物理的内容。但是他没有时间详细理解高分子物理的方法和工具,一知半解的乱用一气。他的导师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糊里糊涂就让他准备答辩了。前不该万不该,不该请了我们邻居高校的一位教授,外号笑面虎。而且虎爷最大的优势是数理底子异常深厚。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虎爷是北大数学系的本科,在中科院某研究所的物理专业的硕士。后来才转行从事化学研究。
于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在我的同学论文答辩还没结束就被枪毙了。据说虎爷当时的原话是:你不要再说下去了。你的论文在根本上就错了。你用了等温的方程解释非等温的过程,没有任何物理意义。
于是乎,我的同学成了我们那一届唯一一个硕士论文没通过的倒霉蛋。这种情况在中科院是很少间的,在其他高校可能就没出现过。 {:209:}我只觉得太牛了 张声语 发表于 2013-10-29 21: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只觉得太牛了
我觉得第一个太神奇了。。。。怎么可能审稿人都看不出来呢。。。。两个不相关的公式。。。。 lucase 发表于 2013-10-29 22: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第一个太神奇了。。。。怎么可能审稿人都看不出来呢。。。。两个不相关的公式。。。。 ...
你到河里看看木道人的化学博士后经历(7),那个更离谱。 还有更离谱的。
我一个同门师妹,从一个非重点院校大学读的硕士。
毕业论文貌似是做杂多酸方面的研究,用了锆酸盐体系。为了测试氧化还原特性,用高锰酸钾滴定,这个实验做了半年,改变各种条件和原料,结果就是不变色。
到我们实验室,入学时倒是让大家回报硕士工作,她讲了这个问题。
我是在忍不住,多了一句嘴:你们有没有查过高价锆和高价锰的电极电势?到底哪个更高?
我这个可怜的师妹一下子就晕菜了,继而脸红了。 dasa 发表于 2013-10-29 1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更离谱的。
我一个同门师妹,从一个非重点院校大学读的硕士。
毕业论文貌似是做杂多酸方面的研究,用了 ...
猛~ 无良师兄应该在下头给师妹偷偷递小纸条嘛。。。
{:190:}
lucase 发表于 2013-10-29 22: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第一个太神奇了。。。。怎么可能审稿人都看不出来呢。。。。两个不相关的公式。。。。 ...
现在文章投得太多了(尤其近10年,来自中国的文章投稿数,暴增啊),杂志社也不得不找更多的referee,这就肯定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referee,自己的基础也不扎实,又不肯花时间去推导,一看有实验结果,吻合得还这么好,估计不会有原则性错误,就给放了呗。 不明觉厉啊!{:198:} 不注意前提条件的结果啊{:191:}
就跟我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某些充大尾巴狼的爱好者用伯努力定律解释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一样一样的啊{:215:}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3-10-30 14:43 编辑
应试教育嘛,智力大部分都是给一个信号,一个反馈,考的是记忆力和多做题。
在这个大环境里不能细想,细想估计考大学都困难,当然扩招以后好很多了。
说实话,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交流都很困难,标新立异是要吃大亏的。
大家都不容易,理解万岁
不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毕业生水平良莠不齐,用人单位只能根据市场平均水平出价,
对优秀人才不公平,但这是没办法的事。
第二个情况导师有些不负责任,也不找相关领域的人指导一下。
我毙过几个硕士论文,也是这类基本错误。否则最多要求修改。
感谢dasa ,我去看了木道人的文章,整个一个范式转换,原来西方也造假。
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有时候啊,会出现这种情况,出成果的学术中心呢,所有人都很强,而且是一个出成果的黄金时代。
思维碰撞很厉害,出人才都是一窝一窝的,后来人没有这个条件,只能望洋兴叹了。
太厉害了,一个博导,7个博士,厉害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3-10-30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厉害了,一个博导,7个博士,厉害
正常。
每年招2个博士,2-3个硕士,三年下来,加上大师兄,7个博士很轻松。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3-10-30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厉害了,一个博导,7个博士,厉害
我老板现有10个
下学期要招的的也是10个…… 有的博导带同时二三十个博士不算夸张了。 我们这行也差不多,而且因为是调查类的,基本上结果没有人去核实,也没有办法去核实。出的荒谬的数据更是一堆一堆的。
比如,a在某地发现物种b、c、d,而历史记载中,b、c、d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查下文献你会发现,c、d可能是e、f,是鉴定的人搞错了。而b呢,可能才是那里该土生土长的。
又比如更荒谬的,上海某研究机构一女教授,发表大量的文献,论述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但是发表文献十几篇一篇平面分布图都没有给过。只给该区域的站位,和最高值最低值。这女教授,美其名曰叫做节约数据。这女教授曾经用三年的资料做对比,论述全球变暖在中国近海的表现,发表的是国内著名核心期刊的英文版。
我上次投了国内某sci一篇,本来想着投国内的会比较快条件比较松,结果该刊给我找了该刊雇用的一个老外预审稿。本来是为了重视我,这老外大部分改的还可以,有个地方却让我哭笑不得。这老外可能不是生物专业的一知半解。
我用的是提取的生物的总dna去pcr它的线粒体dna一个片段,并讨论了成功率,这老外问是不是因为我所用的生物总dna含量低所以导致我pcr线粒体dna的成功率低——这都哪跟哪啊。。。======一头黑线。他还煞有介事的列出来了参考文献建议我加上去。。。我只好给中国人主编写邮件说明这俩不是一回事,不能按照他写的来。
合成金属 是什么杂志?
合金与化合物, alloy and comp? 这个杂志很一般啊中国人最爱的灌水期刊之一 gordon 发表于 2013-10-30 1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应试教育嘛,智力大部分都是给一个信号,一个反馈,考的是记忆力和多做题。
在这个大环境里不能细想,细想 ...
神有同感。
细想真是要害死人。我深受其害。
由于自身条件,对于抽象的东西理解有困难。而我恰恰是较真的典型,月不理解越要理解。搞得自己很累。
记得大一时学高数,我对积分中的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求解不规则曲线围成的面积,是将其分解为无穷多个规则图形,每个规则图形面积与真实的图形面积之间有一个无穷小的误差。因此整个积分一下就认为得出了真实的面积。计算结果与真是结果之间的误差为无穷小。
问题是,无穷多个无穷小的累计结果不一定是无穷小,可能是无穷大或者为收敛成一个常数。
如此看来,计算结果岂不是很不靠谱?
当我想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老师和奇怪的看了我一眼,心里估计是犯嘀咕:哪冒出来的二货,纯粹给我出难题!他解释了半天,我也没听明白。不知道是我智商低还是他本身就解释不了。 dasa 发表于 2013-11-8 1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神有同感。
细想真是要害死人。我深受其害。
由于自身条件,对于抽象的东西理解有困难。而我恰恰是较真的 ...
不带这么夸自己的。{:19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