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7-1 23:03:19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3-7-1 23:10 编辑

河蚌 发表于 2013-7-1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过,在看之前已经听别人说过很多次,但看了之后,最大的感觉是,还没有读出感觉来就已经结束了,让我怀 ...

你不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这本书太多地去写了蒋先生,而且是写他的坏,而因此却引起了你的不快。说对了一半吧。

还是之前重复过的,我感受到的大部分是他的情绪,他的想吐槽的情绪,而不是对民族的悲悯关怀(的情感,跟情绪一词区别一下吧,虽然而这差不多哈)。

我又读了一遍,还是这个感觉。

关于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之前我表达的不是很清楚:哈姆雷特奥赛德这是一类,纪实类的也算一类吧,感觉1942哪种都不算,要“文学”不文学,要纪实吐槽太多,像是不太好的政论文?我说不好

dasa 发表于 2013-7-2 12:27:50

河蚌 发表于 2013-7-1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过,在看之前已经听别人说过很多次,但看了之后,最大的感觉是,还没有读出感觉来就已经结束了,让我怀 ...

我理解天马兄不是因为将先总统被吐槽而不快。
可能是天马兄感觉刘震云的思路和现在的公知有点像吧,所以很讨厌刘。

不过,这里我多说2据给天马,说得不对您见谅,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刘震云的作品中蕴藏着很深的对中国(尤其是中原)文化的理解。所以他的作品中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好人与坏人,很多人都是处于正态分布的中间段。但是这恰恰是真实社会最接近的描写。所以,刘震云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但是由于真实世界往往是灰色的,结果往往不是那么令人振奋的,好人不见的就一定有好报的,英雄往往是不存在甚至可笑的,所以他的作品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文学作品有很多种,严肃的文学作品公认的功能应该具有深邃的思维,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未来方向的体会等等。刘的作品至少满足第二条。

erha 发表于 2013-7-3 02:10:55

dasa 发表于 2013-6-25 09: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莫言的作品我没看过,刘震云的所有作品我几乎都看过。
天马行空朋友的评价实在是不能苟同。



我也很喜欢一地鸡毛。他的作品不敢说都看过,确实看过不少。最近看的是一句顶一万句。他是我最欣赏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对于一个人到中年的人,对《一句顶一万句》有特别深的感触。

duanjian 发表于 2013-7-3 18:11:09

个人对刘震云作品的感觉是一个字——“俗”,反映的是凡俗的生活,文字通俗,我这样的普通百姓读起来容易产生共鸣。

洗心 发表于 2013-7-3 19:00:01

dasa 发表于 2013-7-2 1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理解天马兄不是因为将先总统被吐槽而不快。
可能是天马兄感觉刘震云的思路和现在的公知有点像吧,所以 ...

+1

一地鸡毛看了很郁闷,但确实是让人深思的好作品。

八旗子弟 发表于 2013-7-18 15:00:07

dasa 发表于 2013-6-27 19: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天马兄的见地可能稍有偏颇,不过也是正常的。文学这个东西的确时仁者见仁,我们就求同存异吧。

说实话, ...

咱们差不多年龄,我是98年大学毕业的。已经记不得啥时候看的《1942》小说了,估计和你差不多时间。当时我也很震撼,还自做聪明的认为刘震云真正想说的是三年自然灾害,不过是躲避天朝监察,遂写1942年。我20年前还颇为此发现自鸣得意,但现在看法完全转了,先不说三年自然灾害真假,即使是真的红朝60年就那么一回此等规模的饥荒,但民国38年,可是十几二十次啊!

zeal_zhang 发表于 2013-7-30 16:43:33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7-1 2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对了一半吧。

还是之前重复过的,我感受到的大部分是他的情绪,他的想吐槽的情绪,而不是对民族的悲悯 ...

我的理解是不需要
不要把自己放到对民族的悲悯的高度
自己就是1942年的灾民
说出你看到的和你真实的想法就是很好的作品了
刘震云的作品有时候读起来感觉很散,写的东西很小
但是真的是很见功力的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8-1 10:32:20

1942看完电影就去读小说了,应该说作者是严肃的。作家写东西本身是自己的情感的宣泄,你没有和他共鸣而已。刘震云别的小说不说,至少1942这个写出来中原的那种感觉。可能场面过于宏大,作家驾驭不了只能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
作家在小说里说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对于饥荒死人一直是作为很平常的概念,逃荒是集体记忆之一,面对苦难,中原人选择的是忘记苦难。所以作者去采访时候,老人劈头的问话是“你问的是哪年的事?”因为在他们记忆里面饥荒过好多次。每次都有亲朋好友死去,所以劫后余生的他们心理保护机制就是忘记。
作者为什么没有所谓的细节描写,是因为他采访的老人大多不愿意回忆,即使说也是某某死了,至于逃荒路上的细节几乎没有,而这样的细节恰恰就白修德的照片是最真实的,所以作者这样表达是非常恰当的以及严肃的。
正因为严肃,所以才没有一般小说那样的鲜明的人物冲突和情节。所以改编电影时候,基本是重新写一遍。电影的情节小说就一句话。
对于电影,应该说导演尽力了,至于不卖座,只能说我们这个民族依然是喜欢喜剧大团圆的民族,也许是民族历史上的悲惨经历太多,中原地区几百年就90%人口j绝灭,光民国时期的中原地区比1942更大的灾荒至少还有1931年,这个细节导演让栓柱说了“不能逃荒啊,民国20年俺爸俺妈逃荒都死了”一句带过,没有对我们自己民族深刻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无法去理解1942的意义。

所以去年看着《泰囧》的狂欢,我心中悲凉,千百年后的这些乌合之众将经历1942的苦难,谁知道呢,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和欢愉,和蚯蚓何异?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8-1 13:32:15

dasa 发表于 2013-7-2 1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理解天马兄不是因为将先总统被吐槽而不快。
可能是天马兄感觉刘震云的思路和现在的公知有点像吧,所以 ...

谢谢您的指点。

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经历的事情少,看东西也流于表浅。过后再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吧。

严肃的文学作品公认的功能应该具有深邃的思维,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未来方向的体会很赞同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8-1 13:34:12

八旗子弟 发表于 2013-7-18 15: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咱们差不多年龄,我是98年大学毕业的。已经记不得啥时候看的《1942》小说了,估计和你差不多时间。当时我 ...

是啊人都是成长的吧。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易冲动,毛躁,而且自以为是。。

难道年轻人都是这样的?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8-1 13:46:31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8-1 10: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942看完电影就去读小说了,应该说作者是严肃的。作家写东西本身是自己的情感的宣泄,你没有和他共鸣而已。 ...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是触动很深的。当时冯小刚、刘震云来我们学校做客,电影公映,看后很震撼感慨。


当时网上许多人也在评论,为什么中国没大有这样的作品,直到现在才有这样的作品。也有人说中国人就是不知道反思这些悲惨的历史,活得没心没肺之类的。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未免过于苛责了。


到底怎样对待过去悲惨痛苦的经历,这是个还会被争论的话题。就我而言,我还是偏向于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追求正能量。所以您说我们这个民族依然是喜欢喜剧大团圆的民族,我想这未尝不是好事儿。

dasa 发表于 2013-8-1 14:22:19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8-1 13: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是触动很深的。当时冯小刚、刘震云来我们学校做客,电影公映,看后很震撼感慨。




把我和女友看完电影后的对话贴出来和天马兄弟分享一下,也许对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会有点作用?(天知道)

看完1942出来。女友沉默良久,说:这个电影看得人透不过气来,哭又哭不出来。冯小刚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片子?

我也半天没说话。没说话的原因是我在思考她的问题,想了很久,我这样回答她:
一个人,一个民族,总是需要回顾过去和历史,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面对未来。
而过去和历史不一定都是光彩的,有很多是阴暗甚至是没有勇气回顾的。
这时候更需要仔细的审视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才能获得真正的勇气面对未来。

女友听了后,想了一会说:哇塞,你好好有学问啊!

呵呵,仅供参考。

八旗子弟 发表于 2013-8-1 15:53:05

dasa 发表于 2013-8-1 14: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把我和女友看完电影后的对话贴出来和天马兄弟分享一下,也许对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会有点作用?(天知道) ...

我靠,1942还有泡妞的功效,楼上太牛了!爱服了油,你的沟女技能直追当年的王朔啊!

lianpb 发表于 2013-8-11 20:54:32

还差二十分继续努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吐个槽,有人看过刘震云的《温故1942》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