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8 14:13:50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

本帖最后由 不打不相识 于 2012-7-9 05:51 编辑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14933-1-1.html

    和老酒在讨论《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一些写作技巧,老酒说“ 西游那段文字所用技巧,英语中更为多见,好像叫understatement,就是故意把很大很重的事说的很普通很小小不言的。很奇怪,这样一搞,文字的张力一下子就出来了”,忽然想起以前读过的小说。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写《静静的顿河》,那年他才21岁。那本书一开始就展示了作者不凡的技巧。哥萨克普罗珂菲参见俄土战争回到顿河,带了个土耳其女人,女人蒙着面纱,谁也不知道什么样子。如果是庸手写,或许得极力铺陈,正面描写。《陌上桑》写得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就有意思了。天才总能独辟蹊径,肖洛霍夫用的是另外一种方法——逆笔。

   关于普罗珂菲的妻子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些人证明说,她是空前未有的美人,另一些人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直到天不怕、地不怕的玛夫拉——一个正在服役的哥萨克的妻子——假装到普罗珂菲家去讨新鲜酵母回来以后,一切才算弄明白了。普罗珂菲到地窖里去取酵母,玛夫拉就趁这个工夫偷偷瞧了一眼,原来落到普罗珂菲手里的土耳其女人是个丑八怪……
  过了一会儿,红涨着脸的玛夫拉,头巾歪到了一边,站在胡同里对一群娘儿们添油加醋地说道:“亲爱的人们,真不明白,她哪点儿迷住了他,哪怕是个普通娘儿们倒也罢了,可是她,……肚子不像肚子,屁股不像屁股,简直丑死啦。咱们的姑娘们可比她长得水灵多啦。至于身段,简直像马蜂一样,一折就断;两只眼睛,又黑又大,眼睛一瞪,活像个妖精,老天爷饶恕我吧。一定是怀了孩子了,真的!”
  
      在这些乡下俄罗斯女人看来,大屁股水桶腰的姑娘才是水灵的,这土耳其女人是个丑八怪。审美有差异,这种描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老头子潘苔莱带儿子葛利高里清晨起来去顿河钓鱼,运气不错,钓上一条大的,然后,老头子吞吞吐吐和儿子谈话,让他离邻居家的女人远一些,村里有风言风语了。儿子不承认,老头子火了,威胁要用鞭子抽他。船靠了岸,儿子问鱼怎么处理,父亲说,卖给商人,钱留给儿子买烟抽吧。没有夸张和煽情,纯白描,老父爱子之情令人感动。整个第一部,肖洛霍夫才华横溢,如同身临顿河边草原上的哥萨克们中间的。后边的几部我就不太喜欢了。


    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日瓦戈医生》的文字张力没有《静静的顿河》那么足,人物形象那么饱满。我都奇怪为什么日瓦戈和拉拉会相爱,但《日瓦戈医生》写得更华丽。小说的很多描写景物的段落句子得自诗人之眼、出自诗人之笔,用眼睛扫过如同狼吞虎咽太暴殄天物,我是小声读出来的,这样像小口品尝美食,不枉费大厨调和鼎鼐的一番苦心。这是苏联白银时代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最后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被拍成同名电影。电影我在此前看过,基本是尊重原著的。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并不接受艺术的功利主义,厌恶在作品中对读者说教(对比《战争与和平》),也不认为艺术是对世界的认知,而试图在艺术中创造一个世界,在自己的作品里,艺术家就是造物主本身。在《日瓦戈医生》中特别显著的是,作者宁肯让叙事的速度与当时场景不合拍地慢下来,也不放过对俄罗斯大地上的森林、冰雪、风暴、一花一叶的描写。

    书中的日瓦戈医生热烈赞颂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他和情人拉拉的丈夫(后来的非党军事专家)斯特列利尼科夫一样是真诚的,然后他的没有像后者被一种抽象的原则(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所掌握,变成只有原则的行尸走肉,他始终保留着诗人的敏感和人性的醇厚,他对革命造成的苦难无法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超越了时代。日瓦戈不是犹太人,而帕斯捷尔纳克有犹太裔,书中有一段,描写哥萨克侮辱、殴打一位老犹太人,借日瓦戈之口,作者希望自己的民族不要死抱着那些民族性和独特的宗教,他认为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应该溶于所在国。帕斯捷尔纳克是位了不起的诗人,在最后一章托日瓦戈之笔写了整整一章的诗,诗人认为这是他最好的诗作,不知是我鉴赏水平太低或者是翻译问题,只看到顺口溜似的东西,完全没有感觉。

    苏联30年代中期成立作协,所有人在严酷整肃下表面上达到了意识形态的单一,诗人侥幸逃过了1937年至1939年恐怖迫害,没有死掉,作品当然没有发表的指望了。随着德国入侵,苏联不得不团结国内的各种力量抵御侵略,对艺术家的迫害停止了。帕斯捷尔纳克的孤寂被前线战士寄来的惊人数量的信件打破,“信中既有他们已经发表的也有从没有发表过的诗歌,甚至出现了一股搜求他们手稿、求证手稿真实性以及寻求他们本人对各种问题的表态的潮流。”“令人惊奇的是,当帕斯捷尔纳克大声朗诵他们的诗歌,偶尔在一个词上停顿时,在一大群聚集起来聆听他们的朗诵的观众中,总会有几十个人马上说出他们发表过或者还没有发表过的,至少不是公开允许发表的作品中的句子提示他们。”“最终这一现象深深地触动了一些党的领导人”,他的地位提高了,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证(《苏联的心灵》)。

   肖洛霍夫曾写信给斯大林,反映这粮食收购中对集团农庄庄员进行折磨和凌辱,斯大林指责他“庇护怠工分子”。1937年,有人污蔑他要在顿河流域进行反革命叛乱。经他亲自去莫斯科进行辨明才得解脱(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这两位运气还算好的呢。

猫元帅 发表于 2012-7-8 14:36:47

看来文人都差不多。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8 16:12:11

猫元帅 发表于 2012-7-8 14: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来文人都差不多。

猫帅这么想?{:214:}

河蚌 发表于 2012-7-8 20:13:12

俄罗斯作者习惯于在主体情节之外加入大段的情景描写,这是我最厌恶的写法,觉得就象一个英俊的男人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分开来两者都是美的,但合起来就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是俄罗斯作家的通病,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不知道是不是与俄语有关系。
相对而言,我喜欢的法国作家的作品,比如雨果,他的《悲惨世界》其实与《战争与和平》类似,都是一段大场面的社会广角,再一章主人公的细微描写,但整个故事要顺畅的多,也有张力的多。他其它的作品如《九三年》《巴黎圣母院》也都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除此之外,司汤达、莫伯桑、左拉的作品,也都是同样有大段的景物和场景描述,但场景描写是服务于情节的,所以并不显得突兀。
俺有时总想,俄国贵族总请法国人当家庭教师,是不是这群教师教会了俄国人这样的风格,但是精髓却无法流传过去。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8 20:27:17

本帖最后由 不打不相识 于 2012-7-9 00:57 编辑

河蚌 发表于 2012-7-8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俄罗斯作者习惯于在主体情节之外加入大段的情景描写,这是我最厌恶的写法,觉得就象一个英俊的男人穿了一条 ...

河蚌兄评论的好玩,哈哈。《巴黎圣母院》开始的十几页我都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简直看不下去,后来才越看越好看。俄罗斯也有非常精悍的小说家,比如巴别尔。以后我会开帖介绍他的。

profer 发表于 2012-7-8 20:37:01

楼主怎么评价托尔斯泰和他的<复活>?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8 20:42:02

profer 发表于 2012-7-8 2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怎么评价托尔斯泰和他的?

汗,没有看过啊。。我以前几乎不看小说的。这一两年才看的。你的兔子头像真可爱。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8 21:30:56

对于名著里的奇怪安排,读者好像除了接受之外也没别的办法,比如我正在看的那本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小说里的男主角为什么要在订婚前爱上远房亲戚刚满十八岁的芙颂,实在令人困惑不已,如果说,书中还算是勉强给出了部分答案-----芙颂美丽惊人之外,其他就莫名其妙了,特别是这女孩子明知对方马上就要订婚,未婚妻是个在巴黎受过高等教育,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美女,还毫无内疚地与之相爱。

作者并没有特别强调男女主角相爱之时的卿卿我我,缠绵绯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芙颂离开之后给男主角带来的巨大的无法摆脱的痛苦,如同毒瘾一般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他,逼迫他去寻找一切与情人有关的物品来自慰以求得短暂的快感和宁静,这种行为看上去更像是恋物癖,根本不是正常人所为,读上去别拗无比。

但又想到,或许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表达的或许根本不在这个无聊的爱情故事,而是想表达那个独特的时代背景------七十年代世俗化了日益向欧美看齐的土尔其上流社会,并与仍旧浸淫在宗教教条之中的底层作对比,爱情故事不过是顺便拿来做幌子的。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8 21:49:25

河蚌 发表于 2012-7-8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俄罗斯作者习惯于在主体情节之外加入大段的情景描写,这是我最厌恶的写法,觉得就象一个英俊的男人穿了一条 ...

细腻的景物人物心理描写是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重大区别,咱们的作家以白描手法使用娴熟为至上,西方作家则跟画油画似的,不把画面布置得重重复复,色彩斑斓不算完,有时能把主要情节给放一边儿,让读者一头雾水,比如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部,看半天净是斯万的心理描写(这厮的心理细腻的比女人还女人,是女人的平方),到了也没搞清楚到底有没有跟奥黛特上过床,奥黛特到底属于哪个层次的女人,书看了大半本儿还是一头雾水

马鹿 发表于 2012-7-8 23:06:37

试图在艺术中创造一个世界,在自己的作品里,艺术家就是造物主本身。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才是艺术的本质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9 01:16:40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8 2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细腻的景物人物心理描写是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重大区别,咱们的作家以白描手法使用娴熟为至 ...

别提这本书了,看了第一部分我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1:34:39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8 2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细腻的景物人物心理描写是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重大区别,咱们的作家以白描手法使用娴熟为至 ...

佩服平大夫居然想得出,白描和油画这个比喻极好{:189:}{:222:}。高明的白描的写法浑然天成,上佳的油画技法厚重见功底,各有各的美。相比之下,白描技法好模仿,只要我们深情贯注,写一两篇不难。油画技巧就难了,那时一种早已失传的传统。读《离骚》等楚辞、大赋,核心内容很简单,但语言的繁复华美就很难模仿了。我在河里写了一篇《美文两种》,说过这事儿。我们这边现代作家掌握油画技巧和功底的非常少,我见识短浅,如果有的话帮忙给推荐一下。

《追忆似水年华》我也只看了个开头,这样的书必须得在山中念几日《金刚经》,心如深潭静水后才能读得下去吧。那心思细腻的书,我其实还是非常喜欢的。得闲吧,有个整段的时间什么也不干,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它。

说个有意思的事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萧乾夫妇翻译的,好像是第一版,那个版本豆瓣上都没有了,那是送给女朋友的,后来女朋友变成领导,又带了过来{:190:}。得有十五年了吧,还没有看完,今年上半年看到第二部又放下了,那真是戛戛乎难,不看注释没有法儿懂,不是涉及的希腊神话,而是人家乔伊斯以前写的书里的人物和情节直接从新书人物脑海中跳出来。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1:43:49

马鹿 发表于 2012-7-8 23: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才是艺术的本质

嗯,不说那些载道之文,我也觉得那是宣传品,不算艺术。不过现实主义的优秀艺术作品还是很多的。托翁不是说过吗?《安娜》写到一半,作者已经无法按自己心愿安排安娜的命运了,有一种逻辑会让安娜去死的。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02:23:59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9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提这本书了,看了第一部分我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

我咬牙才看到第二部,还没看完{:213:}{:214:}{:215:}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2:28:09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9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提这本书了,看了第一部分我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

我看完第一部分了,现在余勇可贾。{:189:}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02:40:16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佩服平大夫居然想得出,白描和油画这个比喻极好。高明的白描的写法浑然天成,上佳的油画技 ...

繁复而色彩斑斓的文字确实需要极高的技巧,但通常而言,我总觉着文字能简则简,能用三言五语就能达到类似效果的就尽量别长篇大论,因为读者未必有耐心仔细读,但有的时候确实省不了,如果省略了就会让整个故事情节空洞无趣,甚至莫名其妙,就必须加,比如我在日志里提到的《我的名字叫红》和最近读的《情人与独角兽》就属于这种情况。

楚辞充分展示了屈原的盖世才华(虽有曹子建的《洛神赋》但也只有这一篇),屈原写的不光巨长无比,还写了一大堆,通常而言,能写长篇大论还不让人烦的都远比写小文章的厉害,至少在文字技巧和情绪的转折上头厉害。

《尤利西斯》可能翻过,没啥印象了。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02:47:54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2: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完第一部分了,现在余勇可贾。

普罗斯特好像就因为写得嗦碎都出了名儿了,整个儿一碎碎念,我觉着他是成天躺床上把写作当白日梦来消遣,并不考虑读者的感受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3:27:57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0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普罗斯特好像就因为写得嗦碎都出了名儿了,整个儿一碎碎念,我觉着他是成天躺床上把写作当白日梦来消遣, ...

作者是位非常非常敏感的人。粗枝大叶的人真没有那么多的感受。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03:56:42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3: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作者是位非常非常敏感的人。粗枝大叶的人真没有那么多的感受。

他是个极其严重的哮喘病患者,足不出户,不胡思乱想,念念碎可肿么打法时间哪~~~~

要说细腻,那还得数日本作家,可人家没像他那么能唠叨。

河蚌 发表于 2012-7-9 09:15:03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8 2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细腻的景物人物心理描写是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重大区别,咱们的作家以白描手法使用娴熟为至 ...

我不太喜欢看西方现代作家的小说,太意识流了,太自我,将小说变成一个老男人的肮脏内心的独白,再将文学变成一个小众的帮派,然后几个人吹捧与自我吹捧,是极没有意思的举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界(包括小说和诗歌)都有这种倾向,用曲高和寡来自我安慰,以世多愚氓来蔑视世人,以超凡脱俗来放纵自己的行为,最终却被世人所抛弃,被视为人类垃圾,却不自知,是现代很多所谓文学范儿的共同特征。
文学应该是大众的,文学的价值应该以它的传播面来衡量,起码应该能让上过大学非文学专业的人理解,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写的东西,就是在自渎,这样的东西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是毫无意义的。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