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1:28:49
河蚌 发表于 2012-7-8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俄罗斯作者习惯于在主体情节之外加入大段的情景描写,这是我最厌恶的写法,觉得就象一个英俊的男人穿了一条 ...
战争与和平很好啊,我反而对悲惨世界无感。托尔斯泰讲故事的能力或许有限,但描写人性,能力是一流的。
那么这样来看,老兄对日本的一些作品也未必喜欢了。什么源氏物语和川端康成的三部,雪国之类,那写景色的更是大段大段。他们这个是有传统的,差不多就是从源氏物语开始的。到了村上春树还是能看出早期的影子来。
悲惨世界里面的人物感觉不如战争与和平立体。安德烈公爵的悲观和消极与他的积极,娜塔莎的真诚外向和后来被诱拐的那部分,还有彼埃尔的气质,软懦糊涂中又有自己的风骨,我觉得都跃然纸上。反而是悲惨世界感觉还是太表象和太戏剧性,反倒失去了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动人心魄。
巴黎圣母院也印象不深。我要么喜欢《呼啸山庄》那样的大开大合,要么喜欢托尔斯泰的那种矛盾处见人心,就是不能欣赏堆砌故事情节的作品。我喜欢人性格有深度,有多面性,丰富,喜欢作品对人的性格做深入的解析。
法国的《欧也妮葛朗台》开头那段景物描述更烦人啊,我觉得十分出戏,都没有感觉跟主题有啥关系。
其实我觉得有个很好的题材,若是将汪精卫那段,人性的一步步从光明走入黑暗写出来,一定从文学上很有震撼力。
前些年有部电视剧,《沧海百年》,里面很多人都写的不错,林文察和曾阿汕这对,更是动人。后者一步步走向反面,描述的真实可信,形象非常立体。而前者的认理不认情,犟,也写的非常成功。我倒是对归亚蕾的角色无感。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1:32:29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9 0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佩服平大夫居然想得出,白描和油画这个比喻极好。高明的白描的写法浑然天成,上佳的油画技 ...
白描技法很难!!!
我一直是佩服红楼梦里面如何能通过一个字或者几个词的不同表现出人物不同的风貌的。你去看看不同红楼梦版本的校订,有时候就是一个字和几个字的区别,好在哪里,和哪里呼应?能看出哪个版本要高明几分。而西方的就没有这么见微知著了。我觉得把司汤达红与黑里面于连的心理描述删个两段下来,对整体故事推进作用不大。而红楼梦,你稍微改几个字,那味道就不一样了。
水浒传和西游记,有些地方不算完全的白描。因为他们不求非常完整的效果,这两本书是较为通俗的话本风格,注重故事的独立性。而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我认为则几乎达到了一字不能改的效果。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3:28:25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10 1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豆瓣上和菜头把帕慕克的写作手法吹得神乎其神,我到不以为然,怎么写怎么讲故事是作家自己跟自己也跟读 ...
嗯,确实,阅读中的不快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王小波,我看的少,但是真没有觉得他怎么高雅。。。这话深得我心。
金庸武侠有的地方是借鉴了国外的创作模式的,记得有部书他自己写的跋里面提到,射雕里面牛家村密室偷听一段,他写的时候在研究西方戏剧,不自觉的就把西方戏剧的创作化用在了其中。后来一想,还真是这样,简直就是一幕话剧。其他部分里面,虽然有商业部分,但是结合的老外文学中的营养还是不少。
二月河才是真正的根治东方传统的。金庸还是有不少西化的部分。
古龙是个偏门,也很商业,东西很杂乱,个人觉得营养不足,相对来说。我现在许久不阅读了。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3:32:27
河蚌 发表于 2012-7-11 09: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觉得误解常常就来自于不了解,一开始时的厌恶印象,然后就保持着这种印象,再不去了解。
其实王朔的作 ...
郑渊洁后来写的就不是童话了,是儿童小说了。而且他的童话同质性太强,还自以为是奠基人和标杆,这就有点过了。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12 07:44:06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1: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白描技法很难!!!
我一直是佩服红楼梦里面如何能通过一个字或者几个词的不同表现出人物不同的风貌的。 ...
谢谢方mm参与,回帖比主题帖精彩的。
“白描”精悍,“油画”博洽。写文章锤炼一字一句,是一种局部的能力,凡是能提笔的,在个别字句上必有得意之处,但“白描”为主敷衍成鸿篇巨制,就见空疏。能搜集和驱策一大堆材料,这是一种宏观的能力,笔力不雄健的不能办。
在通俗小说里。古龙和金庸恰为二者的代表,古龙的好模仿,经常有好戏谑的网友模仿。把金庸模仿好就难了。
《红楼梦》至高至大,既精悍又博洽,可谓“兼美”,可用望远镜看,也可以用显微镜看。从写作的角度看,在释、道之外凭空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太虚幻境,替小说中人写的诗符合各人性格和才具,祭奠晴雯,提笔就写一篇《芙蓉女儿诔》,难得前后照应,点滴不漏。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12 07:59:15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2-7-12 09:14 编辑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1 13: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确实,阅读中的不快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王小波,我看的少,但是真没有觉得他怎么高雅。。。这话深 ...
好像金庸自己说过的,他是学大仲马。
王小波可爱之处在于有纯真的童心,奇丽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属于魅力型才子。
王朔也属于此类才子,只不过他的语言没有王小波的那种诗意和色彩感,可惜王小波英年早逝,否则把二王请到电视台上去现场访谈该多有意思啊~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现在搞得连韩寒这种不学无术,信口开河的家伙都呼风唤雨了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2 10:58:59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2-7-12 11:09 编辑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2-7-12 07: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方mm参与,回帖比主题帖精彩的。
“白描”精悍,“油画”博洽。写文章锤炼一字一句,是一种局部的能 ...
“白描”精悍,“油画”博洽。写文章锤炼一字一句,是一种局部的能力,凡是能提笔的,在个别字句上必有得意之处,但“白描”为主敷衍成鸿篇巨制,就见空疏。能搜集和驱策一大堆材料,这是一种宏观的能力,笔力不雄健的不能办。
这个俺只能说,如果依照这个标准,红楼梦是正儿八经的油画风格。但是红楼梦写人,那肯定是白描。
油画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一笔一笔的抹,用很详尽的笔触来勾勒一个物体。白描的特征,是运笔流畅,不拘泥于一处。适当的地方留白。中国传统小说,写人的性格、心理、言语的时候多是白描,但是写另外的一些东西的时候反而相当的浓墨重彩。日本的在此基础上更是夸张。中国小说,白描并不代表很多不设色,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有时候加色加的我都懒得往下读。但是用色是夸张的,奔放的,充满了市井审美趣味的,而且是平面的,渲染感的,正如中国古典壁画和纸本上的神话故事。相反,欧洲的油画用色往往是严肃的,写实的,不那么一味艳丽的,有点像伦勃朗,色彩用的逼真,但是不惜笔墨,点缀的画布都突出一块了。
不过日本的小说却不似浮世绘,可能是因为后者出现较晚的缘故。《源氏物语》在我眼里是工笔画,设色,但是极严谨,不乱一丝羽毛。
白描为主成鸿篇,如红楼和三国,半点空疏也没有的啊。。。红楼的结构是很严整的,后来是因为没有写完因此露了些孔隙。源氏物语的结构也是严整的,这本最牛,世界上最早的写实小说。西游记和水浒的结构上来说,有被插入故事的痕迹。三国的结构还是比较好的,至少在人物形象上是如此。《源氏物语》是少见的严谨结构,一回就是一年,步步为营。
所以俺一直认为二月河其实是很厉害的了。康熙大帝写作那阵子,他查了不少史书的。雍正写的时候他基本上看了雍正朝的大部分奏折和批注。写宫廷斗争官场虞诡,民间故事,阴阳术策,五行轮回,正史笔记,搜集驱策材料的能力,当代无人出其右。
我倒是觉得西洋小说和东方的小说,差异不在此。西洋小说,对一个事物不惜笔墨,但是多出于一种类似于科研的心态,务求其详尽,给人一个印象。大概是从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东西的那时候就开始了,或许更早。记忆最深的是《红与黑》于连索雷尔追那位夫人,姓氏我忘记了的,那可叫写的一个详细,心态今天如何明天如何后天如何,反过来如何倒过来如何,后悔如何,激进如何,到处都是笔墨,看的我读者都烦了。那个时候小,上初中好像,根本对这种谈情说爱的纠结没有兴致。
而要是红楼梦写这段,断不如此。看贾珍给秦可卿办丧事就知道了,“如丧考妣”。就是源氏物语,对紫姬的“妒”所下的笔墨,对光源氏的“风流”所下的笔墨,也是相当节约的。光源氏年轻的时候居然跟一个五十岁老宫女偷情,那段荒唐写的是相当节俭,却活灵活现。
其实总觉得托尔斯泰有点这种气质。我总不能忘一个镜头,娜塔莎被诱拐,又被追回来,安德烈公爵跟她断了婚约,写安德烈上了车就走了,后面娜塔莎怎样?没有很具体的叙述,是后悔?是难过?还是别的什么?一对璧人,却因为各种机缘拆散。作者在娜塔莎身上下的笔墨不可谓不多,但是,此处托翁并未给我们太多的感慨空间。他只简要地描述出,两个人,散了,散了——仅仅如此。还有安德烈公爵去世的时候,如此的悲惨,娜塔莎他们尽心的照顾他,但是却有着一丝害怕,还有一点对伤口产生的恶心和疏离——这种很矛盾的混合心态,写的很恰如其分,很节约但是到位。东方很多古典小说就是这样的干脆,并不拖泥带水,没有惆怅空间,可能是因为生活残酷,聚散频繁吧。
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等,看过,但是很少能有这样强烈的让我记住的印象。这就是留白的艺术。
我大部分外国名著,只看一遍。《呼啸山庄》和《老人与海》,还有杰克伦敦的《white Fang》,这本看的是英文版,这三本书是特例。
屠格涅夫的《烟》,《约翰克里斯多夫》等等不少所谓的世界名著都看过,但是都很难有印象了,《战争与和平》的那种波澜壮阔、宏大、丰富,一直萦绕心头。后来就没有见过写二战能到这个境地的。托翁如果生在二战时期,不知道能写出什么样的厉害的作品来!
《white Fang》真是一部奇怪的著作。杰克伦敦先写了《野性的呼唤》,一条狗变成了狼,呼应着自然界的号召,又写了本书,一只狼变成了狗,呼唤着人性的魅力。我记忆最深刻的是Fang还是一只小puppy的时候在洞里,一直去靠近那个光明的洞口,被推回来,又过去。还有那些饥饿的场景,写的真好。杰克伦敦是懂得大自然的。还有海明威。到了后来,美国这帮人的文字就渐趋自然,不像欧洲那帮人,总有种“做”的感觉(不包括托翁和艾米丽勃朗特)。
再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时代,就总觉得有点太散了。散过了头,还是要往回收一收的。
现代文学很少看,大部分是看不下去。方方池莉那帮人也看不下去。曾经看过一篇很短的小说,总觉的作者在描写人的尴尬和人性的细微的残忍,虽然是写的很好,浓墨重彩,可还是看不下去。没有震撼,没有光彩。所以我觉得可以考虑写下汪精卫,他的经历可以穿起来日本侵华时期的相当一段历史,和大部分当时的时代风云人物,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表现他的内心变化,那是很厉害的!能将奸角写的充分的奸,是一种能力!
金庸掌握的材料也多,其自身的艺术修为也很深厚。古龙是凭着才气写。当然才气也的确很厉害。武侠里面我只看金庸,而且可以一遍一遍看下去。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12 14:07:03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9 1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意思是文学首先是商业的,这个确实是,但有些作家非常地狡猾,把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掺合在高雅的哲思之 ...
我的名字叫红,我生生没看完,还是在美国带小孩,大把空闲时间的时候。那种细密画般的描写憋得我难受死了。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13 11:23:47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12 1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名字叫红,我生生没看完,还是在美国带小孩,大把空闲时间的时候。那种细密画般的描写憋得我难受死了 ...
呵呵,想想作者为了写作所付出的代价吧,,,帕穆克为了写这本书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研究细密画,过去我也碰上费劲的小说就扔下了,后来自己码字发现码字真是累啊,而且是件极其孤独的工作,为了尊重作者的劳动也得咬牙读下去,于是就读下去了,,,
这书好在无论谋杀,爱情,亲情,儿童心理还是艺术层面都写得非常精彩,非常精致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7-13 11:40:40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7-13 1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想想作者为了写作所付出的代价吧,,,帕穆克为了写这本书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研究细密画,过去我也碰 ...
那本书永留美利坚大陆了{: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