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a
发表于 2019-2-17 18:24:55
将进酒 发表于 2019-2-17 17:13
这个人是看到罗长子发现他们聚会后惊慌失措到太祖那添油加醋把彭周都给卖了,从他那才落实了军事俱乐部这 ...
{:213:}真不是做大事的人啊
笔笔
发表于 2019-2-17 18:30:30
natasa 发表于 2019-2-17 18:24
真不是做大事的人啊
38式干部又没打个仗,软蛋一个。
njyd
发表于 2019-2-17 20:30:17
城东山水 发表于 2019-2-17 12:40
楼上的诸位,你们的见识比陈云都厉害,国家没有重用你们,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啊! ...
那所谓陈云的话据说实际是李锐说的,给栽到陈云头上。
常挨揍
发表于 2019-2-17 20:55:33
natasa 发表于 2019-2-17 16:52
这个过程看,很像是他在几个人里面搞串联和倒枪结果被毛泽东拉上那4个人挨个质证查出来了,那四个人说了 ...
感觉这位在庐山会议期间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矛盾焦点了。
开个脑洞
按网传周惠的采访,8.11是个节点。杨尚昆的回忆也提到这个
8月11日,毛泽东在八中全会上作长篇讲话,对彭德怀等同志作了系统的批判,同时也讲了要“保护秀才”。他说军事俱乐部那些人想把“秀才”们挖去,我看挖不去。“秀才”是我们的人,不是你们的人。他还说“李锐不是秀才,是俱乐部的人”。这就正式把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和吴冷西保护过了关。
可能这句话这位把毛恨了一辈子。
但是庐山会议期间把李锐责任撇开的是(同样来源于杨尚昆回忆)
8月10日,小组会上有人揭发周小舟在7月23日毛泽东讲话的当天晚上,在黄克诚处讲过“主席像斯大林晚年”的话。全场大哗。后来又有人揭发李锐曾向周小舟转述田家英说过“将来有一天他调离中南海时,准备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一)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这又引起巨大震动。李锐当场咬定这话不是田家英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会议转向批判李锐,被刘少奇制止,说李锐不是中央委员,他的问题另外解决。
李锐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安子文或安子文派人去东北暗示李锐服软认错回归党组织,这位这点意识还是有的,没答应。
额外的是,刘少奇62年直接调田家英去南方跟他一起调研
笔笔
发表于 2019-2-17 21:22:41
常挨揍 发表于 2019-2-17 20:55
感觉这位在庐山会议期间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矛盾焦点了。
开个脑洞
按网传周惠的采访,8.11是个节点。杨尚 ...
政治生命被毛结果了能不恨吗,还有江腾蛟,毛说此人不重用江腾蛟也恨上了毛。
燕庐敕
发表于 2019-2-17 22:23:07
以前在国外看到过他写的《庐山会议纪实》。
定风波
发表于 2019-2-17 22:53:20
现在还都是各说各话。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内心清高,眼中能看得上的人肯定不包括mao,zhou,gao,chen。 从来内心都是看不起那批人的。
皇家骑警总监
发表于 2019-2-18 00:11:17
楼上同学请排队领取免签进入地下城的pass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9-2-18 00:53:18
定风波 发表于 2019-2-17 09:53
现在还都是各说各话。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内心清高,眼中能看得上的人肯定不包括mao,zhou,gao,chen。 从 ...
这就是他的问题了。另外陈是谁?陈伯达?
其实在公司里混,稍稍留神一下,就会观察到很多缩小版的这类政治斗争、博弈、信号、试探、暂时的联盟等等。能在各派势力的核心人物眼中有价值有份量又不太有威胁感,真心不容易。李恐怕是让人视为那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类型
肖恩
发表于 2019-2-18 02:41:33
将进酒 发表于 2019-2-17 17:13
这个人是看到罗长子发现他们聚会后惊慌失措到太祖那添油加醋把彭周都给卖了,从他那才落实了军事俱乐部这 ...
这个说法只是戚本禹这个文革余孽的一面之词而已,可信度不高,而且戚本禹当时根本没在庐山。
锦候
发表于 2019-2-18 02:50:44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9-2-18 00:53
这就是他的问题了。另外陈是谁?陈伯达?
其实在公司里混,稍稍留神一下,就会观察到很多缩小版的这类政 ...
很多人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别人看来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没得到机会。尤其是读过点书的人这个毛病极重。
李根
发表于 2019-2-18 03:10:11
李锐好人呐!
就是死晚了。
{:221:}{:221:}{:221:}
natasa
发表于 2019-2-18 03:39:37
锦候 发表于 2019-2-18 02:50
很多人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别人看来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没得到机会。尤其是读过点书的 ...
不知己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广泛了
锦候
发表于 2019-2-18 04:51:59
本帖最后由 锦候 于 2019-2-18 05:06 编辑
natasa 发表于 2019-2-18 03:39
不知己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广泛了
有自知之明是很难得,这类人的问题主要倒不是不知己。他们看着舞台中央的人觉得别人在舞台上的表现不如自己,如果他们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会表现的比这些人好的多。但是问题是这个舞台是别人从无到有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这样才有了最后站在舞台中央的机会。别人为什么要平白无故让给他们?而且在台下看表演的感觉和台上表演的感觉是完全两回事,真的上了台,这些人就会发现自己真的不如别人。
我遇到不少从国内过来的干部,听他们说起来都是在国内很牛逼的角色,可到了这里绝大部分却什么也干不成。他们的幻象就是以为自己在国内干的很出色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很牛逼,但其实主要原因是他们服务的那个系统牛逼罢了,就算是把头猪放在那个成熟的系统内大概也能混的不错。等真的到了国外,要靠自己从无到有搭建一个舞台,建立一个系统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头长期依赖系统混日子的猪罢了。
我接触的大多数人都是想有个现成的舞台,自己上去就能站在台中央,然后就能指点江山,一呼百应了。但是愿意自己从无到有搭舞台的就百中无一,能自己建舞台,最后还能建成的万中无一。
你试试和人合作做些项目就知道了,多少人会告诉你,你把舞台搭好了,然后他就会来。我前天还和一个人谈合作的事情,他说你先开个头,等你做好了我再来帮你,我说行呀,那您慢慢等吧。{:191:}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不奇怪。我一个朋友竞选议员我跟他说你可以在华人区做个讲座啥的,我可以给你翻译。他说好主意,你去联系吧,等你把一切安排好了我来讲就是了。我说行呀,您慢慢等吧!{:191:}
我一个小朋友在国内一家公司打工,一直跟我说她给那个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那个公司之前多么混乱,没她那家公司是如何的效率低下,她如何以一人之力,把那家公司带入一个新纪元,但是老板给她的报酬明显低于她的预期等等。她确实是很能干,老板也很倚重她。她毫不顾虑的到处说类似的话,我听了很多次,她的其他朋友也听了很多次。我就问她,既然如此你对这个行业这么了解,能力这么强,你也做了这么久了,为什么不自己出来单干呢?她说时机不成熟。这转眼6,7年过去了,她还是说同样的话,干同样的事情。
{:191:}
natasa
发表于 2019-2-18 05:00:25
锦候 发表于 2019-2-18 04:51
有自知之明是很难得,这类人的问题主要倒不是不知己。他们看着舞台中央的人觉得别人在舞台上的表现不如自 ...
{:214:}功能型选手
锦候
发表于 2019-2-18 05:13:19
natasa 发表于 2019-2-18 05:00
功能型选手
是刮大风的时候处在风头的猪罢了,一旦飞起来了就以为自己是老鹰了,风一停才知道自己还是头猪。{:191:}
xiejin77
发表于 2019-2-18 09:10:41
常挨揍 发表于 2019-2-17 14:48
彭/黄/张/周(小舟)集团这几位正部或以上的都是降级处分,另一个副部周惠也是降副局级,这位是开除党籍 ...
那个安徽省副省长就是张恺帆,后来还写了回忆录。
他是安徽无为人,老家因为反浮夸,反瞒产情况比较严重。结果他做了一些处理,并汇报给当时的安徽第一书记曾希圣。后来就被当做典型批了……
61年平反是胡服同志的七千人大会。
张恺帆回忆录
不过书似乎已经买不到了。
南方系曾经报道过
不过确实也是,李锐当年的处分似乎很有些重。而且按当时和主席的亲疏,李锐应该是最近的……
城东山水
发表于 2019-2-18 11:30:50
njyd 发表于 2019-2-17 20:30
那所谓陈云的话据说实际是李锐说的,给栽到陈云头上。
笑话,人家正式编制,正式工,手握第三梯队选拔权,这不是据说的问题。
城东山水
发表于 2019-2-18 11:41:23
肖恩 发表于 2019-2-18 02:41
这个说法只是戚本禹这个文革余孽的一面之词而已,可信度不高,而且戚本禹当时根本没在庐山。 ...
这个论坛里面很多人脑子就那样,说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既不懂什么是左也不懂什么是右,他们唯一适合的就是邓拓说的,当头给一棒,再浇上一碰狗血。
当年的黄克诚,说过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晚年是巨大的悲剧,像黄这样的人,在粟裕,萧克问题上被网上的苍蝇喷得狗屎不如。可是黄对自己的错误有实际行动做了反思,他在平反蔡铁根极其子女的事情中出了大力,这点连萧克都没想到。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看论坛也是如此。
将进酒
发表于 2019-2-18 11:44:42
肖恩 发表于 2019-2-18 02:41
这个说法只是戚本禹这个文革余孽的一面之词而已,可信度不高,而且戚本禹当时根本没在庐山。 ...
不必硬拗死扛,在戚本禹之前早就有周惠的访谈,这个并不是一个角度印证。另外,戚本禹的回忆录,你看看编者有哪些人,说可信度的时候就该稍微犹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