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 ZT -《科技日报》总编辑演讲与中国科技水平思考 宁南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1
  • 签到天数: 2889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4: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技日报》总编辑演讲与中国科技水平思考
    《科技日报》总编辑演讲与中国科技水平思考[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深圳宁南山 [url=]宁南山[/url] [color=rgba(0, 0, 0, 0.298)]1周前
    前不久,《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的演讲,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连《环球时报》胡主编都出来叫好。
    环球时报发表了胡锡进(署名单仁平)的评论员文章,称“刘亚东的演讲可谓来得正逢其时。”“这样的矫正是需要的,提醒中国人要谦虚,不要忘乎所以。”“这个时候搞国民信心激励需要很谨慎,因为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负效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更有很多媒体进行转载,称赞是“浮躁狂妄中的一段好声音”“给敢说真话的媒体人点赞”
    很多人都说,这篇演讲很客观,请清醒,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
    因为这篇文章叫人正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说“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这篇演讲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为了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把演讲全文仔细的看了几遍,嗯说一下我的想法,也说一下,这种“怪怪的感觉”究竟来自文章的哪里。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学校语文课开设阅读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真的是能用的到啊。
    为了防止曲解,因为按照我的经验,媒体转载过程中很容易有人会篡改发言
    最后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把《科技日报》公众号刊登的演讲原文复制过来如下,我在每段后面说下我的看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爆棚。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我在新媒体上推介了这个栏目和这篇报道,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科技日报》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日报》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由于想把开栏篇打造成“样板间”,我们毙了好几篇稿子,有些稿子还在反复修改和打磨,以至于这个栏目迟迟没有推出,直到中兴事件爆发。到今天为止,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对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宁南山:
    这里提到了“厉害了我的国”的宣传方式。
    其实这个文案并不是我国宣传部门想出来的,它是来自于网络。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版本)》,厉害了我的哥入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厉害了,我的哥”,同时也是“厉害了,Word哥”,是2016年中秋节左右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在IT之家2016年发的一篇文章里面,这样写到:“中秋节回来,小编发现IT之家评论区竟然被“厉害了我的哥”刷屏了。看来中秋期间网上有冒出了一句流行语”
    实际上,2016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除了“厉害了我的哥”,
    我们今天熟知的“洪荒之力”“全是套路”“老司机”“吃瓜群众”“辣眼睛”等都是2016年涌现的十大网络用语。
    厉害了我的哥还同时衍生出了“厉害了我的姐。”
    通过百度定向时间检索“厉害了我的国”,发现该词语在2016年底之后开始逐渐流行,并且开始有新华网这样的官方媒体采用写在稿件里面。因此我们合理的推断,“厉害了我的国”是来自于“厉害了我的哥”进行变化,我国官方媒体出于贴近网络时代和年轻人用语的方式,也开始采用此短语以提高传播性。
    “厉害了我的哥”其实是一种调侃的方式,他的出处有几个版本,
    例如“同学聚会,一同学指着外面的宝马说,我教师,另一同学指着外面的奔驰说:厉害了,我医生。另一同学指着外面的保时捷说,厉害了,我律师。最后我指着外面的出租车说:厉害了,我的哥。”
    最为常见的版本是这个:“一名中学生军训玩王者荣耀被教官抓住了,然后教官帮他把这把游戏玩完了,而在游戏过程中,无限超神附体,开启了大杀特杀的模式,队友纷纷表示:厉害了我的哥!”
    这样的网络短语,可以作为宣传方式的一种补充,但是不能成为主流宣传方式,原因有两点:
    1:网络用语总体来说生命周期短,像以前流行的用语“我也是醉了”“洪荒之力”“蓝瘦香菇”等,流行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退,公众会产生厌倦,使用频度会逐渐降低退出网络热词。但像“厉害了我的国”之类,每次新闻后面必加厉害了我的国,不断的重复,时间一久公众会产生厌倦情绪
    2:“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网络用语,虽然有其受众,但毕竟不是正式的用语,不能覆盖所有人群,就像快手,喊麦和主播一样,这些传播方式都有其受众,而且还不少,但是主流人群并不接受。
    不能把只有20%受众的宣传用语,长时间的对100%的人群进行宣传,而且不断重复,这样会起到反效果。
    也就是说,采取“厉害了我的国”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丰富宣传手段的多样性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能让其成为主流,原因很简单,社会主流群体并不能接受这种宣传方式,他们更需要的是准确的事实和数据来描述真相。
    前不久,出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厉害了我的国》,我一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简直大吃一惊,我老婆单位发了票,问我要不要去看,我说就不去了。我老婆说你这么看好国家未来的都不去看?
    实际上,这个片子就内容而言,确实拍的还不错,展现了我国最近几年的一些新的成就,就是名字有点问题,原因就是以上说的两点。
    你想下,如果有个电影叫《洪荒之力》《全是套路》《老司机泰国游记》《吃瓜群众》....你会怎么看待这个电影,内心会产生一种这电影很不上档次的感觉。
    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科技日报》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宁南山:
    这一段提到了“新四大发明”,这个词汇比较新,来自2017年5月,
    在一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发起的调查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经过投票,评选出了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这也是他们最想带回国的生活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在接受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这是一次开放式的调研,没有对答案作出限定,但生活方式的话题与每个留学生的切身体验息息相关。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头脑风暴后,丝绸之路研究院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北外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数十位留学生开展了视频调查,问题是:“你最想带回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在调查对象的启发下,最终投票评选出了“新四大发明”。
    平心而论,这四项新事物里面,除了高铁有在引进国外一流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其他三项网购,移动支付和共性单车都只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技术属性非常弱,远远不到“大发明”的地步。
    实事求是的报道这是对北外几十位外国留学生的调查,是他们最想带回国的四种生活方式就可以了,把本来技术成色还不够的创新,拔高到不必要的程度,反而会损害国家形象。因为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购远远不是我国创新水平的上限。
    另外刘主编说的“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他说的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2017年4月在“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第24期”的演讲。

    胡鞍钢教授在演讲中说
    “中国现今的六大实力发展,已进入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时期——其中前三大实力早已超越美国。具体表现为:
    中国在经济实力(2013年)、科技实力(2015年)、综合国力(2012年)上已经完成对美国的超越。到2016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胡教授的这个说法,我是有疑问的,
    经济实力2013年超过美国很好理解,因为不管是IMF,还是世界银行的数据,2013年我国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都超过了美国。
    但是我不认同购买力平价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就好比有人说,
    你虽然在上海两万一个月,但是你除开房贷和各种开支,一个月能剩多少钱?
    我虽然在老家挣5000一个月,但是消费低,所以我过的不比你差。
    要看经济实力超越,还是要看名义总量,这要等到2025年才能超过美国,参加我之前的推算。
    但是胡教授说综合国力2012年和科技实力2015年就超过美国我就完全无法理解了,
    最为简单直接的,科技的发展就需要两个:一个人,一个是钱。
    2017年我国科技投入(政府+企业)是17500亿人民币,按照6.75的平均汇率差不多2592.6亿美元,世界第二位毫无悬念。
    而美国2016年美国R&D支出占GDP的2.744%,按照当年美国18.57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计算,科技投入是5095.6亿美元,差不多接近我国的2倍。
    我们的科技投入只有美国的一半,是如何实现产出高于美国的呢?这个不符合逻辑。

    我国要到2025年左右经济总量超越了之后,科技投入才会超过美国,科技投入超过美国之后,才是科技全面赶超的时刻。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宁南山:
    从这一段开始,刘主编说了自己的观点
    1: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2:日本类似冲村这样“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想法,是因为我们的舆论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先说第二点,说我们的舆论改变了日本人的想法,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就刘主编本文提到的几种宣传方式,
    “厉害了我的国”起源自2016年年底,2017年开始全面流行。
    “新四大发明”2017年5月提出,
    “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说法来自胡鞍钢2017年4月的演讲。
    也就是这些宣传方式到现在也才一年多点,难道日本人是最近一年多才知道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吗?刘总编不妨可以问下冲村先生,他这种想法和观点是不是在2017年看到中国媒体的宣传之后才形成的。
    实际上,日本《读卖新闻》早在2016年4月18日文章,就刊登了冲村宪树的论述,他当时就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过日本。并从几点对为什么中国科技实力已经超过日本进行了说明,这个时间要早于刘总编提到的几种宣传方式大约一年。

    我们可以批判国内的这种宣传方式和形式,但是说能影响和改变发达国家精英和智库的思想,这无疑是夸大了中国媒体的宣传实力和能力,也低估了日本人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实际上,国外对中国的研究非常系统和细致,
    我在一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从日本官方报告看中国科技实力——全球进入中美科技时代》

    所根据的内容就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2016年版全球科技报告,
    那个时候并没有刘总编说的这些宣传,里面有大量的数据和趋势图,中国和美国已经明显有甩开其他国家的趋势,不妨看看日本对世界科技形势发展变化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说句实话,要是我国宣传部门具备了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能改变发达国家对中国认识的能力,那我还觉得很高兴。
    另外一个,刘总编说“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
    这句话没有问题,不过我想补充一点。
    由于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快速进步,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常说的“漫长的道路要走”“巨大的差距”的的真实含义其实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和美国还有巨大的差距”,这句话在1978年说,在1998年说,和在2018年说都是可以的,但是背后的含义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如果在以前,这个“漫长的道路”和“巨大的差距”是100年,
    那么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已经从100年减少到80年,减少到50年,减少到30年,20年...
    那么今天,这个“漫长的道路”究竟还有多久呢?
    就经济总量而言,全球绝大多数机构的推算,不管是各种投行,证券公司,还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学者,基本上中国经济实力赶超美国的时间都在2025年前后,有的认为更早,有的认为更晚。2025年这个时间算不上遥远,大概7年左右,这个没有太大疑问,
    因为和经济实力相关的工业产值,发电量,货运总量,进出口贸易,中国现在就已经超过美国了。
    而我国科技实力,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投入资金的加大而水涨船高。
    近几年中国科技产出基本可以说处于井喷状态。
    2017年11月14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在线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通过对近11年(2005-2015)被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
    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定为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一共筛出13.4832万篇。

    相应地,这些论文的作者则入选该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全球总共3538人次入选,中国有249人次入选,增速是最快的,达到了41%,总人次位居世界第三。


    这么一看,美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是1644人次,是中国的7倍。
    当然这个数据虽然是2017年公布,但是用的是2005-2015年的数据,这十年里面中国的数据肯定是前低后高的,如果只看2017年的话肯定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两三倍应该还是有的。
    我们再看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发布的数据,
    统计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10月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
    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
    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继续保持最快的增速。
    美国是中国的3.5倍
    当然这是2007—2017年的十年数据,由于我国科技产出是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因此单看2017年肯定就不是3.5倍了。
    如果再看另外一个更近的数据:热点论文。
    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注意是千分之一,我国2015-2017年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25%。
    和科研产出井喷对应的,是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
    2013年我国全国R&D投入是11846.6亿元,2017年是17500亿元,四年增长47.7%,稳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去年6.75的汇率计算,就是2592.6亿美元。
    那么美国一年对科技的投入是多少呢?2016年美国R&D投入占经济总量的2.744%,而当年美国GDP总量为18.57万亿美元,这样折算美国当年科技投入是5095.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大约2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出,科技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呈现正比的关系,投入的资金越多,则科技实力越强。
    中国的科技实力什么时候超过美国?
    非常简单,到对科研的投入总金额超过美国的那一天,赶超时代就来了。
    就目前来看,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超越,
    那么科技投入总额超越应该在2025-2030年之间,科技产出比投入会有一定滞后性,科技投入超过美国后,产出会在随后几年超过。
    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巨大的差距”“漫长的道路”,但是也要知道,每一年这个“道路”和“差距”都在不断变小。
    而全面赶超的时代2030年距离今天仅仅是12年而已。
    《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要长期办下去,因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我想是的。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没什么关系。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三跑并存”的提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宁南山:
    毫不客气的说,这所谓阻碍了我们攻克核心技术三个原因完全是错误的。什么中国人缺乏科学武装,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这又走上了自我否定的道路。这篇演讲让人感觉“怪怪”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在这个部分。
    因为某些方面暂时的落后,就推导到中国人不行。
    因为中国在某些方面落后,所以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
    因为中国在某些方面落后,所以中国人没有持之以恒的情怀;
    因为中国在某些方面落后,所以中国人不讲科学。
    实际上这样的推导,恰恰是没有刘主编推崇的科学精神的。
    美国掌握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半导体领域,日本人德国人也没有掌握。
    那是不是可以推导出日本人,德国人的落后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浮躁不能持之以恒,没有科学精神?
    中国并不是什么领域都落后,中国也有领先世界的地方,如果看每年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就会发现很多都在全世界的最前面。
    中国的科技实力再差也是世界前几位,
    可以说全世界98%,甚至99%的国家科技实力都落后于中国。
    那我能不能说全世界98%的国家,都不如中国人有工匠精神,讲科学,持之以恒?
    很多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发达国家同行,
    例如锂聚合物电池的ATL,安防的海康威视,比特大陆的矿机芯片,万华化学的MDI,巨石集团的玻璃纤维,都在各自行业击败欧美日巨头登顶世界第一。
    像巨石集团这种在国民中不知名的企业,和另外几家中国同行一起占领了全球大部分玻璃纤维市场,近乎垄断。该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率高达24.86%,比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高,堪称制造业典范。
    是否可以说这些行业的中国企业员工比同行业的欧洲,日本和美国员工更讲科学,更有工匠精神,更有持之以恒的情怀?不然这些国外公司怎么会在竞争中不断后退呢?
    更进一步,我国近年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进步明显是全球最快的,那是否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思想,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情怀”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长?
    在深圳这些年,呆过不同的公司,接触过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去国外的公司拜访,上午九点多还有很多员工没到办公室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上班时间必定会抽空去喝喝咖啡,
    不少员工下午四五点就下班走人,一般到下班时间办公室就没人了,加班的人寥寥。这是我看到的发达国家目前的普遍现状。
    在中国约客户会议,早上九点开始是很正常的,甚至还有客户要求我们八点半开始的,整个社会你追你赶,时不我待。
    在国外比如欧洲这样的国家约会议,很多客户你说早上九点开会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想约客户周五开会,我们都会知趣的约在上午而不是约在下午,因为客户下午要提早过周末啊。
    你说他们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的情怀而中国人却没有,我反正不信。
    欧洲目前这样子的状态,被中国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发展科技,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足够的资金,一个是优秀的人才。这两个最关键的事情解决了,主要矛盾和障碍就消除了。
    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是典型,
    2014年国家大基金成立后,集成电路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资金投入量明显放大。

    这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明显加速,各种名校校园招聘中集成电路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大量引进台湾,韩国,日本,美国等半导体人才,
    像联电前CEO孙世伟,晨星创始人杨伟毅,台积电前共同执行长蒋尚义,华亚科前董事长高启全,台积电和三星半导体代工核心技术专家梁孟松,这些半导体高级人才都被挖角到大陆工作。
    各个领域都开始有实力公司成型,我国年销售过亿人民币的芯片公司2016年是161家,到2017年就变成了191家。
    我国半导体从2014年以来的加速发展,这是因为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的结果,而绝不是什么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从业人员突然就开始讲工匠精神了。
    为什么美国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
    美国从二战之后就开始高强度的投入半导体产业,距今持续的投入了70年。
    美国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2017年光是研发投入就是131亿美元,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十个半导体公司,美国公司有五家,研发支出占十家公司总和的65.6%,能不领先吗?
    相比之下,我国对半导体的投入,强度远远不够。
    相信我,
    坚持16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专项技术研发;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顺畅融资机制,
    提高科研人员福利待遇留住人才,
    把每年用在留学生上的大量福利费用,
    转移一部分用在给我们自己的博士生多发点补助和工资;
    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推进国家级大科学工程等等。
    把这些实际的事情做好,
    远比给科研人员上什么工匠精神培训课,搞科学精神讲座,搞什么持之以恒的情怀学习管用。
    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是政策,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的结果,是给近代几百年的落后还账的结果。
    明明是投入力度上的差距,却解释成中国人在精神上文化上的差距,这就完全背离了事实,也是错误的判断了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再说一点,
    我们以前穷的年代,因为缺乏物质资源,所以习惯讲精神讲情怀,物质资源不够靠精神力量去弥补,而有差距也习惯从精神和情怀上去找原因。
    现在我国物质资源丰富了,要从习惯讲情怀讲精神为主去解决问题,过渡到习惯砸钱砸人为主去解决问题,而实践证明,这样做远远比讲精神讲情怀好使。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谢谢大家!
    ----宁南山:
    刘总编这一句“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网上也被众多媒体作为标题,说成是官方的声音。实际上,这是刘总编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官方意见。
    刘总编提到的发动机领域差距是扩大的,就我看到的而言,这一点上和刘总编有不同意见的人相当多,这里不讨论。
    实际上,同一天也在现场演讲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天骄航空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光秋就专门讲了发动机的问题
    “我再说一个卡脖子的问题,在航空发动机这个领域,因为处处都是卡脖子,已经卡了四五十年了,所以今天这个卡脖子现象就不那么明显了。北约组织就卡你,中国的路是走自主研发道路,军用产品,各个领域都比它落后,已经没有什么依赖它的,是完全走自己的路
    在民用发动机领域,我们的ARJ飞机用的是美国GE的发动机,919用的是GE和法国公司的合资公司做的,在民用发动机我们目前只能依赖他们。”
    除了王光秋的介绍以外,中国航发的大飞机发动机目前研发进度还算顺利,大飞机航发验证机(CJ-1000AX)在2017年12月完成装配,
    今年3月30日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在4月通过最后审核,
    在5月18日完成了整机点火,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核心机转速最高达到6600rpm。
    后续还会进行地面试车的工作。
    从航空发动机可以看出来,在所有的科技领域,中国都有布局,只是具体到各个领域进步有快有慢。
    那些 “有科学精神,有工匠精神,有持之以恒情怀”的发达国家国民和企业,他们并没有可怕到不可战胜。
    日本最大的玻璃制品企业旭硝子,全球拥有数万名员工,我们看看日本旭硝子面对中国企业的三个冲击。
    1.光伏组件的正面是光伏玻璃,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电池片上产生电流,在2006年,全球光伏玻璃市场基本由日本旭硝子,法国圣戈班、英国皮尔金顿(后被板硝子收购)、日本板硝子四家公司垄断。
    而到2017年,全球前五大光伏玻璃企业已经全部是中国公司,信义光能,亚玛顿,南玻为首的中国光伏玻璃公司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全球的83.48%,日本旭硝子已经等在竞争中彻底退出光伏玻璃市场。
    2.汽车玻璃是旭硝子的主要领域,在该领域旭硝子同样受到冲击份额下降,
    中国的福耀玻璃公司则全球份额迅速上升,迅速取代旭硝子成为全球第一。
    2013-2016 年,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营收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8.8%、5.9%、13.7%、14.1%,福耀玻璃的年均复合增速最高。
    尤其是2016年,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2016年几乎增长停滞,福耀玻璃营收增长22.45%。
    2017年福耀玻璃营收继续高增长12.6%。
    3.旭硝子同时是液晶玻璃基板的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康宁,板硝子),液晶玻璃基板也是旭硝子的高技术业务。
    在这个领域,中国的东旭光电公司也在快速崛起,2014年,东旭光电来自玻璃基板的收入才3.388亿元,而到2017年就已经达到了20.65亿元,成功的对日系液晶玻璃进行了替代。其中光是2017年的福州投产的两条线,为京东方供货,为公司贡献收入4.32亿元。
    日本旭硝子的工程师和工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而且不浮躁有持之以恒的情怀吧?
    但是所谓“没有科学传统,缺乏工匠精神,又比较浮躁不能持之以恒”的中国企业,却可以在三个产品方向不断击退旭硝子,这充分说明,被国内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包装得高大上的发达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并没有可怕到不可战胜,我们也是可以在竞争中战而胜之的。
    中兴芯片事件,打击了国内很多人的信心,因此国内又开始流行“反思风”,什么中国人不要自大,“中兴事件打醒了国人”,“中国还很落后”,“我们要正视差距”之类。
    实际上我国半导体行业研究界,企业界和科研界,对集成电路领域存在的差距是非常清楚的,
    我看了这么多半导体领域的媒体报道,行业研究报告,企业家讲话,科学家发言,
    我从未见过哪个企业家,科学家,媒体和行业研究人员说我国在该领域比美国还强,都坦承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和美国存在巨大差距。
    何来自大,被打醒,不正视差距一说?
    可以批评“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宣传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厉害了我的国”背后反映出来的中国在基建,高铁,电网,火力发电装备,大型化工和能源装置,量子通信,导航卫星等各领域的巨大进步是真实的,
    不能因为反对浮夸的文风,就把成就也一并否定,
    不能因为中兴事件中集成电路领域的落后,就把其他领域的进步也一起否认。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不严谨且不全面,微博上有粉丝私信我,说局座召忠发了条微博,问我怎么看?

    这条微博,前半段是引用的香港《南华早报》7月2日发表的文章:
    《科技上北京想追赶还是跨越》。
    文章认为,想追赶就是尾随发展,想跨越就是科技创新。中国科技专业毕业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巨大,看起来很吓人,实际推广应用很少。
    国际上衡量科技创新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一国通过知识产权从外国获得多少收益,以及为使用外国知识产权付出多少费用。据统计,2016年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大部分技术靠从外国购买技术专利。

    2017年美国在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1280亿美元和480亿美元。说明美国科技创新非常厉害,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也舍得花钱。美国高通公司光5G手机芯片专利费一项,每年就能从中国用户中净赚300多亿美元。

    在这里我想说,《南华早报》的这篇经济报道真的不太专业,因为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科技专业毕业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巨大,看起来很吓人,实际推广应用很少”“知识产权进出口逆差说明中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首先《南华早报》说高通每年从中国用户净赚300多亿美元这个数据就是错误的,高通2017财年总营收才230亿美元左右,来自中国的占65%,也即是大约149.5亿美元,且包含芯片销售收入。
    其次,文中说中国的知识产权费用进出口金额数据应该是来自世界银行,
    查询世界银行的数据库,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和进口11.61亿美元和239.8亿美元,《南华早报》将其简化为1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
    这里我想说下如何看待我国知识产权进出口费用逆差
    1.中国的知识产权引进不一定是技术引进。
    知识产权费用支付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大部分,
    这些年由于国内消费市场崛起和互联网的繁荣,以及版权意识增强。
    从境外引进电影,综艺节目,音乐和影视剧的费用猛增,我们现在经常看的翻版自韩国的综艺节目,各种好莱坞电影,和各种美剧,日剧等,各种APP上面的国外音乐和MV,都要支付知识产权费用。
    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是版权支付大户,每年支付给美国电影发行商的收入应该在5-10亿美元左右(去年进口电影票房258亿人民币,差不多38.2亿美元,按照四分之一分账计算),更进一步,各种电影周边衍生品的中国代理商都是要支付版权费用的,比如变形金刚,漫威英雄玩具等。
    2:从中日韩和爱尔兰崛起,看知识产权进出口先逆差再顺差是正常现象。
    专利费用,可以说是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现,但是同时也是西方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后崛起的东亚国家,靠制造业赶超西方,要打破西方的壁垒,必然会付出专利代价,毕竟西方人有先发优势。
    东亚的日本,一直到2003年知识产权进出口才实现了首次顺差,当年日本出口 122.71亿美元,进口110.03亿美元,而之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以1996年为例,当年日本知识产权进口为98.29亿美元,出口为66.81亿美元,有大约31亿美元的逆差,那个时候可是日本经济和人均GDP的巅峰时期。
    我们隔壁的韩国,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发达国家之一。
    2017年知识产权出口为71.38亿美元,进口为92.54亿美元,仍旧处于逆差状态。
    我们能说90年代巅峰时期的日本,和如今在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韩国“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日韩这样的国家,会长期处于知识产权费用逆差状态?非常简单,中日韩都是靠先进制造业崛起,先进制造业在哪里,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就会增加在哪里。
    以中国为例,2017年知识产权进口费用中,72.6%是来自于制造业,而其中很大比重又是来自于通信行业。典型的就是高通税。
    2015年高通和中国发改委达成协议的收费规则是这样的:
    对3G设备(包括3G/4G多模设备)收取5%的许可费;
    对4G设备如不实施CDMA或WCDMA则收取3.5%的许可费,
    许可费基数为设备售价的65%。
    换句话说,你如果买一部3000元的4G手机,那么你要付给高通3000*65%*3.5%=68.25元专利费,如果是3G手机的话更高,要支付高达5%的许可费。
    西方国家,由于他们的先发布局,形成了专利壁垒,所以后来的任何制造业企业,都必须向他们缴纳费用。
    即使是苹果公司,也一样要向高通等公司支付专利费用。
     苹果公司2017年1月起诉高通,指控高通收取过高的芯片专利使用费,并拒绝归还承诺退回的10亿美元专利使用费。并暂停向高通支付iPhone专利费
     到今天,2018年7月,这个官司还未解决,实际上根据美国麦格理资本分析师斯林尼·帕杰瑞(Srini Pajjuri)预计,苹果专利费占据高通总营收的大约12%,也就是一年差不多有25亿美元。

    以智能手机和通信设备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品牌厂家实现了对欧洲,美国,日本厂家的替代,
    大批西方和日本公司退出了世界市场竞争,如索尼,爱立信,黑莓,北电网络,阿尔卡特,朗讯,摩托,西门子,诺基亚等等。
    本来是需要这些公司支付的手机专利费用,由于市场份额被中国公司获取,因此现在变为由中国公司来支付了,自然会造成中国知识产权进口费用激增,而这些外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反而会相应减少。
    纵观日本,韩国,中国的崛起,都是非常相似的,
    不断侵蚀西方公司份额造成中高端制造业向本国集中,
    而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的特征,不可避免会带来知识产权进口费用的增加,这是一个国家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扩大了世界市场份额的体现,而不是什么“科技创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我再多说一句,这个世界知识产权进口费用高的国家,都是先进国家或者强国。
    下图是2017年全球知识产权进口费用前12名:
    爱尔兰,荷兰,美国,中国,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韩国。有没有发现中国在一堆发达国家当中比较醒目?


    除了中日韩这样的制造业崛起国家,
    全球还有一个经典案例,可以说近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白人国家之一爱尔兰,该国凭借软件产业一举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人均GDP达到6.1万美元。
    在爱尔兰官方的投资发展局网页上,在“爱尔兰开展的业务”他们就只提到了软件产业。爱尔兰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全球十大科技公司有九家在爱尔兰开展战略业务,包括微软,谷歌,苹果和Facebook。

    但是我们看2017年爱尔兰知识产权费用出口129.056亿美元,进口高达803.25亿美元,逆差高达600多亿美元。
    和中日韩由于制造业崛起导致知识产权费用进口增加非常类似,
    爱尔兰因为吸引软件产业大量向该国集中,反而大大增加了该国知识产权费用的进口,爱尔兰不仅是全球知识产权进口费用最高的国家,也是全球知识产权费用逆差最高的国家。要知道这是个人均六万美元的发达国家。
    而中国的逆差仅次于爱尔兰,全球第二位。
    3: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出口金额必然会快速增长。
    前面讲了,知识产权进口金额越多,说明这个国家反而越是先进国家或者强国。
    但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出口金额实在太少,与中国的科技地位不相称。
    但是我认为中国知识产权出口快速增长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首先会先实现对国外先进中高端产业的替代,
    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向中国集中,实现本国产业战胜发达国家同行,攀升至中高端。
    然后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中国公司逐渐由全面跟跑变为部分领跑,加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和中国公司逐渐走出去带来的国际专利申请意识不断增强。在中国领跑的部分,必然会开始获取知识产权费用。

    以PCT国际专利为例,2017年中国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8882件,同比增长12.5%,一举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PCT国际专利超过100件的中国公司,2016年还只有26家,
    2017年变成有44家,其中广东欧珀移动通信和深圳市大疆创新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2.3%和46.9%。
    反应出中国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和对申请国际专利的意识大大加强。
    进一步问,那为什么中国企业申请国际专利的意识就增强了呢?原因很简单,。
    现在中国企业开始以自有品牌走出去了。
    因此伴随国际专利的增长,中国公司必然会开始逐步从国外收取知识产权费用。
    《南华早报》提到的数据是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为11.61亿美元。
    这家报纸没有提到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费用出口就猛增了300%以上,达到了47.86亿美元,一举跃居世界第12位,今年预计还会大幅增加。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作为我的观点:
    1.目前反思风开始流行,连人民网也开始批浮夸的文风。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抛开显得浮夸的宣传方式不讲,
    总体来说,中美差距在逐步缩小确实是一个事实。
    如果国内有人认为中美差距是在不断加大,我倒是建议这些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多向美国人宣传自己的观点,让美国人认同中国在被越甩越开,不可能赶上他们,不要一会儿又是亚太再平衡,一会儿又是贸易战,一会儿又制裁我国企业。反正他们认为我国宣传可以影响发达国家对我国观点,
    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美国人认同,自己心里也舒服了,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而不是老是喜欢对着国内宣传我国不行。
    2.刘总编的演讲,谈差距,讲问题都是没问题,《科技日报》的卡脖子系列报道,可以持续的办下去,但是我建议办个几年后也回顾下,报道过的几十项几百项卡脖子核心技术,有哪些已经解决了,我相信每年都会有被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只是多少而已。
    刘总编的演讲有问题的是,最后又把我国在部分领域落后的原因往情怀和精神上引,更上升到整个中国和中国人传统不行,精神不行,情怀不行,这就是错误的。
    中国不管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战胜发达国家同行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随着投入加大,这样的例子以后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对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的结果。
    再说一次,我们要从习惯通过讲精神讲情怀来解决问题,转变为通过砸钱砸人来解决问题。
    3: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赶超美国就如同跨越一座大山,
    我们在上山过程打了个趔趄,甚至摔一跤都很正常,
    不要因为受了点挫折,旁边还有人跳出来说你是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就垂头丧气了,觉得我们不行了,这座山翻不过去了。
    要认识到我们的前进速度是很快的,
    整天被人教育要低头反思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没有意义,
    要抬起头来接着往前走,要相信我们一定能翻过这座大山,
    这是基于事实客观和科学判断得出的结果。

    往期文章:


    来自群组: 天才帮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1
  • 签到天数: 2889 天

    [LV.Master]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4:22:35 | 只看该作者
    有个亮点啊,
    “相信我,
    坚持16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专项技术研发;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顺畅融资机制,
    提高科研人员福利待遇留住人才,
    把每年用在留学生上的大量福利费用,
    转移一部分用在给我们自己的博士生多发点补助和工资;
    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推进国家级大科学工程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8-7-14 16:35:12 | 只看该作者
    jerf71 发表于 2018-7-14 14:22
    有个亮点啊,
    “相信我,
    坚持16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专项技术研发;

    这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跟民族宗教委员会一样,是有部门利益在里面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6 10:42
  • 签到天数: 2646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18-7-15 16:24:57 | 只看该作者
    jerf71 发表于 2018-7-14 14:22
    有个亮点啊,
    “相信我,
    坚持16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专项技术研发;

    谢谢转载。

    “把每年用在留学生上的大量福利费用,
    转移一部分用在给我们自己的博士生多发点补助和工资;”

    这一点我有不同看法,单从现在中国有多少美分和以美国的一切为灯塔的人,就可以看出培养留学生的意义。他们日后都是在其国家推进中外友谊的中坚力量。而这个必须提前布局,不能等事到临头再开始。

    我支持本国教育方面增加投入,这方面发债也值得。

    理工科不清楚。我们的博士生月工资两千,确实不多,还可以加一些,但是他们不交学费,不花住宿费(住单间的宿舍),考虑到住宿和学费,实际收入超过2000不少。

    还有博士后,本校的我不了解,但是学生去的在东南沿海的大学年薪近二十万,另提供住宿。应该也过得去。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9 01:07 , Processed in 0.0431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