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0 09:42:18
|
只看该作者
8 f- m2 j5 f& j* j+ w; ?! F
“歼-11D”会“夭折”吗?
. L f6 [2 Z' \2 A9 g ? v6 x7 S9 w6 ~8 w' X# k9 R) O
“歼-11D”若早10年,甚至早5年问世,恐怕没人会怀疑其前途。不过仔细想想,即便是在当下前有歼-20“一骑绝尘”、后有苏-35SK“弯道超车”的情况下,“歼-11D”的前景也绝非“一片渺茫”。
0 o2 Q7 F6 g9 u+ N! H1 D2 O, k5 a1 ?( [- I9 P1 \* t* x
* p1 o; e7 r" H. U2 E( D虽然J-20已经进入中国空军序列,但是距离真正装备实战部队并且担任起战斗任务还有不少路要走8 R4 o8 `: B8 A0 f
0 R; T$ E" _: v8 U8 L! s$ X2 u
根据此次朱日和阅兵报道中,歼-20飞行员们话里话外那无法掩饰的自豪与自信来看,歼-20对现有三代和三代半战机的技术和性能优势,是无可置疑的。该型机必然成为人民空军今后相当长一个时间的骨干和拳头。# e+ i% A5 |/ g' P+ }% ~& o* ^
( z- b, }3 i3 v8 ?" N
不过,目前空军尚有数百架二代战机急需更新。以中航工业目前的产能来看,眼下就全面停产三代及三代半战机,完全由歼-20填补装备空白,是不现实的。四代机战力超群的同时,价格也令人咂舌。连财大气粗的美军,也决定让F-15机群延寿服役至2040年,并在战时由1架F-22率4架F-15C作战。因此,对于军费远不及美军,而且历史欠账颇多的我军来说,装备一款三代半战机与歼-20相配合,是明智的选择。
4 }& V4 O$ r) u: N. F& _- N* K8 Z6 ~) H# a5 K, ~
况且从目前我空军所担负的任务看,一些诸如日常巡逻、紧急升空查证、武装伴飞驱离、为深入远海训练的大型机群护航等任务,并不适合歼-20来做。作为国之重器,平时深藏不露才能保持有效威慑,一旦有事时方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哪里有主动“送上门”,让潜在对手近距离搜集情报的道理?因此,此类任务只能交给其他机型。
7 {% P5 e' N" G1 t1 Z8 z5 y9 G2 b T, Y' N' ~' g0 G" J8 Y1 ~% m
从近年披露的信息来看,我军目前执行这类任务的主力机型,是苏-30MKK,也有些歼-11B和歼-11A。苏-30MKK已经入役10余年,且日常训练及战备值班强度都不低,以俄系飞机的寿命看,是到了该考虑其替代机型的时候了。# Z; h3 F( a# t& {0 J
, h8 l& }+ u+ I; A/ V, v; Y有一种观点认为,空军已经装备了苏-35SK,而且评价甚高,完全可以引进生产,不一定非要量产“歼-11D”。且不说按俄方的产能,外购苏-35SK能否满足我空军的换装需要,就说这个“评价甚高”吧,个中也大有“玄机”!
6 Y/ f! `% J* G6 J2 @( M7 I% X P, R' w& x9 I
* j1 c7 g. B! y苏35战斗机- n+ A+ A: z+ G# _/ m
) a! V- }) q* ?; W: d空军著名试飞员徐勇凌撰有《苏-35提供全新飞行模式——“动力飞行”》一文。他在文中写道:“苏-35的成熟宣告了人类‘动力飞行’时代的到来。由矢量推力技术所提供的动力操控,为机动飞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任意状态下、任意方向的机动成为现实。在空气动力时代,由于超临界迎角的气流分离,所产生的诸如失速、失稳、偏离、非可控等飞行的死亡禁区,成为飞行员生命的巨大威胁;而在动力飞行时代,超临界迎角只是一个数据概念,在矢量推力的操控下,在飞控系统-发动机一体化技术支撑下,失速、失稳、偏离和非可控等问题都一一化解,全迎角、全姿态下的稳定、精确操控易如反掌,而大角速度的机动飞行也变得得心应手”、“ 对于战机平台技术而言,‘动力飞行’技术是我们必须逾越的鸿沟,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隐身技术、航空信息技术和武器火控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动力飞行’时代相对于空气动力飞行时代的超越,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三代战机对二代战机的技术突破,我甚至认为‘动力飞行’技术是四代战机最关键性的技术,恰恰是因为它难以攻克,所以才对我们意义重大。”
9 l' ?( m+ }) v j3 m% d
0 b( f6 B0 c6 \+ a+ o
) d {4 C- o5 F L6 J" `
苏-35SK照片,俄方技术人员在飞机前合影,拍摄地为中国南方某场站
' ?4 u k/ |( }- m3 i( b# R7 d& x# ` ]+ H$ v8 P
从文章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空军引进苏-35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其“动力飞行”技术,让自己在研发时少走弯路。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引进苏-35的谈判久拖不决,以及只引进区区24架。换句话说,空军对苏-35其他子系统的技术进步,是不那么感兴趣的。苏-35凭借“动力飞行”而取得的性能提升,主要体现在机动性能,尤其是亚音速机动性能上。而这本就是苏-27系列的强项,苏-35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而对于现代体系空战至关重要的航电方面,一如既往是俄系战机的短板。1 `3 \, {' d0 K
6 ?/ _# r# `3 F. }
苏-35装备的是雪豹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这种体制的雷达天线本身的旁瓣抑制和天线增益还不如平板裂缝天线,复杂的天馈系统使得其的内部噪声相对于有源相控阵天线要高出7到8分贝,而其发射机还是传统的液冷行波管,功率受到很大限制。考虑到俄罗斯孱弱的半导体工业水平,其后端数据处理能力也较为薄弱,使得雪豹Irbis-E的实际性能并不比采用大口径平板裂缝天线的机械扫描雷达强多少。在机载武器方面。苏-35装备的仍是R-77、R-73、 KH-59、KAB-500之类的武器,总体水平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 U9 F U7 Y I5 F" [4 j3 c; W2 Z# f9 M
( j5 U! t& B3 o, x8 ^- L& I珠海航展上的国产FWS10发动机
B% t; g9 c; K8 B% {& ^" i' M% `0 F/ u# q# \" A, T
综上所述,苏-35和“歼-11D”代表着俄中两国不同的改进思路。俄方更注重让强项更强,指望“一招鲜,吃遍天”,显得有些“剑走偏锋”。中方的改进更关注在体系的支持下,让战机性能更均衡,不至于有明显短板。从世界航空武器发展趋势,以及局部战争的实践来看,两条路线“孰正孰邪”,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即便是面对苏-35SK,“歼-11D”也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更何况,“歼-11D”作为纯国产飞机,可兼容各种国产先进武器,方便地融入我空军作战体系,且不必担心受制于人,这些优势是苏-35SK所无法比拟的。) Q+ F! F' j- o1 I; w
7 ?: m# c8 K! w" ~1 k
当然,从歼-11B的“苦难之旅”来看,“歼-11D”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相信随着时光的推移,“歼-11D”终将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期盼在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能看到它振翅高飞的倩影。
7 f3 w' A, m4 L5 x8 e, @# v) z/ r. o0 A Z, ^
( b. K5 c. S* H! w" n; A
4 L) s3 m+ W/ T0 K* |+ T9 N2 x. u图为网上流传的歼11D战机照片 J4 Q3 M' V7 W) q% A
0 y, J% [; |9 [( c" y
8 H& a* h% S2 P' M/ f2 O7 @疑似“歼-11D”和歼16原型机同框2 T9 ?, J1 }; t0 k' _: a/ V& d) E+ k
9 ~6 p4 H4 G1 Q, T! J+ T
" h) B8 a- s: `- m0 t$ Z! m9 q& W#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