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归去来兮辞》——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高古5 J; _+ a* t3 x9 C, P
0 W* x7 q1 C4 x8 c/ M
已经是第六篇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了。这次得说一下归去来兮辞了。最近不知为何,习惯于写七律近体的时候老是用归去来的典故。这似乎也是催促着俺来下笔写这篇意旨和趣味都高绝千古的文章。尽管归去来兮辞作为当年高考时必须全文背诵的文章——这得感谢我高四时的语文老师,但是二十年之后的我读起来还是依然有些感动。当年在晨光熹微中努力大声背诵的句子似乎有着穿越岁月的魔力……
# `5 H& S0 k! r$ M二十四诗品里的高古条目如下:" Z& o( B) R& _* L
高古. m8 |5 X+ @9 l5 _" N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 O* p( z- a* b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0 s1 k( Y8 F" D2 A. ?
这四十八个字,能够真正懂并体会意境的读了之后会产生的感觉是不可描述的。不要想歪了,此处的不可描述是值得近似于冥想的一种精神境界。试着解析一下:仙人手把芙蓉,于虚空之中俯视时间浩劫。明月高悬星斗之畔,在清风之间遗世独立。深夜的华山之巅,听闻钟声震荡;空神并虚伫身体,脱出束缚羁绊。从千古之上的唐尧虞舜体会到玄而又玄的道之境界。这是一种朴素而诗意化的人意识之间的哲学体验。所以说二十四诗品之中以此品最为玄妙,也最难解;很容易的就让人考虑何为生?何为死?生而何之,死而何往的问题。而能够匹配这一品的文章,恐怕也只有千古隐士陶潜的文字了。
* | X1 J% z+ M惯例先列一遍原文吧。% R- i3 h. M6 a. F
# f$ v" O2 d* f4 ^归去来兮辞·并序" H$ g6 e: Z) P1 Z0 c& f
% \9 U* ~1 u y% i$ w8 b魏晋:陶渊明1 @, v* |) i5 Q4 e
, s* E, E% \8 r* P: Y" e2 {+ ^: _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i- ~$ |) P e3 v# s
9 F4 @4 I w( w- L# j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l! x$ C' D4 E4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o& S+ _0 \7 q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z, E" J5 |* J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9 D( E" d1 C# `! P
' _* X) ]; h' P' ]$ m' q9 G
先从陶渊明的身世说起吧。最近热播的《军师联盟》虽然口碑不错,但是颇多史实谬误,我看了开头实在是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趣;但是其中的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却火的很。要知道,哪怕陶渊明这样上溯四代是著名的八州都督陶侃一般猛人的人物也是这九品中正制的受害者。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是说着玩的,哪怕寒门出身的陶侃都做过中正也改变不了。所以陶渊明的仕途历任江州祭酒(地委办公室主任)、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也都是类似X办主任之类的文佐官),最后终于独当一面做了彭泽县令。终其一生,也就锁定在七品的县处级。而归去来兮辞的序也说得甚是分明,渊明之所以谋彭泽令也是因为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换句话说就是看中了彭泽离家近,俸禄也足够酒钱。但是到任之后又觉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这三句话实在是辞职的妙品,写在辞职信上一定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重点是但是。这些都是表象,虽然并不是浮云。陶渊明的归隐也确实不是他自己所说的那么简单。而且归去来兮辞是乙巳岁十一月所作,已是冬天,而所述的一切美景与冶游在古时的冬天最多也只能想象而已吧。
8 n; V, K6 v% R- c: u所以基于此,归去来兮辞其实只是陶渊明在离职归隐之际的一种想象未来美妙生活的描写。也有说法说归去来兮辞的序是当年写的,辞是两年后写的。前一个说法是写围城的钱钟书,后一个说法是金末元初的刘祁。但是不管怎样,归去来兮辞的归隐背景之中隐含着无数的内容。
& m& `( b7 I3 x( L- ^1 P$ j展开了说,就需要分析一下乙巳年也就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的社会背景了。405年是东晋王朝的落日和刘宋的曙光,同时也是其中重要插曲桓温之子桓玄建立的短命桓楚覆亡之后的第一年。陶渊明试图归隐的想法其实颇有些后来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那句义无再辱的风范。要知道作为东晋大司马陶侃之后,陶渊明对于东晋还是有着颇为浓重的忠君思想的;而且虽然之前所说的他仕途坎坷,历任祭酒、参军等文佐官;但是江州刺史参军辅佐的是桓玄,镇军将军参军辅佐的更是后来刘宋开国的刘裕。几乎可以说是东晋末年安帝动乱期间的核心经历者。颇让人奇怪的是,不管是桓玄还是刘裕,一旦搭上都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飞黄腾达的所在,但是陶渊明却从这几任参军的任上并没获取哪怕一星半点的政治资本积累。归去来兮的序中说的明白,就连彭泽令都是他的叔叔陶夔荐任的。而归去来辞的序中对于之前的辉煌履历也并未提及。反过来想也许才能明白,这是不耻与之为伍的含义吧。在陶渊明的宦途之中,不管是江州刺史王凝之、后来篡位的桓玄还是刘宋开国的刘寄奴,都不是什么值得追随的上位者,所以才有最终的归隐。而与波诡云谲的晋末乱世比起来,哪怕躬耕田园再荒芜,都难免会成为乐土。5 p5 ]" i9 d, x6 {
0 l& Q2 J$ k' [; O$ p0 |0 @
桓玄
0 A' _, \, r) p6 l
; n. x% @8 f# G1 V$ C& }刘裕+ p. k! q9 H" n% C: z4 s1 l
归去来兮正文的第一段,就是一片传颂千古的名句。心为形役,惆怅独悲;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简直就是规劝人出世的咒语。每一个在红尘之中扑腾的黄土飞扬的俗人念起来都会不自禁的干了这碗鸡汤。也正是这三句,奠定了整个归去来兮辞的高古氛围,浓浓的出世之感。然后下定决心归隐之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如释重负的感觉真好;“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胜利在向我招手,曙光在前头。1 U$ ^" C. J: F ]
正文的第二段,就是对于幸福生活近景的一种最现实的想象。其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一段似乎也是俺每天下班回家愉悦心情的体现——虽然没有童仆也没有后花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放在曾经跟随了桓玄、刘裕之类枭雄的陶渊明身上还真有些“过尽千帆”的士人隐士之孤傲。最后结句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更是和有影响的千古名句。试想一下,陶渊明其时已经41岁,从29岁出仕。跟随的人物无一不是豪杰,经历的事情也无一不是风云际会的大事;可是却没有多少与自己的想法与主张契合的。不管是篡位僭越的桓玄还是打着匡扶晋室而起兵的刘裕,从骨子来说都不能算是陶渊明认同的主公。而历经这些事情之后,陶渊明也只想找一个离家近一些的地方冲着几亩公田充酒资而已。就是这点理想,还被代刺史巡查的督邮颐指气使的架子所打破。如此隐者心中的孤云出岫、倦鸟知还也就像被岁月洗刷过后的记忆一般,有着干净的颓废味道。) s+ W- J5 e9 f
第三段就是正式规划自己的归隐生活了。息交绝游然后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翻译成微信的做法就是关闭朋友圈权限,禁止陌生人观看吧。而此后的生活中也不过只有琴书、巾车和孤舟,跟着农人在西畴劳作。这一段写的和第二段一样,也是非常的有画面感,非常典型的中国隐士的田园之乐。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一个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就算是装也得装成无比羡慕的样子。看看千年之后的天字第一号枭雄袁世凯,哪怕在风云变幻的紧要关头也还得在自己的洹上摆出垂钓的样子。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开始明白儒家。
- |7 k4 x- Z0 H
z6 K' E3 Y9 {, @: d/ U# t( G该到划重点的时间了——“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S1 |+ |/ s- ?/ L ~3 x# V8 L/ v
如果没有这最后一段,那依我看来归去来兮辞也不过是一篇颇有些意趣的隐士小品文而已。但是有了这最后一段。就是欧阳修的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2 g2 d$ q! n0 y这一段的内容是真正脱出了传统儒家的那种虚伪劲儿的,宇内复几时,委心任去留。一下子把隐居的眼界提升了。不愿富贵无需帝乡。所以还是要乐天命复奚疑,乘化以归尽。委心任去留和乐天复奚疑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可以在真正的隐者思想中变成言行一致的人生指南。这最后一段的理解已经能够超出儒家庙堂与江湖的自我设定,而改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委心任去留是以人为本的自由最大化的设定,乐天复奚疑则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快乐最大化的应对方式,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才是古今隐士之大成。/ r, E1 G& J2 o; _1 E& R
8 u7 D6 z7 N9 V) H文罢,说点旁的东西吧。为了写归去来兮辞,得到了一些资料,虽然琐碎但也很有意思。与高古的主旨无关,但却也值得一说。; c) R2 Q3 i/ W- ]" D( N' D) D
陶渊明其实是东晋末世的人物,而从一定的角度看,东西晋篡魏,其实是豪门士族阶层复辟的结果。军师联盟里有一点这样的意思,曹操的举才之道是唯才是举,已经逐步突破了士族阶层的底线。而东西两晋的九品中正制是豪门士族的巅峰之作,基本做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陶渊明自身的门阀并不是士族,权势在逐步没落,如果不靠着傍枭雄(桓玄、刘裕),是不太可能再度辉煌的。而陶渊明似乎又看不起这些枭雄的做派。所以说归隐是必然。而且在刘裕称帝建立刘宋后,陶渊明更是改名为陶潜。这其中的遗老情绪似乎也和王国维却是相似。只是写得出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要洒脱的多吧。
" I4 u% ~6 Q# _% J1 Q* ]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的事情也还有一些细节,综合起来看,大诗人似乎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弃官。表面上看起来,直接的原因是督邮视察时的折辱,间接原因是私自做人口普查触怒了本地的地方豪绅。其实其中还有些隐情,荐举陶渊明为彭泽令的人是他的族叔陶夔。陶夔做过晋安太守是第一步福建地方志《闽中记》的始作俑者。而在义熙元年的时候根据魏书所载,陶夔已经是尚书之职;但也正是这一年,陶夔死于一场事故之中。这场事故的隐情也很扑朔迷离。简单描述一下,桓玄篡位,将当时的德宗赶到寻阳郡,降为南康平固县王。而刘裕借势起兵,很快掌控局势。安排尚书陶夔迎接德宗于板桥。但是突然“大风暴起,龙舟沉浚,死者十余人”。陶夔似乎也死于此事。这个史料描述的情景很像是楚霸王之于义帝的心思。而也许对于陶渊明来说,举荐者也是实际靠山的陶夔死在刘裕图帝位而试图杀死德宗的阴谋之中,似乎才是离职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吧。* Y/ f- D8 z$ i- D$ j
这两个小碎片,也足以看出来归去来兮辞背后的一些历史大背景和枭雄的小阴谋吧。+ {& Q( i4 b9 A* y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