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水井·医生·铁路——中国人写在非洲大漠的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9-14 09:37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出窍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4: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商报》 作者:张益俊
    从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的尼日利亚,经东临印度洋的坦桑尼亚,再到红海西岸的苏丹,记者随中国首个中央新闻单位赴非采访团,在对三国的两周采访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或依旧打拼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打井队、医疗队和筑路大军。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写就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寻找生命之水
    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北行20公里处,有一个小镇子,叫迪泽镇,属于布瓦里区。镇上有一所公立女子中学,过去师生们饮水很困难,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水,而且不卫生。
    去年,一个中国打井组来到学校,在校园里打了两口井,才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和5000名寄宿学生能够方便地喝上洁净的井水。
    12日下午2:30左右,采访团一行驱车来到学校采访。正逢学生午饭时间,淡黄色的校舍间,到处穿梭着身穿蓝色或粉色校服裙的女孩子的身影,有的拿着饭盒去打饭,有的则拿着盆或提着桶去打水。
    采访团下车后,跟着打井技术组组长朱国义,径直朝着位于校园一角的水井处走去,这是一口手压泵井,手压泵出水一侧的上端印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国旗,国旗下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建”。就在离这口井不到100米的地方,是打井组为学校打的另一口井,那是一眼电泵井。

    尼日利亚公立女子学校的学生在品尝刚刚打出的井水
    校长扎多克·阿迪加带着一帮学生已经在手压泵井旁等候采访了。接了满满一杯清澈的井水,阿迪加抬起头,一口气喝了下去。
    16岁的艾霞·茉莎告诉记者,去年中国人帮她们打了这口井后,全校师生不仅饮食用水解决了,而且洗澡、洗衣服全都靠它。“这井实在太棒了,”茉莎说,“我们非常感激中国!”
    自2005年底以来,中国打井组已在尼日利亚的联邦首都区、尼日尔州和索科托州等地,为当地百姓打出220眼手压泵井,7眼电泵井。
    根据中尼两国政府2004年的相关换文,中国政府同意承担援尼打井供水项目,在尼全国18个州180个地方政府和首都4个区打598眼水井并提供和安装水泵、水箱、发电机房、铺设管道。这一项目的实施者是北京地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一个项目组。整个工期32个月,计划明年七八月份完工。这意味着,除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外,这个含厨师才12人的小组,几乎每天要打出一口井。
    “我清楚中国朋友在这里打的每一口井”,尼日利亚联邦水利局市政工程师瓦卡基·汤姆斯对记者说,“每一口井都是一个故事”。
    汤姆斯说,别小看这一口井,每口井,都要经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定井,电泵井还要进行物探定井测斜,也就是井位的确定。在干旱少雨的非洲寻找井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哟。但是,“好在中国人很厉害,他们知道哪里不可以打井,哪里可以打井,哪里可以打多深的井。”
    他说:“全世界没有人能像中国人这样帮我们做这么大的好事!”
    白衣天使之歌
    1月15日上午10时,采访团来到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的纳兹穆贾医院。在中国援桑医疗队的办公室里,外科主任吴刚告诉记者,桑给巴尔虽然是坦桑尼亚第一大岛,人口百万,但这里的医疗条件很差,只有几家不大的医院,纳兹穆贾医院是岛上最大的。每天来这里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很多病人是冲着中国大夫来的。在这里,中国医生占到了专家总数的一半以上,涵盖了包括耳鼻喉科、神经科、麻醉科、内科、放射科、中医科、外科等大多数科室。

    中国医生在给非洲当地居民做检查(资料图)
    41岁的吴刚来自江苏徐州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但在这里,只要是外科的病,包括各种普外、脑外、胸外,他都得看,工作量比在国内时大得多。最忙时,他一天接诊50多病人,手术最多时一天做了12例。
    就在记者和吴刚谈得正欢时,一位脚穿雨靴、身着乳白色皮围裙的女大夫,大汗淋漓地走了进来。她就是隋灿烂,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妇产科主任。
    同往常一样,隋大夫和她的中国同事们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队里这间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换上工作服,一切都很平静。突然,一位当地孕妇出现难产的征兆,必须立即手术。
    剖腹产手术进行了3个小时,母子平安,8斤多重的男孩出生了,隋大夫的手术衣也被汗水湿透了。
    隋大夫是来自江苏的这期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类似这样经她抢救转危为安的产妇和婴儿究竟有多少已经记不清了,留在她记忆中的只有那些当地人一张张感激的面孔。
    4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20多期医疗队援助桑给巴尔。吴大夫和隋大夫都属于第21期医疗队的队员。他们和另外10多名来自国内的同事一起,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共完成门诊量32861人次,手术2892例,急诊手术及抢救864例,针灸2150例,X光检查报告10992人次,心电图检查4120人次,药房发药34050次。
    中国大夫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了桑给巴尔人对他们的尊重,他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碰到当地人用斯瓦希里语同他们打招呼:“你好,欢迎你!”
    在医院采访时,记者先后采访了当时正在医院取药的桑卫生部前常务秘书奥斯曼先生和主管医疗的院长赫梅德女士,他们都对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表示钦佩。在桑岛,常务秘书相当于常务副部长。
    在桑给巴尔码头准备返回达累斯萨拉姆时,记者与桑现任卫生部常务秘书纪大伟不期而遇。船上,他主动向记者讲述了很多关于他与在桑援助的中国大夫之间友谊的故事。他说,中国医疗队在桑给巴尔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他们为当地人民健康所做的贡献,桑给巴尔是不会忘记的。

    中国医生张霞在查房。她是中国第22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资料图)
    去年9月13日,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全体队员应邀做客总统府,邀请者正是总统府主人、桑给巴尔总统革命委员会主席卡鲁梅总统。
    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莫希比利医院,也同样活跃着一支中国医疗队。这支队伍来自山东,队长甘连喜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2年,先后带过4支医疗队。
    救死扶伤只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中最常见的事儿,在非洲的中国医生,除了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为非洲培养各类医学人才。
    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神经外科专家姬广福告诉记者,“我们肩负着临床工作和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平时在工作中手把手的教当地医生怎么看片子,如何诊断,怎样治疗”。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带过的实习医生就有200多人。
    在莫希比利医院的儿科门诊楼的一层,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中药房,药房里摞满了黄色纸箱,箱内是中国政府捐赠的中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和坦桑尼亚就中西医防治艾滋病展开联合研究。这一项目负责人瑙米·姆潘巴医生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绍说,目前这里每周开展3次艾滋病中医门诊,每次前来就诊的病人都有10至15人。
    就在记者刚走出药房时,一名妇女款步朝着药房方向走来,老远处就和姆潘巴医生亲热地打招呼。她是一名家住坦桑尼亚议会所在地多多马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经姆潘巴医生介绍,她微笑着和在场记者一一握手,接着便用斯瓦希利语断断续续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她下个月就满55岁了,现在多多马给一户人家做饭。1993年,感到身体不适,浑身乏气,肌肉酸痛,经检查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是丈夫生前传染给她的。经朋友介绍,她找到了中国医生,吃完第一个疗程5副药之后,症状有所改善。14年来,每个月她都从多多马来这里抓药,一直坚持服药,病情比较稳定。她说:“中国医生对我很热情,不害怕我,不歧视我,也不欺负我。”
    据她称,她先后介绍过4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来找中国医生看病,除了她的亲妹妹后来死了,其余3个人也都和她一样健康地活着。
    非洲是艾滋病的高发区,任何一个手术都有被感染的危险,然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曾未停止向广大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在今后3年里,中国还将为非洲培训培养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在内的1万5千名各类人才,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
    友谊之路礼赞
    提起非洲的路,最为国人了解的当属“坦赞铁路”了。这条由中国援建的1860.5公里长的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新卡,是一条贯通东非与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迄今在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援助项目。

    坦赞铁路——坦桑尼亚起点
    坦赞铁路于1970年10月26日开工,历时近5年,到1975年6月7日全线铺通,一年后正式移交坦赞两国政府。铁路建设期间,中国先后派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支援铁路建设,其中有65人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从铁路建成交工、中国筑路大军班师回国到去年底的30多年间,三国政府一直保持着技术合作,共有2830名铁路技术专家分12批相继从中国来到坦赞铁路,其中5位殉职。
    在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站西南2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墓内长眠着69位为援坦而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坦赞铁路从其附近通过。
    达累斯萨拉姆站的左右分别为坦赞铁路局和坦桑尼亚分局的办公楼。1月14日下午,在坦桑尼亚分局办公楼内的一层会议室里,分局总经理爱德华·莫萨介绍说,最初坦赞两国政府打算修建这条铁路时,先是寻求欧美帮助的,但欧美人认为这种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永远只能是一种梦想。后来找到了中国政府,也只有中国政府接受了两国的建议并给予慷慨无私的援助。
    莫萨说,坦赞铁路已经成为中坦赞三国友谊的象征,它不仅使坦赞两国受益无穷,而且给周边国家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好处。
    30多年来,这条友谊之路已累计运送4000多万各国旅客,运送2500多万吨各类货物。
    莫萨说,正是坦赞铁路,使铁路沿线的农产品得以流通而产生附加值,使沿线居民可以方便地到外地寻找工作。他认为,铁路不仅把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设备等带给了当地农民,而且把药品和医疗服务送到了沿线之处。
    第13期技术合作的中国专家已于今年1月1日开展工作。
    赤道雪山作证,茫茫大漠铭记: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再度出访非洲,这是继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相信双方友好合作将会因此掀开更为华丽的一章!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6:37 , Processed in 0.0432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