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翻金刚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2: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肥狐 于 2014-2-25 01:16 编辑

今日家宴,喝了点白酒。到了小孩睡觉时间,我主动去哄他睡觉,让老婆陪岳父岳母坐。哄着哄着,我自己就睡着了,一觉醒来竟已过夜半,想来是他们不忍叫醒我。一看,席终人散,四野无声。

头脑异常清醒,乱翻书看,看了几页金刚经,相关知识刷刷地往外冒,觉得值得一纪。佛学很有意思,但总是被误解;佛学总被误解,毕竟很有意思。

佛祖死后,弟子们发起了6次集会,各人回忆佛祖言行,记录下来,所以佛经总以这样一个风格开头:”如是我闻。。。“。这帮弟子,包括佛祖本人都上等种姓,一生不事劳作,有着大把的时间。他们发言的风格,如同《指环王》里的树人所说:如果不能说很长时间,那就不值得说。所以佛经的文字繁复甚至罗嗦,比喻和排比叠床架屋,大量段落同语反复。带着虔诚的心,或者从文学角度,可以发现华丽的美。但是以阅读哲学论文为目的--是的,我认为《金刚经》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哲学论文--大部分文字是可以忽略的。所以以下的讨论我仅搓其要,同学们,划重点了。

by the way,鸠摩罗什的翻译使汉语金刚经产生了独特的韵律,我到怀疑梵文的文字本身是否有这么漂亮。

须同学很好学,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某甲想要修行,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祖眉头一皱,深为不悦。我刚吃完饭你就来提问,也不让我消化?何况,与往常一样,你问了错误的问题。但是佛法慈悲,让我第一万次地从错误的问题开始,行方便吧。

某甲之心散乱昏沉,难得平静。那是甲的过去心,一旦过去即告消散,须同学之所指是对甲的过去心的攀援妄想,请问如何降伏?不存在的东西,降伏个屁啊?

慧可洒血,哭着说:吾心不安。达摩不耐烦:心呢?拿来。慧可拿不出,手臂又已经断了,就入门了。“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错得很初级,也很典型,在禅门公案里会以各种面目出现。答案文字各异,要点相同:启发学生放弃对过去心的妄想,回到当前的心识上来,“桌上有粥有饭”。

佛经的这种思路纯属变态,所以文字表达往往困难。但是认为佛法“不能说”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可以说啦。比如“大批量锅贴”的帖子,说美食,看得我口水直流,不是很好吗?只是说、读不能代替吃而已。

佛的回答是:假设某甲,为了降伏其心,乃努力思辨,上溯烦恼之来源,研究万物之本质,甚至发扬科学精神,建立理论体系,描述事物关系,终于获得诺奖。这都和我的佛门没有0.001卢比的关系。执著于这种方法,不是不好,而是与我无关,如同平行线永不相交。以这个思路下去,小须,你不如现在退学算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另一个问题,“云何应住”,勉强翻成现代汉语,“应保持怎样一个状态”,比“如何降伏其心”强一点,但也是个错误的问题。佛祖的回答是:你们应保持这样一个状态,你的任何活动都不要和任何的感觉或思想发生任何关系(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没有任何的感觉和思想那还是活人吗?这不是胡扯吗?

有人问蒋活佛修行法门,活佛正在看戏,不大耐烦,就说了一句:你看,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之间不是有空隙吗?
是的。
延长它。

by the way,蒋活佛据说地位很高,是班禅的导师。我偶尔在一集介绍班禅的纪录片里见到了他,满嘴的照本宣科,似乎和印象中的高妙形象不符。这个高妙形象出于另一位活佛的名著,所以佛学的世界里到底谁是大师外人是很难分辨的。到了近代,禅门衰微,就更是假货、假货的假货、假货的假货的假货了。

2点多了,土鳖。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6 油菜
假如十八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6-26 14:34
  • 签到天数: 56 天

    [LV.5]元婴

    沙发
    发表于 2014-2-24 07:10:48 | 只看该作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本身就很美。和心经里的空相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4:1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肥狐 于 2014-2-24 14:39 编辑

    因果关系的识别是人类的宝贵本能,但非常原始。

    有一派心理学研究,声讨父母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是父母不当教养的结果。我也有朋友曾在博客上分析自己的经历,阅之心胆俱裂。

    这种归因是准确的吗?孩子的天地为父母笼罩,将成年后某一事件联系到幼年,总能映射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总在那里。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万事万物的动力,性总在那里,如同空气,但其间真有因果关系吗?

    “地球是所有事件的原因”。what do yo think?

    佛的时代,笼罩着知识分子的是“生死问题”。来日大难,如何拯救?也是所有宗教的主题。当佛创造出一种关照本心的技术之后,就混同在了生死问题中,被赋予了因果关系,禅悟成为获得解脱的法门。获得禅悟,就真的能解脱吗?从今天来看,我个人想法,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甚至两者都不是同一层次的话题。在《金刚经》里,我们发现两者是不加区分的,佛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语境下探讨一种极端唯心主义的实践活动。以今天可获得的知识广度,我认为,这个语境并无出色之处,至少但丁的地狱同样吓人,而宣称获得顿悟后可以打破规则超越六道轮回、则更有欺诈营销的气味。但佛发明的极端唯心主义的实践活动有长远的价值。

    想来世脱离苦海的应该老老实实做善事、去教堂、舍财、回帖。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4-2-24 14:38:39 | 只看该作者
    肥狐 发表于 2014-2-24 01:11
    因果关系的识别是人类的宝贵本能,但非常原始。

    有一派心理学研究,声讨父母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成年人的心 ...

    你把关联和因果搞混了吧。因果是关联的子集。因果不存在,别说宗教了,自然科学也都没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5: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肥狐 于 2014-2-24 15:18 编辑
    肥狐 发表于 2014-2-24 14:11
    因果关系的识别是人类的宝贵本能,但非常原始。

    有一派心理学研究,声讨父母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成年人的心 ...


    我之所以在这里大谈佛经,主要是脸皮厚,不惧自己半通不通。而须菩提同学就厉害多了,虽然问了两个低水平问题,但佛一点拨,他似乎就懂了。

    佛不放心,要试他,扔回来一个错误的问题:须同学,你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如来”,即无所从去无所从来,这里我认为指佛法真谛。佛的问题是:可以从佛的声音、动作、笑容、言论得到佛法真谛吗?

    佛法真谛,庸俗地说,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不可见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可复制、不可予得的。“见如来”本身是一个错误的提法。

    须同学的回答略令人失望,“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关注点在”说身相“,还是在“白马非马”的圈子里打转。佛叹一口气,将错就错,顺着话头:好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29 21:04
  • 签到天数: 211 天

    [LV.7]分神

    6#
    发表于 2014-2-25 01: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脱离苦海,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3-1 00:54
  • 签到天数: 286 天

    [LV.8]合体

    7#
    发表于 2014-2-25 01:43:1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还是很美的,读起来挺好听。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3:55:21 | 只看该作者
    老芒 发表于 2014-2-25 01:43
    原文还是很美的,读起来挺好听。

    丁零当啷有印度音乐味道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7 21:39 , Processed in 0.0393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