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本文原载于兵器3月号
$ M8 s, e" ^9 b9 J- r
6 U0 [" z0 p9 w) N1.大正时期:起步与探索/ _$ h% A S, O8 v4 U
" c9 c* S! g( d8 Z) `1.1最初的国产自制重机枪4 \; V. J( O, U, G0 w2 x
9 p. h% k$ T6 Q+ a
在日俄战争中,面对马克沁泼出的弹雨,日军手中的“高卢鸡”——仿哈乞开斯的三八式机枪只能以断断续续的“鸡鸣”回应。但日军对三八式这款仿造机枪的表现还算满意。在修改三八式参战中暴露出问题后,1914年(大正三年),由南部麒次郎研制成功的新式机枪——“大正三年式机枪”投入现役。* A% T9 O% i- @/ X$ M
( p' m- N4 d9 Z( P1 ~ 南部在研制中,既继承三八式机枪优点,又参考了实战经验和外国设计。因此大正三年式与哈乞开斯原型和其仿制型三八式相比,在闭锁系统耐用性、供弹机构设计加工、枪管散热性能和快速更换、枪架结构等方面都作了改进,握把和击发机构也变为马克沁机枪的形式。& R2 G- Y% J f: b
# j/ I% ~. a+ S' P
针对体型较小的日本兵移动机枪困难的问题,南部进行了独创设计——携行状态下,前脚架末端可插入金属杆,后单脚末端插入“U”型杆,形成日本小轿式的四根抬杆,部队反映此设计极大方便了机枪转移阵地,九二式重机枪枪架也继承了这种设计。' z/ P$ Z" Q. j1 A. `* X# k
枪架的抬轿式结构 t$ K/ ]' r# Y
三年式机枪初历战阵是在1914年8月日本趁火打劫出兵占领德国的殖民地青岛。同时,军用飞机作为新兵器开始在欧洲战场大放异彩,深深影响后战争的空间格局和形式。使用飞机进行侦查和对地攻击并非新鲜事,自1911年飞机就开始窥探战场和投下死亡。但一战的飞机大编队以及航空侦察在马恩河战役发现德军阵型弱点从而拯救法国斗标识着飞机在战争胜负天平上显得日益重要,因而防空用高射火器研发得乐到乐空前重视。
H$ R- F1 ^7 M6 g6 h
" z% [9 S" R# x2 u, @ 在总体战背景下,改装平射机枪实现对空射击显然是最高效的方式。在参战各国相继拿出本国的高射枪架方案后,不甘落后的日本陆军也提出乐本国机枪高射枪架研制计划。但待大正三年式大规模装备部队,远东战场已是尘埃落定。吝啬异常的陆军遇上战后国防预算削减,高射枪架的研制工作只得被暂时搁置。但搁置归搁置,高射枪架总是必须的,无奈的部队只得另谋出路。 H8 R' c! B0 I( l0 k9 T% i3 M# b
; O! n; x6 n$ `- r+ t4 H 大正时期日本陆军大演习留下一张彩照,表现一挺大正三年式机枪架在木质三脚架上进行对空射击演练。与精益求精追求第一的海军相比,旧日本陆军骨子里浸透着山寨精神,二战末期大量因陋就简的所谓“急造兵器”,百鬼夜行般的样式让人怀疑其杀人的本领。
4 a7 {- k [( @" U大正三年式装备的木质高射枪架
* d2 t. \0 W; Y$ g! ~2 n- m 大正时期的陆军则是被巨大的海军建设投入和抠门的政党政府逼得要节省每一分钱,于是便出现了将木质三脚架作为半制式对空枪架这般疯狂举动。木质枪架的实战效果可想而知,三年式的54kg质量加上射击产生的后座力使得训练中事故频发,官兵们对这种“急造木质枪架”深恶痛绝。有趣的是,俄国也在枪械大师费多罗夫等人的倡议下为马克西姆机枪装备了大量临时制作的木质高射枪架。也许这就是东方式的战争理念——首先够用,其次好用。" U' M/ g; i% z# ?2 j4 R) C
俄国人的急造木质枪架
; h2 S' R X7 m& W! r) z 但谁都明白,木质三脚架作为高射枪架装装样子还可以,战场上的敌机还是需要专门设计对空射击枪架来对付。1919年(大正七年),日本参与出兵占领苏俄的远东。作战中日军被红军异常活跃的年轻飞行部队逼得无处遁形,迫切需要增强地面部队的防空能力。无奈的部队只得赶造一批木质高射枪架,而与日军配合作战的白军也提供一批马克西姆高射机枪,如此东挪西凑,参战部队总算不再望机兴叹。+ a% p2 o k/ I
( i! e) _8 [- k1 m/ t% L 前方想尽办法,后方也没敢闲着。陆士和陆大迅速以一战真实战例和军用机性能为基础专门组织步骑枪及机枪对空射击研究。但此时研究仍着重于应急射击,如将机枪架设在辎重车上实现全向高角射击以及如何在预筑土台阵地上架设高角全向对空射击的机枪等。
3 ^) q1 E! D: s, D# n
2 b' {% s' q& {, q4 w0 F 在以辎重车为射击平台的研究中,发现高角射击后座力导致的车身振动的问题难以克服。而预置土台同样存在枪架难以完全固定的问题。尤其令既保守教条又爱面子的军部不能满意的是这两款射击平台迫使射手无法保持操典中规定的射击姿势,其形象更不能与日益现代化的“皇军”相协调。权衡再三,陆军在兜了一大圈后,无奈的回到起点:重开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研制工作。
7 B0 V3 m' i! t2 j* X1 d
; K a: \" M! ]2 [ W6 G 1.2“特殊重机关枪”,第一种专用高射机枪6 w/ G6 y: Y9 P' S
9 |: s7 O o$ v# |& y3 {) T
陆军对新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给出了如下要求:“使架设其上的机枪能够完成高角度全向射击,安装特殊对空射击瞄准具可对不同航速敌机射击”。
+ V- J% C& Q$ F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加装专用对空射击枪架 因此设计人员将对空射击枪架设计成一根下部连接钢管支撑三支脚架的中空支柱,脚架接地处设计了履板,保证对空射击中枪架固定,支柱与连接机枪的托架之间有一定夹角,托架上焊有对空射击照门和瞄准环。1925年(大正14年),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研制成功,陆军将加装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的大正三年式机枪称为“特殊重机关枪”。
% @% V1 ~# b6 I4 D) M$ q训练中的“特殊重机关枪”
: @- N. X9 d. n! ?/ F 然而,当陆军在昭和年间演习中得意扬扬的展示这款“新式武器”,却出尽洋相。原来,对空射击中正副射手均处于机枪侧下方,雨点般砸下的滚烫弹壳往往使得 “敌机”尚未中弹,射手已是满身烫伤。无奈的陆军只得赶制“弹壳收集器”装备枪架。这是一种薄钢板盒,挂在抛壳口下方接住落下的弹壳。之后的训练和演习中,部队对此装置反应良好。
5 `9 _0 S; k1 t1 t
/ }; I/ H( y C' ^# S 但对于所谓“特殊重机关枪”部队并不买账,普遍认为配装的塔式枪架射击中稳定性差,影响射击精度。大量的恶评迫使陆军决定在新型枪架研制成功前,暂停使用专用对空射击枪架,改为在平射脚架上加装对空射击瞄准具、高射托架等设备。但平射枪架高度低,即便拥有全向射击能力,又如何实现高角射击呢?部队想出的土办法就是 “寝射”,顾名思义,仰躺的射手搭配全向托架,勉强能实现70°高角射击,但姿势狼狈至极。7 _; c- W, f8 s- A0 k g
“寝射”,顾名思义,仰躺的射手搭配全向托架,勉强能实现70°高角射击,但姿势狼狈至极
$ z/ L' G0 d9 @' M 为何陆军此时不再纠缠射击姿势是否“端庄”?原来专用高射枪架遭到部队如潮恶评的真正原因是其携行性差,只能由马匹驮运,对阵地平整度要求又极高,否则射击中难以克服后座力产生的晃动。部队不胜其烦,不少高级将领也认为专用高射枪架乃是浪费“皇军”紧张的军费,而改造平射枪架成本低,不展开射击姿势则外观与普通型无异,军部便决定妥协。3 [8 A; Q6 [- }, f) u* [6 B
9 Y$ J( Z9 N H0 y* _
但计划的新型专用对空射击枪架并未出现,原因是大正三年式自己也到要被淘汰的时候。三年式作为重机枪,使用与步枪相同的6.5mm友坂枪弹的确减轻后勤压力,却威力不足。磨刀霍霍的日军之所以对此无法忍受,是因其假想敌——中美苏普遍使用7.62mm级枪弹,在射程、侵彻力上均高出6.5mm不少。
4 ~- ~9 A* r6 o8 ~$ g# u: U n0 M 5 R8 I+ c" n: T& {9 S
在日军看来,步枪射程有限可通过精确射击来弥补,而7.62mm级别子弹的后坐力对身形单薄的东方士兵来说过大,不利于精确瞄准射击。在这点上日军比当时的中国考虑更为全面,中国着眼于军队职业化引进德式7.92mm口径无可厚非,但是其后座力对缺乏射击经验的动员兵来讲,不经过长期训练实难克服,因而对战时总动员造成影响。
: j; l; r8 {; g2 @$ z $ `6 c( Z: I+ L3 ^+ h
由于弹头质量小,同等初速下,6.5mm子弹的速度下降更快,长程射击精度大幅下降,造成有效射程短。试想在平原环境下作战,部队的火力核心、担负压制火力任务的机枪有效射程远低于敌方装备,日军的悲惨下场可想而知。因此,担心日后在战场上被敌方机枪肆意虐杀的普通士兵纷纷要求“装备更大口径的机枪”。5 n( u# O! k& D; b
: b6 _* U) x6 L 单从对空射击效果上看,大正三年式威力也显不足。其对空射击最大射程仅为1000m,有效射程不超过600m,目标航速须低于200km/h,使用曳光弾射击中发现弹道在400m左右迅速弯曲。而一战中较先进的对地攻击机如D.H4航速已超过220km/h,而速度相对较低的轰炸机,投弹高度极少低于 800m。“一二.八”淞沪会战中,日军使用三年式对中国飞机进行攻击却战果全无,可见这种高射机枪设计整体上是完全失败的。$ M3 F" n; X7 j( @; l) Y T+ s6 m
3 p1 m. x& }+ T# [& l( }5 q7 B2.昭和时期:发展与检验
3 v3 e0 R" K B$ V
/ `- k4 T7 Q$ f. h; z' e8 q# z1 R2 T 2.1无奈的新选择——又一位“法国来客”% k q0 g" @# @' j y
5 j5 N) ]& L; N; O I4 X3 d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在1931年入侵东北的作战中变现拙劣,别无选择的日军只能寄望于新式高射机枪。其间又掺杂着军界无处不在的陆海之争,最终陆军和海军分别装备自己的新机枪。
7 L, `) I3 S3 ^. o% P 0 F6 K' y5 o7 p: j0 k! n
相比保守的陆军,海军的解决手段分外直接,这就是百试不爽的引进+仿制。日本海军是较早考虑海上防空问题的海军之一,究其原因却是防备水雷偷袭。日本海军设想未来敌方可能通过飞艇对本方军港进行侦查甚至是雷击,因此需要装备防空武器。
' R- t2 r1 h. e! R/ }' ]$ W
) {; o. a5 f$ w$ n. z1 @ 不过各国海军此时对防空都还一脑子浆糊,虽然手中有大量50mm以下的速射炮,但这些火炮或转膛炮的仰角较低,未装备对空瞄准具,难以承担防空任务。而日本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近乎为零的设计经验也使得引进外国产品成为唯一的可行选择。
3 M4 g4 F) t% G0 l
, g/ C4 k2 [7 k: M/ P4 a4 \ 早在1920年(大正9年),日本就在当年7月22日发布的第398号兵器研究方案中大胆选择13mm作为未来高射火器口径,并自1922年开始名为“对空射击用13mm重机关枪”的研制。但在搞出多款失败产品后,日本被迫转向对外采购。1 x0 A! l: O5 }5 n! M" a6 w T2 g
( Q2 l. [& B r1 r" B* D+ _
根据法国方面的记载,1927年4月27日,日本开始与哈乞开斯进行13.2mm高射机枪的采购谈判,此时这款机枪刚研制成功。日本人的消息灵通让人不得不怀疑自13.2mm高射机枪研制开始,他们便通过特殊渠道始终在关注研制进程。
- E ]9 q; e: m. K. X# [" x
% s$ N$ y, y( O9 T" e2 F0 u 但海陆军间的掣肘和不和却影响了新机枪引进工作,以至于海军虽自1928年便在驱逐舰和潜艇上配置了这款机枪,却要等到1933年方将其定名为“九三式十三厘米机炮”。" ?5 m# }3 e/ o- Q. l
日本海军装备的“九三式十三mm机炮”
- U" {" ~( o6 m' p6 t 而陆军在1929年4月对维克斯公司产品进行测试发现其性能不理想后,于第二年(昭和5年)1月和3月分别在伊良湖试验场和明野陆军飞行学校对哈乞开斯机枪进行了地面\空中目标射击实验,结果令人满意。此后又经过1931年的车载测试以及1932年对厂商根据陆军要求改进产品的进行测试,陆军技术本部最终同意引进这款机枪,对车载型和普通型分别命名为“九二式车载重机关枪”和“ホ式十三mm高射机关炮”。
$ y, v) }( |4 F. V* r9 Y日本陆军装备的“ホ式十三mm高射机关炮” 6 T! N3 c! ~4 u# ^ H. S3 y' G
这款拥有3500m的射高,6000m的射程的高射机枪,对于敌方攻击机有不小的威胁,除了供弹系统相对低效外,性能与M2等型号相比亦不落后。从日后的战果看,其表现颇为不俗,在“八.一三”淞沪战役和39年的苏日诺门坎战役中,13.2mm高射机枪都给中苏部队造成一定伤亡。对其性能极为满意的日本陆军以其为原型放大研制了“九八式”20mm高射机炮作为主力小口径高射机炮,而海军型“九三式”更以每月1200门的庞大产量,装备遍及大至“大和”小到“特二式内火艇”的各种海军武器平台。& y) N$ \0 Z! r
特二式内火艇装备了两挺13.2mm高射机枪 不过13.2mm高射机枪的优秀却影响了日本中小口径高炮的发展,由于再未引进40mm以下的优秀高炮,直到从中国战场缴获Flak18式等优秀型号后,陆军才发现自己的13.2mm早已落后。而海军更是直到被美军的高炮海和机海战术淹没才想起用25mm高炮逐步替换“九三式”,却为时已晚。
# l/ G# u, ?3 u6 X. @1 f5 O日本海军的25mm双联装高炮和日本陆军使用的缴获的40mm博福斯高炮 2.2 来源迥异的同名兄弟——陆海军的“九二式”
" V4 h6 r% v/ m! V
, M" s! I3 L, K7 [9 K+ b; h 13.2mm高射机枪虽然性能优秀,但其硕大身躯显然无法随小部队机动,因此日军还是需要8mm以下的新式高射机枪以供给基层部队。海军选中刘易斯机枪,先以“留式机关枪”为名引进装备,后仿制命名为“九二式7.7mm机关枪”,大量配发小型舰艇和海军陆战队。这款机枪多见于两次上海战役照片,但实际的战果寥寥无几。
s+ M4 F+ \* c" m日本海军的“留式高射机关枪”
; E5 Y. v$ [1 @% S- | 而陆军此前已经引进使用英式7.7mm凸缘弹的维克斯E轻机枪,并仿制成功,即陆航使用的“八九式固定机枪”。但日本陆军没有使用与机枪同时引进的7.7mm*56R,而是采用了自行研制的7.7*58SR弹也就是八九式机枪弹,八九式经过改进产生了九二式普通実包。陆军基于此种子弹研制成功“九二式重型机关枪”,新机枪的结构与大正三年式大致相同,只在握把等方面做小幅改进。& R: M! J8 H7 {$ f' D" r* `
; D9 G. l+ l- V; W; N/ X
对性能影响最大的改进是新式枪口消焰制退器,这处改进最初曾实验性的出现在1931年上海战场装备的大正三年式上。通过提高后座力利用率,“九二式”将射速提高到450发/分,即便如此,与当时各国主力重机枪相比,其射速仍是倒数第一。
/ Q# H; H/ D n* r3 y, q ; }7 _: i$ ?/ p' H9 Q
在设计九二式重机枪枪架时,设计师充分吸取此前大正三年式高射枪架携行不便,质量过大,射击稳定度低等教训,巧妙的将平射用枪架和高射枪架合二为一。
2 G/ K0 p. m& k% i0 ~- R4 F高射状态的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的枪架大致结构继承自三年式的平射枪架,特别是其广受好评的“抬轿”型携行状态。在战斗中如需迅速由平射改为高射状态,只需取下机枪加装高低接杆即可。与大正三年采用的枪耳式托架相比,九二式的高射托架增加一根支杆,射击中能够更好抵消后座力,此外还能通过在枪架上加装抬杆提高枪身稳定度。0 c, m( j: n$ `- {/ R
我国民兵教材上的九二式重机枪高射枪架 九二式重机枪的抬轿状态
; l% _6 N1 M2 c- [/ }7 ? 方便迅捷的平射/高射状态转换模式,对于防空形势严峻的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尤为重要,九二式由此在防空作战中大放异彩,实战战例中不乏如在布干维尔作战中多次打了就跑搞高射机枪游击战这样依靠九二式优良的携行性能对敌机打了就跑的偷袭战例。$ b5 V% v C9 G/ o4 Y& Z8 a
3 c& g" Z. r; P2 j, S 九二式重机枪的高射接杆和瞄准具合称为“九二式高射用具”,这些装备配合7.7mm子弹能够击落1000m以内时速不超过300km/h的敌机,前提是装备保养良好,因此时常对瞄准具进行校准对实战效果影响巨大。
" R, _0 k: ]" Z4 x' x/ e' k* l6 ~ 2 f1 M+ G) J4 V* r8 R
2.3影响深远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及其高平两用三脚架
/ |1 |6 z# U" ~( E( n; W5 q2 F ) w' ?/ b$ G- s+ T( O% F% M
但九二式对普通陆军士兵来说仍显得太重,因此陆军又试图为轻机枪装备对空枪架。日本陆军早在日俄战争中就曾缴获麦德森机枪,这种能够由一名士兵携带的机枪给日军留下了很深印象,随着大正三年式研制成功,对本国工业设计能力充满信心的陆军转而在要求装备本国生产的轻机枪,并于1915年(大正4年)正式下达设计任务。
% O1 I9 j8 M& e: ~1 Q! p8 k
% v) f, g _. O 同时在一战欧洲战场,参战国发现广泛装备的重机枪在防御中威力巨大却移动不便,如镣铐一般绑得部队难以机动。因而各国都尝试设计一种质量较轻能够随步兵部队快速机动的轻型机枪。日本设计师在多次失败后再次选择参考西方成熟设计,最终仍由著名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设计完成满足要求的国产轻机枪——“试制乙号”。
; d; L" H! ?( q9 j ' z$ v: o& v2 |
“试制乙号”完成于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因而以“大正十一年式”型号被日本陆军接受为制式轻机枪。这种著名机枪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供弹具设计。当时轻机枪多采用插入式弹匣。大多数弹匣在子弹用尽后被随手丢弃,成为消耗品。而步枪多采用五发桥夹,实战中使用标准桥夹向容量数十发的机枪弹匣中压弹不光费时费力,还将占用作战人员名额。
A8 _2 x& Y. Y# ]6 z歪把子的供弹机构堪称创意独特,但是实战表现却十分糟糕 # _9 p# r8 @. s
对于资源均异常贫乏的日本陆军来说,装备插入式弹匣供弹的轻机枪明显是亏本买卖。于是枪械设计师就琢磨如何让轻机枪直接使用标准弹夹供弹。最终,十一年式轻机枪在机匣左侧设置桥夹漏斗,通过漏斗底部的棘轮旋转就可以完成更换弹夹,子弹上油,退弹壳等。只要向漏斗中排入五发弹夹,理论上就可以实现连续供弹射击。众所周知这套设计独特的供弹具在实战中是绝对的敌方洗具,本方杯具,害的大正十一年式在各战场上被ZB26、BAR、DP28等型号轮番糟蹋。
& w" K; m+ I/ v$ d$ h% R. ~ 1 ^- y$ w4 o9 N/ H. J
大正十一年式在作战中通常使用两脚架进行匍匐射击,但在1931年(昭和六年),日本侵略东北的“满洲事变”中,遇到高草丛生遮蔽视野时,大正十一年式也能高高架起,其射界因此极少受限,中国军队对此头疼不已。# d% u3 r h/ e8 r; m: L. b( i
8 k3 A2 Y, ?1 S/ o0 T! d% R( i& X
原来,在三年式和九二式重机枪装备对空射击枪架之后,军部认为装备更为广泛、行动便捷的轻机枪却只装备有两脚架,无法对空射击是巨大的浪费。在高层推动下,陆军技术本部开始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设计高射瞄准具及对空射击枪架,准备优先装备关东军。( _* d1 n4 q1 c% e8 J8 [
对空射击展开的歪把子机枪 4 p6 Y/ R+ S4 t+ C
最初的“试制高射用具”包括专用瞄准具及伸缩两脚架,但经过试验后发现,高角射击产生的后座力极易导致脚架单脚缩回、枪身失稳。因此陆军技术本部只得考虑为轻机枪配置专用高射三脚架。新试制的“三脚架甲”三脚为前一后二,每脚分为三段,低姿射击时折叠,高姿或对空射击时展开。折叠三脚架使得大正十一年式拥有极强的地形的适应性,脚架可通过骑兵专用驮具或者单人背负方式携带。% ^ X# [ _- i" B9 {/ O
1 o6 M& p3 t' y; A! W: V. w) k
与甲型相比,最终装备的“三脚架乙”携行更为容易,还增加了伸缩段,可以根据地形和敌军火力的情况方便的调整枪架高度。与火炮炮架一样,机枪枪架对于提高命中力作用巨大。设计师须在保证总重较低的前提下,使脚架能够抵消射击产生的后座力,保持枪身稳定,此外亦要考虑枪架对地形的适应力和迅速转移阵地的能力。因此,实际使用中,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在对敌机进行高速回转追射时不得不依靠其他士兵压住枪架。
Y- x5 w/ o* W: _" p
8 n+ U8 y" U( D8 a+ j0 R6 f1 D4 B8 D; n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对空射击三脚架研制完成后,迅速被配发给国内守备部队,关东军以及苏满边境的守备队,各部迅速以此装备组成专门的对空防御机枪组。但骑兵部队在使用中仍认为枪架质量过大,因此在昭和十六年九月,在“三脚架乙”的基础上,又研制了骑兵专用的“轻三脚架”。这种质量较轻的枪架可折叠放入骑兵的鞍袋中,装拆也更为便利。
e! v8 z, A* Y折叠之后的大正十一年式对空射击枪架 此后日军装备的九六式与九九式轻机枪虽然抛弃了十一年式独特的供弹方式,却全盘继承了其两种高平两用射击三角架,计划分别配发给步兵和骑兵部队使用。由于大正十一年式的产量高达28000挺,而后续的轻机枪生产数量有限,因此战争中后期,大量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加装高平两用三脚架变为专用的高射机枪,配发给防空警戒部队、海军舰艇甚至是潜艇部队。+ q" B# h- d# X: K
$ G- v* ^' t* T8 E6 E) ]& V$ P' u 正当大正十一年式以“歪把子”之名肆虐于中国战场的同时,日本却发现自己日益深陷“中国泥潭”难以自拔。中国战场不断吞噬着日本有限的兵力和装备,而警觉的英美也逐步收紧手中的经济制裁绞索。放手一搏后的日军自42年后就在美国仿佛无穷无尽的兵力装备优势下龟缩在岛链上节节抵抗苦苦支撑。
+ R$ v( q, Q' ~* V 8 C1 E! [4 d" n% E$ j2 ?
本应在岛屿防御中大展拳脚的高射机枪却已设计落伍,再加上海运断绝,缺件少弹,糟糕的性能不断折上再折。而本土兵工厂在美军海空封锁和机群爆击下,虽勉强投产九六式/九九式等轻机枪,完成一式重机枪等新型号的设计,却再无资源和产能为新机枪设计装备高射配件,只能让士兵在战场上做“人肉枪架”,用“应急射击”搞象征性反抗。
. [) t) ?9 D: I& H* P人肉枪架应急设计
3 z0 r3 v) ]* z$ h" c: Z( R 另一方面,大战中航空兵在性能及装甲防护方面的突飞猛进也让高射机枪成为鞭长莫及的隔靴搔痒,面对以400km/h呼啸而过的敌方战机,一些战争初期风光无限的经典型号或金盆洗手或改行平射,日军也紧跟潮流大量转产25mm以上的高射炮,无暇再在高射机枪发展上投入更多。于是,旧日本帝国的高射机枪发展在本当辉煌高潮之时戛然而止,成为绝响。
- x& {8 q$ M2 z6 b* `$ L# `4 M5 s& P
3 O1 T& k. ~4 ?' q" i! U# M3 Z 3.总结:先天不足,难有战果
3 T5 U. v" C4 U9 X: Q* c( B " B4 E1 d$ W% W; E
旧日本帝国高射机枪发展历经大正昭和两代,林林总总十余款型号,或早早夭折或扬名战场。无论是在诺门坎草原、上海城区、中国内陆丘陵山地,东南亚丛林乃至浩瀚太平洋碧波上,日本的高射机枪随膏药旗东征西讨,却始终鲜有斩获。无论是中苏手中的落后机型,还是美英的先进装备,大都敢于在高射机枪面前肆无忌惮的抛洒弹药。/ M2 o. I: C( ^ I
出云号上的日本海军高射机枪 # T+ T7 {" T8 f5 \
相对战果较好的海军九三式在上海战役中曾造成了中国空军一定损失,如出云号遇袭时,高射火力共造成了中方6架损失,一时被认为是高射炮兵的巨大战果。而在诺门坎,中南半岛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高射机枪对于皮糙肉厚的敌机束手无策,只得任由投弹后的敌机带着一堆无关痛痒的弹痕扬长而去。
] ^+ Q5 X8 c4 n* o2 K8 E. T9 O
7 }' @% Y' b; T 造成如此无奈的“战果”一方面是敌方军机的性能提升,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战机大都拥有良好的装甲防护,不似日本“打火机”那般“一打就着”。另一方面日本高射机枪与欧美型号相比,射速较低,弹药威力较小,联装管数少,单位时间内弹药投射严重不足。1 M# G3 [2 I9 q+ m( T: n7 { I
& C( i* z0 P4 N/ {: i9 w5 N5 l& U
虽然日本在高射机枪发展过程中始终走先引进仿制再改进发展的道路,既未闭门造车亦不盲目崇洋,但无论是仿制外国型号还是本土创新力作,日本机枪始终只能对同时期的欧美型号望其项背。比如被誉为“日本工业巨大进步”的“九二式”,其枪管寿命勉强达到8000发,对比马克沁等西方老枪动辄万发的身管寿命,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 J) v+ O' Y4 H; {0 e " L- v0 `, ?: q+ e1 ]& F2 z+ v) ]+ \
在这里,我们只得感叹追及先进国家的工业水平谈何容易。其实高射机枪发展受限只是日本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表面问题,隐藏其下的便是日本在大规模长时间战争中始终无法挣脱的梦魇和死穴——国小民寡、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 M$ ]/ t! _" L( E/ N4 H, M6 B
' [4 b% ?4 K8 i$ F) _3 q/ x 在先天不足的大环境下,日本的武器研发走上了一条变态的节俭之路。只因对机械加工水平和材质要求较低,哈乞开斯这款与马克沁相比在射速等方面差距明显的设计日本人却敝帚自珍;只因为对工业水平要求太高, MG34、博福斯等经典型号日军虽亦有入手,却只得束之高阁,迟迟不敢仿制;只因为弹药不足,后勤落后,日本军队竟无视速射和压制火力的进步和威力,片面强调精确射击减少弹药消耗,甚至要求机枪具有远距狙击能力,在进攻中又过分强调白刃突击等精神战法。这些我们看来的短视和愚蠢,平心而论大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 |7 v1 G) O: I9 r" G ( q1 b* f9 l6 a' N! B; H% E
我想绝没有日本将领不希望拥有美国式的生产能力和后勤补给、中苏这般充沛的人力资源,可是日本先天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这些优势不可能握在自己的手中。但仗还是得打,还不能输,就只得独辟蹊径多动脑子。当人绞尽脑汁、无奈挣扎得多了,是容易憋出变态倾向的。
; u' x) d' k* U! A; Z & N& u5 K, l+ L+ s( f! Y: ~9 u
试想一下,美军尽情挥洒着千发万发弹药来对付一架敌机的时候,日本人却只能梦想着高射火器能用百十发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加上本国低下的加工水平导致精度下降,日本高射机枪精度能与美制“同行”接近已属不易,怎能实现十倍百倍的精度优势呢?由此可见,日本高射机枪的战果寥寥,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这样的武器在弹药有限,保养不足、指挥落后下还能战果辉煌,那才是咄咄怪事呢。5 \6 h; Z! i' R# g* Z4 {0 c9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