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8-1 19:04 |
---|
签到天数: 74 天 [LV.6]出窍
|
本帖最后由 兰凯 于 2013-8-3 09:25 编辑
2 c; K8 Y. x3 G
! `9 Z, e8 `2 z, q' h. l 生活在米国东北部很多同学可能早都已经知道莱姆病(Lyme disease)了。莱姆病是由蜱虫(Ticks)传播的一种血液病。我后知后觉,在这一片生活了十二年到今年才听说,还是前一阵朋友们聚会,听说兰妹妹的两个好朋友被蜱虫叮了才知道TICKS这种可怕的虫子。最近看了些有关的文章,我才认识到这种病和这种虫子的可怕。8 H; M7 [9 r. _
5 X$ U2 {" a k0 m8 K, O( \
![]()
" w& @7 o4 n% h; ~* F! l: O这就是蜱虫。! o# P" h* H) J( }, P
7 O5 G3 V! J" A& @1 a
% M7 r7 z; `/ T4 ^ B) k$ F1 o( t
蜱虫叮人身上不疼不痒,不容易发现, 它可大可小。小不到米粒大,大的会有人的小指甲盖大。它叮人的时候先往人皮下注射一种抗过敏的物质,让人就不觉得痛和痒,然后它就一头钻进去吸血并且把病 菌传给宿主。好多人是在很多小时后皮肤上出现一个很大的牛眼状的大包时才意识到被叮了。7 _7 D: n; x- Q% P) k* p* I8 i9 R* G
$ w( Z) V. v' R+ p, i2 {( T
$ q( |; B4 T, H 蜱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就是莱姆病,这种病直到上世纪末才被确认。除了最初的牛眼状的大包,通常的症状还有肌肉,关节疼痛,甚至会有心脏和中枢神经的问题。这是一种慢性病,这些症状通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发作。* v3 n7 \" i+ G: q0 ~
1 M* f3 k3 f5 q' S; R
& J1 `6 v7 d3 n( z. m9 R- S; a7 m
这是2011年莱姆病的分布图。可以看见美国东北部是重灾区。全美大部分州都有病例。
8 V. t8 a* i B! h! z/ Z6 h
/ g! R2 H; W- u4 L) s
9 @! h- h% I, W0 j0 R0 [* v" ~. o$ [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40万例莱姆病例被美国疾病防治中心记录。然而,由于这个病的复杂的慢性表现和诊断的困难,这个数字肯定低于实际的病例。据估计每年有60万人感染莱姆病,而且正以每年6%的比例增长。
3 l( N2 ?8 Q: O0 L/ `9 K& I- w6 `5 y/ c$ d
. I$ m. @" T9 } w T( g 这是我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的一篇文章,The Lyme Wars, 值得一看。
- \9 W7 v9 p; [1 m- g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 ... 0701fa_fact_specter
3 u8 [- k- o1 p9 b2 x
+ y7 T) T4 @( \7 Z( \
- O! Q! K- f5 E 目前莱姆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多问题。以前的观点叮上了马上发现拔出来,只要不红肿就没事。现在新的理论是这个病虫子一叮就可能传上,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发作。现在莱姆病是由病人血液里出现的病菌抗体来确诊,可是这个抗体很多情况下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会出现。这就使得莱姆病的诊断困难。现在医生主要是用抗生素治疗莱姆病,而很多患者在三个月的疗程后根本无法根治,甚至出现一停药后症状就加剧的情况。很多情况下莱姆病患者终身无法根治,而且目前很多医疗保险公司拒绝为患者支付三个月抗生素疗程以后的治疗费用。! u; c y3 f, k4 B8 b, \
4 q# D* Y4 v" \% v. l
' ]% }' D, v. _. o" ` 所以现在我们能采用的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不让蜱虫叮咬。去野地树林里的时候要穿长袖长裤,身上随时喷驱虫药。家长要随时注意小朋友们的身上有没有这种虫子叮咬,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用镊子拔出来。注意拔的时候一定要用镊子夹住虫子的头部或者嘴部轻轻地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