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关于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的脱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1#
    发表于 2011-10-26 12:1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间小径 于 2011-10-26 12:11 编辑 / T' E( S7 ?# E6 m0 }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6 05:29
    # h2 R$ A1 O8 i% f/ L+ w- A哇,挑难的问题问哈!工业上有三个办法:* U% }, }* J, ?
    1、用GC分析efluent的乙烯浓度,反算转化率,但这要看过程,高 ...
    0 |; `, G% J- w' `6 G% U  l

    $ T8 j, v2 P' Z1 \5 F多谢!一直比较好奇。1 O! V+ q2 [1 T# A9 x
    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热平衡推算的方法,想过,但没想到你们用在连续工艺上,而且是用得最多的方法。看来你们的工艺控制水平是很高,参数变化范围很小。
    . ~( o1 b4 V; K: f我原来猜可能是用压力和出料管不同位置的温度及温差来计算,那样就复杂了。. X( C1 j: O+ ~2 C( `. m2 w
    工业上用的方法就是比较简单实用。/ [- e4 D! O- v) }: y% }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2:2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1-10-25 22:20 编辑
    + f' Y% _" a: A! w$ G( u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5 22:10 3 T, A0 G$ v& N! Z! t+ b5 ^) \4 D
    多谢!一直比较好奇。
    $ R4 F+ z2 F1 h/ I- g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

      @/ P+ @& _. V8 f) A% F& R' Z! n: I6 O% Q) v+ b
    大型装置,工艺参数想变都变不快,热平衡是最常用的办法,麻烦是进料管线很多,不同管线的进料温度还不一样,还要对进料纯度补偿。计算的原理不复杂,细节很罗嗦。另外就是单体和共单体都有放热反应,只有一套进出料温度,所以要两家里面迭代才能解算出来。
      H. [2 n( O5 Q, y$ V! r
    ( f' e! O7 `% W. w( a$ g你的办法里,温差好理解,最简单的rule of thumb就是直接把一度温差和多少转化率联系起来,但压力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莫非是压力对热容系数的补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3#
    发表于 2011-10-27 10:25:3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6 12:20 $ `3 N* o1 W8 n( \/ m
    大型装置,工艺参数想变都变不快,热平衡是最常用的办法,麻烦是进料管线很多,不同管线的进料温度还不一 ...
    ( W1 q8 Q) |. c( Y1 i" h
    压力温度决定乙烯的量/浓度,转化率应该跟这个有关系吧?当然,变化不大的话,就不用考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0:27:15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0:25 9 ]" G4 Q* r# I2 X
    压力温度决定乙烯的量/浓度,转化率应该跟这个有关系吧?当然,变化不大的话,就不用考虑了。 ...
    ) ~; Z. \6 S9 ^# G$ r
    你是指气相反应还是液相?气相的浓度应该和分压有关,液相也压力没有太大关系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5#
    发表于 2011-10-27 10:33:53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0:27   T: J  ^( t8 ]7 w$ D3 n- u
    你是指气相反应还是液相?气相的浓度应该和分压有关,液相也压力没有太大关系吧? ...

    ) B7 F! h' ^+ q! T" |9 n5 \' V这个是液相反应,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是对应的吧?气相压力大,乙烯在液相里相应的浓度也大。至于怎么算,那就复杂了,不是俺考虑的问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0:47:52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0:33
    ) V& j2 U3 Y# y- C7 X这个是液相反应,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是对应的吧?气相压力大,乙烯在液相里相应的浓度也大。至于怎么算, ...
    ( k/ I* \* C. X1 B7 k. M  q
    液相里,溶剂相同的话,压力高,乙烯溶解度大,但一般都不到饱和浓度,所以压力影响不大。乙烯有ethylene decomp的问题,一般不敢浓度太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7#
    发表于 2011-10-27 11:25:0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0:47 3 F0 g3 B" J9 X7 t0 F
    液相里,溶剂相同的话,压力高,乙烯溶解度大,但一般都不到饱和浓度,所以压力影响不大。乙烯有ethylene ...

    " l8 B8 p( {2 I$ _俺是从一般的情况来猜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有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平均滞留时间。转化率跟反应速度、平均滞留时间有关系,反应速度又跟浓度成正比。同样的两套装置,同样的反应温度,一套压力高,出料快,但转化率略低,另一套压力低一些,反应物滞留时间长,转化率高。不同的转化率,放热量是可能一样的,所以理论上需要考虑压力。俺不太清楚乙烯工艺调节的细节,为了保险起见,加上了压力这个因素。  z9 w; V9 j( m
    当然,实际连续生产中,反应参数基本稳定,反应物滞留时间基本不变,压力的影响的确可以忽略不计,测量反应温度就可以知道转化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09:50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1:25
    ( ~" W, b" E8 M: g. }  f俺是从一般的情况来猜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有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平均滞留时间。转化率跟反应速度、平 ...
    % T2 P/ i. b; W, r1 v& W) R
    哈,你这是学院派啊,从反应动力学角度来计算转化率。工业上很少用这样的方法,变量太多,经验参数也太多。连续进料、连续出料、固定流量情况下,温升和转化率是直接对应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9#
    发表于 2011-10-27 12:41:2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2:09 ) g; S& w1 s+ x4 [0 b
    哈,你这是学院派啊,从反应动力学角度来计算转化率。工业上很少用这样的方法,变量太多,经验参数也太多 ...
    $ m: {! D6 R4 A, |
    俺哪敢称学院派啊!俺上一次计算反应动力学,已经快二十年了。
    ( w/ M$ f0 |+ d2 Y% a: Y隔行如隔山,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拿理论来糊弄,掩盖一下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 跟晨兄学了几招,说不定以后还用得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21:03:1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2:41
    " p. p6 x0 o2 U/ o俺哪敢称学院派啊!俺上一次计算反应动力学,已经快二十年了。
    4 O5 ~. q( m# b; }* R4 |# ?6 n隔行如隔山,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拿理 ...
    0 g$ ^8 ]& }& P( m3 A. n  ^  x
    呃,我是彻底的土八路,什么管用就用什么,用热平衡计算聚乙烯的转化率,这也不是我发明的,工业上一直这么用的。做process simulator的时候,倒是用动力学模型计算转化率。simulator只能这么做。产品开发估算转化率也是用动力学模型,然后在生产时用实测数据校正。4 c3 l% ]) B. {, z1 c) Q
    - D  N% @; J1 F8 Z7 v8 M6 g4 T
    热平衡方法最大的误差因素是反应热,N千焦/公斤转化的乙烯。理论上这个数据要根据工况修正,实际上就是一个固定的数据。有时候工业上用物料平衡修正热平衡,也就是用乙烯进料和实际装进车皮的聚乙烯计算转化率。这个只能用长期数据,短期数据受时间延迟的影响太大,不同产量、不同设备状态都会影响这个hold up time,计算就误差太大。还有flare loss,不容易精确地算进去。- e$ G: @5 C/ g5 k! v
    1 s0 U! \! H# a. _$ a& T/ X
    这个话题要是展开了说,可以说一大箩呢,嘻嘻。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1-11-7 14:41:57 | 只看该作者
    很现实,也很无奈。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1-11-23 02:12:39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这些问题现在我有亲身体会了,虽然不是化工是制药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3:01:32 | 只看该作者
    海天 发表于 2011-11-22 12:12 0 Q% U' v" \: n5 J% _
    你说的这些问题现在我有亲身体会了,虽然不是化工是制药

    8 n1 n# \' R  K7 K8 P$ Q) I同情中。也给我们说说体会吧,你的角度会和我的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1-11-24 01:25:24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1-22 14:01
    * }2 Q/ o8 {, n+ U. v同情中。也给我们说说体会吧,你的角度会和我的不同。

    7 z) y) Y* ]4 V& Q. `: \' F5 |" R制药绝大多数还是batch,产量小啊,一个药片也就几百毫克,小的几十毫克,甚至十几毫克都有。) ^; i5 H% |: c  h1 N5 l# h/ @0 F* C
    9 H1 t) Y+ Y! s' H( F; X
    现在时间已经不是自己的啦,到春节都很忙,以后有时间可能会开帖说说药片和胶囊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4-30 09:37
  • 签到天数: 532 天

    [LV.9]渡劫

    35#
    发表于 2012-4-13 11:32:14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像俺这样学自控搞IT的脱离这样的实践已经很多年了。毕竟IT上有再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也比实际工程好得太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3-8-15 00:21:46 | 只看该作者
    就爱抬杠 发表于 2012-4-13 11:32 + f# t! a" R" U& e2 o7 Q
    写的真好。像俺这样学自控搞IT的脱离这样的实践已经很多年了。毕竟IT上有再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也比实际工 ...
    2 j" X& u$ X( i
    刚看到这个,嘴痒,对在线化工检测扯两句。8 g' Y' K% |% \
    , i! V' C. Y  [
    对于大多数的化工在线检验,好多时候,准确性,灵敏度啥的倒不是最关紧的,能凑乎着差不离就行了,要命的是Low-maintaince Robustness,换句话说就是要“省事耐操”,粗俗点说要能够----持续做爱不换套。" X! a3 z* K: [7 o/ P1 d

    ) I# q3 \! h+ |3 a2 c4 y5 ], F这往往意味着一些实验室里的好东东在生产线上就是个笑话,比如没见过用NMR(核磁共振)做工业在线监测的,尽管这玩意可以看到多成分,多浓度,甚至结构变化。枫哥提到的GC其实就是个这么个情况,可以做非常精准的分析,但太慢,要取样,要耗载气,要矫正,与生产管线的接口那是相当地难搞。) B6 o' Y  x' Q0 ^# H
    8 X' [5 |' y  n  _1 L7 U; x
    所以像温度,压力,流速,电导等易测物理量是大家的最爱,可总会有时候,这些量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当最关心的信息是化学成分时,这时候必须要有某种“化学探测器”。而这里头,光谱是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的,这就是枫哥提到的第二种方法(Near-IR)。这玩意儿做好了,其皮实耐用性是很猛的。还有,做这玩意儿的很多,从机理上早就是很成熟的了,关键就是怎么和具体的生产线挂上,每个用户的需求那是都不一样啊,那是必须随机应变呀,随机应变呀。% c8 s- @9 f/ f/ z+ W
    * t2 ]# ~  Q: ?1 a9 o
    另外,枫哥,要是你们对于离线样品的GC测量的速度不甚满意,咱们可以私下聊聊,俺这里可能有方案。
    + |6 w( R/ M4 Q; {
    2 Q' A+ c: ^' F+ K# v/ k2 [& N在你们加拿大飘荡了两礼拜,公私兼顾,很累但很充实。刚好和你擦肩而过,Faint,你个旅游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3-8-15 00:42:00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12:10
    : N7 h; {4 u. U: m( {6 ?$ F多谢!一直比较好奇。! Q- M* z+ `5 W( _
    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

      W: Z9 |+ \  L"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d+ g5 V" h( D
    4 U& g# q" C; K# m, {/ k/ x
    Not Really,不像Middle-IR,Near-IR Spectroscopy并不是一种很严格的化学光谱分析手段,因为它只能显示出某些官能团的存在和浓度(主要是含氢原子的),所以其实际效果很难事先确定,一定要有平行分析手段校正,达到稳定后才可放心使用,这其实就是个建模的过程,该校正建模的好坏,是关键。9 l! F* L! A3 @' u4 f' Y( [

    $ a  u: Z) n+ `0 n/ a/ n其实,NIR的优势,不在准确性上(准确性,GC绝杀NIR),而在其他方面,请看俺下面的回贴。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2-4 15:19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38#
    发表于 2013-8-15 11:24:33 | 只看该作者
    唉!' \7 k! r/ ]. o: }/ z+ ^9 c( E
    看了萨苏的帖子发觉自己的文笔差而闷;9 k) n4 ?# \  P  ]) Z8 _/ E3 {
    读了晨枫的帖子体会自己的知识窄而浅。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1:2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3-8-14 21:34 编辑 5 T+ q  l, @! t' G
    ArKrXe 发表于 2013-8-14 10:21 6 v5 I4 T; m* V5 g7 M
    刚看到这个,嘴痒,对在线化工检测扯两句。* f7 C% I" I. D7 i  g- w

    4 p9 U! h$ h0 q0 T$ t( Q对于大多数的化工在线检验,好多时候,准确性,灵敏度啥的倒 ...

    1 [9 P0 ~# e7 j6 d( U* s% U0 S" Z% v. v- U9 @* @
    嘿嘿,NMR(我们叫IMR,因为nuclear听着使人紧张)、NIR、rheometer、mass spec、GC,我都用。工业上不光对robustness有要求,要犯愁drift。GC的门老是飘来飘去,峰和峰分离也不干净,分析出来也就“蒙擦擦”了。NIR你说的一点没错,需要平行建模,我们叫calibration。这东西的好处是采样快,但分析起来也是“一坨”“一坨”的,isomer分离不出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1:39:25 | 只看该作者
    dasa 发表于 2013-8-14 21:24 , _: ]2 A5 h4 k, l  E) w/ p
    唉!7 c9 B5 a+ \1 M/ ~& M/ F6 w, ^2 ?5 \3 f; s
    看了萨苏的帖子发觉自己的文笔差而闷;
    ; b+ A) }6 n; x1 r读了晨枫的帖子体会自己的知识窄而浅。 ...

    $ Q0 A# i8 i* Q/ [咳,你过奖了。

    点评

    心里话,心里话  发表于 2013-8-15 16:07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0:49 , Processed in 0.0538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