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老派新闻的逆袭6 P" F8 T, Q2 M" R: o% a
5 b: @3 d; k- U/ e* M6 R1 s, n
有一些人们普遍接受的真理的确是真的。其中之一就是英国现当代新闻业在1896年诺斯克里夫勋爵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兹创办《每日邮报》之后得到了重生。实际情况还要稍微复杂一点——他的一部分想法来自芝加哥与纽约的更为活泼的报纸,此外他还从一个今天声名不显的人物那里学到了很多。此人名叫阿尔弗雷德.纽恩斯,他主办了一份《闲言碎语报》,内容都是些豆腐块新闻与趣味小常识,这些内容往往是对前方记者报道的回应,很像是一个世纪以后《卫报》的“知识问答”栏目。但是真正重整新闻业的还是这位年轻、无畏、积极且八面玲珑的哈姆斯沃兹。在英国新闻业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单独动作像《每日邮报》问世那样成功且富有影响力。
w6 s. w7 `" A$ Z
- r8 v8 o9 n4 V$ x$ V7 c哈姆斯沃兹的原则很简单。新闻应当有趣且简短,还要永远从人的角度来叙述。他在一系列小心准备的发行前试刊当中尝试了这种新式新闻写作方式,几个月之后这种新闻手法就会带来一个能令他迅速发财的故事。1896年2月17日的主打新闻(话虽这么说,可还是得刊登在报纸内页,因为当时所有体面的报纸都要将整个首页用来打广告)大标题是《夺命大火》,内容是索霍区福瑞斯街火灾导致八人死亡的消息。人们常说新闻写作容易“耸人听闻”,以下这段文字就是个好例子。
% t t8 p. h' \2 c+ d
( j, t9 \1 ~% m0 O2 E“这个人类苦痛与毁灭的故事中最令人心悸的一幕是一位二十九岁、名叫摩尔的制靴匠人全身着火地出现在二楼前窗呼救的景象。房间里浓烟弥漫,逃生已经不可能了。在刺目的火光映照下,围观者们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个可怜人脸上绝望的表情。一刻之前他还站在窗前,转瞬间他就从二楼摔到了大街上。他算错了距离,房屋前面带尖的铁栅栏刺穿了他的身体,令围观者无不胃中翻滚难忍。此时他口中依旧喃喃有词。我试着去救他,但是没有成功。”, v! E4 l" T( H& h& E* R: |
8 ?% m6 H& y }, M5 `* y3 G, x+ t
摩尔和他的妻儿都死了。记者随后赶到停尸房检视烧焦的被害人遗体。这是一个令人汗毛倒竖的故事。当天的《泰晤士报》也报道了这场火灾。“一场灾难性的大火发生在昨天凌晨三点教堂街七号索霍地区,导致八人死亡,另有一人重伤。火灾发生在一座老旧建筑,共有十四个房间以及若干户租住家庭……”看出区别来了吧。
7 l- G, s0 L. F. x! N5 H
- Z4 W$ N7 Q9 [. B另外一个很好说明了《每日邮报》风格的例子来自同年9月13日,新闻标题是《疯子杀人》在埃塞克斯,一位名叫塞缪尔.科林斯的农夫砍掉了自己雇佣的帮工的脑袋。报道暗示谋杀起因是醋海生波,“科林斯先用枪向科克瑞尔射击,然后又用枪托击打。接下来他用刀将科克瑞尔的头部与躯体相分离并盛在一个大碗里面……被害人的头部切割得很干净,一部分胡子也被切了下来,就好像被锋利的剃刀割过一样。”接下来上场的是侦办此案的库克警长。7 S& |+ \# A4 D1 {
+ E+ p0 |- P3 n) t/ c* c( r“警官见到满身满手都是血的科林斯镇静地走出农场大门,一手托着一个盛!有!人!头!的!大!碗【《每日邮报》原文在此使用了大写字母】,另一只手里提着一支双筒猎枪与几只死鸡。库克问他在干嘛,科林斯回答道自己刚刚宰了一只羊……并且将盛着可怕内容物的大碗交给了警官。库克叫道:‘你杀人啦!’科林斯则心不在焉地回答道‘是吗?真对不起。让我来亲亲你吧。’接着他就说到做到,俯身试图拥抱警官……”
- O( Y; g) M8 [5 I# {' q( ?' E3 o# `2 M. P9 f! T, r( y, Y
( x0 Y5 D, O4 j1 A)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