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 t) m) r7 g4 o( @
! M, H3 V: O* j) |在很多欧美史家的笔下,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政治成就。透过冠冕堂皇的言辞来审视这场运动的血腥残暴,很容易得出相反的结论: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肆虐二十世纪的法西斯极权暴政的滥觞。+ t* u% Z4 f9 K2 Q! H0 ?) x1 z
8 l, o% j+ m4 ~( \* G0 }& b- ^% a
历史的发展往往让人不可思议。大革命前夕法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所有的人都在勾画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基于自由和公正的崭新时代。旅居巴黎的瑞士女作家德斯塔尔夫人(Germaine de Stael)写道:“整个国家都在渴求无穷无尽的希望和无拘无束的快乐,如同沉溺于幻想中的莽撞少年。”
/ K4 }, ^9 w" a" w# j* Z
& _1 A- j+ h$ \2 N0 [3 u Z法国当往何处去?社会精英们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财政大臣雅各·奈克尔(Jacques Necker)为首的务实政治家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坚信这是唯一的强国之道。启蒙思想家们却不以为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行动纲领,是罗伯斯比尔每天必读的思想指南。该书开门见山地宣称“人们生来自由,却到处身负枷锁”, 进而探讨一个社会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确保每个成员的自由意志和公平对待。卢梭认为,人民应该通过契约而组织社会,选择政治体制和法律;人民既是统治者也是被统治者 - 他们集体制定宪法并任免官员,然后将个人意志屈从于“普遍意志”。对于社会变革的成功,卢梭寄希望于个人的觉悟和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此他撰写了两部小说,专门探讨如何教育孩子,使之不受腐朽观念的污染。# x# G1 H3 ]6 o+ j0 N
+ I& ]$ `1 a8 b$ o! s卢梭的理论和他的性格一样,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卢梭曾经对好友博斯维尔坦白,自己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对于现实完全不能忍受,因为“人性让我恶心。” 法国大革命的现实证明了卢梭的看法,当法律制度、道德传统和宗教信仰彻底沦丧以后,欧洲最文明的国度展示了人类最野蛮的本性。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评价击中要害:卢梭为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用理性和自然法中吸取的简单而基本的法则,来取代当代社会复杂的传统习惯”; 他们的学说“无限脱离实际”,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文学化政治思想”。" s' o" ?0 u4 f6 h q
2 H3 N9 X2 K: f' o& [, h# f7 a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家的乌托邦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大力拥戴。这是波旁王朝百余年中央集权统治的恶果,无论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长期被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常识,不了解社会现状,不懂得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则。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深受弊政之苦而哭告无门,很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倘若不能默默忍受,便起来推翻这个万恶的制度。9 I; `. C/ P1 `# Q. A
- }6 q$ q6 c+ A) O) X) t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是1787年开始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为了打击宿敌而介入美国独立战争,虽然重新树立了欧洲强权的威望,但代价惊人 - 法国的战争开销高达十亿锂(约合五千万英镑)。战后路易十六和他的朝臣雄心万丈,企图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1784年,路易十六批准了一项史无前例的造舰计划,添置74门炮以上战列舰二十艘,并在谢尔堡修建一个人工码头作为入侵英国的出发点。这项扩军计划最终导致波旁王朝的破产。1786年,法国政府外债猛增至四十亿锂(约合两亿英镑)。) h7 F: y- B. r) @3 I4 m8 z
* S# h1 h8 V% B: y相比之下,英国政府外债高达两亿五千万英镑,但英国国债管理完善,无时无刻不受议会的监督审查,财政部设立专项基金以偿还债务,这一套高效透明的制度赢得了金融市场的信赖。法国财政管理则是另一个极端,不但管理混乱,而且全是黑箱操作,连国王都不清楚到底欠了多少债。1787年,新上任的财政大臣卡隆(Charles-Alexandre de Calonne)发现政府本年度开销超出财政收入一亿一千万锂(相当于480万英镑),路易十六和他的朝臣大惊失色,谁也没有心理准备。正因为金融市场对法国财政缺乏信心,法国国债利息比英国国债高了将近一倍。倘若不能大幅度增加税收来源,法国国债利滚利,只会越来越多。
- t/ I7 R3 a- W, S( {1 z/ ]
U$ S4 E, ]! C+ |$ M3 z( N: L卡隆的对策是改革税制,拥有土地的人无论贵贱都必须缴税。新税法的矛头直指享受免税待遇的法国贵族,自然遭遇强烈反弹。路易十六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将卡隆解职。继任财政大臣萧规曹随,继续尝试改革税制,被贵族控制的巴黎议会一一否决。1788年5月,路易十六的朝臣着手削减议会的权力,为税制改革扫除障碍。各地贵族立刻反戈一击,装扮成为民请命的自由斗士,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王权压迫。3 g. P+ f `% ~- P
4 ] s6 o7 z7 V5 ?3 E' o# Z p9 G9 A法国正值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连年的粮食歉收和沉重的税赋使法国各地民不聊生。据统计1788年巴黎城内五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慈善施舍过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有用心的贵族们振臂一呼,各地百姓立刻群起响应,大规模民变顿时席卷法国。路易十六迫于压力同意召开等级大会。1789年6月,六百余名第三等级代表拒绝与教会和贵族合作,组建国民议会,正式启动宪政改革。国民议会实属非法结社,遭到路易十六的取缔。576名代表于是在皇家网球场集会,共同发誓绝不解散,一直奋斗到宪政成功。然而这些商人和律师手里只有笔杆子,没有枪杆子,面对从四面八方向首都汇集的军队束手无策,只能依靠群众的革命热情。饥肠辘辘的巴黎百姓一旦走上街头,立刻变成穷凶极恶的暴民,到处打砸抢,洗劫粮店,袭击税务官员。
! k* V$ Z- P% ^5 m4 Z; k" r ~# a% f; K0 _
1789年7月,千余巴黎暴民在一些法军士兵的支持下攻陷巴士底狱,杀死缴械投降的卫戍司令,割下他的人头挑在矛尖上游街示众,然后冲入市政厅,杀死了市长,革命政府“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路易十六再次妥协退让,命令集结巴黎准备镇压暴乱的正规军返回各地军营,自己亲自前往巴黎安抚民心,并接受了一枚巴黎公社的红蓝色帽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七八月间法国各地的老百姓陆续揭竿而起,打土豪分田地,并组织民兵保卫胜利果实。贵族们引火烧身,纷纷流亡国外。一批忠于王室的皇亲国戚以路易十六的弟弟阿特瓦伯爵为领袖,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
1 {6 ]* i% G* n; n. B9 t/ I1 ?: [& ]2 g1 F/ ?0 o
9 h" r& [7 C% n* u& m/ e; |
网球场宣言
- F" \# e Q; T- Z, m/ r
0 e( A8 d9 K& `+ y
4 C" R. x1 r8 i2 v7 y4 I; K @- Q攻陷巴士底狱! `! Y" R9 u* j. [" J
7 S# Y) s8 m; W& }' T/ o短短三个月以后,巴黎再次爆发大规模民变。大约七千巴黎劳动妇女游行示威抗议物价飞涨,进而冲击凡尔赛宫,杀死数名卫兵,到处搜寻王后玛丽·安托万奈特。美国独立战争的英雄拉法耶特刚刚被议会委任为国民卫队司令,闻讯连忙领兵前来拱卫,王室成员才脱逃毒手。事后路易十六和家人迁往巴黎,被软禁在杜伊勒里宫。即使如此,路易十六依然试图顺应民心,默许了议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中包括废除封建制度、没收教会财产等等。他还多次写信给阿特瓦伯爵,请他停止策划反革命政变。
; J+ y/ v& |0 R- N% ~1 s! x3 S% o
/ r5 j N9 J2 N/ m$ W' n% y路易十六绝非历史教科书里描绘的荒淫无度,而是一位开明君主。他尊重和服从社会舆论,主持公共工程,鼓励经济发展,并尝试改革政治体制,减轻底层民众的负担。路易十六在位期间法国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后来成为大革命的主导力量。然而路易十六不是威廉三世。他从小便被灌输“君权神授”、“朕即国家”的思想,自诩法国人的慈父领袖。他可以做开明君主,却做不了立宪君主,尤其不愿充当国民议会的橡皮图章。巴黎公社对王室成员的劣待,也让路易十六心怀不满。王室自从入住杜伊勒里宫以后便失去了人身自由,王后玛丽的卧室有国民卫队士兵日夜站岗,连晚上睡觉也要被监视。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忍无可忍,带着家人逃离杜伊勒里宫,投奔忠于王室的法军将领布耶,然而在半路上被革命群众截获,押解回巴黎。: k3 j5 Q. X1 j5 F, n9 H" g/ U
& D' f @. D. q- f( V
1791年9月,路易十六正式接受了国民议会通过的新宪法,法国进入宪政时代。国民议会功成身退,自动解散。1791年大选产生了立法议会,拥护国王的右派仅仅获得165席;推动革命的左派大获全胜,获得330席;其余350席由无党派人士占据,他们没有固定立场,往往跟着左派投票。议会通过一系列革命法案,勒令流亡贵族投案自首,强制教士向国家宣誓效忠等等。路易十六坚持自己的道义原则,连续行使否决权,议会则弹劾国王任命的大臣还以颜色,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对立。代表立宪派的杜莫里兹(Charles Francois Dumouriez)和拉法耶特试图劝说国王同议会妥协,然而路易十六固执己见,宁折不弯。
' n5 z: l* ^) M
1 M: E" D$ z7 L# B5 b新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外有虎视眈眈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强权,有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的流亡贵族;国内经济萧条物价飞涨,饥肠辘辘的百姓到处揭竿而起,巴黎公社和激进的政治派别随时准备抢班夺权。新政府为了转移矛盾,确立威信,不得不诉诸一场对外战争。1792年4月,立法议会向奥地利和普鲁士宣战,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路易十六期望借助外国势力扼杀革命,恢复君主的权威。他私下里写信给流亡维也纳的宠臣:“法军目前无论装备还是士气,都不足以抵挡一次稍具规模的攻势。”/ b0 X9 G9 @9 H7 y
( ^* A& U; o4 c! W4 C7 J2 K
正如路易十六所言,法军一盘散沙,无心作战。自由和平等的革命口号颠覆了军纪和等级,贵族出身的军官大部分逃亡,留下来的根本指挥不动自己的士兵。法国将领迪隆(Theobald Dillon)的部队在图尔奈和奥军一触即溃,迪隆被哗变的士兵杀害。前线败退的消息传来,巴黎群情激愤,怀疑王室里通外国,出卖法军。以丹敦、罗伯斯庇尔、马拉为首的雅各宾派激进份子大声疾呼煽动民意。 立法议会被迫颁布政令,抓捕保王党份子,设立革命法庭审判叛徒。几天之内便有千余教士和贵族被投入监狱。德斯塔尔夫人记述了逃亡途中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群老妇人仿佛是从地狱里冒出来,扑向我的马车,狂呼大喊把我抓起来,他们扭住我的马车夫,命令他们把车驾到我家附近的公民自治会去。”
4 M3 S$ d' a) W2 p# z) i- R) I4 d' C' z" S# a- d
1792年6月20日,数千暴民在雅各宾派的挑动下冲击杜伊勒里宫。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士兵里应外合,打开大门,暴民一拥而入。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在几名卫兵的护卫下,忍受着辱骂和恐吓,和暴民对峙三个多小时,直至人群慢慢散去。此时依然默默无闻的炮兵中尉拿破仑,这天晚上正巧在王宫对面的饭馆里宴请好友,有幸目睹了整个过程。当拿破仑看到暴民涌入王宫包围路易十六,惊呼道:“他们为什么把暴民都放进去?只须用大炮轰倒四五百人,其余的肯定落荒而逃。” ( \/ ~7 P9 d5 [* H, y4 J. Z
% O' X; U% q. h, ] d, w+ U
- |& S9 f: J7 `$ S) I% O/ i
王后玛丽揽着孩子与暴民对峙: W% G. R5 I7 q! X" 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