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w" T1 E6 P9 H& D9 q T4 Y3. 殖民者华盛顿
7 `( W: x- k. a4 i1 ]
" U6 |6 `8 U2 k
* V M( D# [( {# a' M十八世纪中叶,俄亥俄河谷居住着特拉华(Delaware)、明戈(Mingo)、肖尼(Shawnee)等印第安部落,原木镇(Logstown)是该地区最大的印第安聚居区。易洛魁联盟名义上对俄亥俄谷地各部落拥有宗主权,实际上极少干预地方事务。俄亥俄河谷是传统皮毛产地,宾夕法尼亚最大的皮毛商克朗(George Croghan)从1743年开始就在这一带活动。为了争夺货源,克朗结交当地印第安部落,怂恿他们袭击法国商人,挑起事端。新法兰西当局争锋相对,1749年派遣一支远征军进入俄亥俄谷地宣示主权。1753年,法国人开始在该地区修建堡垒,并派驻守军。
$ ]! g: `/ f2 d9 o9 _, X ( L% G Q. {) _# C& g
俄亥俄公司刚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了50万英亩土地,正准备大规模移民,法国人的举动显然构成巨大威胁。弗吉尼亚副总督丁韦迪生怕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连忙请示英国政府。伦敦发回的指示是派遣使者跟法国人交涉,要求对方撤出俄亥俄谷地。丁韦迪挑选的使者正是乔治·华盛顿。这个选择令人诧异。华盛顿此前值得一提的经历不过是替费尔法克斯家族测量土地,因此跑遍了弗吉尼亚西陲边疆。华盛顿年轻气盛,没有半点外交谈判的经验,显然不是这项使命的最佳人选。丁韦迪大概已经预料到法国人绝不会让步,华盛顿此行不过是个官样文章。
* | i: l- |4 T9 ~4 k9 R
: E) K" I8 g4 P5 ?2 ~
$ b* r2 W7 a4 |- l" Q& \, P5 f9 a+ M楞头青华盛顿1 |1 b: N8 |3 t& S
# x3 ^0 [" y( s2 g- g( ^1753年10月底,华盛顿从弗吉尼亚首府威廉斯堡启程,一个月之后抵达原木镇,在此逗留一个星期,与各印第安部落酋长会谈。明戈部落酋长塔纳格里森(Tanaghrisson)多次询问华盛顿此行的目的,都被华盛顿含糊其辞搪塞过去。倘若塔纳格里森看到华盛顿携带的书信,定会大吃一惊。这封信开门见山地宣称:“众所周知,弗吉尼亚殖民地以西、俄亥俄河以北的土地,乃是大不列颠王国的财产。”
- k3 P- |; Y! i# b* \0 d
* f6 u9 G. I- ?0 M& P( x1 I) n未来的美国国父对待印第安盟友的态度如此两面三刀,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几年以后华盛顿开诚布公地表明了自己对印第安人的看法:“他们根本没有人性,只是徒有人形。”这样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不会对俄亥俄印第安人的福祉有丝毫挂念。或许是因为青涩年华的华盛顿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看法,和他会见的印第安人大多心生恶感,肖尼、特拉华等部落酋长相继拂袖而去,最后只有塔纳格里森自告奋勇,带领三名勇士亲自护送华盛顿前往法国据点勒博夫堡(Fort LeBoeuf)。5 K! Q7 [+ X3 t$ t9 Y7 [
5 h" ?6 |8 k) f4 Y7 e6 U4 h
1753年12月11日,华盛顿一行人抵达勒博夫堡,得到法国指挥官勒加杜尔(Jacques Legarduer)的礼遇。勒加杜尔年过半百,在加拿大边陲地区服役三十年,华盛顿在他面前无异于楞头青,言行举止都让他觉得好笑。对于丁韦迪的外交照会,勒加杜尔非常有礼貌地予以拒绝。华盛顿仔细观察法国人的军事部署,并作详细记录。老谋深算的勒加杜尔盛情邀请塔纳格里森逗留数日,以法国白兰地款待,期望说服他改换门庭。所幸塔纳格里森跟法国人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勒加杜尔的图谋没有成功。
N" f2 |- K3 o p- l6 R0 U ! x! l9 y) h4 @. n) h& N
一个月之后,华盛顿返回威廉斯堡向丁韦迪述职,递交一份六千字的报告。丁韦迪很快意识到,单凭弗吉尼亚一省之力根本对付不了新法兰西的扩张。1754年1月29日,丁韦迪同时向马萨诸塞、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等七省总督发出呼吁,请求他们派遣援军,帮助弗吉尼亚抵抗法国势力的入侵。这将是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有史以来第一次联合军事行动。为了争取英国政府的支持,丁韦迪将华盛顿的报告全文发表在《伦敦杂志》,年轻的华盛顿一下子成为名噪一时的公众人物。6 m5 r3 i0 \5 S5 c
1 W5 O' S) O$ [2月14日,丁韦迪在弗吉尼亚议会发表演讲,敦促议员批准两万英镑的紧急拨款,以招募民兵,抵御外敌。弗吉尼亚议会最终同意拨款一万英镑,组建一个四百人的省民兵团派驻俄亥俄谷地。丁韦迪大失所望,因为一万英镑只够支付民兵团七个月的军饷。其他各省反应冷淡。教友派控制的宾夕法尼亚议会以铢锂必较著称,自从殖民地创建以来还没有批准过一个子儿的军费。这次眼看着战火要烧到自己家门口,议员们强忍割肉之痛,同意拨款一万英镑,但无法决定这笔钱从何而来,议案最终胎死腹中。丁韦迪望眼欲穿,结果到三月底只有北卡罗莱纳送来一万两千英镑。
4 \# M0 X( p" Y% L e$ z) t
* Q4 U( R: ?4 @与此同时,丁韦迪的招兵工作举步维艰。弗吉尼亚的民兵数量接近两万人,但由各县控制。丁韦迪本打算征调地方民兵,但四处碰壁,因为各县拒绝派遣自己的民兵出境作战。丁韦迪寄希望于招募志愿者,然而布告张贴一周以后,应征者寥寥。2月14日,丁韦迪宣布从俄亥俄公司调拨20万英亩土地用于安置志愿兵,来者依然屈指可数。到3月8日,拥有17万青壮年男子的弗吉尼亚,只有23人响应号召,报名参加省民兵团。
- {7 W' c3 B9 ~5 X) q
- N N" q; l& J1 @4 @2 F6 G8 ^* t3月15日,华盛顿接到丁韦迪的中校委任状,出任省民兵团的副团长。华盛顿对自己的部队相当不满意,他发现绝大多数志愿兵是“浑噩散漫的无产者,很多人没有鞋袜,没有衬衣,甚至连外套都没有。”4月18日,华盛顿率领159个民兵和11个军官启程出征俄亥俄谷地。丁韦迪痛切感到兵力不足,派人携带重礼前往印第安各部落,邀请他们带领援军齐聚温切斯特。丁韦迪在温切斯特等了十六天,结果连一个印第安人的影子也没见到。
* F- d4 K, J3 F f% H
% `' i1 Y% h" `4月17日,法国人先下手为强,出动六百余人占据了俄亥俄公司修建的乔治亲王堡,驱逐守军四十余人。法国人随即拆毁简陋的乔治亲王堡,修建一座六角形欧式要塞,取名“杜吉斯尼堡”(Fort Duquesne)。五月下旬,华盛顿的小部队前进至“大草地”(Great Meadows),此地位于杜吉斯尼堡东南80公里。华盛顿听说法国兵力多达八百之众,决定在此安营扎寨,静观其变。民兵团长弗雷上校(Joshua Fry)带领百余民兵赶来增援,不幸在途中坠马身亡。丁韦迪命令华盛顿代理团长之职。事实证明年轻的华盛顿根本无力挑起这副重担。
. _' d4 j, P3 W/ a8 n
4 ?2 G+ E& v) g: K9 ?5 |; y5月27日,华盛顿接到塔纳格里森送来的情报,一队法国兵在八公里之外宿营。华盛顿立刻带来百余民兵赶去和塔纳格里森会合,两人决定发动突袭。次日清晨,华盛顿带人包围了正在酣睡的三十余名法国兵。一个法国兵发现敌情,开枪示警,华盛顿立刻下令开火,战斗持续十五分钟,这队法国兵9人丧生,21人被俘,两人逃回去报信。法国兵领队朱蒙维尔少尉声称自己是外交使节,正和华盛顿交涉的时候,塔纳格里森走上前来,手起斧落砍死了朱蒙维尔,然后动手割他的头皮。据说塔纳格里森的父亲死在法国人手里,此举是名正言顺的报仇,华盛顿没有阻拦。& t- h; x2 B( I2 v0 D) v6 p# f
$ i4 T- F& b' q" \
事后华盛顿在朱蒙维尔身上搜出一封信,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误。他明白法国人必然兴师问罪,于是领人撤回大草地,动手修建一座堡垒,取名“必需堡”(Fort Necessity),准备和法国人火并。与此同时,杜吉斯尼堡的法国守军闻讯自然怒火万丈,朱蒙维尔的同父异母兄弟维亚尔(Louis Coulon de Villiers)立刻领兵七百,杀奔而来。
; n* D* S. B4 D% ]# {% Y+ W& T' g' d* n6 n$ S
5 d! q- N, A. l$ V/ G% ^华盛顿看到朱蒙维尔携带的公函,非常沮丧
& [% ]& |5 W. h# I! r0 j0 p3 A1 a# ^2 |
. l$ N8 n6 W9 d( x1 C/ J此后几个星期,弗吉尼亚的援兵陆续赶来,使得华盛顿麾下的总兵力达到四百余人。然而华盛顿统御能力的欠缺使得这支队伍一盘散沙。来自南卡罗莱纳的一百人是正规军,连长麦凯上尉不愿听命于华盛顿这个民兵中校,两人各自为政。塔纳格里森的印第安武士居然带着老婆孩子,一百多口人白吃白拿,让华盛顿大伤脑筋。最终连铁杆盟友塔纳格里森也受不了华盛顿的颐指气使,带人一走了之。他事后这样抱怨:“华盛顿这个人本质不错,但太缺乏经验。他从来不听印第安人的建议,经常扎营一个月而不修筑任何防御工事。如果他听我的劝,按照我的建议修建堡垒,一定能击退法国人。那场战斗中法国人是懦夫,英国人是笨蛋。战斗之前我带着族人离开,其他印第安盟友也纷纷不辞而别,因为华盛顿中校根本不听我们的建议,却总是逼迫我们服从他的指挥。”; [$ n3 S4 E; M. b, C, r4 r
1 Y* h# a) Z. ] }0 _* s7月3日爆发的“必需堡之战”毫无悬念。华盛顿的部队遭到七百法军和印第安人的围攻,伤亡五十余人。时至下午,大雨倾盆,华盛顿的部队火药尽湿,无力再战。法军指挥官维亚尔派人劝降,华盛顿和部下商议以后,决定投降。维亚尔开出的停战和约洋洋洒洒两大页纸,不通法文的华盛顿只能依靠部下的传译。也许是因为部下水平有限,错译了和约的关键部分。华盛顿认为条件合理,便签署了和约,并不知道和约指责自己“谋杀了朱蒙维尔少尉。” 这份和约立刻被法国拿去到处宣传,作为英国蓄意挑起战争的证据。此事也成为华盛顿履历上最大的污点,多年之后华盛顿还不得不为自己辩解。
% s; z8 ]: |; c
( u2 z. R& q8 z, J/ p0 O0 @' B+ u败军之将华盛顿灰头土脸回到威廉斯堡,受到丁韦迪异常温和的批评。不久以后丁韦迪改组弗吉尼亚省民兵团,化整为零,不设团级指挥官。华盛顿不愿屈就去当连长,愤然辞职。不过华盛顿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欠缺军事常识。次年春天,北美英军总司令布拉多克少将(Edward Braddock)率领两千正规军和数百弗吉尼亚民兵远征杜吉斯尼堡,丁韦迪安排华盛顿去给布拉多克当副官。华盛顿求知若渴,仔细观察正规军的战术操练、组织和运作,甚至抄写布拉多克签发的军令以模仿其风格。
% ~2 S9 J& P$ _& X/ _2 Q: W% g% y! n. ?& @% W8 `, i; V
/ ^4 {& l: d9 x3 ~
布拉多克中伏身亡 S s1 J* o$ w! l/ L5 r1 F
" U; I; T. n/ U% R! w8 @* w7 h然而布拉多克远征军在行军途中遭遇法军和印第安人的伏击,英国正规部队无法适应印第安人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很快溃不成军,混战中布拉多克不幸中弹身亡。关键时刻华盛顿挺身而出,组织英军有序撤退。枪林弹雨里的华盛顿表现相当冷静,挺直腰板发号施令,战斗中坐骑两次被击毙,外套被子弹洞穿四处,身体却毫发无爽。虽然布拉多克的远征成为本次战争最大的败笔之一,华盛顿却一战成名。丁韦迪很快晋升华盛顿为上校,指挥一个民兵团。# T2 _ S# u- I5 F5 M
# m1 ]8 j- O5 e' s, D, c) l; N) \
布拉多克远征军的失败使得俄亥俄谷地的大多数印第安部落倒向法国。1755年夏天开始,络绎不绝的印第安战斗队从杜吉斯尼堡出发,前去袭击英国殖民据点,几周以后身上挂满头皮回来找法国人领赏。法国殖民当局估计,半年间有至少三千英国殖民者被杀被掳。定居蓝山山脉和阿勒格尼山脉的数千殖民者被迫逃离家园。华盛顿的民兵团千余人守卫几十公里长的边疆,不得不分兵据守十六个据点,根本无法阻止印第安人的渗透。华盛顿在日记里写道:“每天都能听到传闻描述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这个地区局势的凶险难以形容,无数印第安人和法国人纵横其间,没有一条道路是安全的。” ) G. d9 M% I& Z# t0 c6 x! k
! Y% b3 B X( X- W/ \/ Y
( y- v9 U) S$ X5 G5 @, E/ e! W2 Z
印第安战斗队袭击英国殖民点以后,掳获妇女儿童满载而归
( k% c! M4 {: S9 R$ R4 t
! S) t! r7 n D' R9 ?
: b! K7 ~1 Y$ H6 h+ L富兰克林的漫画“团结还是毁灭”, D/ c( n) y3 m
6 b7 k# ~2 @$ ]* Z( |1757年,国务大臣皮特决心扭转北美战场的颓势,策划三路出击的大反攻,其中福布斯准将(John Forbes)指挥南路攻势,目标直指杜吉斯尼堡。福布斯是个管理人才,军事能力平平,他打算集结压倒优势的兵力,依靠数量和后勤赢得一场胜利。由于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处战区无暇他顾,福布斯只能依靠中南部的六省提供人力财力。经过两年的战火和杀戮,宾夕法尼亚议会终于明白了事理,拨款十万英镑支持福布斯的攻势。然而马里兰、南卡罗莱纳、佐治亚依然拒绝援手 - 马里兰甚至撂下话来,除非本土遭到入侵,绝不派遣一兵一卒。北卡罗来纳议会经过几个月的辩论,才勉强同意派遣三百民兵应付差事。这场战争中北美殖民地表现出的自私自利和一盘散沙,促使富兰克林创作了著名的“团结还是毁灭”的漫画。: H2 p3 F# X1 P$ X$ ?8 A$ S+ m, S* z
! Y) H/ B4 _/ _9 U% u2 u- _1758年10月,福布斯远征军启程时,总兵力达到七千人,其中包括英国正规军2,000人,宾夕法尼亚民兵2,700人,弗吉尼亚民兵2,000人(其中包括华盛顿的民兵团),北卡罗莱纳民兵300人。杜吉斯尼堡的法国守军加上印第安盟友只有区区一千之众,后勤时断时续,抵抗毫无希望。福布斯远征军逼近杜吉斯尼堡时,法国守军炸毁堡垒,趁夜撤离。英军顺利完成战役目标,在原址筑城一座,便是今天的匹兹堡。此次远征华盛顿值得一提的事迹,是阻止了两支英军在黑夜中不分敌我的自相残杀。犹如电影《与狼共舞》中的主人公,华盛顿纵马驰过两支英军阵前,挥舞帽子大声呼喝停火,再次奇迹般地躲过密集的弹雨而毫发无爽。这场远征以后华盛顿的军事生涯告一段落,他回到弗吉尼亚以后不久便递交了辞呈。
9 }- ~# E* N- I9 g) D9 @- f) o
# q) d( L* N+ ^3 d8 W. v2 l这个时期的华盛顿与日后德高望重的美国总统形象大相径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者,人生最高理想是迅速发财致富。华盛顿舍身赴险,踏足俄亥俄河谷这块是非之地,其后又冒着枪林弹雨,率领民兵血战法国人及其印第安盟友,绝不是为了效忠英王,而是为了攫取西部大片土地。1759年华盛顿娶了富孀玛莎·卡斯蒂斯(Martha Custis),成为弗吉尼亚首屈一指的富豪,对西部土地依然痴心不改。1769年,弗吉尼亚总督终于着手兑现丁韦迪当年的承诺,划定了20万英亩土地安置退伍老兵。华盛顿为了获得最大份额不惜欺诈昔日出生入死的战友,伙同副官莫瑟(Geroge Mercer)采取种种非法手段,包括篡改丁韦迪声明的原始文本,最终攫取了23,200英亩,而莫瑟分得13,532英亩,两人的份额超过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 {4 |9 o+ E1 q& u
$ K) o9 e. _( p4 R3 R
; W: p% e+ W# x( H
华盛顿的弗农山庄8 v1 q+ Z4 w, v* D% ?# J
- w( `8 m& p6 F$ ~) Q. g
独立战争之前的华盛顿享受贵族的生活方式,最热衷的爱好是猎狐,另外还喜欢歌剧、赛马、斗鸡、打牌和桌球。他经常在弗农山的豪宅一次宴请两千嘉宾,都是弗吉尼亚的上流社会。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华盛顿有如下忠告:“要待之以礼,但保持适当距离,倘若他们跟你越来越熟悉,你的权威就越降越低。”% K" {- [# H/ s- g% Z6 M6 b e; O; D
# y5 G+ a; t- U; @ ~- ~* n: z' i ! y1 x ~2 F/ p8 R9 _# s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