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进口依赖度与芯片和石油并列前三,进口依赖度达到90%,比芯片和石油还高。这成为人们的新焦虑点。( _& q% |( N! C0 F
# c) n6 f$ s, a3 N% x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高端科学仪器是前沿科研的必要条件。中国进口的高端科学仪器有很多来自美国,或者采用关键美国技术。在中国科研向高端全面挺进,而美国对中国的封锁越来越无底线的现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遭到禁运是很现实的危险,对中国前沿科研的影响不言而喻。 [# t: ~3 L$ Z& ?
7 T V* I, [+ q但这其实反应了中国科研的现实:追赶为主,突破还是特例,但追赶已经非常接近最前沿了。
: K. S* \( V) }% P; J8 j+ z
- P. V7 A: |1 a$ j3 }8 \* n; Z2 h' G最前沿的突破性科研需要科学家自己发明新仪器,包括对现有仪器改装,或者采用新的方法。这些都是从厂家买不来的,厂家自己也没有。厂家能提供的最高端的仪器也永远只能从最前沿后退一步,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成熟度,可以作为商业产品提供市场。
) z4 ^# N1 A8 Z8 u- p! o
1 B% d8 k$ d/ g B& e" P中国在中低端科学仪器方面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在品种、质量上也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不仅因为门槛较低,也因为使用数量较大。只要有足够市场,入门门槛足够低,中国制造都能白菜化。
$ R f1 b Y; T4 u4 i" F6 ?: i1 H
在高端仪器方面,情况就比较尴尬。市场较小,碎片化严重,更加要命的是,“蓝筹股”心态严重。这好比医用核磁共振,如果用进口设备照出来有误诊,人们的反应常常是“这东西总是有一定的误诊的”,但要是国产设备做出同样的诊断,就不一定那么宽容了。这未必是崇洋媚外,而是对已经打出牌子的厂家的信任。这种信任来之不易,是先发者优势。& X" x* @% R; u9 l: e$ [: I
# O3 t* p% i% F/ o1 c先发者其实也有成长中的阵痛的。但在心理上,那是行业的成长期,有阵痛难免。到先发者已经过了成长期,不再阵痛了,后来者要过自己的成长期的时候。但这是产品的成长期,就行业而言,已经时候成熟期了,用户对阵痛的忍受度就较低:能不阵痛,谁喜欢阵痛啊,耽搁不起,不就是加几个钱吗?
% J& f# b+ j- _0 T( S- M1 j# X; Z3 x ~4 [$ r3 D- ~1 U Q* h
高端科学仪器不同于一般产品,与科学前沿的联系很紧密。没有大量的手工实践,自动化就无从谈起;没有大量的反复实践,质量和可靠性就无从谈起;没有大量的应用实践,应用拓展就无从谈起。) J( u( f% J8 }
1 r7 r" e4 i9 f+ p8 T有说法用进口仪器的好处之一是“有地方问问题”,在实验中卡壳了,可以到国内外相关论坛上问问题,常会有热心人分享经验之谈,这正是中国在实践上落后西方的最好写照。
4 T& N8 W# n3 Y* C/ e: q
3 i% ^( n3 j4 ?0 A% B落后不丢人,但先进是学不来的,是干出来的。中国科学家们正在学中干、干中学,他们积累起的足够深厚和广泛的知识和经验,才是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从这里,打破依赖进口的困局从两个方向入手。& i9 m9 K# K }5 i) q- \
+ @+ ]: U" _/ E! O首先,中国科研正在向最前沿全线挺进,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会发明自己的新仪器,建立自己的新方法,中国的科学仪器厂家必须把持住机会,积极与学术界合作,放眼长远。这是拉平起跑线的最好机会。在此期间,只要各方真诚合作,同舟共济,成长与阵痛都是可以接受的。
+ p+ O* ]0 f1 V+ Z$ U2 A
% \4 y) O% P. O; P其次,中国的中端科学仪器也会稳步向高端渗透,这已经在大量中国制造百试不爽了。日拱一卒,愚公移山,慢一点,但是扎实。
% p0 G% U6 N6 C# P6 j
( U7 Q! ]: r/ m8 K# ^比较焦虑的是万一美国全面禁运,怎么办?1 n' q: X( K# r
5 f0 V$ r4 p, g C2 x
这和先进芯片制造一样,反而打破了依赖进口高端科学仪器的“蓝筹股”心理了。成长期也好,阵痛也好,该承受的,都会承受,反而是对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促进。0 t/ m" ^; I' h. W8 }7 M6 X" o
" @( P# O0 i" Q+ L
在帝修反封锁的年代,中国曾今有相对完整的科学仪器研制行业,但那是低水平的完整,一开放就被冲的稀里哗啦。坚持保留科学仪器行业、坚持自主发展会避免现在的尴尬吗?这和芯片、软件、计算机一样,简单说,不能,只能死守落后。开放是必要的,但开放不等于放弃自主,扎根自主的开放才是可持续的开放,否则永远有追赶中被先发者下绊子的问题。& o5 i$ {, | M+ |
2 Y/ B8 c. T2 d; N3 f中国科学仪器也要打破“杀价才能竞争”的迷思。谷贱伤农,仪贱也伤厂商。听说有国产科学仪器竟然有按钮按下去弹不起来的事情,者肯定不是中国造不出好用的按钮的缘故。6 N; x9 f W- |
R) q. m4 a7 q- Q% ?3 c1 r5 k
在必须极端杀价才能有人购买的时候,在非关键零部件上偷工减料就是必然的,其结果是厂商和用户双输。对国产仪器的低价有合理期望,这在长远是双赢的。中国中端仪器产业的壮大也提供了有利条件,按钮、机箱、电路插板、高精度电源都是相通甚至相同的,高精度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控制、消磁室、强磁体、消音室、超低振动平台等也是一样。
- z. t4 x2 |8 I% P) W% k2 p
( m% u. i+ O K. a# ~5 e' z9 K6 p中国崛起是全方位的。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大部分领域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剩余的也在加速冲破。就科学仪器而言,最前沿和中端都没有多大问题,中端偏高也在被中国日拱一卒地啃下来,现在缺门的是在西方已经成熟但中国还在追赶的高端。但这个缺门是暂态的,在逐渐消失。西方不禁运,中国继续进口,缺口消失得慢一些,西方厂商得利的时间也长一点;西方禁运,中国会有短痛,但国产反而有机会冲破阵痛,加速成熟。禁运只有在远远低于马太效应临界点的时候才有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