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10-20 16:23 编辑
0 ]* N1 V( e7 c9 N2 s0 `' g7 _$ g4 R( V2 ^5 w2 v- p* c! L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6日报导中国在8月份的试验中,弹道环球飞行一周后,作为高超音速滑翔弹(HGV)再入,但最终偏离目标约30公里。在同一个报导中,美国空军部长肯达尔暗示中国已经在研制部分轨道武器(FOBS),匿名高级官员声称美国一再低估中国的武器研发,而负责美国本土防御和空间防御的北方司令部兼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司令Van Herck上将表示中国的新型导弹“非常先进”。; c" C2 P6 r& G4 [* J
8 j$ U: E9 k& m- f( b
10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否认这是导弹试验,而是民用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试验,而且时间是7月。
" P4 s! Y3 C/ m1 U9 ?, N: I! f Y( U( F9 y6 i9 `) N
中国媒体上以怀疑的居多,西方媒体上也有一片质疑,但有意思的是,《金融时报》之后,西方主流媒体对这样火爆的话题冷处理,一反任何中国话题都要热炒的惯例。反常即妖,一石激起千重疑啊。
* s0 r5 K9 c- X" \
7 q$ B, t9 b, a( v1 g! ]' {中国媒体上的怀疑主要是政治性的,因为西方媒体近年来杯弓蛇影太多了,什么都能往中国正在秘密发展杀手锏武器上引申。这是事实,但这不等于说所有有关报导都是捕风捉影。还有一个质疑:为什么是《金融时报》?这是英国较有影响的而且以国际视点为主的媒体,在大面积娱记化后,英国这样的媒体已经不多了。《金融时报》的报导范围不止金融,就像美国的彭博社报导的不仅是商务一样。那为什么不是美国媒体呢?哪怕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近年来也造谣生事太多了,要找一个有点信誉、标榜中立的英文主流媒体,选择已经不多了,《金融时报》还真是硕果仅存了,在这方面,美英一家,并不是美国情报只有美国媒体才能透露的。1 A! j5 g' N7 ^* a
4 i, D# P+ v! {7 K3 D+ ~《金融时报》引用的是匿名的信息来源。这个来源不难猜,肯定是美国情报机构掌握的NORAD数据。NORAD的职责之一就是战略导弹预警,由此延伸到监控一切外层空间行动,包括民用和军用。从50年代开始,NORAD就在干这个,相信他们是能分清俯冲再入的导弹和水平再入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更是能分清7月和8月的差别的。! s$ y* [4 t8 D( B
( E: f8 I2 ?! _/ O( T中国在7月确实进行了一次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再入试验,这是公布了的,尽管比较低调。坊间的猜测是小型航天飞机,甚至可能像X-37一样,具有气动辅助变轨能力。中国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过8月的火箭/导弹试验,但也没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要求中国明确否认8月进行过任何发射。存在一种可能性:《金融时报》报导的和赵立坚说的是两次不同的发射。: G1 A5 w \" q) w, c7 _! `% E& `/ r
" z2 @: x6 K+ n: U$ O6 s# A, I有意思的是《金融时报》的报导发表后美国官方的反应。
2 ~3 u e- U1 [3 Y
6 R" e2 q1 m& Y* D* N在《金融时报》的报导前不久,美国空军部长肯达尔在空军协会年会上说到,中国正在研发“从空间发动全球攻击”的能力,在后来与记者的谈话中,他暗示这是类似苏联部分轨道武器(FOBS)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就在肯达尔讲话的时候,有消息人士人对美国军事媒体Breaking Defense说到:“坦白地说,我很惊讶他(肯达尔)得到透露这事的授权。”
- C1 a- {5 ~: w5 ~) I/ T% b2 ^' c4 k
在《金融时报》报道后,美国国防部的消息来源对Breaking Defense证实,肯达尔和《金融时报》说的是一回事,就是说,8月发射的是FOBS-HGV 。但肯达尔本人在10月18的国防运输协会年会的讲话中说到,他先前的讲话并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两者在发布上的前后脚只是巧合,暗示与《金融时报》的报导撇清关系。
" @4 S& T @- g7 N1 ^" ~1 ?2 p3 t& @' A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科比拒绝对报导发表评论,国家侦察办公室(NRO)也拒绝评论。
" u/ N. j2 M% `- E5 @1 n8 y4 c; b! ^6 e1 A2 j- g b- G' c
但肯达尔在10月18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对美国将全力反制一切中国的战略武器研发,包括可以证实的,还是有可能在进行的。肯达尔说到:“如果你能想象得到,如果这对作战上有好处,如果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做得到,那你就必须想到他们(中国)会真的去做。”(If you can conceive of it, if it makes operational sense, if it’s within the realms of current technology, then you’ve got to be worried that they’re going to do something like that)。
- s" J0 O: P6 ~' N) H, u
( B" A' g8 M. z9 l太平洋空军(印太司令部的空军)的战略计划和条令部负责人尼耶米准将也在同一天的导弹防御年会上说到:“过去我们对中国这样对手的未来行为的评估很有信心,我们也以此为基础制定我们的投资计划。我的经验之谈是,我们也许应该多看看(中国)可能做到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只要可能做到,只要能钻我们的空子,他们都会去做。”(In the past we’ve put a lot of confidence in our assessment of what an adversary like China will do in the future, and we use that to inform how we want to make our investments. And one of the lessons that I’ve taken from my own experience is perhaps we should look at what is possible from a physics perspective, as opposed to what we think they’re going to do. Because China, again and again, has proven that if it is possible within physics, and it will surface another hole in our swings, that they will do it.)
2 p+ k5 M6 Z$ q, t: g! C# ?
- R q* m8 q, k" R+ x+ o1 t他们没有强调的是:中国不仅去做了,而且还做成了。
% L) l5 S4 h5 _* y# T. P9 b# O' t1 y+ Z
但其他专家则质疑FOBS-HGV。有说法指出,FOBS的可怕之处在于,中国一旦把核武器像卫星一样部署在轨道上,所有中国卫星都有这样的嫌疑了,那就天下大乱了。这是违反《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的,中国是签约国,中国不做这种公然违反国际义务的事情。FOBS之所以是FOBS,就因为在完成闭合轨道之前就脱轨再入,在轨道上一圈一圈转后再脱轨再入,那就是轨道武器(OBS)而不是部分轨道武器(FOBS)了。严格来书哦,反卫星卫星是违规的,在轨道上部署激光武器、微波干扰等也属于军事化。美国声称X-37是试验性的,不具有实战价值,否则也属于军事化。但FOBS是合规的,在苏联部署FOBS的70年代,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自己在美国国会为苏联辩护,所以这没有问题。
4 N; e6 P- l; j L! s, ^( T, I% L/ T2 j- B1 d7 K' b6 H
另有说法指出,卫星和导弹发射混淆后,每一次卫星发射都可能成为核攻击,容易发动突然袭击。首先在卫星入轨前,确实不可能分辨这是洲际导弹还是卫星,光靠倾角是很难精确判断的,从来就是这样。其次,卫星发射都是一颗一颗打的,而且卫星发射一定是在有限的几个航天发射场进行的,一天里密集打几颗都是凤毛麟角级的稀罕事。核攻击就不是一发一发打了,只有在第一时间倾泻而出才有机会在对方反击前发射完毕,而且肯定不是以公开的航天发射场为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发射方式,不可能分辨不出来。
6 x: o1 q$ ?( e% h6 \3 J
. s, |% B+ T4 [+ g! y. m还有说法指出,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道更低、更飘忽,先送上轨道然后再入而成为高超音速导弹不合理,因为轨道的高度更高,更容易预警,更容易拦截。这是似是而非的。高超音速导弹分高超音速滑翔弹(HGV)和高超音速巡航弹(HCM),HGV用火箭助推,然后再入拉起、转入滑翔。HGV的起滑速度可以高达M20,但速度逐渐降低,射程受到起滑时的速度和高度的限制。以航天飞机为例,从400公里的轨道脱轨再入,再入高度约130公里,速度M26,滑翔约8000公里后速度降低到音速以下,准备降落。HCM是全程动力飞行的,一般只有超燃冲压才能达到足够的速度。HCM的高度一般在3-4万米,速度在M5-6一级。
- F, C) @5 Z7 ^' a+ |2 W+ Y! r4 T" A2 c9 o' j
不管是HGV还是HCM,速度都显著低于轨道飞行(>=7.9公里/秒)。轨道飞行的速度低于弹道飞行。跨越地球半周长的洲际导弹大约需时30分钟,地球轨道半圈大约需要45分钟,M5的高超音速飞行就需要至少3小时了。
6 [% G9 T) k. P% q% j! o: z" i% g
! X. Y8 [- t, f) D在某种意义上,FOBS和HGV是绝配。洲际导弹的抛物线弹道很高,顶点高达1200-1400公里。简单地助推-滑翔的话,再入时会“探底”很深,然后才能拉起、改平。这不仅增加飞行控制的挑战,还对结构过载是极大的挑战。在200公里的低轨道上脱轨再入,再入角度浅很多,反而容易直接转入滑翔。
' F' A% Q' n( n( p
& x, S( V3 c4 e+ B( @9 {至于可探测性,轨道飞行比大气层内的高超音速飞行高,但低轨道的高度可以低至200公里,与高达1200-1400公里的弹道导弹相比,依然具有很大的探测盲区,更何况FOBS和HGV相结合,可以在进入雷达探测范围前就脱轨再入,利用HGV更低的高度继续躲在雷达盲区内。轨道飞行容易预测、容易拦截也是对重复性的轨道飞行而言的,不重复的部分轨道飞行并没有这样的问题。轨道飞行是无动力的,只有用传统的雷达“硬探测”,取不得巧。
9 n! T& ]2 k Q: j0 X7 V' j1 c, v' A& N6 V& H- h( X
相比之下,高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加热巨大,美国计划中的近地预警卫星云并不需要费多少事就能探测和跟踪。这是在低轨道上的星云,由大量成本低、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小卫星组成,接力探测和跟踪,然后用中继卫星向地面站预警。高超音速飞行器产生巨大的气动加热,在本质上无法隐身,这是在发展高超音速武器中不应忽略的问题。高超音速导弹的优点在于难于拦截,在解决天基探测网络问题后,探测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同时,高超音速飞行的时间越长,累积的气动加热越严重,洲际高超音速飞行的热管理是比气动、控制和动力更大的难题。1 u$ v T9 c8 t
z. ]' v; Z2 C O& e. W
另一个问题是导航和制导。高超音速飞行器由于等离子“鞘体”的包围,自带黑障。这给对方的雷达探测和跟踪带来很大的问题,也使得自己的通信和导航很困难,雷达制导、卫星导航都受到黑障的影响,对远程HGV或者HCM是大难题,单靠惯导将导致不可接受的累积漂移误差。
5 i+ z+ w- h! K: ?) o+ L. X
; J" k5 r3 ~% u) u0 E. M! g+ _在军事上,FOBS-HGV最大的意义在于巨大的横向机动能力。从低轨道再入时,可以轻易实现2000-3000公里甚至更大的横向机动,这使得绕过导弹防御和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攻击的灵活性极大增加。即使不算HGV的横向机动能力,从轨道再入也使得在脱轨和再入前不可能判别弹着点,极大地增加导弹预警和拦截的困难。" G9 G/ x' l$ H' ~
- _( R+ y& J* y/ Z- F/ Z
这一切都不能证明8月的试验“是”或者“不是”FOBS-HGV,但援引肯达尔和尼耶米的观点,FOBS-HGV既有军事上的必要,又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甚至是中国用“货架技术”就可以组合出来的东西,很难不属于中国正在研发的范围,但这也是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砸大钱都没法防御的东西。连激光武器都不一定管用,因为等离子“鞘体”对激光也是天然的屏障,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说这是“Sputnik时刻”,还真不是夸张。) |! G" b$ b. D2 v( g: g; D) |# l
2 j0 n, n0 c% l当前正处在中美竞争的微妙时刻。美国极力加大力度,试图逆转中国崛起的势头,同时对美国是否能做到越来越怀疑。Sputnik时刻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苏联抢先发射了人造卫星、抢先把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而在于美国第一次感到了脆弱,感到战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不只是美国在世界上指哪打哪。; `; s6 I+ ^8 U# ^/ h. K9 G
8 N$ o2 o; a+ p0 d+ s: w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核力量大受削弱,但这毕竟是已经“麻木”的威胁。中国则不同,可能被中国一剑封喉在美国公众心理里从来不是个问题,研发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之后,来自中国的核威胁更加淡出,不是说中国只维持“最低核力量”吗?; ?7 h9 T2 k i, Q: D8 h
* S0 B- K) r P% Y/ ` @4 Y中国依然坚持最低核力量政策,但最低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想要中国的命,中国就不能只满足于剁美国一只手,而需要要美国命的最低核力量。) V$ Q3 J+ `9 I4 v3 h3 @
) }( v9 G: C5 y3 s0 c; j对美国来说,常规军力优势已经淡薄是一个正在被接受的现实,但对核优势的信心是坚如磐石的,这是美国“极端竞争”或者“全面对抗”的心理基础。如今,优势不绝对,就是绝对无优势,这是使得美国细思恐极的。怎么办?不思则不恐,尤其要避免引起公众恐慌。在Sputnik时刻的时代,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全面领先,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毫无疑义,如今这些都开始动摇了。在这样的时候,美国的民心经不起动摇。" _0 C& o8 p( F9 @; t# s" T- { O
* _6 U( d& L$ g& X美国现在需要阿波罗登月时刻,不需要Sputnik时刻,或许这才是西方媒体冷处理的原因。, }2 s) Y( D: {2 J6 _" _. a
2 `0 i, W4 A7 y' i8 ~/ W. c9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