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4 _7 v# k/ p- M% S# g叶廖缅科是个非常冷静算计清楚的指挥官,与崔可夫风格相反;所以喜欢崔可夫的前任更多一些。 9 R8 a) t; }5 f b& s* B$ }0 z& [, e& p. |% x$ |& w
这种冷静算计的指挥官打仗稳当,但不适应需要奋死拼杀的战斗;比如崔可夫的前任的失败脱逃,甚至叶自己也因援助不力而差一点断送崔可夫。。。某种程度上叶与保卢斯是一类的指挥官。0 U0 j% m& f. r1 g& o
9 h& x# d, L9 M* d% s5 @+ W* U, r而崔可夫是与朱可夫一类的超主动性指挥官;从其国内的战争经历看,催一贯具备灵活性与主动进取精神,同时非常注重调动部下的积极进取精神。 J( i* o7 k. P0 o
0 g9 u u j1 ?1 B) S7 U; |4 h0 R* T与把保卢斯集群在斯大林格勒干脆利索地砸烂相比,叶的围困之计简直在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士气方面,简直就是低了好几个级别。而当士气大振的一方对士气低落一方,最终的结局才会更加地有利于整体地减少伤亡。叶看不到这一点,说明他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战役指挥官。。。不调走他的话就完全达不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砸碎德军的骄傲与狂妄,鼓舞全体同盟国的士气,树立苏联的牛逼形象。。。叶的所见不及于此,眼睛里只有个人功劳,受冷遇一点不冤枉。
+ R7 ^& g! p1 H g" v( X0 Y
步兵师战斗员满员应为4500左右,按上文比例,650团此时大约900人。这应该是最惊险的一次添油了。此后虽然苏军的战线一再收缩,德军一再前进但意义已经不大了。德军再也无法一口吞掉斯大林格勒了,兵力不足也限制了蚕食的可能。 5 F4 y; C6 X3 q, p+ k. \" s% w1 D#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