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政治学

相关日志

分享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gordon 2017-4-6 07:54
很多书,中国人看不懂,是缺乏背景知识。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讲的是城邦。 里面描述的内容,在其之后,就没有再出现。 重新出现是到了 文艺复兴时期 你可以这么认为,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其实是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 ************************************************************************** 剩下的就简单了。 讲完亚里士多德,肯定要讲柏拉图啊 既然是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威利是必不可少的 讲完了意大利,下面肯定是英国, 霍布斯不能错过 你只要 心理学足够强 ,洛克、休谟 不成问题 既然 休谟的怀疑论 你都能看懂了,康德 的纯粹理性批判 应该没问题吧 ************************************************************************** 能把政治哲学,从头到尾讲一遍的,国内还真不多 ************************************************************************** 因为现在 政治学也跟经济学一样,搞数理了。 这种陈旧的知识,更没人会了。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霍布斯 《人是运动》,一砖一瓦奠基的书
gordon 2017-4-6 02:38
霍布斯是政治学中的物理学家,他把人缩成身体,身体缩成运动。 大量物质和运动,人类被浓缩到那些可运动的部分,就像一个机器。 想你可以随便想,但你要行动,就不得不考虑现实。 在“什么是生命?”部分,他说, “除了四肢的运动,生命为何物?” 在法国也有一本书,《人是机器》 ************************************************************** 科学的第一种功用就是钻研科学,这已经是一种真正的、坚实的好处。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 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您还在幼年的时候,智慧的双手就已经把您引向令人向往的目的了,可是 有多少迂腐的学究,辛辛苦苦了四五十年,被偏见的重荷压得弯腰驼背 ,比被时间压得还要厉害。 看起来什么都学过了,却单单没有学会思想。 ************************************************************** 这是因为 受到精神控制,批评 僵化的机械论 僵化的机械论当然不对,但也不是你能搞定的 生物学需要精密科学的支撑,需要数理化好。 ************************************************************** 批评机械论,恰恰把 “进步之路” 给堵死了。 ************************************************************** 政治干预 学术,为了反对苏联,把学术搞的 “一塌胡涂”
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把微观搞精,微观不管宏观的事
gordon 2017-3-19 20:26
微观不管宏观的事,微观要搞精 正像 经济不管政治学的事一样, 碰见自己不清楚,不了解的 ,例如特朗普, 隔过去就行了 不是所有钱都要赚的 **************************************************************** 早年认识不清楚, 以前认为,宏观会对微观产生影响 其实没必要考虑那么多 像特朗普这种事情,很多人是搞不明白的 搞明白又怎么样 **************************************************************** 宏观也不是 微观叠加就能搞明白的 有累积误差,上一定量级以后,有累积误差 跟卷烟 封包一样,上一定量级以后,就得重新校验,重新得调正 (有累积误差) 宏观是宏观,微观是微观,完全两码事 **************************************************************** 微观叠加,也搞不明宏观 微观全都知道,也搞不明白宏观。 宏观现象,各层有各层的规律
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房宁:特朗普的真面目,终于慢慢看清了
热度 11 得大自在 2017-2-5 22:15
【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在美国掀起了另一波街头抗议潮。自特朗普当选,围绕他的反对声就不曾停止,全球舆论对特朗普政府未来执政方向也议论纷纷。这之中,不乏对他政策确定性和执政稳定性的质疑。观察者网在就职典礼后对话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分析“特朗普时代”,道来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位“话题总统”未来的政策走向。以下为专访文字整理。】 观察者网:特朗普刚刚宣誓就职,外界对他的评论很多,对他执政的稳定性、政见都有许多说法。您对目前这些舆论怎么看? 房宁: 美国大选确实值得人们关注。去年以来,随美国选情起伏,中国舆论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前几天特朗普就职典礼也吸引了众多眼球。因为大家不是做专门研究工作的,对美国大选以及特朗普新政府还只是一个表面印象,自然会对很多问题有些不太准确看法和评价。 比如说,舆论普遍对特朗普的就职演说感到意外,甚至调侃说他“拿错了稿子”。其实,他就职演讲是他从2015年参选以来历次公开辩论和重要竞选演说的集大成。他就职演说中的观点和语言都是以前反复讲过的并不新奇。那天他只是把一贯想法和主张集中起来做了全面表述。很多舆论对此表示讶异,说明大家还是不太了解他。这两天我们做了一些数据性分析,结果表明就职演讲与特朗普一贯的语言和逻辑是高度吻合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特朗普未来执政有很大不确定性。这显然是不对的。特朗普当选并已任职是非常确定的事实,况且他是个意志坚强,甚至是个非常顽固执着的人。他的当选来之不易,他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和主张,只是他能做到多少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他一定会按照他既定的方针来改变一些什么,改变美国,改变世界。这是非常确定的,怎么能说不确定呢?!美国新政府的执政方向,或者按特朗普说的那个“运动”的方向是十分确定的。说不确定,那只是你不了解罢了,可不是特朗普不确定。 目前的舆论场上,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在没有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发表了许多议论,这倒是很不靠谱、很主观的,有的离事实很远。这种情况不好,不利于我国舆论界和公众为美国政府更迭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转变,特别是对我国的国际环境、中美关系即将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做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准备。所以,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呼吁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多做一些研究,通过我们严肃的研究和认识,引导舆论对即将来到的变化做好准备。 观察者网:有一些声音说,目前的抗议非常多。担心特朗普不能坐满自己四年的任期,您怎么看? 房宁: 是吗?为什么会这么看?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我看来特朗普做不满4年或8年的更大风险可能来自他的身体,毕竟他也有70多岁了。美国总统可不是一份轻松工作。特朗普当选确实有很大的争议。2016年的大选是多年来美国少有的激烈竞争。如此激烈的选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分歧。其实这种分歧乃至极化,从2000年大选时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这个趋势持续了16年。 对于特朗普胜选美国人的态度非常对立,有人欢心鼓舞充满了希望,有人非常气愤非常沮丧。据我们所知,很多美国家庭连圣诞节都没过好,因为即使是朋友、家人都可能对特朗普当选有不同的看法。这次我们研究团队有人在现场观察,注意到参加特朗普就职典礼的观众比以往有所减少。21日还有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女权示威,尽管不是直接针对特朗普的,但是很多人也是出于对他的不满而参加这个游行的。 但是,特朗普当选在美国引起的争议,并不意味着他领导的会是一个弱势政府,而他会是一个弱势总统。相反,特朗普现在十分强势。他执政后,是有基本条件来推行他的政策的。 首先,特朗普作为一个所谓的“政治素人”,确实缺乏华盛顿权力系统也就是他总在批评的“建制派”的支持。也可以说特朗普他从参加竞选开始就打破了许多规矩,是一次非典型的竞选。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特朗普在美国社会有非常强大和稳定的支持。 根据我们的研究,特朗普支持者的坚定性、强烈性是大大超过对手阵营的。也就是说,在美国凡是支持特朗普的,大都是非常认同他的政策的,对他本人也是抱有很大期待。 这次大选结果大大出乎民主党人的意料。原来民主党认为可以拿回执政权,同时可以拿回参议院的多数,进而可以在现在4比4保守和自由倾向的联邦法院大法官的任命上,再添一位倾向自由主义的大法官。这本来是民主党的如意算盘。但现在实际情况是,除了特朗普当选以外,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保持多数。这也意味着特朗普会很快任命一个新的保守派大法官。(观察者网注: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月31日晚,特朗普用个人推特账号公布,提名保守派法官尼尔·戈萨奇(Neil Gorsuch)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再有就是美国州的层面上也是共和党占优。这些情况与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形成鲜明对照,也就是说特朗普不是一个“跛脚鸭”,现在美国的制度体系比较有利于他。况且特朗普本人是一个非常精明、善于运用策略的人物,他的个人能力要胜于奥巴马和小布什。 特朗普 奥巴马和小布什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主义者。我们在美国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奥巴马是一个“哲学家”,不是个政治家。所谓“哲学家”是说他更多凭借一种理想和主张在做事。而政治家是非常现实的,是计算条件和成本的,政治家是凭借“工具理性”推进工作的。奥巴马,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小布什,他们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特朗普应该说在这个意义上是个典型的政治家。他非常精明,既有坚定的目标,也有非常灵活的手段,是不能被低估的。大家不应该被特朗普表面的个人风格所迷惑。 谈到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精明抑或说狡诈的商人,他不仅勤于实践还善于总结,他很早就有营商的畅销书。很显然他是一个策略大师,他从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批评他的人说他是个con artist玩家(街头变戏法游戏)。从经商的角度看,特朗普远不是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一直以来他十分善于利用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善于声东击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纵横捭阖,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他的个人风格。 观察者网:我们知道,您的团队用“新民粹”这个新概念来解释特朗普的当选,也由此推断他未来的政策走向,请您具体展开谈谈。 房宁: 对特朗普执政的美国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调整我们的心态,这个是很必要的。 16年来,美国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吧,并没有把中国真正当做对手。2001年小布什上台伊始就提出“对手论”,但不久就发生了9·11,美国转向了。8年后奥巴马上台,提出所谓“重返亚洲”、“亚洲再平衡”等战略,当时的希拉里国务卿还提出了“巧实力”。我认为这些都是主要针对中国的。但我们知道,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非欧洲裔血统的总统,这就触及了美国政治最隐秘、最深层次的问题——美国的那个“永远的痛”。奥巴马当政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种阻击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本人而非他的政策的。十分遗憾,奥巴马这8年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成。他自己也很是沮丧。过去16年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创造了很大的机会,我们称之为“战略机遇期”。 随着特朗普的上台,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可要引起我们的警觉。现在大家很关心特朗普新政府的政策走向,但如何靠谱地分析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准确、深入认识特朗普上台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特朗普如何胜选的,就并能不了解他的政治基础和社会背景,进而也就很难了解和理解他的行为和未来政策。换言之,正确认识特朗普胜选的原因是预测其行为和政策的基础。 我们的团队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美国,关注美国选举。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为了讲得通俗简单,我们想用“新民粹”作为解释美国发生的变化以及特朗普现象的核心概念。 至少从2000年以来,美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日益明显,主要的特征是美国社会中原来的主流人群,即白人中间阶层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大家都知道美国是工业化立国的,过去有个说法,说“美国是一个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在1960年代,每四个工人中就有一个和汽车及相关产业有关。随着各种结构性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原来在制造业发展起来的所谓中间阶层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即当年尼克松在莫斯科美国展览会上向赫鲁晓夫炫耀的美国工人家庭,由此还引发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但进入新世纪,曾经引以为傲的,代表了“美国梦”并吸引了世界目光的美国中间阶层陨落了,被大大地边缘化了。这是后现代美国社会乃至西方世界发生的最大变化。轮不到我多说,特朗普在大选中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过反复的、震撼人心的讨论。 1930年代,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们 今天美国“锈带”的衰败景象 我只是想顺带说一句,有一个情况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即所谓“1% vs 99%”问题,国内很多人还在沿用过去观点看这个事情,说这反映了美国的阶级对立。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对。如果是传统的所谓“阶级对立”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问题,那绝对不会是1% vs 99%。美国传统工人运动、民权运动的最高潮都要向华盛顿进军。马丁·路德·金发表《我的梦想》演说是在林肯纪念堂前。这次抗议的人们为什么去纽约百老汇边上一个小小的广场上安营扎寨?1% vs 99% 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对立,其背景是经济金融化,是金融垄断集团控制了整个经济活动,成了经济活动最大的受益者,从而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反对,甚至也包括特朗普这样的人。 很多人会认为特朗普是大老板,他是1%。其实不见得,在我看来他恰恰不是1%,而是99%。他激烈地抨击华尔街,他本人不是一个金融大鳄。他想振兴的还是美国的产业包括工商业,他对经济全球化、金融化持不同看法,他要做出某种纠正。 美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过去形成的那些概念剪裁现实,许多概念和认识已经过时了。囿于成见,现实反而是荒诞不经的。特朗普很懂得美国原有社会主流被边缘化的现实,很懂得适应和借助新的社会情绪。支持特朗普的重要社会群体是那些所谓的“愤怒选民”——欧洲裔的工人、中老年男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住在“锈带”、“圣经带”上的人们。 我们姑且把这种社会趋势及群体称为“新民粹”。“民粹”过去一般是指社会下层、底层、收入低的那些人。但特朗普的力量更多来自原来的社会主流,更多是被边缘化的白人群体。他们被全球化、金融化浪潮冲击,被大量的外来移民、大量的外来商品冲击。虽然他们从标准意义上并不属于贫困阶层,不是社会底层,但是他们被边缘化后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挫折感和对抗情绪,他们反抗趋势,反抗权威,反抗上层,反抗1%,抵制全球化,抵制金融化。我们称之为“新民粹”。特朗普在很大程度上代言了这样一种社会情绪及其背后的利益群体。我认为这是导致特朗普当选的深层次原因。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的、直接的原因。 认识了特朗普的政治基础和社会背景,进而可以透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地来判断美国新政权的未来政策。 观察者网:您说的社会底层、收入低下的,包括外来移民在内的美国人,恰是奥巴马执政期间很大的关注点。特朗普执政后会怎样处理奥巴马留下的政治遗产?会推行怎样的政策,来服务于他的支持者,那些美国原来的社会主流? 房宁: 奥巴马上台后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他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小布什总统发动战争的地方进行了战略收缩。我认为这应该是他的主要政绩,特朗普在这些方面大致还会延续他的政策。特朗普和他的主要政策区别,应该还是在国内方面。 回头说奥巴马,有人讲他是一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者”。上次大选时,美国有一个论调,说那是一场“欧洲社会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之争。奥巴马非常强调所谓的平等、自由、人权等在美国属于政治正确的概念,这背后实际的政策内容是强调社会福利,强调开放,也就是更加宽松的移民政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上,奥巴马做了大量工作。最典型的就是用他名字命名的、他希望能成为他政治遗产的平价医疗体系“Obama Care”,他倾注大量心血。但这些方面特朗普肯定是与之相对的。 相关研究还在进行,现在还说不太具体。但从特朗普的政治基础和背景看,我们认为,特朗普新政府将有三层“政策圈”,也就是特朗普执政的首要目标、其次目标和再次目标。这是指政策体系而不是某项具体的政策。 特朗普要代表美国传统主流,也就是欧洲裔美国人。那么他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改变移民政策。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他要阻止至少是延缓非欧洲裔美国人增长的趋势。他肯定要收紧移民政策,比如说会进一步控制美国边境,防止非法移民的进入,对合法移民也会有更加严格的审查。还可以设想,他会驱逐一部分所谓的非法移民,甚至会修改长期以来出生在美国自然成为美国公民的法律。 去年年初我到美国考察中期选举时,一位美国工业城市的市长跟我们谈到一个数字。他说美国2015年秋季开学入学的小学生中,有色人种第一次超过了欧洲裔美国人,这是历史性的变化。当时我们就意识到了,如火如荼进行的选举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了。这是特朗普的使命,他一定筑起他的那道“墙”,无论是什么形态。 第二个“政策圈”,我认为是减少社会福利。我们常说:2016年的大选是“政治正确性之争”。什么是“政治正确”?什么是特朗普每每批评的“政治正确”?核心是两个——非歧视和照顾。特朗时常抨击美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批评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他认为这降低了美国的竞争性。慷慨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的下层、有色人种。2012年大选投票日后,我在华盛顿的一个小店里和一个缅甸移民聊天,她告诉我,她移民美国11年了,她说奥巴马是一个好人,他让移民在美国生活得更好,让她的孩子上得了学。 而特朗普认为过多的平等与保护,影响了美国的核心竞争力,违反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特朗普经常表现出对弱者的蔑视,总把loser挂在嘴边。一次接受CNN采访,他公然说,根本就不同情那些弱者,他说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命运只能靠自己奋斗。一天睡八个钟头,不汗流满面地拼命工作,怎么能进入上流社会呢?!在特朗普的观念里,美国不是被照顾出来的,美国是打拼出来的。美国是一个生存竞争立国的国家,这是美国的基本精神。奥巴马的社会福利政策会惯坏美国,必须加以改变。在具体的政策上,他会努力推动减税,放松监管,减少福利,包括改变Obama care。当然,在这些方面特朗普也会受到阻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政策圈”,我想是振兴美国工商业,特别是制造业。在这些方面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后果,比如,会影响到环保政策,国际贸易,美国的国际战略也会因此而受到关联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体现在与这个政策圈有关政策调整中,比如说他经常谈到来自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等。 观察者网:目前有一个现象,不管是特朗普赞同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想要绕开现行的体制去反对他。此前,美国的《Prospect Magzine》1月份刊发布了弗朗西斯·福山的论点,认为美国已经是一个“failed state”,他说出了“对美国的体制并不乐观”这样的话。从现在的局势看,可不可以说目前美国人对体制的信任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房宁: 我觉得好像还不是这样。这里有一个理论性的东西。我也注意到我们国内有很多有关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议论。我们要意识到世界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人类是根据概念来认识社会的,而概念和理论都来自实践。现在实践变了,现实变了,我们还用过去的概念就不一定合适了。 从政治体系观察特朗普现象,推测特朗普政权的走向,就要涉及政治体系的结构问题。在我们看来,政治体系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的“宪政体制”,也就是宪法法律机构,包括按美国说法的“直接决策者”,包括总统啊、议员啊、政府高官啊,这是政治体系最表面的层次。往下是权力结构,美国人爱说“权势阶层”,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实质性地掌握在这个阶层手中。而这个权势阶层与宪政体制中“直接决策者”还有所区别,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蔽的,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过去有本很有名的书叫《谁掌管美国》,还有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米尔斯一直致力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美国的智库学者认为,当代美国的权力结构主要是5个“圈子”,他们是:工商共和党人、宗教共和党人、军工体共和党人和劳工民主党人、加利福尼亚高科技民主党人。再往下,就是利益结构,也可以说是美国的社会结构。美国社会结构可以有许多维度进行划分,比如:种族、性别、宗教、收入、职业、年龄、教育以及居住地等等。 特朗普现在的确面临一个问题,他尽管有“新民粹”的支持,但他也因此受到民主党人和知识阶层的抵制,同时在共和党内部也有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怎么样顺利执政,怎样推行他的政策?他确实有很大阻力。 特朗普与其支持者 现在来看有一种可能,在历史上也有先例,或者说政治上有这样的机制。政治体系中的三个层次一般情况下是联动的,也就是在利益结构中的主流一般也是权力结构的主流,权力结构的主流一定会形成宪政体制的主流。这是政治体系的常态。 但也有一种非常态,就是宪政体制中的主流和权力结构中主流有矛盾的情况下,宪政体制的主流可能越过权力结构直接诉诸利益结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民粹主义政治”。 在我看来,特朗普从竞选以来一直传递的,甚至在他就职演讲中也强烈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这种民粹主义政治。现在他在权力结构中遭遇阻力,他所痛恨的“建制派”不同意他,抵制他。这种情况下,特朗普诉诸他的群众、他的社会基础,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他在这次大选中,张口闭口批判美国的政治正确性,实际上是认为过去的政治正确性过时了,这同时意味他将塑造一种新的政治正确性。比如我们谈到的,特朗普追求的是崇尚竞争,崇尚强者,崇尚成功的美国资本主义。特朗普直接地向美国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他在就职典礼频频提到的“美国人民”!在美国当下的语境里,在特朗普的话语里的“美国人民”,和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美国人民显然不是一回事。我们就不要再望文生义啦! 特朗普正在动员美国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原主流群体,凝聚起他们意志和力量来改变美国。特朗普会利用在大选中逐步阐释出来的,被他的胜选巩固了的新的政治正确性,挟持权力结构中的建制派,推进他所期待的那场改变美国与世界的“运动”,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政治学和行政是两码事(转)
gordon 2015-12-21 04:02
1887年,威尔逊说“立宪难,行宪更不易”由此开启了公共行政这一学科与政治学的分野。 在1887年这篇名为《行政研究》 的开山之作中,Wilson指出行政这件事,就好比做生意,或者说搞管理,因此要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Wilson开门见山指出行政研究有两个目 的:一是什么是政府合宜且能做的事;二是用何种手段能最有效做成这些事。但这两个问题是实际问题,在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上就不上台面。 就好比之前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一样,尽管企业是如此“耀眼”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主体,但经济学家们并不关心企业内部的事情,认为老板和工人自会有办法解决生产问题。所以企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经济学当成黑箱来处理。 同样的,尽管行政组织或官僚机构尽管是政治的核心部分,但不管是政治学家还是公共政策的研究者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 相反一开始学者们更加关心的原则问题,例如什么是国家之类的 。 但Wilson敏锐意识到政治学要发展就不可将行政组织当成黑箱来处理。Wilson将政治学看做是研究宪法权威的分配 问题的,而行政研究尽管与此紧密相关,但又不尽相同。例如说宪法权威归人民这样一种政治原则,尽管也有不同的解释,但理论上的问题并不太大。真正的困难, 在Wilson看来,是行政,或者说“行宪”。 具体的行政行为,满是妥协。所以Wilson说君主行政还比民主国家行政要容易,因为独裁者不需要向谁“妥协”,而民主制度下却是多个利益主体相互妥协。 之所以“立宪难,行宪更不易”,是因为立宪的时候要考虑的治理国家的原则,这当然不是易事。但即便有宪法原则,要真正推 行落实宪法,面临的又何止千万重来自真实世界的约束,而这才是更加困难的。所以做过校长、州长和总统的Wilson,才会喊出"我们不是研究治理之术:我 们治理(We do not study the art of governing: we govern)。"因此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治理。Wilson认为世界各国的政府不管是受到何种宪政规则的约束,要行宪且行之有效,就需要有一套通用且高效 的“行政手法”。 如果行政可以从纷繁的政治中分离出来,并且能从商业管理中获得启示,那么行政所需要依靠的最主要的组织“官僚机构”就应该可以有效率的工作,正如Max Weber1922年在对官僚制的论述中所假设的那样。 Weber1922年的文章提供了官僚机构的一个理想类型。在他的设想里,官僚机构受制于法律和行政监管制度;采用的是 典型的科层制(Hierarchy),而上下级之间则是命令与从属的关系;内部管理基于文书工作;公务人员通常也是专业人士,具有专门化的知识用以处理行 政工作;而办公管理遵循可以习得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稳定的。 Weber有专门指出公务员通常会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主要也是通过行政指派(尽管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来获得资格,相当于证明自己是专业人士)而非选举,并且公务员的工资序列通常是清楚的,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会按规定的程序按照层级获得晋升和更高的工资回报。 这样一来,理性化的官僚机构加上去人格化的公务员,官僚机构就可以如同一架精密理性的机器一样高效运转。这就是韦伯所设想的理想的官僚组织。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Frederick Taylor1912年所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Weber官僚制的理想类型也是这种理性主义思维的一种体现。与此类似的是1937年Gulick以 POSDCORB(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directing, coordinating, reporting, and budgeting)概括的组织的作用,重在有效地协调分工。时至今日,大量的研究实际上还是在回应韦伯的官僚制或科层制的问题。 ************************************************************************************** 脑子一滩浆糊,试着理清一下这个东西。 郎咸平就不是经济学家,他是研究企业管理的( 公司治理与财务 管理 )。 宋鸿兵,教育学硕士(信息工程和教育学),畅销书作家。 前 “房利美 和房地美” 高级咨询顾问(就是程序员) 描述: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 注:以上信息网上搜索的 ************************************************************************************** 经济学就没啥用,理论学科本身就没啥用。物理学家不会盖房,还没有建筑师管用。 空气和水有啥用? 理论学科在潜意识里影响你,影响你的选择。但真说它的实际用途,不好说。 ************************************************************************************** 家族影响 这个倒是真的。比如你上公立学校,老师水平就很差,光会跟你说死做题。你当然也很差了。 像达尔文家族,都属于学霸家族。还有伯努利家族,欧拉虽然是它们的学生,但欧拉也没有说要胜过 伯努利 他们倒是很怕你,就是因为你比较屌,所以他们很害怕。 罗斯查尔德家族为什么影响力衰落了,就是他们在cctv 节目上说的不公平,欧洲政府限制它从业的范围。(它家里的业务主要在欧洲,美国崛起的时候,它没过去) 讲真的,不骗你,他们都怕你, 你最屌了 。还有 叙利亚难民,他们现在也很害怕。
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西方政治学中, 女人仗剑冲在最前(即“作为民众先导的女性”)的形象 ... ... ... ...
热度 2 gordon 2014-9-23 10:38
西方政治学中这种女人仗剑冲在最前(即“作为民众先导的女性”)的形象 中世纪传统中,一直用女性形象表现“美德的战士”、“正义”的寓意像。希腊语拉丁语中表美德意义的词汇基本都是 阴性 的,如“信仰、慈爱、希望、贤明、正义、坚定、节制”等都是 阴性 名词。 *************************************************************************** 这个形象的意思是美德或者正义,呵呵 当然你把它作为妇女解放运动也行 *************************************************************************** 女神玩游戏换装备了,以前拿的是剑,不是枪。
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政治学跟社会政治演变没有必然关系(转)
热度 1 gordon 2014-4-18 02:05
问:搞政治学的人,如果对于一系列的人性问题、信仰信念问题、身份与价值认同问题、伦理道德和非正规行为规范问题、(不)合作与(不)信任及其路径锁定问题等等都不屑一顾或者一窍不通,而仅仅关心权力/力量博弈和正规结构性变迁问题,在我看来也就是小学生水平。难以获得学界尊重或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研判。 答:政治学跟社会政治演变没有必然关系,这好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常经营破产是一个道理。 现实政治是力量博奕根本没时间多加思考 ,政治学只是研究,跟现实政治没有正相关。企图用政治学高度来封住大众之口是深度邪恶。 还是那个老观点啊,分析和政策是两码事。 分析仅仅是一个物理学过程,唯象的。它不考虑政策实施。 政策实施,需要考虑政治策略。
1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政治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gordon 2014-4-1 12:49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因此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成了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亨廷顿在1968年出版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详细阐释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该书的一个中心观点是, 美国的历史经验并不适合用来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美国的经验在于如何限制政府权威,而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起政 府权威。 “问题不在于举行选举,而在于建立组织。”他说。因此,亨廷顿反对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不切实际地推行民主改革。 他认为美国如果要在国际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的话,那么首要的事情应该是让自己站在道义的上风 ,从而削弱对手,而 不应当承担从内部改造不发达社会的义务 。
0 个评论
分享 ZT: 一个台湾政治学博士生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观点
热度 9 Pipilu 2014-3-22 10:26
这是一篇一个学政治的台湾博士生发在他的facebook上的。我本身不是学经济或政治的,转过来给大家参考一下。 ------------------------------------------- 有鑒於許多親朋好友的詢問,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是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恰逢我的博士論文其中一章就是研究服務貿易中所談論的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人員 (Intra-company transfer),即WTO所定義之General Agreement of Trade in Services Mode 4 (自然人之跨國移動提供服務),以下從美國最新研究發展,簡單說明目前網路、媒體論述上的問題。 1. 自由貿易協定底下的贏家和輸家並非媒體所述如此清晰、簡單。貿易理論裡關於解釋自由貿易所帶來之利益分配效應主要有三大派(依照理論發展時間排序):Stopler-Samuelson model (SS), Ricardo-Viner model (RV), Melitz Model. (1) 簡單來說,最早期的SS model (1941) 預測自由貿易底下的贏家、輸家會以生產要素(勞力、資本、土地)為界限,也是當下台灣媒體中比較有理論基礎的論述所引用之理論。簡單來說,若中國相較於台灣勞力充沛,但台灣相較於中國資本密集,兩岸自由貿易後,台灣的輸家是勞工,贏家是資本 。 (2) RV model (1971)則預測自由貿易底下的贏家、輸家會以產業(進口、出口)為界限,即兩岸自由貿易之下,台灣出口業是贏家,進口業是輸家。此派之所以崛起,是因為SS model的預測後來很難找到實證研究支持。舉例而言,自由貿易下,在出口業上班的勞工很可能是贏家,而在進口業上班的勞工可能是輸家,而並非因為他們都身為勞工(他們共同的生產要素)而成為輸家。 兩派理論最大的差別,即SS model假設生產要素可以自由移動於不同產業之間,RV model則不同意此假設。原因很簡單,從事農業的勞工很難轉行到電子科技業,生產麵包的機器也很難轉變成生產汽車的機器,這代表生產要素要移動到別的產業有一定的成本,而這個成本在不同國家或年代也很可能不同。政治經濟學的一大突破,就是Michael Hiscox 於2000左右發表一系列期刊,解決兩派的爭議。簡單來說,他的證據顯示,SS model及其預測(生產要素為分配界限)只適用於生產要素俱有高移動力的情況(國家、年代),若一國的生產要素移動力低,RV model 及其預測(產業為分配界限)比較適用。 套用在兩岸的情況,若台灣當下的生產要素移動力低,則RV model比較適用,因此自由貿易下,台灣贏家會是出口業,台灣輸家會是進口業。假若台灣當下生產要素移動力高,則SS model 比較適用,因此自由貿易下,台灣贏家可能是資本家,台灣輸家可能是勞工。關鍵點就在於評估台灣生產要素移動力之高低。 (3) Melitz model (2003) 是當下貿易理論的主流,新的廠商層級資料(firm-level data)推翻上述兩派的理論,顯示自由貿易下的利益分配主要出現在廠商之間,而鮮少於生產要素或產業之間。也就是說,此理論預測自由貿易底下的贏家、輸家是以更細的廠商為界限,舉例來說,既使是同一產業中,大型或俱有高度競爭力的廠商是贏家,較小型或競爭力差的廠商是輸家。在此大型廠商上班的勞工可能是贏家,在同一產業中小型廠商上班的勞工可能是輸家。因此,輸贏跟你的生產要素或在什麼產業沒有太大的關係。 綜合以上所述,目前台灣媒體上的討論,頂多只提到SS model的預測。然而,貿易理論研究不僅顯示SS 或RV model 的適用情形,倚賴一國生產要素移動力的程度,最新主流的Melitz model更已經推翻此架構,而點出主要的贏家輸家是在於廠商之間。 2. 上述貿易理論都是針對物品跨國的自由移動(free flow of goods)所造成的贏家、輸家之預測。然而服務貿易獨特之處,在於Mode 4,人的跨國移動。對於人的跨國移動所造成的贏家輸家,我認為政治經濟學裡的相關移民理論(migration theory)比貿易理論更適用。移民底下的贏家和輸家主要有三個面向的討論:勞工市場、財政、社會。 (1) 從勞工市場的角度來說,國內的人民會偏好技術等級和種類與其互補的移民者,而反對與其替代的移民者,因為互補能提高稱產力,而替代將提高所面對的競爭。舉例而言,若跨國企業內部調動的人員是管理階級、高技術的人員,則贏家將是相對低技術的國民,輸家則是直接跟他們競爭的管理階級或高技術國民。 (2) 從財政系統而言,假設移民者比較貧窮,輸家將是國內有錢的人,因為他們可能面對更高的財政負擔。此外,國內的貧窮者也可能是輸家,因為他們必須跟新的貧窮移民者競爭社會福利資源。然而,若這些移民者同時比較年輕,贏家可能是已退休或將退休的國民,因為這些移民者將能夠長期貢獻稅金,有助於許多已開發國的退休金系統。當下的服務貿易,主要論及高技術性的人員,因此財政面向的討論比較不適用。 (3) 從社會的面向討論,移民者帶有特定的國家、種族、價值,因此服務貿易下,贏家通常是國內支持種族、價值多元化的國民,輸家就是支持國(民)族主義的國民。套用於兩岸的關係,由於過去兩岸的衝突,贏家輸家大致會跟國民的統獨立場相繫。服務貿易下,偏向統一的國民是贏家,偏向獨立的國民是輸家。對無特定立場的國民而言,則此面向對其比較不重要。 當然,此三面向並無法切割討論,也不是對每個國民而言都同等重要。一個低技術性偏向獨立的台灣人,從勞工市場而言是贏家,因為大陸高技術性的移民者可以互補其能力,提高其生產力。然而從社會的面向而言,他可能是輸家,因為大陸高技術性的移民者,同時代表這中共的國家認同與價值。若今天服務貿易是與美國、日本、泰國、越南簽署,此社會面向的重要性及敏感性可能相較之下就不及勞工市場的考量。 最後,我認為服貿下的贏家、輸家並非一看條文(或看懶人包)就能輕易得知。更進一步,每個人在不同面向上可能同時是贏家或輸家。當今的討論需要的是對跨國物品和人的移動(貿易和移民)所造成的效果作更有系統性的了解和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已經累積非常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指引。希望我在此的討論能改善當今一些毫無理論研究根據的論述,亦或是引用過時或不適用理論的論述。
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爱坛迫切需要一名 法学、制度设计、政治学 人才? —— 延安黄碟案问题 ...
gordon 2013-10-23 04:57
最近二三十年,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这种统一性(unity)的表现就在于,它们已经把基础牢固地建立在博弈论(Game theory)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学成果如社会选择和机制设计理论上。博弈论,作为研究“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行动”的工具,使得原来 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原则上,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所谓的法、道德、经济、政治等概念只不过是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 符号,所谓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划分只不过是出于方便的考虑或者归咎于我们对整体的无知而不得已的选择 。 森的帕雷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 森的定理极其简单,它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以下的表述不是非常严格的):第一,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即,对一个社会可能存在的所有状态,任何逻辑 上可能的个人偏好都不应该被先验地排除;其次,帕累托原则,即,在两个社会状态甲与乙之间,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甲不差于乙,并且至少一个人认为还要好,那 么社会也应该认为甲比乙好。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大家都好得不能再好,因为如果要有一个人还想更好,那就意味着损害了其他人;第三,最小自由原则,社会应该 赋予至少两个人各自在至少一对社会状态之间有选择权,即,如果他喜欢甲胜于乙,则社会不应干涉,就是说,社会也应该认为甲比乙好。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应该 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用森的话来说,你侧卧而不是仰卧睡觉(或者如吉巴德所言,自己家墙壁的颜色是白色或黄色)应该由你自己说了算,即便其他所有人都希 望你仰卧。但森证明,对二人以上的社会,不存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社会选择函数,因为帕累托最优和最小自由原则合在一起,会出现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 的孔多塞投票悖论类似的循环性结果。 定理的内容可以用缪勒在《公共选择》中修改过的例子(森是它的原始作者)揭示出来。假设一个二人社会由好色者与禁欲者组成,他们面对着那本有名的《查特莱 夫人的情人》。好色者希望由禁欲者来读这本书,但相比谁也不读它而言,他宁肯自己来读它;而禁欲者则希望最好大家都不读这本书,但相对好色者读来说,还不 如他自己来读。
0 个评论
分享 <转>毛泽东的政治学学习
热度 3 gordon 2013-6-13 06:20
注: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伦理学和政治学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常识,以前我并不知道。(到马基雅维利时期,政治学和伦理学才分开了;后来完全分开 是 因为 科学主义的影响) 毛泽东的伦理思想,从启蒙到形成都在长沙求学期间。在他见到陈独秀和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杨昌济对他影响最深。20年后的1936年,毛泽东 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心之 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扬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①遗憾的是,《心之力》手稿今不存 世。 现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的《〈伦理学原理〉批注》,是1917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听杨昌济授课,在教材上写的批语。                   一    杨昌济指定的教材,是19世纪末德国康德派二元论哲学家泡尔生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由日文选译其中第二篇的《伦理学原理》。 毛泽东读书有一个突出优 点,即看、思、写相结合。他以古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为座右铭,结合老师徐特立“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喜欢在所读的书上批注,并坚持写笔 记、心得。当时多数学生对哲学不感兴趣,只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细心研读了此书。毛泽东将其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及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梁启超、陈独秀等 的学术思想进行比较,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加以批判或发挥,在这本只有10万字的译著内,用毛笔写下1.2万字的批语。   批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抒发自己对伦理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见解。凡认为精彩的地方,他不但用笔圈画,还加上“切论”、“此语甚精”、“至真之理,至 澈之言”、“吾前论与此之意完全相同”、“此章说得最好”等语,对那些认为不妥之处,他就打叉,或批上“此论太奇”、“吾意不应以此立说”等语。   毛泽东对于伦理学如此热衷,是受杨昌济圣贤思想的熏陶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影响,立志“挽狂澜于既倒,拯斯民于水火”。他的学生 时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激发着他为国分忧,为民解悬。他后来回忆写批注时的思想状况,对周世钊说:“我反对军阀和 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虽然“那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但我从中“得到了新的启示和帮助”。 ××××××××××××××××××××××××××××××××××××××××××××××××××××××××× 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   ——毛译东1950年同周世刽的谈话(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版,第276页注[1]   [解析]   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毛泽东邀请去北京之前,第一师范同学杨韶华将20年代初在清水塘借阅的一本《伦理学原理》,托他归还毛泽东。杨在扉页上 写了一段话,说:“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 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一九五○年九月十五日杨韶华识。”据周敦元(即周世钊)回忆,当他将此书交给毛泽东时,毛泽东曾对 他说了我们在上面引述的那段话。   在这本《伦理学原理》上面,留下了研究毛泽东早年思想的珍贵资料,其读书生活及方法也可从中窥知一斑。   《伦理学原理》,为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1846—1908)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泡尔生出生于施勒斯维兰振荷恩,1871 年毕业于柏林大学,4年后任柏林大学教授。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与欲望。 1900年,日本学者蟹江义丸 将《伦理学体系》的“序论”和第二篇“伦理学原理”译成日文,冠以《伦理学原理》之名出版,“序论”仍用原名,“伦理学原理”改称“本论”。蟹江氏在日译 本序言中曾明确指出,他所以翻译此书就是取其在伦理学观点上的调和折衷。蔡元培将日译本译成中文,1909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多次重印。蔡元 培在序言中指出,“蟹江氏之译此书也,曰取其能调和动机论功利论两派之学说,而论议平实不滋流弊也。今之重译犹是意也。”其旨也是重在调和。所以,毛泽系 说它“是心物二元论”。 注:老蔡是什么专业的,以前我说过。(建国后,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 专业不开,这是开什么玩笑呢)   蔡译《伦理学原理》,分“序论”、”本论”。“本论”包括:导言“关乎纯理学及心理学者”,第一章“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第二章“至善快乐论 与势力论之见解”,第三章“厌世主义”,第四章“害及恶”,第五章“义务及良心”,第六章“利己主义及利他主义”,第七章“道德及幸福”,第八章“道德与 宗教之关系”,第九章“意志之自由”。全书共约10万字。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便是这本《伦理学原理》。当时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裸甚不专注;唯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 作笔记。他极爱读这本书,曾根据其中一些论点加以批判和发挥,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被杨先生大加称赞,打了100分。   杨昌济将此书作为教材,只教了原文的一部分。毛泽东仔细通读,在上面一共写了12100余字的批语。全书还逐句用墨笔加以圈、点,打上单杠、双杠、三 角、叉等符号。批评是用工整的行楷写在天地头空白处及行距间,小者如小七号铅字,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批语最多的是第四章“害及恶”、第五章“义务及良 心”,共5900余字;次为第六章“利己主义及利他主义”,约1500余字;再次为第一章“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约为1100余字。批语的内容, 绝大部分是毛泽东抒发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的各种批判与引申;小部分是对原著的简要的赞同语和章段的提要。凡原著中合乎自己 观点的地方,不论唯物或唯心,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大合”等语。对原著的否定与怀疑之处很多,常见 这类批语:“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充满”,等等。其中许多地方联系到中国的历 史,墨子、孔子、孟子、宋明理学、王船山、颜习斋、谭嗣同、梁启超诸家思想,以及“五四”运动前夜的国事与思潮。总之,处处充满着追求真理、真知和改革国 家社会、重塑人心道德的精神。   毛泽东读这本书是在1917年下半年到1918年上半年。这时他还不曾接触马克思主义,所以他的有些批语“也不那么正确”。他这时的思想,还没有脱离 唯心主义的范畴。因此他很注重从改造人心入手寻求救国之道,习惯于用抽象思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但他这时思想毕竟处于新时代来临前夕的转型期,因此,正像 他后来说的那样:“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伦理学原理》心物二元论的调和基调,恰恰吻合了毛泽东这个 时候的思想特征。这就是他当时如此下功夫阅读这本书的思想基础。   值得人们重视的是,除开批语的内容外,还可以从中来了解他的读书方法。人们从这些批注中得到第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不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一 面读一面想。遇到他以为能够同意的观点,就表示接受,有时还加以发挥或大做文章;遇到他不能同意的观点,就提出自己的意见来。《伦理学原理》上的全部批语 无不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2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阅读古典的入门好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gordon 2013-1-2 13:05
由于受国内条件限制,大部分人学习西方都是从阅读古典著作开始的,而古典著作阅读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看不懂 ,呵呵 我阅读古典著作是从战争史入门的,像修昔底德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但是一直没机会阅读 古希腊的严肃著作,根本原因是不得其门而入。 现在好了,找到了一本好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也曾有过著名的政治家 如梭伦、伯利克里,但他们没有留下政治论著。也曾经有过像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的著作,但那部书与其说是政治论著,倒不如说是杂揉哲学、伦理、教育以及政治的混合著作。惟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才可以称为政治学的创始之作。 《政治学》是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讨论政治学的问题是和伦理学的探究分不开的 。例如柏拉图便在《理想国》中,把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问题,亦即伦理和政治问题,混在一起的。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便把两者截然分开了。 他对于伦理问题的探讨,另有一部《伦理学》。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分家,正是政治学“独立”成为一个体系的主要条件。 当然,伦理和政治的彻底分家,还有待于马基雅弗利的《君王论》(1513 年)一书;但是政治学和伦理学相对的分家,却不能不说始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政治学》一书还有助于理解 “经济学” 。 色诺芬是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人。古希腊语中的“经济”,有“家庭”和“法律”两个词根,因此,“经济”被理解为“家庭财产管理”;“经济学”则可以理解 为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或艺术。《经济论》的副标题就是“关于财产管理的讨论”。色诺芬有时也将这门学问叫做“家政管理学” 但 家庭又是怎么和城邦,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个就要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里寻找答案了 。也怪不得以前经济学叫政治经济学了。 ××××××××××××××××××××××××××××××××××××××××××××××××××××× 了解城邦对学习近代著作的意义,尤其是对阅读英国古典著作的意义。在理解《政治学》之前,我压根不知道 英国启蒙学者讨论《人性论》、《道德情操论》是在干什么,现在我知道了。 理解城邦政治对理解西方民主的意义,英国作为启蒙时代首屈一指的大国称霸全球多年,美国也是站在英国肩膀上的,一些细微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要到英国去寻找。 即使理解城邦政治对大陆型国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是对一些华人占主要人口的地区 是不无裨益的,例如新加坡 。 华人社区中喊民主口号的多,真正有严肃研究的人少。 像台湾学者就经常跑到大陆找书看,学习简体字,这是因为大陆这边各类人才都好多,而台湾地区人才太少的缘故。 ××××××××××××××××××××××××××××××××××××××××××××××××××××× 我现在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民主人士的民主思想从哪儿来的,如果根本就看不懂古典著作的话。
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0 01:57 , Processed in 0.03878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