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满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剑桥中国晚清史:满洲
鹰梭 2015-6-18 13:32
作者: 塔拉 在进入十九世纪时汉人已开始向满洲移民,这使先前与外界隔绝的、操通古斯语的旗人和部落民的偏僻地带到二十世纪变成了中国发展中的工农业地区。满人通过八旗戍军和部落联姻进行统治的那种早期方式已被打破,汉族移民不断流入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把满洲在社会和经济方面都与中国本土连在一起了。在十八世纪之末满洲地方的人口大概已超过一百万,到十九世纪中期又翻了两番。 ② 官方是禁止汉人向满洲边地(吉林和黑龙江)移民的。但是在整个十八世纪,清政府日益举棋不定,时而封锁移民,时而对汉人渗入柳条边佯作不知。到1800年,想要保持奉天为满族的禁猎地,或使其不受汉化,显然是已经太迟了。不过在吉林和黑龙江,人口和文化方面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如南部显著。清朝政府——至少是它的最高层——还是竭力阻止移民,力求减少汉 文化与满洲边地的接触。例如在1811年,北京政府就曾明令重申,禁止汉族移民,一如既往。 清朝政府之所以极力要保持吉林和黑龙江的旗人和部落的特点,被认为有四个主要动机。一是想为清王朝留下退路,如果满人必须放弃中国的话;二是想保持一支不受汉文化影响的八旗军后备力量,以维持满族对中国广大人口的统治;三是想要保护清廷对人参(一种价值很高的发情剂和药用植物根茎)、貂皮、珠宝和黄金的垄断;四是想要保持满族文化和满族王朝的祖宗传统。 现在看来,这四个理由就在十九世纪之初也没有一个是很令人信服的,虽然头两个理由在那时还有其原来心理和战略方面的某些意义。即令如此,满人在1800年时已不需退身之路。后来在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本土爆发起义时,清政府使用了大量的满洲旗兵,但是在1800年,这些军队也许除索伦兵外都缺乏训练和装备,毫无斗志,不象是一支清王朝用来准备维护对中国统治的军队。不仅如此,当时实际上是中华帝国的清王朝鉴于俄国人即将来犯,应该鼓励汉民前往黑龙江以维持清帝国对当地的控制才是上策。只有汉人才有能力充分开发满洲的资源,如果政府鼓励移民并谨慎地把垄断项目包给汉人的话,它本来可以从人参、貂皮、珠宝和黄金等物产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同吉林相比(且不说黑龙江),汉化的奉天更是满族的老家和满族帝国的发祥地;因此,防止满洲边境不受汉族影响,并不可能保留住满族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总之,到十九世纪之初尽人皆知,要阻止汉人移民、偷猎者和逃犯前往满洲边境,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随着中国人口在十八世纪迅速膨胀,汉民北移的运动加速了。由于满洲南部的汉族农民已达饱和,越来越多的汉人更往北流。满洲边境当局不可能阻挡这股洪流,便开始向定居的汉民征兵征税,即使这样,地方当局仍未通过征收土地税来完全正式确 认这些定居者的地位。地方当局也有可能支持汉民移往边境,这是因为前来定居者开发了满洲的经济资源,从而提供了额外的收入。 到十八世纪末,吉林城镇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汉民,黑龙江也大概如此。尽管公开禁止,清政府还是向满洲委派了汉族官员前去治理移民区。到1800年,黑龙江以南的满洲几乎人人会说点汉语,许多满人甚至已经丢掉了自己的母语,此即汉化的结果。蒙古人则散居在满洲一部分边远地区,过着与定居汉民和满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只有他们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①黑龙江的汉商虽然可用汉语同满人进行贸易,但是要同蒙古人作买卖,还得学习蒙古语。黑龙江以北人烟稀少,生活原始,能说汉语的人一定是很少的。清政府曾在1765年派遣富僧阿到此地调查。他夸大其辞地报告说:江北渺无人烟,其地严寒,水草牲畜俱无。 ② 满洲在地理上是非常有助于安置中国迅速膨胀的人口的。东北部土地肥沃,尽管它的生长季节比清帝国其他农业地区短,满洲农民还是可以期望得到适量的雨水。不仅如此,满族征服中国时曾征用大量的满洲人口,使得处女地未被开垦,即便是已耕地,也由于农业技术比中国本部者简陋,产量仅及汉族农民所得的一部分。 在十九世纪之初,东北边境森林为中国市场提供的人参和貂皮,比起满洲的农业潜力更为人们所知。在十八世纪,毛皮和人 参的供应量已经下降。毛皮供应量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俄国人已经大量进入东西伯利亚。不过在1800年时,合法的或走私的人参貂皮买卖也还兴隆。除此之外,满洲的山山水水和森林还生产黄金、珠宝和木材,还有大量令人讨厌的蚊蚋和咬人的昆虫。根据二十世纪的情况判断,疟疾一定也很流行,尤其是在满洲东部和黑龙江流域,不过这种疾病对人口的影响尚不清楚。肺结核、天花和梅毒必定也是很普遍的。 ① “满洲”是欧洲人的称呼,而不是汉人或满人的称呼,这指的是满族王朝的发祥地辽河地区和北部边境的部落民地区,包括按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黑龙江流域。满洲是中国行省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称它为东三省。因此根据法律来说,它不是一个附属国。奉天位于东三省最南部,省会是盛京(今沈阳),同时也是清帝国的陪都,不过纯粹是名义上的都城。这样一来,盛京也有一套由五部组成的行政机构,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类似北京的六部,但缺吏部。这五个部分管满旗的许多事务,也管理不断增加的汉人的民事事务。同时,奉天还设将军一人,他也有权治理旗人,在许多方面与盛京的五部有重床叠屋之感。这便造成政事的冲突和混乱,导致大量的治理不当,使得吏治腐化,官僚主义的弊端丛生。 满洲北部两省是吉林(省会即称吉林)和黑龙江(省会为齐齐哈尔)。两省都由将军统理军政和民政。也与清代亚洲腹地其他地方一样,将军必须由旗人充任:首先是满人,其次是蒙古人。他们管理旗人和汉民(农民和城镇居民),也管理其他部落民地区。清政府不打算把那些部落编入旗制,因此它们仍保留其原有的部落组织。 满人入关之后,清政府按照入关前的旧制(除满洲)将满洲北部和东部诸部落编为新旗,由满、蒙、汉人构成;又在归牙剌、北虎尔赫、赫哲、索伦和锡伯等部,以及操蒙古语的达斡尔部,建立所谓新满洲旗,把他们编入帝国的军队,受吉林和黑龙江将军指挥。这些编为旗兵的部落构成清军的一部分,得到免税的旗田以维持生计。他们参加吉林和黑龙江一年一度的冬狩,由将军直接统率。除了在黑龙江行猎的旗人外,他们不纳贡。这些行猎的旗人是特殊的一类,既充当满人正规戍军的辅助力量,同时又被要求进献贡物:清政府显然是按照他们的各户人口多少来征收贡品的。 在边远的黑龙江流域和濒海地区,把所有部落都编入旗制是不现实的,因此清政府只满足于将它们视为国内的纳贡者,实际上让它们自行其是。毛皮,特别是昂贵的黑貂皮和黑狐皮,要定期向清廷进贡以示忠顺。有时也许可这些部落民进京纳贡,由理藩院负责管理贡使,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则由各部落将贡品送到指定交纳地点,主要的地点是三姓、德棱或穆棱。清朝的收税官就在这里挑拣上等皮毛,不够标准的都听任出卖。这样一来,那些收纳贡品的地点便发展成为定期集市,汉人和蒙古人都定期前来贸易。清廷回赏之物对满洲边境来说是奢侈品,它们的市场价格高昂;因此,那些部落酋长通常都将其出卖。例如濒海地区的头人,一般都把清帝回赏之物卖给日本官吏以换取毛皮,再卖给汉商。 ①为使满洲北部诸部落同清帝国连系在一起,清廷还授以爵勋。起初,还把满族姑娘嫁给部落酋长,以联姻来联盟,但是过了十九世纪初就不再采取这种方式了。 1800年之际的满洲社会,主要是由三大集团组成,即旗人、汉人和部落民,他们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社会阶级。从人种学 来说,他们也互不相同。旗人包括信仰萨满教的满族,绝大部分信仰西藏黄教(格鲁派)的蒙族,和信仰佛教、儒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汉族。部落民有几种宗教,但是一般都归之于萨满教;他们的族源很杂,大多数讲通古斯语,但住在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的基里雅克人(吉列迷人)则操一种与通古斯语无关的语言。 在表面上旗人作为创建大清帝国的成员,在社会上高人一头,但实际上只有他们的高级官吏即上层军人才能如此,只有他们在社会影响和政治权威方面才在整个满洲名列前茅。大多数在旗军官都是来自满洲的旗人,至少在吉林和黑龙江是这样。然而最高层官员照例是来自北京的旗人,他们比其满洲同胞的汉化程度要高得多,也要老练得多。中国本土的满人接受的是汉式教育,在清帝国的大多数地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即已取决于此;但是在满洲,学校只教满语加练武,仅有少数私人教育是例外。尽管十七、十八世纪产生了一批满文文学(包括大量翻译和文艺作品),但要创造一种成熟的满文文学的努力却终归失败。二十世纪以前,政府文件中一直以日益僵化和没有生气的方式使用着满文,但满文教育的用处则很有限。清政府为那些受过汉式教育并通过府考的满洲旗人规定了录取的名额,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这名额也逐渐增加。但是,学得很好的旗人很少,即使是那些够格的也必须去盛京赶考,因此这府一级的考生也是寥寥无几的。有资格去北京应省试的考生就更少了。 满洲的汉民主要是农民、商人、手工匠和流放的官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而且我们可以料到,绝大多数汉民集中在奉天省,其次是在吉林省,只有极少量的汉人在黑龙江省。在整个十八世纪,随着满洲的汉民不断增加,城镇也逐渐增多,到了十九世纪之初,满洲的城镇化已初见端倪。当然,最重要的城市是在南部,特别是在盛京;不过,吉林、宁古塔和齐齐哈尔也在发展。1799年设立了长春厅,作为管理周围地区定居汉民的行政 中心。这些城市不仅是军政治所,又是市场中心、各种手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基地以及娱乐场所:这里赌风盛行,性道德也比在中国本土松弛。 在1800年的满洲,富有的汉商居于社会上层,仅次于高级旗人官员。他们同旗人官员在社会、文化和商业方面有很多联系,官商之间往往平等相待。满洲的汉人社会是没有根基的移民社会,除在奉天省者以外,大多数人到此只有几十年的历史。那些定居者主要来自直隶、山东和山西,他们带来了各该省的许多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出身寒素,缺乏教育,直到十九世纪初,奉天省才有象在中国本土常见的那种“绅士”阶级,他们也成了书香门第,有钱有势,世世代代在当地领袖群伦。不过,还不能说满洲边境确已存在着这种阶级。中国的文人都轻视商人,可是在边远的满洲,往往正是最优秀的文人才变成了巨商,因为除了军政机关少数人例外,吉林和黑龙江省的真正文人都是一些被清政府流放的失意官吏。从理论上说,这些以前的官吏丧失了官位和权势,同老百姓并无二致。但在事实上,他们通过经商,或者就任满族官员的西席,很快就改善了自己的命运。为满族官员的孩子授课还带来别的机会,因为虽遭放逐,那些官员的旧影响还如影随身,所以满人的上层社会还引为同类,乐与过从。 满洲的中上层商人中另一大支是与中国本土的汉人商号一起经营的合伙人,特别是与十八世纪时在满洲的生意日益兴隆的著名山西钱庄一起经营的合伙人。他们的经营当然要与流放的过去的官员及当地的汉商(其中有些人也有巨额生意)的企业有联系。这类巨商在社会上有地位,完全不同于小商小贩、手工匠和农民(这些人基本上同普通旗人不分上下,只不过没有在旗的那种军事建置上的表面优越地位而已),比他们高得多。 从理论上说,吉林和黑龙江各部首领都拥有清政府授与的特别称号,他们的社会地位理当非常接近于最高层旗人官员,但在 实际上,部落民同满洲较有文化的居民很少往来,许多部落首领住在北部边远地区和濒海地带,地理上也是孤立的。他们因公出或经商而进入城市时就显得粗野和土气。随着满洲的汉民不断增加和旗人进一步汉化,随着这个地区越来越发达,部落首领就更加地位低落。当然,普通的部落民比他们首领的汉化程度更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的采取汉族习俗,有的则越来越孤立于变化中的满族社会之外。 处于社会底层的是没有手艺的工人、家仆、妓女和流犯,包括奴隶在内。满洲,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被清政府用作流放地,那里不仅流放被贬谪的官员,而且流放判刑的罪犯。犯人罪行越重、态度越顽固,清朝的司法机构就把他们往北发配得越远。许多犯人后来从事手工业或经营小买卖,竟变成了靠得住的社会成员,但是随着他们人数越来越多,使得满洲边境社会增添了一种一方面无法无天、一方面尚有一定用处的特点。 从1796年起,清政府大大减少了流放满洲的罪犯,但是由于把一些重犯当作奴隶发配给满洲旗人干活的作法已经造成许多问题,以致必须进一步采取官方措施。问题的核心在于旗人太穷,无力养活清政府配给他们的那些奴隶,因此,迅速释放奴隶是符合奴隶主和奴隶双方利益的。这样一来,奴隶就可以用钱买得自由。有时奴隶主甚至干脆把他们释放。这类罪犯的少数人后来回到中国本土,但是大部分仍留在满洲,加入了那群自由流动的亡命或半亡命之徒的队伍。以上不论哪种情况都使清政府感到不安;于是它在1810年正式禁止奴隶主允许奴隶赎身,在1813年还一度停止向满洲发配流犯。为了减轻旗人供养奴隶的负担,清政府还采取适当步骤,把贫苦旗人的奴隶转移给更需要家仆、也有能力养活他们的富裕军官和满族行政官员。 吉林和黑龙江的大多数地方人迹罕至,但这两省仍住有大量汉民亡命之徒。他们来到清帝国禁地从事偷猎、挖参和采金,也 当土匪。这类非法流民在十八世纪迅速增多,在十九世纪也还有增无已。其中特别是采金者和土匪,形成了有组织的团体,还有其原始的地方政府。在满洲当局权力所不及的山林地带,有一帮所谓“黑人”的非法挖参者经常骚扰边远的部落地区,致使吉林将军在1811年不得不派兵进山把他们赶出来。但是满洲当局发现,由于交通困难,要想把非法流入的汉民驱出边境是不容易的。虽然采参是由政府垄断,分给旗人和汉民承担,由户部发给执照,然而省当局却无力在遥远的满洲山林实施政府的禁令。 到十九世纪之初,满洲的汉化已不可逆转地取得进展。奉天省早已主要成为汉人的地盘和中国的一部分,吉林和黑龙江将军虽然负责维持旗人在社会上的优越地位,但未能维持住现状。旗人缺少汉族移民所具有的勤劳和技术,只可守成。他们不象中国本土来的移民那样致力于成家立业,开发新土地。满族和部落民的文化传统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手段去同迁来的汉人竞争:汉民在数量上逐渐超过他们,比他们勤劳,收买他们的土地。尽管政府三番五次采取措施,旗人还是迅速贫困,越来越依靠清政府的救济过活。他们当中模仿生气勃勃的汉族文化榜样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旗人,连部落民也开始采纳汉族文化,深受汉人的嗜好、集市和行事方式的影响。只有寒冷而又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流域还没有吸引中国本土来的移民,基本上仍旧处于汉族范围之外。 ②何炳棣:《中国人口的研究,1368—1953年》,第158—163、283页。 ①罗伯特·李:《清代历史上的满洲边疆》,第23、113页;参见赛诺:《杂谈关于亚洲腹地的史学(Ⅰ)》,载《亚洲史杂志》,卷7第2期(1973年),第186页。不过罗伯特·李是正确的。尽管1927年豪沃还用满文护照,但在二十世纪,讲满语的人是很罕见的。 ②见《大清高宗实录》,卷743第4页(1765年10月4日)。此条我参考了孟思明1949年未发表的论文《1858年爱珲条约的签定》,第10页。 ①纳罗契尼茨基:《1860—1895年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殖民政策》,第150页(关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库页岛的天花和梅毒)。 ①罗伯特·李:《清代历史上的满洲边疆》,第47—48页。本节主要依据此书。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康熙的汉人血统
热度 25 草蜢 2012-8-20 13:11
本来俺已经勾划好了《马B引出的王中之万三:裸美人改江山》,结果爱坛姐妹们对希腊波斯裸美人不感性趣,反而纠结于清宫戏。为了迎合爱坛姐妹的取向,俺就写康熙他老妈子的事情。 N年前,草蜢妈在看清宫剧(好像是《雍正王朝》)时候老是叫隆科多叫那个姓隆滴。俺说,拜托,隆科多姓隆就像马克思姓马一样。人家那是满洲人的满洲名字,好不好! 后来,俺才发现俺不是完全正确 这个要从隆科多他阿姨说起: 孝康章皇后 康熙他老妈子孝康章皇后佟氏在顺治初年入宫为庶妃,芳龄15。庶妃是一种称号,就是没有经过冊封,没有位号,没有品秩的入宫女子, 地位是相当的低。 佟氏的老爸是佟图赖,“初名盛年,汉军镶黄旗人”, “父养真,太祖克抚顺,养真以从弟养性已降,掣其族来归”。 民族这东东相当与马甲,在不同时代这马甲是更变的。 辽东的佟氏家族在明代以前是啥民族成分很难说,蒙古和大金国的官方记载比较欠缺,但至少在明代的户口本上是算为汉族滴。 而且在明代的辽东,佟姓汉人是望族。 相当部分的女真佟佳氏也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这些就是“假佟”。 野猪皮同学成大业以前就是入贅当地富商“假佟”家的上门女婿,为佟. 野猪皮。但佟佳氏的嫡长子褚英不会搞政治,不晓得咋搞团结统战,结果没有上大位就被众人整死了。所以皇太极上位以后只是追封自己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为皇后而没有追封野猪皮的元配大福晋。此时佟佳氏家族也远远没有康熙上台以后的地位。 而康熙他老妈子佟氏的爷爷佟养真却是佟姓汉人,和野猪皮入贅的女真佟佳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野猪皮攻克抚顺后,佟养真就和从弟佟养性一起投靠了野猪皮,被编入汉军。 之后佟养真“奉命驻守朝鲜界之镇江城” 在鸭绿江边防守大金国祖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结果镇江城遭到了跨国武装走私集团毛文龙匪帮的非法越境袭击。经过不屈不饶滴斗争,佟养真和长子佟丰年英勇献身,成了大金国烈士。 “六年奉命驻守朝鲜界之镇江城。时城守中军陈良策潜通明将毛文龙,诈令谍者称兵至,各堡皆呼噪,城中大惊,良策乘乱据城叛。佟养正被执,不屈死之,长子佟丰年并从者六十人俱被害。“ 佟养真的次子佟图赖顶替了老爸和老哥,在汉军正蓝旗滴干活。 等等! 不是说佟图赖是汉军镶黄旗人吗? 嘿嘿。 马甲是可以变化滴。容俺慢慢道来。 正蓝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佟图赖是汉军正蓝旗固山额真,也就是汉军正蓝旗都统。 当时的民族成份和后来的民族划分是不一样的。比如这蒙古八旗(不同与蒙古旗盟)是由天命、天聪年间 (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以前) 就归附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改编的,他们居住在京师,或被派到各地驻防,而不生活在蒙古旧地。长期以来,逐渐淡化了蒙语能力和蒙古习俗,被满洲化了。清亡,大多数蒙古八旗后人都认同自己是满族。汉八旗后人也基本上自称旗人,在国朝划分民族时,所有旗人都被划为满族。 但在顺治年间,汉军八旗虽然是旗人,但不是被看作是满洲的。旗人中汉军旗地位最低。 而正蓝旗虽然在皇太极时期,由于旗主莽古尔泰(野猪皮的继福晋富察氏所生)获罪解职,正蓝旗被皇太极亲自统帅,成为上三旗之一。 但皇太极一死,马上多尔衮(野猪皮的最后一个大妃,也是野猪皮最宠爱的,年轻的阿巴亥所生)把自己所属的正白旗升为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为下五旗。 所以来自于地位较低的下五旗之一的正蓝旗,还是汉军旗的佟氏入宫后只能当一个卑微没有位号的小庶妃。 佟氏17岁生玄烨(满语发音:Hiowan Yei)。 本来玄烨同学的上岗机会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改变他的命运。这就是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虽然可怕,但在经历过N次天花瘟疫的旧大陆上,幸存的人们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在天花没有接触过的人群 中,天花是致命的。 最初到达美洲的西班牙人中就有天花病毒携带者。在人口密集的墨西哥和秘鲁,土著人口因为天花而减丁达80-90%。 即使在旧大陆,不同的人群对天花的承受能力也大不一样。 在长期密集型滴居住的城市和农耕人口中,天花抵抗力普遍较高(因为大家已经死过N次了),而在远离人烟的游牧地区,天花对那些没有接触过天花的人群来说就是死神。 北元的最后一个大汗林丹汗就是在青海策划清算西藏黄教大和尚的时候,碰上这个看不见的死神。 日后的准格尔帝国也毁于天花,魏源在《圣武记》中记载了准格尔部40%死于天花。 康熙时代,来访北京的蒙古使臣常常因为染上天花而亡,后来康熙特许让他们在城郊驻扎。 顺治帝在24岁就因为天花而驾崩(这是官方记载)。而佟氏的儿子玄烨染上天花却能痊愈。按传统说法,相信科学的顺治帝听从了外国专家湯若望同志的建议,将具有天花免疫力的玄烨定为继承人。 天花决定了玄烨成为康熙帝。 康熙他老妈子佟氏就成了慈和皇太后。其实康熙他老妈子从没有老过,因为她在康熙即位4月后就驾崩了。芳龄24。 但康熙的舅舅家的地位就马上不同了。 康熙以后又娶了舅舅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俩表妹。 因为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雍正同学是从小由未生育的佟贵妃(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雍正同学按佟贵妃的弟弟隆科多为“舅舅隆科多”。 康熙二十七年, 康熙的大舅(他老妈子之弟)佟国纲就上访了: “俺大清的民族划分有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俺爷爷佟养真的祖上是女真人,后来到汉地去跑生意了。所以嘛,俺们该划分到满洲旗才对。” 最后,佟国纲一支被“抬旗”从汉军正蓝旗为满洲镶黄旗(镶黄旗是皇帝直接指挥的上三旗之一)。由佟氏改为佟佳氏。但佟氏旁支(佟养性一支)任然为汉军正蓝旗。 佟佳氏也应该是乐意佟国纲认祖宗滴,因为佟佳氏从此成为满洲八大家之首。 那佟国纲这是乱认祖宗吗? 也是,也不是。 俺直接转载一段《辽东佟氏族属旗籍考辨》(侯寿昌著) ----------------------------------------------------------------------------------------------------------------------------------------------------------- 一、 族属考略 清初,佟氏家族谱牒明确记载佟氏本为辽东汉人,其族属分散居住在开原、辽阳和抚顺三个地方。开原、辽阳佟氏以佟昱为其宗祖,抚顺佟氏则以佟养性、佟养真为首。他们最早的先人,据档案资料考证应是佟答剌哈,他是明永乐时期的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后来升为都指挥使,为明代的守土之官。 在明档《三万卫选簿》佟国臣项下载有:“外黄查有,佟国臣女直人。始祖满只,洪武十六年归附,故。高祖(佟)答剌哈,垛集充军,永乐元年招谕升小旗,二年升总旗;黑勒若招谕除都指挥佥事。宣德元年奴儿干公干,升都指挥同知。天顺七年失机降三万卫指挥使。成化三年建州功升都指挥佥事。十二年故。”又载:“旧选簿查有,正统八年佟昱系已革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佟答剌哈庶长男,父病故,本人年幼,堂兄佟胜借职,后长成告取职事,钦准袭都指挥佥事,于三万卫关支百户俸,堂兄革闲。旧选簿查有,天顺八年正月,佟昱原系三万卫带俸都指挥同知,降本卫(即三万卫)指挥使。”1 雍正十年,《镶黄旗汉军送入名宦及得谥祖孙父子合族人员汉字册》中记载:“佟养真,辽东人,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应为康旺,档案笔误)、王肇舟和索胜格等来往近边贸易,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又据嘉庆八年,《镶黄旗汉军头等甲喇翼贵佐领世职家谱》载:“佟养真,父为佟蘧,祖父为佟蕙。”又据道光十三年《正蓝旗汉军头甲喇世职谱档》载有:“佟养性,辽东人,有祖入明边为商,自开原迁抚顺。其父为佟薖,祖父为佟蕙。”由此可见,佟养真,佟养性之祖均为佟蕙,他们该是亲叔伯兄弟。官书史籍均称佟养真、佟养性之先祖,为达尔汉或达尔哈齐。今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书考明,达尔汉、达尔汉图墨图、达尔哈齐实为一人,乃佟答剌哈之异名。 从上述档案材料中,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佟昱、佟养真、佟养性皆为辽东佟氏族人,最初都居住开原,后来佟养性等因经商继迁抚顺。如果把明档《旧选簿》和清档《佟氏谱档》联系起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出佟答剌哈应是佟氏家族的远系始祖之人。所谓达尔汉、达尔哈齐应指佟答剌哈其人。 2、从嘉庆八年、道光三年和光绪二十九年的《正蓝旗汉军世职家谱档》中查知,佟昱乃是开原佟氏族人的远系祖人。 3、从查阅明档和清档得知,从佟昱始,佟答剌哈之后裔开始沿用汉姓汉名。 。。。 那么辽东佟氏是佟佳氏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清初所谓佟佳氏者有两支:一支是努尔哈赤之福晋元妃的直系亲属如巴都里等;另一支是努尔哈赤的近亲阿哈出之后裔。1402年,阿哈出之孙李满柱率部族居佟佳江2一带(史称此为第三次女真大迁移),因之以地为氏,故称佟佳氏。佟氏族人则世居辽阳、开原、抚顺三地。辽阳城曾为明辽东都司驻地,开原则为辽东都司辖地三万卫之都指挥使之驻地。佟氏先人曾历任三万卫指挥使、都指挥同知等职。他们的族人一直居住在辽东三地,从未居住过佟佳江,当然不会是满洲佟佳氏。 那么,辽东佟氏究竟是汉人还是满洲人呢?我们认为,辽东佟氏家族是汉化了的女真人后裔,是汉人而非满洲人。他们的先人是居住在辽阳一带的女真人,明洪武年间在近边经商。永乐元年佟答剌哈为明招服,赐予汉姓,在奴儿干都司任下级军官即小旗。其后,“在边多效勤劳”3,屡有升赏,并于宣德元年擢任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准其子孙世代袭替。天顺七年,佟答剌哈之子佟昱因失机由都指挥同知降为三万卫指挥。此后,佟氏子弟在开原城一边做官,一边经商,不仅为明朝中央政府尽职守土,而且频繁地来往于中原地区,自觉地吸取和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习俗,完全汉化了。自佟昱开始,他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用冠汉姓的女真人姓名,而完全改用汉姓汉名,并用汉字偏旁来区分其辈份的大小。这是佟氏族人业经汉化的一个标志。 迨至明末,佟氏子弟除继续在关外做官经商外,佟鹤年、佟卜年等佟氏族人还一直在关内担任朝廷命官。其中,佟卜年还是进士,任南皮县知县,后来并升任辽东监军。这也说明,佟氏族人早已和汉人融为一体了。 。。。 明人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指称:“奴酋(努尔哈赤)倡逆,而佟养性、佟养真等佐之,明弃我之冠裳,甘为贼之肺腑。”明政府亦因此将佟卜年等在内地做官的佟氏族人逮捕入狱。据此可知,明末官民均视辽东佟氏族人为汉人,而非女真(满洲)人。 。。。 那么,后金统治者是否以辽东佟氏为同族,即视为满洲呢? 佟养性于明万历四十二年,越狱出逃投奔努尔哈赤。天命四年(1619年),佟养真复率领佟养性之子佟图占等佟氏族众一千四百余名由抚顺来投靠后金统治者。同年,努尔哈赤率兵攻克开原城,“佟家又有两起,二十馀人来归”。“随后又有七八起由明逃来归金(即后金)”5。后金统治者把投充的汉民和部分汉官集中起来,交给额驸佟养性和李永芳统辖。天命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任命汉官为八游击、二都司,管理汉民事务。佟养性是负责主管汉民事务的高级官员,辖八游击、二都司,有关征收汉军国赋,佥派差役等事务,皆由佟养性办理。天命七年正月初二日,以佟养性为代表的众汉官,凭借职权,敲诈勒索,搜刮民财,积累大量财富,远远超过了执掌后金大权的诸贝勒,受到金国汗努尔哈赤的谴责。他说:“抚顺额驸(李永芳)、石乌礼额驸(佟养性),吾视尔等如同半子之婿而养育之矣。贝勒家中庭院有草料乎?尔等家中庭院所积如斯草料者,若非尽皆免于赋税而取者,何能有也?草乃积于表面易见者耳,金银能见乎?尔等不思报汗养育之恩,不明白办事,而一味如此索取财物,我等今不信尔等汉人矣!”6据此可证,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一直视佟养性为汉人,并没有把他看作满洲族属。 天聪时期,皇太极也把佟养性视为汉人。天聪五年,皇太极正式命建汉军旗,佟养性被任命为第一任汉军固山额真,并敕谕佟养性曰:“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付尔总理,各官悉听尔节制。”7从这一年,每年正月初一,满汉各官给皇太极拜年时,佟养性都列为汉官之首,从未和满洲官员列为一班。据此可证,天聪朝也没有把佟养性作为满洲族属对待,而是视为汉人。 清人福格在其所著之《听雨丛谈》中写道:“汉军乃辽东三韩三万之民人。国初,称其为乌真超哈或辽东人。”《东华录》也称佟氏本为汉人。 。。。 佟氏族人,从天聪五年正式建立汉军旗起,至崇德七年建立汉军八旗止,都属于汉军旗。天聪五年建立汉军,佟养性为首任乌真超哈固山额真,统率汉兵。天聪六年,佟养性建议皇太极建立红衣炮兵,其基础骨干都是汉兵。佟氏族人大部分被编入这支炮兵部队,并成为其中的中坚骨干力量。清人称其为旧汉军。崇德七年汉军分为八旗,佟养性、佟养真及其族众共一千四百七十二名壮丁被编入正蓝旗汉军头甲喇,前后共编入七个佐领,首任佐领为佟图赖(佟国纲之父)等。由此可见,佟国纲本支原先确属汉军正蓝旗,而不是满洲旗属。佟图赖原管佐领于康熙八年奉旨移过镶黄旗汉军头甲喇第七佐领(勋旧佐领)名下,剩下佐领仍隶正蓝旗汉军,由佟养性之子孙经管,佟氏确属汉军旗无疑。 。。。 综上所证,从天命、天聪直到清初之际,清统治者皆把佟养性为代表的佟氏族属视为汉人,把他们编入正蓝旗汉军,以汉人相对待,并授以汉军职位。 -------------------------------------------------------------------------------------------------------------------------------------------------------- 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奏请佟氏改隶满洲之折:“臣家本系满洲,臣高祖达尔哈齐贸易边境,明人诱入开原。比太祖高皇帝遣使入明,臣叔祖佟养性备述家世,求使者代奏。即蒙太祖谕云:朕福晋佟佳氏,塔本巴彦之女,尔佟姓兄弟分散入汉之故,朕知之久矣。乃大兵克抚顺,将臣族人居佛阿拉之地,不加差使。叔祖得尚宗女,赐施乌里额驸,令与佟佳之巴都里、孟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叙为兄弟。臣家族籍既明,请赐改归满洲。”部议只将佟国纲之本支改满洲镶黄旗,其余佟氏本系,仍留汉军正蓝旗属下,佟氏文武官员俱留现任。 不过,佟国纲有生之年好像没有等到完全落实政策。因为他最初只是被“抬旗”从汉军正蓝旗为汉军镶黄旗, 名誉上享受满洲旗人的待遇 。 嘉庆八年的《历朝八旗世袭谱档》,载明佟氏族人佟国纲本支属于“镶黄旗汉军头甲喇勋旧佐领” 在佟国纲奏请佟氏改隶满洲的同一年,佟国纲随同索额图与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用满文,拉丁文和俄文三种文本书写的。拉丁文是标准版。 佟国纲没有等到家族民族成分完全落实政策是因为,他奏请佟氏改隶满洲的两年后,准格尔大汗葛尔丹企图恢复成杰思汗的霸业,吞并了外蒙古。外蒙古部举国到俺大清的漠南蒙古地祈求清帝国的庇护。 葛尔丹大军尾随而止,并在乌尔会河打败清军,挥剑到达了距离北京仅700里路的 乌 兰 布通 与在此等待的清军大战。 噶尔丹 “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统,备钩距,号曰驼城” 佟国纲带领清军冲击 噶尔丹 在林中布置的骆驼阵,被准格尔 火绳枪 手击中毙命。 佟国纲坝上将军墓 也就是说佟氏家族 在明初是女真人, 明中叶至后金兴起是汉人 后金兴起至康熙上位是汉军旗人 康熙后,康熙舅舅家为满洲旗人,其余是汉军旗人 国朝都是满族 民族是个马甲。 康熙舅舅佟国维的儿子也就成了佟佳.隆科多。这小子让四阿哥登上了皇位。
1181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7 01:26 , Processed in 0.0264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