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大家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斯蒂芬孙的故事(转)
gordon 2016-1-30 11:13
和特里维西克富裕的出身不同,乔治·斯蒂芬孙的父亲是一名身份低贱、收入微薄的矿工,在华勒姆矿井管理一台蒸汽机混饭吃,正式职务是蒸汽机的司炉,也就是给锅炉加煤添水。老斯蒂芬孙家里有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后来最有出息的乔治·斯蒂芬孙排行第二。两口子目不识丁,因为营养不良而身材羸弱,结婚登记签名只会拿笔画叉。在这种极端贫困的条件下,乔治的童年也谈不上幸福快乐,这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大家庭,更不可能拿出额外的学费让他接受教育,这就使得我们伟大的火车之父,一直到18岁还是一个文盲。 斯蒂芬孙错过了儿童最佳受教育的阶段,使得他后来即使拼命恶补知识,也不能达到正常的文化水平。 多年以后,当他名满天下之时,就连写一份措辞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的信件都很困难 。当他18岁那年用自己挣来的钱走进学校,同七八岁的孩童坐在一起接收初等教育的时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才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斯蒂芬孙后来掌握的那些科技知识,都是他的儿子罗伯特亲自教给他的。可见, 无论多么天才的人物,失去了最初的学习黄金阶段,后天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 ,即使能够取得一定的文化水准,花费的精力要多出几十倍。 斯蒂芬孙的文化水平不高,让他在以后研制蒸汽机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大量没有必要的劳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和机械制图的知识,斯蒂芬孙的发明几乎全部是用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的。他通过不断失败和经验积累,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人的付出,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我们完全肯定,斯蒂芬孙也属于机械发明中的天才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他能够像特里维西克一样接受教育,就可以通过制图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而不是通过盲人摸象般的制造和拆卸零件浪费大量宝贵精力。我们也完全可以确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斯蒂芬孙,将不仅仅只是发明机车,他会像特里维西克一样,发明更多的技术产品,再凭着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全部变成现实。 童年的斯蒂芬孙不但失去了进入学堂的机会,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挣钱补贴家用。比如,才10岁的他就去赶马车,还当过矿井上的挑拣工,直到年满14岁,他才跟随在父亲身边成为一名助理司炉。这个职务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常年和蒸汽机打交道,再加上斯蒂芬孙的学习热情远超常人,用了没有久,他就将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只要有空闲,他就把一台报废的泵机拆成零件再重新组装。斯蒂芬孙对机械方面的热情和聪明才智,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也让他能够从一个矿井到另一个矿井,身兼数职,并且担任了非常重要的技术职务,而收入也水涨船高。渐渐地,他的名气在整个泰恩河地区越来越大,很多矿主对他称赞有加,都认为这个小伙子有发明头脑,技术水平很高,意志相当坚强,性格非常固执,满脑子奇思妙想,还有持续不断的热情。这些矿井老板和经理人的评价是正确的,斯蒂芬孙身上这些优点,是帮助他走向成功的最有力的武器。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童年,都会被后人附会杜撰出很多励志的故事,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拆卸钟表;童年瓦特看见蒸汽顶壶盖构想了蒸汽机;少年爱迪生利用蜡烛反光提供照明,让医生做手术拯救母亲;华盛顿的小斧头、林肯的靴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火车之父乔治·斯蒂芬孙也不能例外,很多励志故事书上说他花大量时间用粘土制作蒸汽泵机和其他机械模型,以此来证明天才人物从小就不同凡响。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少年詹天佑身上,这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言,用来激励后人。 ****************************************************************************** 从斯蒂芬孙的童年开始, 到他44岁,也就是1825年斯托克顿至达林顿商业运营铁路开通为止,他的人生也是喜忧参半的。他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为生计四处奔波。 在他25岁的时候,比自己大12岁的妻子范妮因病去世,第一个女儿生病夭折,留下小儿子罗伯特与他相依为命。而他的父亲也突遭横祸,在修理蒸汽机的时候,因为工友突然放出蒸汽,而烧伤了眼睛,此后双目失明,全靠儿子供养。命运多舛的斯蒂芬孙就这样与命运顽强抗争着,一直到他的儿子罗伯特长大成人,父子两个才一起并肩开创自己的铁路事业。 早在斯蒂芬孙动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之前,多年来与蒸汽动力机打交道的经验,让他对与之相关的任何技术进步和创新都极为敏感。因为生计所迫,他曾经带着一家人从华勒姆村搬到威灵顿。刚到这个地方之后,斯蒂芬孙的目光就被一种新奇的玩意给吸引住了,那就是当地煤矿工程师们别出心裁地用固定的蒸汽动力机械牵引煤车。当煤车准备翻越山头的时候,工程师们就在山顶安装一台蒸汽机,用绳子或者铁链连接车辆,将煤车拉到山顶,再通过车辆的自重滚落山坡。这种机械解决了煤车上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采用何种方式在平地上替代马匹拉煤车的问题。而斯蒂芬孙想到了。 注:蒸汽机以前是在矿井做提升的 ****************************************************************************** 就在特里维西克把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蒸汽机车当玩具的时候,斯蒂芬孙也开始了蒸汽机车研究。但是, 他并不是除了特里维西克之外唯一对蒸汽机车有兴趣的人, 喜欢挑战这个领域的工程师大有人在 。在1812年,也就是特鲁维西克最后一台机车问世4年后,怀特黑文的煤矿工程师们利用纽科门蒸汽机制造出了一台机车, 但是同样笨重,压裂木轨,效率低下,很不成功。在同年,一个叫威廉·查普曼的人制造出了能够自身牵引的链式动力机,另一个叫威廉·布鲁顿的工程师制造完成 一台能够利用固定在支架上的脚轮走路的动力机,无一例外,这两种机械中都看着不中用,在实际应用中归于失败。同样在1812年,约翰·布伦金索普研制成功 一台带有齿轮的蒸汽机车,让机车驱动齿轮与轨道的齿牙咬合,号称能够避免平轮机车在平滑的轨道上倾覆。但是这种机车虽然试验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效果却 不好,一来造价很高,二来运行速度极慢,最终还是被淘汰了。到了1813年,华勒姆煤矿的监管人威廉·赫德利也研制成功一台平轮机车,运行在煤矿的铁轨之 上,竟然用了很多年。但是这台机车为何籍籍无名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局限于地区煤矿的小范围打转,没有在全国引起反响。 竞争如此激烈,各大煤矿主都想方设法制造蒸汽机车,占据先机。为了掌握研发对手的技术秘密,他们之间互相派遣间谍窥探打听,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这种混乱局面折腾了数年之久,最后连一台像样的蒸汽机车都没研制成功,接连的挫折与打击让很多人灰心丧气,他们都放弃了研究,甚至连工程界与科学界的主流声音都断言:蒸汽机车根本就没有任何前途。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乔治·斯蒂芬孙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注:古代咱是不知道,现代科技发明都是来源于竞争。 靠闭门造车,山中的白胡子老头,反正是,我是没见过。(大多都是骗子或教主)
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苏联是个大家庭
热度 14 凡卡 2014-3-10 11:52
苏联虽然是以俄罗斯为主体的,但对于加盟共和国,尤其是欧洲部分的还真没当外人看,第一任领袖列宁是俄罗斯人,第二任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第三任赫鲁晓夫算是乌克兰人,第三任勃列日涅夫也是乌克兰人; 而两次动乱,俄国两次出兵落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这两个地方,有没有一点联系呢?
9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二人世界结束,进入大家庭状态
热度 14 流浪鱼 2013-10-19 16:30
自从送走了熊孩子,家里终于恢复了二人世界的宁静,终于可以平静地做准备,迎接宝宝的到来。每个周末和领导除了买菜买粮就是逛婴幼儿商店,商量怎么布置宝宝的房间,买什么家具和日常用品。心里充满了欣喜和期待,毕竟,这把年纪宝宝带给我们的惊喜是巨大的。 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孕期还有3个多月,我已经要开始接受形势的变化了。 领导弟弟一家要移民来我们这里,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他弟弟先来,然后再把家属办来。 这周领导的弟弟已经到了,家属留在了国内,先在这里上学,然后找工作,然后把家属搬来。领导先陪着买了辆车,他可以开车去上课。下周领导要出差到国外,他弟弟的交通是第一大问题,解决了这一步,再说以后的。我开始发动人脉,争取尽快帮他弟弟联系一份工作,能给办工作签证的,有了工签,就可以把他家属办过来了。 我父母的探亲签证申请材料已经递交上去了,目前还在等待中,如果顺利,下个月底他们也就要过来了。我希望他们能多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我好好陪陪他们,他们也好好陪陪我。自从我离开家,一直在读书,工作之后也是一直在准备出国,父母又是典型的山东人思维,为了年迈的爷爷,他们哪里也不住,直到去年年底爷爷去世,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接父母到我身边,这次他们能过来,我是很期待的。 早先决定要办父母过来的时候,我订了好多计划,趁宝宝没有出生,带父母各处转转,远处就算了,附近的地方还是应该去看看的,不知道到时候还能不能实现。婆婆和公公都来过了,那时候我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经常带他们出去玩,也算没留下什么遗憾。 然后就是1月底的宝宝出生,他的到来,这个家再不会平静,一切都会围绕着他旋转。 婆婆盼孙心切,也想早日过来待产。前些日子公公手术了,最近婆婆在家里照顾公公,暂时没再提来这里的事情,随着公公身体状况好转,她办签证提到日程上来了。 我清静惯了,也懒散惯了,生活习惯也固执的不行,有一点声音或者心情激动都会失眠或者改变作息习惯,不知道到时候这一大家子汇聚到一起,我能不能hold住,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担心和害怕。
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生存智慧之大家庭的孩子
热度 11 gordon 2012-10-26 17:16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以前过大家庭的孩子就不是这样,道理很简单。 生气、任性不吃,好嘛,不吃别的小孩就把它吃完了,呵呵。 饿两顿,就会抢食吃了,呵呵 独生子女和大家庭的小孩不一样,大家庭的小孩不娇气。
4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3:09 , Processed in 0.0241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