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黄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黄埔之花 ——— 德国总参谋部
热度 1 gordon 2017-1-3 10:01
理解西方军事啊,先把中国的那套东西,扔过来,好吧 好吧,现在我们都是一张白纸,我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军事思想 欧洲军事的这些东西啊,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早熟的文明 ) 先把中国这些东西扔过来,“ 瓶子要是一直满着,就没办法往里面填水了 ” 。 ************************************************************************ 当时的军需总监部是一个介乎工程兵总监部和技术性侍官总署的中间机构,无权参与指挥的决断。 隶属于18世纪意义上的“总参谋部”前身的还有担负传令、信使和监视勤务的“野战猎兵队”和“旅少校”的办事机构。野战猎兵队中的所谓“纵队猎兵”,其主要任务是在缺少足够地图的情况下,勘察地形和为行军部队指引道路。“猎兵队”由一名“骑兵队长”领导。“旅少校”相当于机动的秘书官,负责为将军们起草报告和拟订表格清单。 1757年,弗里德里希大王为军需勤务拟订了一份训令,把所谓“设营术”作为军需勤务的主要任务。训令规定,军需总监部应负起诸如选择行军道路和宿营地、构筑野战阵地等技术性任务,以及情报和间谍勤务,以减轻最高统帅的负担。 这些任务与侍官总署在许多方面造成重叠。侍官总署是普鲁士军队独有的一个机构,它成了孕育后来的所谓国王军事内阁的胚胎,后来与总参谋部一直处在激烈的对抗之中。起初,侍官总署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有关军官的人事问题,当然任何一个有关军官人事的最后决断,都是由君王做出的,君王的这种特权一直保留到王朝即将覆灭之日。 注:这个你在办公室呆过就很明白。办公室在人事任免上,老跟人力资源部起冲突。 ( 办公室从此得了 一个“公公”的绰号 ,就是太监嘛) ******************************************************************** 弗里德里希大王扩展侍官总署的职能,其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他独自领导军队的情况下,需要的是一个执行机构,而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制订计划的顾问。此外,在弗里德里希大王时代,普军还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指挥方法,即在总任务框架内,对军队实施间接的指挥。在七年战争中,由于战争是在西里西亚、波希米亚、东普鲁士、前波美拉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等众多战场上进行,国王因此有时也向某个战场派遣一些由一位将领指挥的独立作战部队。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通常的“纵队猎兵”和“旅少校”发挥其各自职能外,国王还向这些指挥官身边派遣若干侍官长或侍从官—相当于后来的参谋军官,只不过这些参谋军官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称谓和进行相应的训练。 从1758年起,只设一名侍官长,并为其配一名负责文书工作的秘书。最著名的一位侍官长要属海因里希·威廉·冯·安哈尔特(1734—1801),他是安哈尔特—德绍的威廉·古斯塔夫太子和一位传教士的漂亮女儿的私生子。威廉·古斯塔夫之父是18世纪初普鲁士军队伟大的操典大师。 注:蒙古的“怯薛” 军制也是如此,都是从大帐里派出来的。 ******************************************************************** 军需总监部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辅助组织,与18世纪战争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当时,各王朝之间的战争只不过是为达到获取领土或地位等有限目标,他们所运用的政治、经济、民众力量和军队数量也是有限的。由雇佣兵组成的职业军队,对王朝而言是一个昂贵的工具,供养起来需耗费大量资金,一旦损失更难以弥补。由于受军需仓库束缚而形成的笨重的供给体制,使军队不可能在广大地域作战。 为防止雇佣兵夜间逃跑,每支军队都不得不在夜间布设哨兵线和骑兵巡逻队。因此,在选择野战宿营地时,对行军道路的计算十分谨慎和精密。军需官担负的“设营术”,表明当时作为政治工具的战争成了一种可以充分和精确计算的战争,而到了18世纪末则逐渐发展成一门“军事数学”的科学。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思想先驱冯·马森巴赫上校认为, 高超的和充满艺术性的机动以及兵不血刃地智胜敌人,要比在会战中取得胜利高明得多 。通过一次大规模会战取得歼灭战的胜利,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更不用说消灭敌国人民的思想了。作战不是人民的事,而是王侯及其军队的事。在欧洲特别是普鲁士,从事贸易或手工业并富于教养的平民,对军队总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武夫是粗野的,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可惜还有那些代表贵族的军官,都是狂妄自大和不学无术之徒。 注:早年的战争是贵族的玩具,参考 阿来的《尘埃落定》 , 既怕奴隶不猛,又怕奴隶很猛。 ******************************************************************** 在这个以宫廷贵族为主体,并建筑在一致的荣誉观和礼教习俗的世界上,自18世纪中叶在精神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资产阶级特别是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资产阶级的权力意识,及其在贸易和经营方面所表现出的才干,打乱了建筑在出身基础上的封建秩序 。在军事方面,炮兵、工程兵和工兵上升为第三兵种,在革命的法国,工程兵已在18世纪末有了第一个装备系留气球的飞艇连。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最初就是一名汉诺威的炮兵军官。 注:步兵是正规军,在拿破仑战争之前,炮兵也是一个辅助兵种,从民间征召的 ******************************************************************** 在普鲁士,这种悄然无声的“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就是在炮兵和工程兵军官团中平民军官数量的增多,以及他们与从事科学工作和在思想上有共同语言的平民成立各种社团,出版一系列军事期刊杂志。这一切对于百年前的粗野愚昧的库尔—勃兰登堡军队来说根本是无法想像的。 在这些军官中有部分人甚至已对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进行讨论 , 譬如军官仅仅骑术好、剑术好、射击好和能吃苦就足够了吗? 军队的军纪是不是只有靠对惩处和军棍的惧怕来维持?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思想即将出现。 1776—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是第一个具有全新特点的民众战争的范例,它与弗里德里希大王所进行的那种目标有限、可以精确计算的战争形式已大相径庭。各王朝进行的王位继承战争或掠夺战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众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由农民和平民组成的未经训练的民兵,第一次战胜了英国将军们运用的计谋战略,打败了训练有素的英国和黑森军队 。事实说明,计谋战略在大西洋彼岸的广袤土地上已完全失效。 欧洲两位伟大的军事改革家马基斯·冯·拉斐特和奥古斯特·奈特哈德·冯·格奈泽瑙,有机会第一次学习这种新型的步兵战术和民众武装的作战方式—前者作为一名法国军官曾与美国人并肩作战;后者曾随普鲁士的一支猎兵队在美国作战, 这支猎兵队 是霍亨索伦王朝的安斯巴赫—拜罗伊特边区伯爵 租赁给英国国王的 。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而且还有作战方法的革命已宣告开始。 此时,弗里德里希大王时代的普鲁士人却依然沉缅于昔日的辉煌中,他们自以为普鲁士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集各国思想之大成而形成的、呈几何图形的传统线式战术(普鲁士人曾用它取得三场战争的胜利),是 建筑在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和不可变更的固定行为方式的体制之上的 ,最后发展成一种理论,认为战争艺术是一种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科学。普鲁士炮兵上校冯·滕佩尔霍夫(鲁登道夫的母亲就出生在这个家庭)、富于想像力的军事理论家迪特里希·海因里希·冯·比洛以及军需总监部少校克利斯蒂安·冯·马森巴赫,是最为著名的“数学派”的代表。因生活放荡而被解除军官职务的比洛,希望通过他出版的关于数学战争体系的书而恢复他在军需总监部的职务。法国—瑞士军事理论家巴龙·若米尼当时将总参谋部勤务都统统囊括在“后勤”之中。 弗里德里希大王僵化的军队体制,其继承人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能力的局限,以及20万大军驻在东普鲁士和上西里西亚至下莱茵的广大地域的现实,使普鲁士军队的高级领导层逐渐官僚化。而这种领导层的官僚化通常是缺乏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旧体制的突出特征。 新国王关心的是竭力维护他“最高统帅”的特权。另一方面,他的能力也不足以使他独自承担繁重的国务。因此,他扩展了侍官总署的职能,国王“特派侍官长”成了君主的首席军事助手,虽然其军衔大多为上校,但却是大权在握。此外,1787年还组建了一个“最高军事委员会”,成为管理军队全部事务的最高领导机构。自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时期后,全部军事和民事事务均由“总监部”负责。“最高军事委员会”是一个没有严格上下级关系,同时也没有明确权限的机构,委员会设一名名誉主席,一名主席,以及“第一战争部长”和“第二战争部长”,当然他们都不享受真正的部长待遇,也没有真正的职权。原来的“军事部”仍保留下来,归“总监部”领导。还在弗里德里希大王统治时期,为了监督装备和训练水平,每个省设一名步兵、骑兵总监,全国设一名炮兵总监,他们只有监督权而没有任何指挥权。 1789年的法国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革命的民众武装战胜了旧王朝的僵化军队,这一切都极大地震撼着普鲁士人的心灵,在特权阶层高傲自大的内心则隐藏着更大的恐惧和不安。 伟大的法国革命不仅产生了人类自由、平等的伟大思想,而且也产生了民族主义、“民众武装”和民族战争思想,当然还有军国主义和现代总参谋部。当1792年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西班牙统治者派出其笨拙的军队,联合起来对抗法国革命时,法国新的统治者则把希望投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情感。国民议会委员迪布瓦·克朗斯在巴黎的国民议会上呈交了一份关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议案,并很快形成法律。各国王侯的十字军征讨遭到惨痛失败。 当时,不仅像康德、赫德、席勒、斐希特这样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起初对法国革命表示热烈欢迎,而且一批年轻的普鲁士军官也对在巴黎发生的事情产生极大兴趣,如军需总监部的冯·克内泽贝克少校、马森巴赫,以及东普鲁士尚不知名的步兵少尉冯·博因等。博因当时曾一语惊人,他说对于普鲁士利用划区征兵制征召来的士兵来说,保卫祖国无异于对贫民施暴。一些军事著作家极力赞同这一新思想,如上文提及的迪特里希·海因里希·冯·比洛和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贝伦霍斯特,还有侍官长冯·安哈尔特。贝伦霍斯特要求废除职业军队,代之以基干部队并以民兵作为其补充。比洛认识到法国步兵散兵战术这种新型作战方式的伟大意义,同时 摈弃了他曾极力推祟的军事数学理论 。但是,法国的新思想、新精神并没有在普鲁士最高军事委员会和侍官总署引起共鸣。 尽管如此,面对在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成果,柏林的人们也在思考着军队的变革。为此,1795年成立了“直属军事组织委员会”,作为新的最高军事统率机构。“委员会”由老元帅冯·默伦多夫领导,他对现行体制的“好处”一直抱有怀疑。他行动迟缓,顾虑重重,作为一名改革者又显得有些名不副实。各种机构纷繁多样,但局面并没有多少改观。在机构重叠和权限不清的混乱之中,侍官长却在实际运作中逐渐成了国王军事内阁的领导,这种结局也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及其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所期望的。 也正是在1795年,冯·马森巴赫少校起草了第一份重要的条陈。在条陈中,他提出应赋予军需总监部以全新的任务。他认为,鉴于战争的多样化,应密切战争指导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平时就应制订符合实战的战争计划。这一工作必须由将来的军需总监部来完成。为此,军需总监部的军官应当接受特殊的训练,也可在外国军队短期任职,或在外国研究机构从事短时间研究工作,这就是后来武官思想的渊源。 马森巴赫是他自己事业的极不称职的维护者 ,他自大狂妄,常常口出狂言,在1806年战局的作战过程中因犯错而被解职。然而,他在普鲁士是以文字形式提出现代总参谋部思想的第一人,这一评价对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尽管他的思想之花在当时还尚未结出果实。 翌年即1796年,军需总监部开始接受一项对后来而言是典型的总参谋部的工作,即地形测量和绘制作战地图。当时由于还没有普遍使用平板仪, 测绘地图的工作只能靠现地绘制略图的方法进行 。为此,军需总监部增加了13名“工程—地理学者”。此时的军需总监部部址设在波茨坦的王宫里。工程-地理学者大都出身于平民阶层,因为容克阶层的人认为,操持圆规和彩笔的工作与他们的身份是不相称的。 革命战争动摇了全部的战争形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必然给普鲁士军队的发展以深刻影响。革命战争使作战地域和战争目的有了空前的扩展和延伸,战争本身也变得更加残酷。民众性军队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发生了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而且与 一种重要的生物现象,即当时欧洲各国人口在1800年前后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现在,已经军事化的革命群众抛弃了18世纪王朝战争的一切陈规旧习。很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拿破仑这个第一位被革命解放出来的法国人民组成大军的天才统帅,没有颁布过任何新的形式化的条例。战争在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新型民众军队要求一种由各兵种混合编成的固定战术分队为基础的、更为合理和强大的编制体制,以及新的指挥方法。在革命年代,法国在莱茵河畔、南德意志、比利时、意大利北部、埃及、叙利亚、印度西部、法国南部和西部,对普、奥、俄、西、撒丁、英国军队,以及麦默洛克雇佣军、奥斯曼军队和在海地暴动的黑人,还有本国的反革命部队,展开全面作战。 注:日本的人口增长, 工业化和医疗的进步,使得人口增加 。 拿破仑法国当年的人口在欧洲仅次于俄国 抗日战争最牛逼了,日本人口过剩,中国人口也过剩 ,看谁人口更过剩 *********************************************************************** 拉扎尔·卡诺这位革命时期法国第一任新型国防部长、被誉为“百胜之军”的新型人民军队的组织者,出生在勃良第的一个平民律师家庭,最初是一名工程兵军官。到1794年9月,法国已有百余万人拿起武器。由一位统帅来指挥这样一支百万大军,对分散在各战场上的军队实施直接指挥,此时已是完全不可能了。已动员起来的庞大军队必须按军、师的编制进行组编。新时代的师是由各兵种部队编成的固定战术单位。同时,卡诺的国防部办公室成了第一个现代总参谋部的雏形。在这个办公室里,甘做无名英雄这一特点已表现得十分突出,后来普鲁士总参谋部也有意对此加以强调。关于这一点泽克特曾说过,总参谋部军官是无名无姓的。 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作战指挥已全部由经过技术、科学训练的杰出专业人才担负。这一变化发端于革命战争,是一个逐渐失去个性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与庞大军队时期的到来相适应的。卡诺的办公室仍不具有指挥权,更没有制订战略计划的权利,基本是一个负责收容、补充人员和物资的机构。然而,组成师、军和集团军的各单位,已经使用专业人员去执行命令的传输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供给工作。一批正规的总参谋部军官正在形成之中。 战争已成为民族为争夺幻想中的和既成事实的权利 以及像20世纪希特勒所说的为争夺生存空间的争斗。战争已从王公贵族的赌博,逐渐演变成由一个技术化的、隐名埋姓的机构来领导的斗争。 军官的晋升不仅不再只由出身来决定,而且还要视其是否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在这一点上对总参谋部军官的要求之严要胜过军事机构中的任何集团。 各欧洲国家的总参谋部,是在新的自由民主的民族国家与旧的封建等级秩序的冲撞中发展的。普鲁士军事改革家和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创始人沙恩霍斯特,曾试图在军事领域寻觅一种新旧世界的综合物。与他同时代的在内政方面推行改革的帝国男爵施泰因,也曾竭力做过这种尝试。 ************************************************************* 说说黄埔 在黄埔之前呢,大清,已经有了陆军大学、中学、小学 但都是基于士官的 黄埔是一所基于军士的学校 其实北伐的主力是保定系,士官毕业的这帮人。 “陆大的课堂、讲武堂的操场,黄埔的战场” ,黄埔的教学啊,有点像现在 上班,你碰上个难题,顾问过来了,帮你解决了。 只是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教你一个东西。没有教你如何学习 这个问题直到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到来,才解决。 终于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了。 马克思鲍尔在德国总参谋部里是一个革新者,他是一个炮兵专家。普法战争,铁路的运用跟1848年革命有关。 如果知识, 只限定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的话 ,就是如此。 黄埔教的也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知识,但已经比较新了。 ( 北洋还是老知识,最典型是火炮 ,陈修和 鄙视 上海兵工厂) 注: 黄埔和陆大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 ,纯粹黄埔净 “扯淡” 在tg 这边,水平比较高的是和 苏联顾问混时间长的人,水平高 (例如 跟李德混时间长,翻译、教员这些人)
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黄埔胜过 “讲武堂” 的实证分析(转)
gordon 2016-3-8 12:08
第五师团侵华一年中的死伤统计 一 第五师团的基本情况 第五师团是以広島鎮台(1873年設置)为母体,于1888年5月14日组建的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六个师团之一。以広島,山口,島根等县出身士兵为中心构成,司令部设在军都广岛城下,亦称广岛师团。师团本部在甲午战争期间,曾是明治天皇亲自驾临的广岛大本营所在地。 在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时,是在朝鲜成欢首先开始先发制人攻击的部队, 日本战前的教科书中出现的最初的〝军神〞,喇叭手木口小平(1872-1984冈山县成羽出身),即是第五师团步兵第21联队(滨田)的号手 ,死在日本对清政府正式宣战三天之前的7月29日,成欢战场。宣战之前,主动以先制袭击挑起战争是日清,日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一贯战术。 1937年7月,日中战争爆发后赴大陆作战,板垣征四郎(1885-1948)中將任师团长。是日军陆军主力部队的17个常设师团(甲师团)之一。下属,第9(国崎登少将),第21(三浦敏事少将)两个旅团,第11(长野祐一郎大佐),41(山田铁二郎大佐),21(粟饭原秀大佐),42(大场四平大佐)四个步兵联队。隶属北支那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直辖。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27日,师团在广岛奉命紧急战备动员,動员尚未完结的8月1日,以现役兵为中心的部队即从宇品港出发。在釜山登陆后穿过朝鲜半岛,跋涉两周于8月16日在昌平集結。之后立即投入了南口战役 。 此部队在日中戦争的第一年,经历了南口、平型関、忻口、太原、台児庄、徐州等重大战役,其中的一部分(国崎支隊,第九旅团步兵第41联队为基干)还在1937年11月5日、南下参加了金山卫(杭州湾)登陆作战,经松江,湖州作战后直指南京,是南京攻略战中渡江占领浦口(12月13日)的部队。 如此,第五师团不仅是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22-30日)中,共産党八路軍“平型関大捷”(1937年9月25日)的对手,亦是1938年3月至4月,国民党第五戦区主导的“台児庄大戦”的主角之一。所以和在津浦线方面作战的第十師団(矶谷廉介中将),同为日中戦争初期、在中国国内最为人所知悉的侵略日军的主力部队。同时,也是日军在整个华北地区作战中受损失最严重的部队。 日军的常设师团(甲师团),平时编制为仅10,000人左右,相当于国内的一个师。若逢战时,在原编制下招回已复员的预备役,后备役兵员,一气扩充至25,000余 人。相当于中国的半个军。另外,日中战争后为拼凑兵员又出现了三个联队编制的乙师团(特设师团),和削弱炮兵力量担任地方守备的丙师团等,人马数构成都有 所不同。所以若问“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这并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在此成为研究对象的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同样,都是编制(1937年)为25,520人的甲师团,也就是在第一线作战的精锐师团。 由于战时需要应急扩张召回复员军人,补充武器弹药,所以人员不能一时召集完了。部队是开战后逐渐增加,分批向前线移动的。第五师团在南口进入战斗状态后,各部还在陆续集结之中。截止到1937年8月20日,兵員総数为17,206名,馬3730匹。至8月30日,兵员达到21,799名、馬7,426匹 ,此时基本接近了编制数。我们也可在平型关战役为数不多的战斗详报中,看到几处部队在作战中仍然陆续动员集结的记录。一方面,由于战斗中不断出现伤亡,在兵员集结完毕前,部队总数已开始减少,所以 一直是损失,补充,再损失,再补充的循环 。补充时间又总落后损失时间,亦不能达到满员补充,所以可以说师团从来没达到过编制中的满员状态。 二 最初四个月的作战损失达三分之一 在中国,经国共两党的抗战宣传和学校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战”两个固有名词。即使对战史没有知识的一般人,也非常关心这两 次大捷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的“歼敌”数字。战前,国共两党都公布过多种歼敌数字,可几乎都是宣传材料,含有很的水分。至少和实际上有十倍以上的差。又 因为打的不是歼灭战 ,日军是自行焚烧,掩埋尸体的,所以也无从去统计日军的真正损失。所以 在战前,国共两党除了宣传以外,并不能掌握日军损失的准确数据 。能在研究中出示具体 数字的现象,都发生在战后日本政府解密了日军档案之后。也就是说利用的是日本军方的统计数字。比如国内至今错用的所谓台儿庄大战歼敌11984名之数据 ,实际都是来自于日军档案的统计。由于自己并没有过可靠的清点,统计, 国民党方面在战后已承认,接受了日军档案的统计数据 。 比起没有可靠数据的国共两方,日军自己对自己部队的损伤,有过非常详细的统计。每一个部队每一次战斗的损失都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军内的秘密统计,在败战前 被大量销毁,或散逸于民间。但一部分成册进卷的还是被保留下来。现在关于局部战斗详细统计,若是《战斗详报》类散逸,具体内容很难全面掌握。但日军总体 的,即方面军,军,师团单位的伤亡统计,现在仍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各种军内记录中经常反复出现。 国内人所关心的,有关平型关,台儿庄作战期间,第五、第十师团的死伤统计数据,至少现存有几十种。统计调查有多种目的,有的是为了掌握现存战斗力情况,有 的是为了补充兵员而出示的数据。有的是为了总结战斗,战役情况,还有的是为了改进战术和武器。从陆军全体到方面军,军,师团,联队,虽不周全都有不少种类 的统计。又因为目的不同,所以统计采样的时间,期间,范围,对象,和统计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各种统计并不能完全一致。但其基础数据,考虑都是不断在修 正,充实中的同一来源。 可以说, 这种来自于军内的秘密统计是准确的。绝不是国内人常称的对外“宣传” 。特备是死亡者统计可以说是精确的。对负伤的定义,可能有不同判断(一般指需 要后送,脱离战斗的),但死亡不可能有第二种定义,死者亦不能复活。若参考现在厚生省,各府县保管的军人死亡证明书,兵役履历等行政资料(战后对遗族补偿 的行政文件),日中战争初期的死亡者,都可以还原到实名实姓,具体死亡的日期,时间,地点,创伤种类和所属部队。8年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死亡的41万1200名军人,军属的统计,就是这样算出来的 ,每一个人基本都有根有据。 ************************************************************************************* 下面看一下第五师团侵华后的,各个战役的死伤统计。 第五师团不像第十师团,自身没有留下师团级的详细统计 ( 很有可能在坂垣战犯审判前为了隐蔽证据而销 毁 ),所以只能使用上级第二军,或方面军的统计。一般讲, 统计表有一个特征,初期的应急统计会出现很多遗漏,但之后的统计和汇集到上级的统计会变得比原来 要精确。特别是之后被利用于各种文件中的数据,应该是经过多次修正的, 有权威性的 公式数据 。 【表一】出示的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主要战斗兵器别损伤调查表》 就是这种后出的统计之一。出现在不同文件中,有三、四种版本,内容都相同。是能了解第五、第十师团来华后半年中,在各个战役·战斗中具体死伤数的统计。从《兵器别损伤调查表》的题目来看, 掌握兵器别损伤状况的目的,应是利用于战斗兵器的开发、防御对策 。但此表同时记录 出 示了各战役别死伤总数,所以亦可作为各战役期间内死伤数据的参考。 使用此表时,也必须仔细调查作表者对取样方法进行的说明 、 解释,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错用 。如本表备考栏的第一项提示中指出,“此表中的有关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收录数据,仅是可以判明兵器创伤的一部分”。这说明最下栏部分出现的两个数字(第五师团 3,989 名,第十师团 4,126 名),并不是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其中第一期,被国内称为“台儿庄大战”)的全体统计,而只是能判明创伤种类的一部分。 而其他没有特别注明的部分,即从南口战役到太原战役之间的统计,可以认为是整个部队作战期间的全体伤亡统计。从此,我么可以算出第五师团从 1937 年战斗开始的 8 月 14 日,截止到 11 月 10 日太原攻城战结束,各次战斗中的死伤总数为 7,194 名,若再加上 11 月初配属给中支方面军赴上海,南京作战的国崎支队的死伤数 342 名,总数可达 7,536 名。可以说,此数即使是参战至 1937 年底的,第五师团损失总和的概数。具体内容如下 南口攻击战( 8.14-9.3 ) 死伤 1,123 名 广陵作战( 9.4-9.16 ) 死伤 359 名 平行关口作战( 9.17-10.3 ) 死伤 1,075 名 忻口作战( 10.4-11.3 ) 死伤 4,174 名 太原作战( 11.4-11.10 ) 死伤 463 名 国崎支队的在上海,南京作战(表中“中支”部分) 死伤 342 名 可看到,国内最关心的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口),包括与国军在关口正面战场作战的死伤总数为 1,075 名。且时间范围在 9 月 17 日至 10 月 3 日之间,地点名词又为“平型关口”。说明其中绝大多数应发生在平型关口的正面战场,现存日军各种战斗详报记录的事实也是这样。 也许有人怀疑,第五师团在 1937 年内死伤的 7536 名的数字,会不会不准确。笔者认为对这类军内秘密统计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必要。可能有统计不周的小错误,但不会作假。如同前述,由于统计截止的时间和范围不同,各种统计结果不会都一致,但因为统计种类较多,若不信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 比如, 关于此期间(至1937年底前)的死伤统计还有另外几种 ,其中之一是北支方面军兵站监部军医科提出的《兵团别战死伤调查表》 【表二】,可看到在此,第五师团 1937 年 12 月 31 日前的死伤统计总数为 6,847 名。比上记 7,536 名要少一些,理由何在? 第一考虑这 6,847 名中不包括此时临时配属给中支方面军的国崎支队的损失 342 名。国崎支队此时不属于被调查对象的北支方面军,而从上海返回青岛的时间也是此统计结束以后的 1938 年 1 月 13 日。所以这一部分从时间,范围上讲都不会被北支方面军的统计收录。 第二考虑是做表的时间带来的误差。表二的 6,847 名是最初统计,上报时间为调查期间刚刚结束的 1938 年 1 月 3 日。可以说做表统计时比较仓促。肯定会有遗漏,不周。对比起来表一统计( 7,536 名),做表时间至少在其记录内容中出现的《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结束后(估计还应再后),即 1938 年 5 月 10 日以后。之前出现的错误可以得到修正,且未及时报上来数字也会被补充。所以两表中有数百名差(肯定是后者多),也应是一个正常现象。 另外,表一还是被 1941 年 7 月陆军大学校编著的《北支那作战史要》所采用的表格,所以从此点看,也应该说更有代表性。问题在于表一的《主要战斗兵器别损伤调查表》虽然准确,但不能判明死亡者数。而前出《兵团别战死伤调查表》的 6,847 名中,却可以判明有 2,112 名为死亡者。所以此处出现的死伤比率,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若按此比例,可推算出表一 7536 名的死伤者中,死亡应约为 2,320 名。 从以上可看出, 第五师团在参战后仅四个月,人员伤亡就达到 7,536 名,占师团兵力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 三 台儿庄,徐州作战的损失 为了协助第二军进攻青岛,第五師団在1938年1月4日,从北支方面軍直属部隊转为第二軍配属部队,进入山东地区。1月10日青岛陷落后(海军第四舰队陆战队的单独作战),扼守于西营,苗山庄,摩天岭以东(现淄博以东)的胶济沿线 。参加南京作战后的国崎支队(歩兵第41聯隊为基幹),也于1月3日离开南京,经上海于1月13日以后陆续到达青岛。此时第五师团司令部和第九旅团的本部都设在青岛。1月20日,根据《板作甲第52号命令》,国崎支队改编为“东地区警备队” 镇守青岛市和胶县以东的地区 。 在此地方警备期间,由于战事稀少,第五师团没有太多损伤。后为了对付四川军等的北上骚扰,第二军开始了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于2月17日编成长野支队(步兵第21联队长指挥的步2大队,炮一中队)从潍坊向临沂方向进发,此部队在招贤镇,莒县,汤头镇遭到国军顽强抵抗后逐渐增强,扩大为坂本顺旅团长指挥的步兵5大队,炮兵7中队规模的坂本支队。作战担当地点在国内被称为“台儿庄大战”的临沂方面战场。由于以上原因,第五师团在1938年以后的死伤统计,多是从长野支队南下临沂的2月20日开始。 在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期间(2月20日-4月7日=台儿庄大战),第五师团投入战场的兵力仅为坂本支队约9,000人马, 4月8日至5月15日的第二次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亦被称为徐州会战第一期)期间,第二军为了完成吸引国军主力部队(约33个师)阻止其南下徐州的作战目标,将第五、第十师团的所有兵力都投入到南部山东的各战场。和坂本支队同样,胶济线守备的国崎支队,也南下参战,经历了临沂战(4月19日攻克),马头镇,南·北涝沟的苦战,在完成牵制,阻击任务后于5月中旬,与第十师团一起转移向徐州方面。 在山东南部作战的约3个月期间,第五师团又出现了大量伤亡。据【表三】《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损害调查表》 统计,2月20日-5月10日的两次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期间,其死伤合计为6,759(其中死亡1281)名。 之后,第五师团参加了徐州会戦,又出现了新的损失。徐州会战结束后,第五师团的伤亡总数到底有多少?下面有几个参考数据。 第一是1938年6月9日制作的《第二军人马补充状况表》 的统计,显示出师团在参战后至1938年6月9日间,累计缺員总数高达15,112名。这个数字里应该包括疾病,事故死伤的缺员,但无疑是一个战斗死伤的重要参考数据。 第二是【表四】《第二军战死伤表》中出示的,截止于1938年7月中旬的死伤统计。其中第五师团的死伤数为9,138名(其中死亡2,040)名 。按表的解释可得知这是第五师团1938年1月配属给第二军以后的损失。若再加上第二节中计算出的,至1937年底前的死伤数7,536名,可看到截止为1938年7月中旬,第五师团的死伤累计高达16,671名。从定員25,143名(1938年时)全体看,累计死傷率高达66%. 必须注意的是,此比率数字只是一个包括非戦闘員的部队满员时的理论数据,事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如前所述, 部队在集结完成之前即投入战斗,之间又不断出现死伤,所以虽有事后的补充,但部队从未能达到过编制上的满员状态 。比如作战4个多月的1937年12月31日,第五师团的实际在籍人数仅为21,328名 。缺员率达一成半以上。 更重要的是死伤者几乎都出现在第一线的步兵战斗员中。战斗员的比例,步兵甲师团为65% ,而战斗员中,将校和士兵,步兵和骑兵,炮兵,辎重兵等他兵种的死伤率也不会一样。以第十师团为例,1938年6月补充完毕后,其四个步兵联队的战斗员总数为11,808名(定员13,024名),实际这一部分才是死伤最多,补充也最勤的部分。可以说,第五师团参战后11个月中出现的16,671名死伤者中,绝大多数都出于实际上约为12,000名的步兵联队的战斗员中。12,000名的步兵战斗员中,有16,000名死伤,说明 第五师团在出征后不到一年,其从广岛出发的步兵战斗员从理论上早已死伤殆尽。新换的一轮中也伤亡了约1/3。 笔者接触的北支方面军的史料中,步兵联队在一次战役中的死伤最甚者,可称第十师团的鸟取联队(第40联队)。其在第二期山东南部剿灭作战(禹王山, 对手是滇军 )的一个月中死伤达1,801名(战斗员定员3,256名)。此外还有第39联队(姬路)的死伤的1,218名。第 63联队(松江)在第一次山东南部剿灭作战(台儿庄作战)中死伤的1,262名等例 。 关于第五师团,也有第21联队(滨田)在忻口战役中死伤1,068(参加者总数2,609)名,在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临沂战线,2月20-4月7日)中死伤1,583名的记录 。以上都是仅一个月前后在一次战役中,步兵联队战斗员死伤过半,或近半的例子。 从战役统计全体看,第五师团在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死伤的6,759名数字最多,但这是从1938年2月20日至5月10日约三个月间的统计,实际包括了两次性质不同的战役(台儿庄作战和徐州会战第一期)。从短期间死伤来看,最大的损失还应是1937年10月4日至11月3日的山西省忻口战役,一个月中,第五师团的死伤达4,174名。所以, 对第五师团来说,最沉重的打击,不是在山东而应该是在山西 。 从以上论证得知 ,来中国作战不到一年,第 5 师团出征者全体的 10 人中,健全者仅剩下 3.4 人。而 第一线的步兵战斗员早已死伤殆尽,更换了新的一轮 。相反,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却在徐州会战后于 1938 年 6 月 3 日,因“战功”叙位“从三位”,荣升为陆军大臣。通过此比较,我们可清楚看到战争中“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残酷事实。即使是所谓的强者,胜者的“皇军”也绝不例外。 ****************************************************************************** 广岛之恋,说实话,中国人真是恋不起来。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对于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一直以来都存在两大流传甚广的说法,但恐怕都有疏漏。 认识上的两大误区 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使冥顽不化的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武士道精神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一直都以 顽强和宁死不屈著称,很少有日军主动投降,甚至是在战局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日军也宁可选择自杀冲锋或是“神风特攻”之类同归于尽的方式也不愿意放下武 器。所以到1945年8月,尽管美军已经攻占了冲绳,兵锋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认为日本肯定还是不会投降,一定会死撑到底。美国依靠原子弹,才彻底粉碎 了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情, 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从1945年2月开始的战略轰炸 和代号“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柯蒂斯·李梅少将在1945年1月担 任美军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后,对日本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采取了夜间低空投掷燃烧弹的新战术,史称“李梅火攻”,从3月到7月底,美军总共出动各 种型号飞机330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其中7月投弹就超过4.27万吨,美军计划8月的投弹量将超过10万吨!有 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 毁面积最高,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为71%。在空袭中死亡约23万人,伤47.6万人,失踪2.4万人,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 家可归。3月9日夜间,一个晚上的空袭就造成东京10万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伤亡人数。 由于这样恐怖的空袭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恐慌,李梅又结合空袭实施心理战,通过空投传单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将要轰炸的地点和时间,这就更加剧了平民的惊 恐,共有850万城市居民逃往乡村,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达50%。加上工厂厂区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如航空工业厂区被毁60%,直接导致军事 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3%,飞机发动机产量下降75%,飞机机身产量下降60%,电子设备产量下降70%,飞机月产量从1944年的 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达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储备为四十万吨,美军第315轰炸机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进行了 重点轰炸,共投弹9100吨,至8月,日本炼油能力下降80%,石油储备在轰炸中被焚毁近六万吨,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几近崩溃,毫不夸张 地说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 同时,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橡胶、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铁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依 赖进口。因此美军决定实施攻势布雷,封锁日本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从3月27日至8月15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 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 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 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饥饿战役”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切断了 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1945年8月与1945年3月相比,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在这 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 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 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 ,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 需要,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所以经过近半年的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日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赖以维持战争的国家机器已经基本崩溃,此时几乎是全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但是枪里没有子弹,飞机没有燃料,肚子里没有吃的,光靠精神还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弹,日本也撑不过一两个月了。 第二种说法是,扔了原子弹,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陆了。美军确实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但这只是预案。熟悉美军情况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哈尔 西上将和斯普鲁恩斯上将两人各自带着一个参谋团队,当一个团队在前方指挥作战时,另一个团队就在后方策划下一场战役,一个战役结束再转换角色。所以在日本 本土登陆的“奥林匹克”计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如果真要实施的话,完成各项战役准备至少要到11月,日本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个时候——即使不投原子弹。 正如美国战略轰炸评估委员会那份著名报告所说的:“根据战后对当时局势和日本国民经济状况的完整调查,期间包括许多前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协助和参与,调查结 果显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发动前,日本一定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即使没有投下原子弹,或者苏军没有出兵东 北。 正式的登陆行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日本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 。” 所以,投原子弹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 日本,快点投降! 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坚持不了一两个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会投降,但是美国人却等不了那么久了!因为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 参与对日作战,同意了苏联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外蒙古独立的现状须予维持、恢复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 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来共同经营、 苏联在东北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这些条件如此优厚,使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向睿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甚至有人认为因为罗斯福沉疴重症在身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罗斯福的想法 很好理解, 1945年2月是美国在太平洋反攻阶段最艰难的时候,以血腥残酷闻名的硫黄岛战役就发生在这时,美国很清楚,随着战线越来越向日本本土推进,日 本的抵抗也就会越来越顽强。作为同盟国阵营一员的苏联怎么可以在对日作战问题上袖手旁观? 苏联也得参加对日作战,而且是必须的!当然,为了换取苏联出兵的 那些条件,损害的都是中国的利益,又不是美国的利益,出卖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从而减少美国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战争的发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坚持不下去,苏联出不出兵都已经无关大局 。而且苏联这时候出兵那真就是来摘 桃子,捡便宜了。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就出兵对日作战,德国于5月9日投降,也就是说苏联将在8月9日前后出兵。所以那时美国最着急 的就是要让日本在苏联出兵前投降,这样就可以不用兑现许给苏联的优厚条件。但是一向顽固的日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就让原子弹来当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较确切地说,原子弹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动日本尽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弹更不是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推进原因。但这一切,既不是为了消灭军国主义,也不是为了美国大兵,而是为了向苏联“赖账”。 让全世界看看原子弹的威力 除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特别是要在苏联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国扔原子弹还有一个原因,那更是着眼于战后的考虑。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原子弹的,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强,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无从了解。如果没人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慑 的作用。美国投入了20亿美元(1945年20亿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0亿美元,如果以黄金价格来比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80亿美元)的研制 经费,总得最后听个响吧,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美国的纳税人一个交代,你看我们花这么钱搞出了这么厉害的武器,还是值得的。 这也是美国把原子弹的第一个袭击目标选在广岛的原因之一。因为从1945年3月开始的战略轰炸中,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被摧毁的面积都 超过了50%,早已经是一片瓦砾废墟,再扔上一颗原子弹,谁知道是原子弹炸的还是之前B-29的功劳?另外,城市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区的范围在直 径5公里最合适,这样的城市规模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原子弹的威力。 因此被美国列入第一批原子弹袭击的四个城市是:广岛、小仓、长崎、新潟,其中广岛和小仓两个城市为首选目标,长崎和新潟两个城市为备选目标。 这四个城市的 共同点就是,在此前的战略轰炸中,都只遭到轻微的破坏,城市基本上比较完整 ,而且城市直径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来检验原子弹的威力。 特别要说的是广岛,是日军指挥中枢之一,甲午战争时期就是日本大本营所在地 ,二战后期是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编制级 别最大的单位,而 当时日本本土总共只有两个总军 ,第一总军司令部在东京)。同时也是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和中转枢纽,设有规模巨大的军需品、军火仓库、码 头设施。此外广岛市区的东部还有铁路中转枢纽和军火制造、船舶维修等军事工业企业。 将广岛列为第一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以为广岛没有关押盟军战俘,也没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实在广岛关押有23名盟军战俘,主要是在对日本本土空袭中被击落飞机的机组人员,他们中有10人死于原子弹轰炸。 所以,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一是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二是出于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和话语权的考虑。果然正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 原子弹,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一颗大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城市,这样的威力绝对令人震撼,也使人对美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敬畏,美国也因此凭借原子弹的核垄断, 稳稳地座上了战后世界新霸主的宝座。 战争结束后,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原子弹轰炸,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战争的受害者。 日本就那么无辜吗?以广岛为例,首先是日本重要的军事指挥中枢,在原子弹袭击的8月6日当天,在广岛市区内的日本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属各单位的现役军人总共 有23158人,还有约2万名其他单位的军人正在途经广岛中转前往各地,总共有约4.3万名军人,几乎占当时广岛全市总人口的18%。而且广岛还有大量的 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在战争中都是合法的袭击目标。 再看广岛的普通百姓,也一贯对战争相当地支持。 日本采取的是地域征兵制,即一个地方的人集中编在一个部队里,以广岛籍子弟编成的日军部队就是第五师团 ,因 此也被叫作广岛师团。熟悉抗战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日军这个番号感到陌生。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打的就是第五师团的后勤部队;南京保卫战中,攻占浦口的就是 第五师团,南京大屠杀当然也有第五师团的份;台儿庄会战中,第五师团又是进攻台儿庄的两路日军之一;昆仑关大战,又是第五师团的部队唱主角……可以说,第 五师团的官兵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对于这样一支罪恶累累的残暴之师的老家,难道说一点责任也没有? 注:扔了颗原子弹,噩梦消失了。 *************************************************************************************** 黄埔胜过 “讲武堂” 的原因很简单,大量速成培训嘛。 很多结论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按道理来说,黄埔是不如讲武堂的。北洋的陆大和讲武堂,还是正规的东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实践出来了,嗷,黄埔是 适合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安排。 注:即使是日本陆军大臣 坂垣征四郎 的第五师团,从甲午战争开始的荣誉军团, 来中国作战不到一年, 第一线的步兵战斗员早已死伤殆尽,更换了新的一轮 *********************************************************************************** 为啥选小仓? 小仓就是北九州呗。1901年,一个厂房硕大、烟囱林立的巨型工厂在北九州的八幡地区开动了机器,数以万计的工人井然有序地劳作,高炉升腾起的团团烟雾笼罩了下关海域。这便是日本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新日铁的前身—— 八幡制铁所 。   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老人们来说,八幡制铁所曾经几乎就是北九州的代名词,也是这座城市的荣耀。甫一建立,八幡制铁所便肩负起为日俄战争提供军 用物资的重任。而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它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从这里锻造出数以亿吨的钢材,支撑了这个东亚强国的两次奇迹般的崛起。 八幡制铁所曾经与中国近代著名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东海救113,这是要去撞船吗?
热度 28 hotmen 2012-10-25 22:25
东海救113,这是要去撞船吗?
【共同社10月25日电】日本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那霸)巡逻船提供的消息称,25日早晨驶入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附近领海的4艘中国海监船在当天下午1点45分到2点10分期间相继从尖阁诸岛久场岛附近驶出领海,但继续在领海外侧的毗连区内航行。据该海保总部透露, 下午1点半左右中国救助船“东海救113”轮也驶入了毗连区 。 东海救是最新型8000KW海洋大马力“全天候”救助船。 顺便提一下,海事在武船已下水的4000吨海巡船,海监在黄埔开工的4000吨海监船就是以这个船型为蓝本的。
9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06:13 , Processed in 0.0290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