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柏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G20的狂欢。
热度 26 fcboliver 2017-6-28 21:00
汉堡市为了下周举行的G20可谓费尽心思。特别在安保上,不仅在德国范围内调兵遣将,而且还从丹麦、瑞典等国抽借警力。甚至曾经还讨论过,是否要调几艘战舰来保卫汉堡港。 不料G20还没开始,就发现了内部的蛀虫。一支从欧洲派对之都--柏林调来的300人的警队,因为无聊,在驻地开起了大趴。酗酒不说,居然还有人在公共场合啪啪啪。事情被揭露后,汉堡当局遣返了这支警队。在柏林等待他们估计会是罚酒3杯。 看到这条消息后,我不禁对我当初的事业选择产生了怀疑。早知道就去柏林当警察了!
9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转贴:征服柏林的苏联回族战士
热度 13 草蜢 2012-8-23 11:22
哈尔湖最后的战士 马永俊 去哈尔湖之前 , 我一直没搞清楚哈尔湖和普里热瓦勒斯基之间的关系 , 也不知道尔代克究竟在哪里 . 在我的印象中 , 这几个名字没有必然的关系 . 可是我查阅了地图后才明白 . 哈尔湖就是普里热瓦勒斯基 , 尔代克则是它的一个塞老 ( 俄语 : 乡村 ). 普里热瓦勒斯基 (1839---1888) 是俄国的一个探险家 , 出生在俄国哥萨克家庭 . 他也曾经探险来到中国新疆和西藏 , 详细考察过当地的风土人情 , 最后死在了哈尔湖,为了纪念他 , 就把哈尔湖改成了他的名字 ‘ 普里热瓦勒斯基 '. 吉尔吉斯的首都 , 刚开始叫皮士别克 , 因为苏联元帅伏龙芝曾经生活、战斗在这个地方 , 也把皮士别克改成了付龙芝 . 苏联解体后 , 所有具有苏联俄罗斯特征的名字都消失了 , 都被换成了吉尔吉斯人的名字 . 哈尔湖也不例外 . 我们在比士盖克乘坐了一辆二手 mercedes-benz 车,就直奔哈尔湖.本来是拉四个人的车,在我的坚持下,只拉了我们三个人。那个空余的位子我们是付了钱的。 在哈儿湖,我们买了些礼物 , 还专门买了些质量很好的奶油,是吉尔吉斯人做的上等奶油,然后来到了尔代克.尔代克本意是二道沟,从哈尔湖到尔带克要经过两道沟,所以就叫二道沟.老回回起的名字,吉尔吉斯人叫不习惯,最后二道沟变成尔代克,就像新疆的拉面到了乌孜别克斯坦就变成了 ‘ 拉格面 ’ 一样.尔代克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伊犁的老回回就非同寻常. 哈儿湖这个名字 , 老一辈的新疆伊犁人并不陌生 , 每当老人聚集在一起 , 回忆往事的时候 , 回忆祖辈上曾经辉煌的时候 , 常常提到一个名字 : 哈儿湖 ! 我问过很多人 , 都说真真的名字叫什么 , 没人知道 . 老一辈的人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 , 对这个国外的名字 , 显然没有多少知识 , 但是他们知道 , 哈儿湖是老回回能够发财的地方 , 是个风水宝地 , 没钱娶媳妇的人,欠债无法偿还的人 , 或者犯了命案的人 , 或者或者 ... 总之只要在中国伊犁混不下去的老回回 , 第一个望想就是去哈儿湖 ! 至于怎么走 , 怎么才能到达 , 没人知道 . 那些五六十年代来到苏联的回回人 , 第一个要奔望的地方也是哈儿湖 , 在他们看来 , 哈儿湖就像伊犁河谷一样 , 才是最理想的安乐窝 . 尔里的父亲 , 在中国有很体面的工作 , 社会地位也高 , 不知道是扭不过老婆还是跟风 , 来到了苏联,起先住在哈萨克斯坦亚尔堪特 , 住了不到半年 , 就写信给哈尔湖的亲戚 , 得到亲戚的消息 , 就搬移到哈尔湖 . 结果 , 哈儿湖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 简直有天壤之别 . 他郁郁寡欢 , 面对和自己的想象有千差万别的哈尔湖 , 他几乎绝望了 , 他痛苦过,他彷徨过 , 他撕扯着头发痛哭过,他埋怨过自己的老婆以及老婆的亲戚 , 但都无济于事 , 他得面对对现实 , 面对这个他传说好得不得了的国家 , 他寻死觅活过 , 他甚至偷偷摸摸准备舍弃在这里的家人和妻子 , 一个人翻山越岭 , 像十月革命时期逃到中国的老回回一样 , 翻过哈尔湖后面的皑皑雪山 , 那怕就是爬也要爬到中国 , 他无数次的想逃回中国 , 无数次的被克格勃抓回来 , 逃回去 , 被抓回来 , 或者在半路上被抓回来 , 或者在边界上被逮回来 , 总之 , 他就像小说 ‘ 根 ’ 里的黑人一样 , 没有一天放弃过回家乡的念头 , 只是他比小说里的黑奴幸运些 , 他的脚还结实地长在自己的腿上 , 克格勃还留下了让他继续为 ‘ 祖国 ’ 服务的腿 . 他蹲了班房 , 放出来时 , 他还是一个念头:逃回中国 ! 克格勃一而再 , 再而三地把他抓进班房 , 刑满释放 , 监视居住 , 但还是阻挡不了他逃回中国的念头 , 最后克格勃警告他 : 如果再逃就连他家人一起抓去坐牢 ..... 在万般无奈下 , 他终于低头了 , 屈服了 , 终于不再跑了 ....... 他重新审视自己 , 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 , 他完全换了个人 , 用从来就没有劳动过的双手 , 下地种田 , 割稻子 , 割鸦片 , 像所有的新移民一样渐渐融进了当地社会 . 在中国时保养的白胖胖的身体 , 逐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身体 . 他省吃俭用,用了几年时间积累 , 终于在在哈尔湖盖起了新房子 . 但是一直到他死 , 他都说着要回中国 , 要回自己的故乡。他舍不得伊犁河 , 他舍不得那里的一草一木 , 一山一水 ,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无情 , 他最终没能回中国 , 没能回伊犁 , 在克格勃的不断监视 , 不断 ‘ 探望 ’ 和恐吓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 死在了哈尔湖 , 死的时候只剩下皮包骨头 , 轻的就像婴儿 ......... 这是尔里的父亲 , 尔里不愿意过多谈论他的父亲 , 这些是我从他父亲的朋友那里得来的 , 我也见了他在中国时和临终前几年拍的照片 , 照片上的人简直判若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 现在我来到了这块几乎像是传说中的土地 , 这块曾经是盛产大烟的土地 , 这块让很多人 , 尤其是伊犁老回回魂牵魂牵梦扰的地方 .    我的双脚结结实实踏在了这块土地 , 我下意识地看了四周 , 没发现什么特别 , 也没发现什么不特别 , 没有中国人的一丝痕迹 , 也不像传说中的哈尔湖 , 我急忙打听哈尔湖的真名 , 尽管尔里已经告诉了我多少次 , 哈尔湖就是 kara kol ,是吉尔吉斯语 ‘ 黑手 ’ 。可是我总不相信,一个地名怎么能是黑手呢,是黑手党曾经活跃在这里吗?是什么让它得了这个名字呢?我思前思后,都不得其解,回到中国后,我还在思考这个地名,思考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 kara 在突厥语里既有贬义也有褒义也,贬义如 ,kara kampir (恶毒的老太婆) ,karabas jilang (毒蛇) ,kara tilek (恶念) ,kara korsak (黑肚子,意即文盲); kara bakir( 孤独无助的人 ) , kara qal (孤独无助的老人,) , 还有谚语如; karning aqisa,karali yuge qap( 肚子饿就去赴丧宴 ) ;褒义 karabatir (黑铁塔般的英雄) ,kara tun (寂静的夜晚)。也有纯粹表示夜色的词汇,如 karakuz (黑眼睛) ,kara kashi (黑眉毛) ,kara jorga (黑走马), kara balita (黑斧头), kara kunuz( 黑蟑螂 )...... . ..... .以及很多很多和卡 kara 有关系的词汇. Karakol 一定是黑手的的意思 , 不也许是别的意思 ……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最后我想通了,起什么名字不重要,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也不重要,因为穷人不需要这些东西 , 只有大富大贵的人才把名字看的那么重要 . 老人名叫巴给 - 阿布顿拉耶夫 , 巴给是伊犁人经常使用的名字 . 老人已经八十五岁了 ,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时代痕迹 , 他和伊犁的其他老人一样 , 头上戴着黑色园顶帽 , 穿着干净的西服 , 脚上穿着 ‘ 麦斯哈尔 ’ 靴 , 套着 ‘ 卡拉式 ’ 套鞋 , 精神矍铄 , 走起路了 , 一扳一眼 , 背不驼 , 腰不弯 , 耳不聋。他早就听说我们要来 , 就迎候在大门外 . 我们互道 ‘ 塞俩木 ’ 问候 . 他的眼睛里没有激动 , 也没有激情 , 下垂的双眼泡 , 像两个口袋一样吊在我的眼前 . 他说着回族话 , 吃力地搜寻着新词汇 , 以便使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客人能更容易听懂 , 当尔里哥告诉他我非常熟悉这些话后,他也没有显示出过分的高兴 , 只是看了我一眼,然后低下头 , 不再说什么,做着让我们进屋的手势 . 来之前 , 尔里哥就提醒说 , 老人不爱说话 , 也不太乐意喧簧 , 我们可能问不出什么事情来 , 再加上年代久了 , 很多事情老人都忘记了 , 虽然他这样说 , 可我还是有很大的兴趣 . 我没有急于进屋 , 我仔细观察这个院子 . 大门对着的是老人的客房 , 大门左侧是他小儿子的住房 , 右侧是一排厨房 , 和厨房连着的是两间堆满了苜蓿的草棚 , 草棚下面是个地窖 , 连着草棚的是一排很大很长的羊圈 . 在草棚下 , 有一个俄罗斯小伙子笑眯眯地向我微笑 , 他年龄不过十七八岁 , 金黄头发 , 脸、身上到处都落满了苜蓿叶子。他一边铡草 , 一边好奇地笑眯眯地望着我 , 好象我是来自别的星球的动物 . 我明白了 , 这个俄罗斯就是 ‘ 尔里 - 尔布杜 ’ 小说里经常说的伙计 , 是给人做长工的伙计 , 是个下苦人 . 我对这一切很感兴趣 , 对他们的房子的布局和结构 , 对他们怎么样生活 , 怎么样工作 , 我都很感兴趣 , 我还没进屋 , 尔里哥催促我说 , 快喝茶 , 进走 , 进走 , 老人陪着我一句话也不说 . 在老人的住房后面 , 我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大院子 , 这院子至少有二十亩大 . 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 , 有桃树 , 果树 , 杏树 , 还有伊犁人叫作 ‘ 阿里个拉特 ’ 的梨树 . 这院子和整栋院落的布局和我家几十年前的一模一样 . 我激动 ,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 想起了童年时代自己家的大院子。老人住房后面落着一堆一堆的劈柴 , 规则地排放着 . 劈柴旁边的木头墩子上搁着一把斧头 ! 我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哈萨克语 ‘balita’ (斧头)!是的, balita! 哎呀,我的 balita ! 我见过很多 balita ,我的客户里也有很多人订购 balita ! 但是,在象似的环境里见到儿时用过的东西,你怎么可能不激动呢?你怎么可能不喜形于色呢?我小时候经常干的就是劈柴活 , 每天都要为劈多少柴而发愁,我小小的身体怎么可能劈开这些桦树或者榆木树呢 ? 我在瞬间回忆着自己的童年,把眼前的一切和自己家的大院子,和哈萨克亲戚留给我们的大院子联系在一起!我已经有二三十年没见过这些东西了 , 我已经离开自己家乡很长时间了.我抚摸着 balita ,看看和我小时的 balita 一样不一样,那时候的 balita 都是苏联造的,甚至铁锨、铁叉、钐镰都是苏联造的.我沉湎在对过去的回忆,丝毫没感觉到尔里和老人的感受,我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忘记了一切,摆弄着家家一样.是啊,人经常是触景生情,睹物思情,甚至别人觉得很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勾起你深沉的回忆和丰富的想象 .......  俄罗斯小伙子的双眼就像监视仪器一样随着我而移动 , 他憨厚可爱 , 脸上挂着孩子们才有的天真的微笑 . 他不停地铡草 , 好象要把整个苜蓿草落要铡完似的 . 老人的小儿子不断摧促我进屋 , 嘴里一直说 : 进走 , 喝茶 . 老人的小儿子长着一副吉尔吉斯人的脸 , 他个子不高 , 身材匀称 , 没有多话 , 他的媳妇是个腼腆的、很美丽的吉尔吉斯女人 , 穿戴和当地的回族人一模一样 , 她头上戴着头巾 , 穿着长裙子 , 脚上穿着 ‘ 卡拉势 ’, 进进出出 , 她在厨房里已经开始准备美食了 . 我猜想美食一定是 ‘ 纳仁 ’, 也就是吉尔吉斯人称呼的 ‘ 白西巴尔码克 ’. 我在蒙古时 , 说 ‘ 纳仁 ’, 当地的哈萨克人不明白 , 当说 ‘ 白西巴尔码克 ’ 时都知道是什么 . 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还是没有一丝笑容 .   我们坐在炕上 . 炕炉子里燃着熊熊大火 . 老人脱了 ‘ 卡拉势 ’ 套鞋 , 坐在炕上的一块厚褥子上面 . 桌子也摆上来了 . 老人让着我们 , 让我们喝奶茶 , 像哈萨克人一样 , 给我们每个人的碗里调两块方糖 , 我执意不肯 , 他才作罢 , 给自己碗里放了三块 . 我们天南地北地聊着 , 尔里哥像导游一样介绍着我们的行程和去过的地方 . 老人只是静静地听着 , 对他来说 , 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希奇事情了。他喝着茶 , 底下头 , 听着 , 偶尔插句话 . 老人 1922 年五月初九出生在哈尔湖的尔带克 ( 这个日期是老人告诉我的 , 他特别说了初九 , 他还在使用中国的阴历 . 这里以及其他很多地方的回回仍然使用着阴历 .) 从生养下来到被征召入伍 , 他从来没离开过哈尔湖 , 他的脚从来没迈出这个地方一步 . 他的祖上是和白彦虎一起来的马大人的手下 , 马大人也就是优素夫马元 .1864 年他们就定居在尔代克 . 我对 1864 年就定居在尔代克持有怀疑态度 , 那时候白彦虎等人还没来到俄国 , 我一直在想老人是不是记错了 . 但是,可以原谅 , 就像我们新疆老人一样 , 上了六十岁后 , 他们的年龄每年会两岁甚至三岁地增长 . 时间不重要 , 也许老人为了让我明白这些年代已经非常久远 , 就这么说 . 巴给因为家境贫寒 , 再加上父亲早逝 , 只念了两年书 , 就挑起了家里重担 , 为了一家糊口开始在地里劳动 . 在学校的两年里 , 他还学了刚创制不久的、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东干语 . 巴给一九四二应征入伍,当时条件很差,接到命令后,他告别了家人,和同村的八十四个年轻人一起到了哈尔湖 ( 其中有五十个老回回 , 其余的是俄罗斯人和吉尔吉斯人 ) ,从哈尔湖又到了雷巴其亚 ( 这是俄罗斯语的名字 , 现在改成巴勒克其 , 俄语和吉尔吉斯语都是鱼夫的意思 , 因为靠近伊塞克湖 , 盛产鱼而闻名 ). 从雷巴其亚步行走了一百公里 , 到了皮特琐夫卡.然后坐火车到莫斯科 . 在莫斯科操练了六个月 , 就上了战场 ........ 我翻译尔里 - 尔布杜小说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节:挑兵的那一天,乡村里红旗招展,到处是沸腾的人群,人们情绪激昂,欢送的场面肯定有 ‘ 塞老 ’ (乡村)党的负责人做动员报告.人们彻夜不眠,举着酒杯狂欢,最后的时光是和最亲近的家人一起度过的.然后就是乘坐上级派来的汽车,在人们 “ 不打死一百个 ‘ 捏灭次 ’ (俄语:德国人),你嫑回来 ” 然后留着眼泪,行亲吻礼和亲人道别......可老人的叙述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 我问 “ 没有汽车来接吗 ?” 老人平静地回答 :“ 没有 . 我们都是黑里走掉的 , 是悄悄走掉的 .” “ 走之前 , 寺里阿訇没给你们念经吗 , 没做 ‘ 杜瓦儿 ’ 吗 ” “ 没有 , 那时候 , 这儿没有阿訇 ” 老人说 .“ 都是 ‘ 卡木你斯提 ’( 俄语:共产党 ) 管地呢 , 哪有阿訇呢 ? 阿訇都叫收拾掉了 ” “ 你没害怕吗 ?'” “ 没害怕 , 害怕有啥用呢 ?” 他见我有点失望 , 补充说 :“ 有些人可能偷偷念哩经哩 , 做哩讨白哩 ...” “ 十月革命到哩我们这儿哩 , 把老皇上(沙皇)的人一满杀地呢,乌鲁斯(俄罗斯)的大人(当官的)、有钱汉都把命丢哩 , 阿訇、巴衣、别克都遭哩殃哩 , 消息灵的、腿脚快的就爬过对面的雪山,跑到大清国的伊犁哩 , 手脚慢的 , 都成哩布尔什维克的刀下鬼 . 乌鲁斯的庙(教堂),塔塔儿人连老回回的(清真)寺 , 都叫大火烧哩 ” 巴给老人说到这些的时候 , 引用他母亲所见所闻 :“ 乌鲁斯(俄罗斯人)的庙先点着哩 , 老回回的寺也点着哩 , 我站在巷子哭地呢 , 呼大(真主)呀 , 得哩啥 ‘ 白俩 ’ (灾难)哩 , 顿亚(世界)临近哩吗 .... 卡杂克 ( 哥萨克 ) 的马队踏的地面都动弹呢 , 马的脚步声三站路远的窝儿上都能听见呢 .....” 他们这些被征召来的新兵 , 先在莫斯科操练了六个月 , 然后就奔赴了前线 . 巴给被分在高炮营 , 当了一名炮手 . 从四二年被挑兵到四六年复员回来 , 巴给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 多次负伤昏迷过去 , 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 但是他终于活了下来 , 和他一起入伍的八十四个人 , 活着回来的还不到二十个人 ...... 老人不愿意多说 , 好象不愿意回忆过多的血腥场面 . 从他平静叙述的口气里,我可以看出来 , 他很勉强地提及这些战争 . 他一直说 :“ 我记不住哩 , 老哩 . 打仗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也没有想啥,没有想过能不能活下来...只要有口气,就往前走呢,不知道仗啥时候能完呢,也没有多的望想...给家里人写信地呢,信是吉尔吉斯话写下的....把柏林占哩,我们知道已经得胜哩,快回家哩 ”. 巴给老人慢声细语讲述着自己的事.在五年的服役期间,他是最幸运的人,虽然负了伤,肚子流了出来,但是他活下来了: “ 将(刚)开始得时候,我们也害怕呢,都没打过仗嘛,先是见哩好少(很多)死人,都是些年轻娃娃,后头,见的多哩,慢慢也不害怕哩.....一天沙木()时候,可价有哩些儿黑影子,也不知道咋回事情,我们的 ‘ 马要儿'(俄语:少校)将(刚)站起来 ,‘ 捏灭次 ’ 的飞机可价炸脱哩, ' 马要儿 ' 是个大个子乌鲁斯,人也长的体面,轰的一声,我啥都不知道哩,过哩好少的时间,我醒来哩,头疼的、浑身疼的就像锥子戳的一样,翻哩一下身,觉谋的啥东西掉拉地呢,把我挡挂的很,我手一揣,我个人的肠子在地下堆的一堆,血丝呼啦的,我没见的时候,也没多么疼,见哩个人的肠子,我想个人是活人吗,还是死人, ‘ 马要儿 ’ 连单临的人连影子也不见,都炸没有哩 , 好少人的 berka (挂牌)都找不见哩.....我在病院里把病缓好,可上哩仗哩.......以后我们都惯玩哩,也学奸哩..... ” “ 你再没挨炸吗? ” “ 挨炸哩,身上再没受伤,囫囵的活下来哩 ” “ 没想家吗 ” “ 想呢 , 咋不想呢 , 不敢哭 , 害怕 ‘ 乌鲁斯人 ’ 笑话呢 ...” “ 你们到了柏林哩吗? ” “ 到哩,我们到哩柏林,把我们安顿到老百姓家里... ” “ 你们啥都没抢吗 ” “ 咋说呢,那不叫抢,我们得胜哩,都成下 tirofey (俄语:战利品)哩.... ” 他说到这个词后,望了我一眼,意思是我明白不明白这个词,这是俄语战利品的意思,我为了让他知道自己懂这个词,就说了个吉尔吉斯语词汇: olja ,他点了一下头 . “‘ 捏灭次 ’ 能叫抢呢吗 ” “ 家里都没人 , 房子都空空儿的 ” “‘ 捏灭次 ’ 人哪 ?” “ 跑掉哩 ” “ 你们都抢了些啥东西 ?” “ 我叼哩些娃们穿的衣裳 ...... 那时候 , 我们家里的人穷 , 娃们没穿的衣裳 ” “ 你们的头子哪 , 没管吗 ” “ 头子个人也叼地呢 , 把我们叼下的东西要上去呢 , 邮上回去哩 ” “ 你们咋么叼地呢 ?” “ 都偷偷摸摸叼地呢 ” “ 你们咋没叼些金银财宝回来 , 咋就叼哩些儿衣裳 ?” “ 我们前头的人都叼光哩 , 挨到我们上就剩下这些哩 ” “ 咋么价打发呢 ?” “ 都邮上回来哩 ” “ 你们家里的人收到哩没有 ?” “ 都收到哩 ” 说这些话的时候 . 尔里哥插了句话 :“ 把 ‘ 捏灭次 ’ 的布拿出来叫看一下 ” 。老人下了炕 , 过了一会 , 抱着一块布进来了 . “ 这是啥 ?” “‘ 捏灭次 ’ 的布 ” 这是一块普通的布料 , 好象是桌布之类的 , 但是比桌布要大许多 “ 衣裳都穿烂哩 , 就剩哩这块布 .‘ 捏灭次 ’ 的东西就是牢实 , 用哩多少年哩 , 还没烂 ”, 老人和儿子把布料拉开 , 这的确是块很大的布料 , 是黄颜色的 . 我用手摸了 , 仍然很结实 . “‘ 捏灭次 ’ 的东西就是牢实 , 他叼上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哩 , 得道这个的主人个人还用哩多少年哩 ” “ 我们这儿的老回回把这个 ( 战利品 ) 叫 ‘ 得哩毛哩 ’” ,老人见我对 ‘ 抢劫 ’ 战利品疑惑不解 , 顺口说 :“ 中国没遇上这么大的仗 , 没有这么大的仗 ”.... 这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 , 我觉得异常沉重 , 他可能没办法表达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残忍 , 也无法用现代词汇解释 , 只能用 ‘ 这么大的仗 ’. “ 你们里头就没有逃兵吗 ?” “ 有呢 , 尔代可就有两个人呢 , 一个是维族人 , 一个是咱们的老回回 , 他们两个跟上乌拉索夫走哩 ...” 我回来后仔细阅读了关于苏联红军高级军官乌拉索夫的资料,得到了一洗澡这些信息: 乌拉索夫生于 1900 年,毕业于下新城神学校。 1919 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 1924 年 7 月至 1925 年夏,他曾在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训练班深造,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叶廖缅科等苏联著名将领都曾是他的同班同学。乌拉索夫于 1930 年入党后一直是联共(布)的委员。 1938 年作为苏联军事顾问,乌拉索夫被特派到中国,担任蒋介石的顾问,协助训练军队,曾得到蒋介石的高度评价。在 1939 年奉召回国时,蒋介石还送给他许多珍贵的礼物,但回国后却都被内务人民委员部没收了。 乌拉索夫出任第 99 步兵师(这是二战中第一个荣获红旗勋章的师)的师长,在他的领导下,该师成为基辅军区最优秀的师之一。   在苏德战争前夕,乌拉索夫指挥第4机械化军(这是基辅军区两个齐装满员、最有战斗力的机械化军之一),战争爆发后,在佩列梅什利和利沃夫地区作战表现不错。 乌拉索夫在保卫基辅的战斗中立下了卓著功勋,斯大林亲自命令用飞机把这位从包围圈中冲出来的光杆司令接到莫斯科,并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任命他为防守莫斯科的第20集团军(重建的)司令员。在随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乌拉索夫又一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2年12月13日,在苏联新闻局宣布德军包围莫斯科的企图已经完全失败的同时,苏联各大报纸还刊登了在莫斯科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军将领们的照片,其中就有乌拉索夫的照片。他光荣地和朱可夫、列柳申科、库兹涅佐夫、罗科索夫斯基、戈沃罗夫、鲍尔金、戈利科夫、别洛夫这些苏军优秀将领的照片并列登在一起,成为人们心目中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英雄。 1942年4月20日,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受斯大林的委托,签署了委任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A·A·乌拉索夫“兼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员的命令.......乌拉索夫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在德军这次合围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虽然有16000人突出了包围,但阵亡6000人、失踪8000人,被俘32759人,损失火炮649门、坦克771辆。虽然很多人历尽艰辛逃出了重围,而乌拉索夫本人却失踪了...... 乌拉索夫于1942年7月13日在皮亚特尼察村成为德国第38步兵军的俘虏。 这是乌拉索夫投敌后发表的声明:   俄罗斯委员会告红军官兵、全体俄罗斯人民和苏联其他各族人民书   俄罗斯委员会的宗旨是:推翻斯大林及其集团,同德国缔结光荣和约,建立新俄罗斯……我们号召你们站到同德国合作的俄罗斯民族解放军方面来……   俄罗斯委员会主席、乌拉索夫中将、俄罗斯委员会秘书、马雷什金少将  乌拉索夫的公开信“ “我呼吁所有的俄罗斯人奋起反对斯大林及其同伙,投入建设没有布尔什维克和资本家的新俄国的斗争。我认为有义务把自己的行动解释清楚……我在红军中服役24年。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集团军司令员和方面军副司令员。我曾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从1930年起我成为联共(布)的一员……   “我看到,在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后,俄国人民没有得到他们在国内战争期间为之奋斗的任何东西。我看到,俄国工人生活艰难,农民在强制下入了集体农庄,未经侦查和审理就被捕的数百万俄罗斯人失踪了……   “政治委员制度瓦解了红军。不负责的表现、监视行为和特务活动使指挥员成了身着便服或军服的党务官员手中的玩物……成千上万的优秀指挥员,其中包括一些元帅,被逮捕和枪决了,或者被关进集中营并永久地消失了。不仅军队中弥漫着恐怖气氛,而且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恐怖之中……   “我看到,战争打输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俄国人民不愿保卫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建立起来的暴力制度。第二个原因是,不负责任地指挥军队……   “我得出的结论是,我有义务呼吁俄国人民进行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斗争,进行为俄国人民谋求和平的斗争,进行制止俄国人民不需要的流血战争的斗争,进行建设每个俄罗斯人都会感到幸福的新俄罗斯的斗争……   “俄国人民应该在与德国结盟和合作的情况下建设好幸福的新祖国,使祖国成为平等和自由的欧洲各国人民大家庭的一员……1945年6月,乌拉索夫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率领“俄罗斯民族解放军”向美军投降了。根据1945年2月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签署的协议,美、英军队将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苏联公民,特别是身着德军服装的战俘交还给苏军。于是,1946年6月3日,乌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苏联。但遗憾的是,很多并非叛徒的红军被俘人员也由于乌拉索夫等人的罪恶受到牵连。 ”经过短暂的审判,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宣布“所有被告都承认他们的罪行”。1946年8月1日,他们被判处绞刑。乌拉索夫时年46岁。苏联报纸当时详细报道了他们被处死的经过。 后来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戈尔巴乔夫办公厅主任瓦列里·博尔金总结了乌拉索夫事件:“当年曾有几十万叛徒——我们国家的公民——站在法西斯德国一边同苏联人民打仗,他们受到了公正的惩罚。遗憾的是有罪的和无罪的一起被枪杀,还被埋在一起。” 关于乌拉索夫我们没有多谈,老人不愿意多少说。一个著名的苏联红军将领投敌叛国最后身败名裂,有什么好谈的呢。 “ 仗打罢哩,维族人回来哩,判哩十年,他蹲哩十年班房子,前几年 ‘ 捏灭次 ’ 找上他来 , 给他给哩好少 ( 很多 ) 钱 . 老回回叫 ramza ,他也蹲哩十年班房子,啥也没得上,他的名字 ‘ 捏灭次 ’ 人没写到里头,可能忘掉哩.这儿的人到这会儿把 ramza 的娃娃都叫的 ‘ 捏灭 ’ 次...人不小心就糊涂哩,跑到对头那下去哩... ” 老人并没有把这些人看成什么叛徒 , 对他们没有恶意 . 因为这两个人当时都是乌拉索夫的兵 , 乌拉索夫是他们的长官 , 是他们的头子 , 他们只能服从头子的命令 . 我很惊讶于被判这么轻的刑 , 按照常识 , 按照苏联惯常的做法 , 这两人也应该被枪毙 , 也应该被当作叛国者处死 . 也许是别的原因 , 也许是因为苏联战后急需壮劳力 , 急需男丁 ... 也许 , 总之 , 这两个人活了下来 . “ 朱可夫你没见吗 ? 没喧簧吗 ?” “ 见哩 , 我们站得远 , 朱可夫个子不大 , 胖墩墩子人 , 脸上有麻子呢 ... 他给我们表哩话哩 ” ,老人没使用 ‘ 讲了话 ’ 或者 ‘ 做了讲演 ’, 而是使用 ‘ 表话 ’ 这个他们自己的词汇 . 懂这些词汇的人一般都是上过东干语的人 . “ 你经下的也多,在所有的这些人里头,那个民族打仗最老道? ” 老人思索了一会, :“ 还是乌鲁斯人(俄罗斯) ” “ 仗打完你就回来哩吗? ” “ 仗打完,我们在柏林多站哩一年,之后就回来哩 ” “ 回的时候给你们啥都没给吗? ” “ 给哩,每个人都给哩6000卢布,我们从柏林坐火车走哩些日子,最后到哩比十盖克...... ” 老人讲述着往事 . 他的儿子静静地听着 , 不插一句话 , 只是按照吉尔吉斯人的礼节 , 用一把刀子不停地削着端上来的羊肉 . 刀子在他手里就变成了熟练的武器 . 他像使用锯子一样锯着羊肉 , 把羊肉 " 锯 " 成碎末 , 然后这些锯末被铺在 ‘ 白西巴尔玛克 ’ 上 . 他很耐心地干着这些活 . 招待尊贵的客人吃 ‘ 白西巴尔玛克 ’, 主人就得这样削肉 . 我们吃着 ‘ 白西巴尔码克 ’, 听着老人的故事 ... 战争结束后 , 巴给作为苏联占领军的一员 , 在柏林又待了一年 .46 年回到了家乡尔代克 . 回来后 , 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和他一起了战场的同伴们没有几个活着回来 , 活着回来的不到四分之一 . 他没有多少文化 , 也没有什么手艺 , 只能在尔代克乡庄 ( 集体农庄 ) 里开大货车 . 他在尔代克成了家 . 有了自己的孩子 . 他开货车一直开到苏联解体 . 老人对苏联解体一直抱着遗憾的心情 , 他不明白这么强大的国家 , 曾经打败过 ‘ 捏米次 ’( 德国人 ) 的国家 , 转眼间就灰飞湮灭 , 不存在了 . 他心里仍然怀念苏联,仍然做着苏联还假装存在的梦想 . 苏联是他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献出生命的国家 . 他理应热爱苏联 ...... 对他雇佣俄罗斯人当伙计的事 ,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 . “ 列宁就是叫富人和穷人一样呢 , 富人和穷人一样 , 都一起干活呢 . 我做不动活哩 , 能做动的话 , 也不要这些娃娃们 , 我给他给工钱地呢 ” 对集体农庄的生活 , 老人基本上还是满意的 . 直到苏联解体 , 他月月都能拿到工资 , 这些工资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赫鲁晓夫上台后 , 照老人的话说 : 赫鲁晓夫做上哩 , 他们的光阴也慢慢好起来哩,在集体农庄里做活地呢 , 每年集体农庄都给他们分的麦子和草 , 每家都叫养一匹马 , 一头牛 , 五只羊 , 这些是集体农庄庄员所能喂养的最多的数量 , 超过这个数量 , 上面就收走了 , 也就是没收了 , 一分钱也不付 . 后来 , 也给集体农庄庄员发工资了 , 光阴好了起来 . 集体农庄庄员拿工资的事情应该始于 1956 年 3 月 6 号的苏联政府的的决定。这是(关于按月份给集体农庄庄员计算工资及关于农庄庄员补充工资的决定),这是苏共 20 大后的一项重要决定,标志着苏联社会农村的重大变化。这对中国农民来说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老人说这话也是很平静的语气,他可能不知道中国农民的苦难,也不知道我对这事情的反应。我很感慨。 按照苏联的规定 , 凡是参加过二战的人 , 每年都可以免费乘坐汽车或者火车一次 . 每逢苏联伟国战争纪念日 , 这些老战士都会得到额外的补助 . 现在的老人每月还领着 1500 索姆工资 , 政府每年免费给他两吨煤 . 每年额外给他 3000 索姆补助 , 不收电费 . 他家里种植着 2 公顷的地 . 老人说 , 今年全部种了洋芋 ( 土豆 ), 今年洋芋收成好 , 就是价钱太便宜了 , 听说 , 中国来的洋芋把他们的洋芋要挤掉呢 , 他不明白 , 稀里糊涂中国咋就这么厉害哩 , 咋不像从前哩 . 我后面几天就看到操着乌孜别克语的、来自乌孜别克斯坦的商人收洋芋的大卡车停在大街上.我想老人应该把他种植的洋芋卖个好价钱. 老人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把自己保存了很久的奖章都取了出来,在儿子的帮助下,他把每枚奖章安着顺序小心翼翼地别在了西服上.对儿子粗心大意地把最主要的一枚别在下面,他很不愿意,嘴里说嘴着抱怨的话,又亲自摘下来,别到衣服的最右上方,右口袋的上面.我拍了照,在桌子上仔细审视这些奖章:这些奖章包括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的英勇奖章,有解放华沙奖章,有朱可夫功勋奖章,最特别的是 za vzyatie berlina(1945 年5月2号 ), 也就是占领(夺取)柏林奖章...总共有十一枚奖章.一个人一生得一枚奖章已经足够满意了,老人却得了十一枚!!  作为一个老战士,作为一个苏联红军老战士,作为一个能活到现在的老战士,我们没有更苛刻的要求,对于他内心的信仰,对于他在这场战争度过的五年里,是如何克服饮食方面的困难,如何维护自己的信仰,如何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 是做 ‘ 讨白 ’ 呢是念 ‘ 素儿 ’, 还是义无返顾地面对死亡喊着"斯大林万岁"去赴死等等的话题 , 我没有勇气去问 , 也没有心思去探讨,我觉得这些都是多余的 . 多余的让人难以启齿 .   在临走的时候,我想起了要看看那这个俄罗斯伙计.这个俄罗斯伙计叫萨沙,我亲切地用俄罗斯昵称称他为"萨士卡".萨士卡家里只有他母亲一人,其他几个哥哥都走了俄罗斯.他家里也种植着洋芋.农忙时间,也就是夏天,他基本上都在地里干活,冬天闲下来时,给巴给老人打工,当伙计.他满脸都是苜蓿叶子,住在老人以前那曾经住过的屋里.屋内昏暗,光线不太好.他不是在棚地下铡草,就是在屋里用一把笨拙的刀子在消土豆皮.他没有多话,除了微笑还是微笑.他屋里有一台老式的产自中国的收录音机,播放着俄罗斯电台的嘈杂的音乐.他和老人一样,睡在炕上,他能听懂回回话.....
1084 次阅读|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7:23 , Processed in 0.02711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