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射击

相关日志

分享 结束 “风帆时代” 的创造性发明—— 爆破弹
gordon 2017-6-7 11:02
当时的榴弹炮基本上就是个点缀,战场上的主力还是加农炮; 即便是榴霰弹出现的时候,加农炮依然是主力,因为榴霰弹后来也能用加农炮射击,即便是出膛后哑火了,平直的弹道依然能起实心弹的部分功用;而榴弹炮发射榴霰弹如果哑火了,也就是天上弧线掉下个铁块了 其实 榴弹的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榴弹本身 ; 早期17世纪的榴弹因为铸造技术的落后,空心壳体都是两半分别铸造(留出引信孔)然后再和一起,这样的炮弹也就是臼炮还能用用; 到了18世纪出现了整体铸造技术,就是铸造成一体的空心炮弹壳体,但是这个时期的炮弹都是白口铁,脆性大,也指适合榴弹炮这样的短身管低膛压火炮发射,加农炮还是搞不定的; 到了18世纪后期,铸造技术的进步,炮弹铸造的也越来越坚实,俄国的马提尔夫“发明”了大约10倍口径的榴弹炮来发射这种空心爆破弹,曾经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19世纪出现了两个被当时的人们轻易忽视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发明: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木质锥形信管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野战榴弹炮威力太低,没有被引起重视,因此所谓的木管引信也被埋没了; 即便是有也是小范围的应用,因为当时的榴弹不怎么被人认可,除非是大口径的攻城臼炮,可是当时的攻城臼炮一般是两步点火(先点燃 “炮弹引信”,再点燃 “发射药引” ),即便是当时著名的发明---施拉普内尔榴霰弹用的也是这种木质信管;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木质弹托,早期的木质弹托在实心弹上也有应用,后来逐渐应用到了开花弹上面; 木质弹托看似简单,但作用不次于木质锥形信管的发明 ,尤其是在较长倍径的火炮上面发射空心榴弹更是如此。早期的铸造铁壳爆破弹由于强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长管加农炮的高膛压,因此只能在低膛压的榴弹炮上使用。 现代高性能滑膛坦克炮的膛压将近五百兆帕,大口径155榴弹炮的膛压也有二三百兆帕,迫击炮的膛压也有五六十兆帕左右,而古代的前装滑膛炮估计最多也就一百兆帕;而一兆帕可以近似的计算出大约一平方厘米上10公斤的重量,那么一百兆帕就是一平方厘米上承受近一吨的重量,早期的生铁铸造的空心炮弹是没有如此高的性能的; 给炮弹尾部加装上软质木托除了可以有效密封气体外泄外,还可以在发射时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而且发射出去的榴弹由于轻质木托的原因会造成 头重尾轻的“羽毛球原理”自稳结构,使得弹道更精确 ,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弹和榴霰弹就是这种架构的,当然榴霰弹的壁厚更薄,制造要求更高,结构也更复杂; 直到1823年年轻的法国军官paixhans结合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两种技术发明了 划时代意义的加农炮 paixhans gun,这种火炮的身管较长(大约13倍口径),初速相比传统的榴弹炮更高(400米/秒),弹道更平直,炮弹重量大(30公斤)。 强大的动能能够使其拥有不逊于32磅炮的穿透力,而且炮弹内部装填的大量黑火药拥有二次杀伤能力。 以往的风帆战列线海战,被实心弹穿透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只要不伤及要害战列舰沉没的战例很少,即便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也是有数的被击沉,大多数都是通过逼降或者接舷战结束战斗 ,但是paixhans gun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8英寸以上口径的重型爆破弹除了能给敌方战舰造成更大的创口外,强烈爆炸所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碎片以及冲击波对当时传统的全通式火炮甲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一场屠杀! 1853年的锡诺普海战就是如此, 以前的风帆海战中从没有出现过如此痛快淋漓的屠杀,土耳其的舰队被轰碎至渣,轻易的送进海底 ,俄国毛子不是说技术多先进,而是勇气使然,当时在主力战舰上使用这种极度危险的炮弹是不被舰长们认可的:爆破弹尽管威力强大,但是毕竟战列舰这种级别的军舰可是造价不菲,而且传统的全通火炮甲板内部毫无遮蔽,如果被敌方发射的实心弹击穿引爆炮弹那可是一场灾难! 此战中,爆破弹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此后舰船被迫走向装甲化来抵御爆破弹的轰击 。南北战争时期球形爆破弹面对装甲钢板可谓无能为力,因为同口径的爆破弹空心结构,强度低,质量小,穿甲能力弱,甚至经常有撞到钢板上碎裂的情况出现,相反有时候实心弹倒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那时候的主角,就是加农炮和 爆破弹(开花弹) ************************************************************************* 榴霰弹 original shrapnel shell 算是早期的榴霰弹架构,火药和霰弹珠直接接触,不过这炮弹有点危险,在发射时霰弹珠相互碰撞有可能直接引燃火药引起炸膛,并且在飞行时也是,因此有效到达预定空域的并且顺利起爆的也就达到十分之一。 后来的改进就是将霰弹珠用硫磺和煤粉、焦油等粘结住,炸药在中心呈圆柱状,这样弹丸在发射时理论上是不会晃动的(但实际发射时粘结有可能受瞬间G力松动),总的来讲虽然引爆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弹丸的散布也变大了。因为药柱爆炸时霰弹丸是向四周炸开的。 最终的改进型号是将弹体炸药和霰弹珠用铁板隔离开,这样更安全,因为火药和弹丸是不接触的。 其实后来的榴霰弹都沿用了博克塞的膈膜原理,将火药和霰弹珠隔开,不过锥形弹由于飞行稳定,头部始终超前飞行,所以将抛射药放在了弹丸底部,这样弹丸飞抵敌方步兵群上空等厚,炸药爆炸,霰弹珠呈锥形向前或者向下抛出,威力极大! 那时候用实心弹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有高膛压高初速的长身管加农炮才有可能在海上命中运动目标,还要是多炮齐射。低膛压的臼炮打打炮台这种固定目标才是专业所长。 ************************************************************************* 甲午基本上,就是加农炮 发射 爆破弹和 榴霰弹 火炮早年 不是按口径算的,而是按 弹 算的 ,就是多少磅,多少磅。 口径算的,就是线膛炮了,例如 80毫米口径 当代, 霰弹还是按磅算的,例如 霰弹 枪
4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手枪射击基本技术
热度 36 东湖珞珈 2017-4-25 13:34
好多年前, 大宝(big bore)老兄写了几篇关于手枪射击的基本技术篇,被枪友们亲切的称为“老三篇”。想读的点击下面的链接: 1. 手枪握枪技术 http://bbs.tiexue.net/post_5005745_1.html 2. 手枪实用射击瞄准技术 http://bbs.tiexue.net/post_5027051_1.html 3. 实用射击外传——扳机系统 http://bbs.tiexue.net/post_5071918_1.html 这三篇,真看明白了,做到了,手枪射击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11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射击不比摄影烧钱慢啊
热度 33 雨楼 2017-4-22 07:07
但愿我是一时兴起。。。
88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 —— 海军射击的连续计算
gordon 2016-11-21 03:18
海军军械与炮术 第二卷 火控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军械与炮术部,1950年版,1958年修订 计算装置。 距离测量 火控中最大量也最重要的修正计算能量是补偿敌我相对运动的变化。这种相对运动的变化带来连续的,有时更是快速的距离与相对方位的变化值,如果是空中目标还 要加上高低变化。从最初建立瞄准线直到弹丸爆炸之间共有两时段是会产生时间落差的- 从最初测量到课题解算并传送火炮指令完毕 是一段, 弹丸飞行时间 又是一段 -在这两段时间内相对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预测并计算是足以造成错失的。 假设下达一套想定,并要求某一组人在纸面上求算出某一时间点的火炮射击仰角及回旋指令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这个纸面计算法到现在还用来做射击后的分析,但是 在实战中却没有多大价值 ,这是因为太花时间,既不能连续解算修正初始误差又不能随着目标改变位置而变更计算结果。 二十世纪初,作图法为计算工作带来了改进。在图纸上标示出一连串目标(海陆目标)的距离与方位点,将点连成一线后就可以判定目标的大致航向与航速。这个方 法有利于弥补纸面计算的不足,不多久另一项改进又被添加上去,那就是将距离点与时间点相对应。这个作业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判定距离变动率(距离变化的程度) 从而有效预测弹丸飞行时间终止时的距离。在实用上,有一阵子主炮台火炮射击就是以这种方法控制的,但是作图法的最大贡献还是为机械式射程计算仪建立起基础 原理。 简单的说,这个基础原理是假设当前距离已知,又假设 距离变化及走向已由敌我两舰航向航速求得 ,再假设这个距离变动率在计算过程中不变,则只要把任何一刻的 距离变化值加上由观测所得的当前距离初始值就可求出那个时刻的射程 。这种计算方式可以使得射程在解算过程中不断更新,而且还可以预测弹丸飞行中的变化。 因此,最基本的射程计算仪便具有输入观测所得的当前距离值,判定距离变动率,将距离变动率乘上累计时间,以及将距离变化加总的机械结构。这个过程称为生成当前距离。射程计算仪内连结一具时钟以加入时间因素。 同一理解也适用于方位上。观测所得的相对方位值就是计算的起点。方位变动率(方位变化的程度)也可解算及乘上累计时间,最后求出的增加值可以用来修正方位起始值。 事实上,海军所曾使用过的最简单的机械射程计算仪“娃娃福特“,就是设计来达成(一)计算距离变动率,(二)计算方位变动率,以及(三)生成当前距离这三项功能的。 一旦基本射程计算仪被采用后,自然的发展方向便是为调整风力,弹道,和标准初速变化添加机械装置;为空中目标添加三维计算,以对空射程计算仪生成射击仰角;完善因初期观测带来误差的修正方法;以及普遍缩短解算所需的时间。 甲板摇摆的修正。一直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解决影响射击准确度的船舰横摇纵摆问题的方法才问世。这个海军在火控解算上所采用的第二重要的发明来自孩子们玩耍的陀螺。 陀螺可以在空间中保持旋转轴的固定位置,船舰上最早使用的陀螺设备是陀螺罗盘,可以不受磁场的影响永远指向真北。陀螺罗盘对火控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建立一套以北极为基准的坐标系统来判定敌我运动与地球之间的相关位置。 为了要修正火控中因船舰横摇与纵摆所导致的甲板倾斜问题,陀螺的惯性再一次被派上用场。在船上安装一具陀螺仪,旋转它的转轴并保持在直立状态,如此一来便可对应水平面建立一个参考面。测量船舰相对于这个参考面的位置后把它作为持续变化的解算数据输入计算机。 落弹观测修正 随着作战距离拉大,落弹修正,或者说实际落弹点的观察也愈发重要。即使在舰上的最高点,目视观察对更远的距离也不管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使用系留气球,但 是已证明会大大限制船舰的机动。观察飞机对观察距离有用,但判定方向却不灵光。目前雷达已公认是最好的落弹观测修正工具,它在距离判定上几近完美,在方向 准确度上也差强人意。 *********************************************************************** 所有的火控课题都有五个解算步骤: 1. 建立当前目标位置。火控解算的第一步骤是通过测量距离,方位,和对空目标的仰角来建立敌我之间目前的相对位置。 2. 计算提前角。计算仰角的提前角(称为瞄准角)和方位的提前角(称为瞄准偏移角)时要考量风力,火炮弹道,以及弹丸飞行期间 敌我的相对运动 。这是所有射程计算仪的主要功能。 3. 修正火炮载台的摇摆因素。计算如何抵消船舰不断横摇与纵摆的影响。 4. 解算火炮指令。由于火炮装置只能作 方向回旋 与高低俯仰的动作,所有前述信息要转化成火炮操作定位指令,而且还要不断的修正以使火炮能随时处于正确发射位置。 5. 修正弹丸落点。如果计算不够准确,弹丸会错失击中目标。误差必须通过观测来判定并据以实施修正。 ******************************************************************* 北洋舰队冲撞日舰, 日舰的目的是用火炮 扫 上层建筑。 “线性战术”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A0NTcwNzY4/v.swf
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远距离射击 这么困难?
热度 2 gordon 2016-11-17 06:14
海军军械与炮术 第二卷 火控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军械与炮术部,1950年版,1958年修订 火炮射控基本课题是指挥火炮使炮弹能击中指定的目标。如果目标距离很近同时又固定不动,这个课题并不困难。随着距离逐渐拉大,发射炮台在移动,被射击的目 标也在移动,然后又要集中控制多门火炮射击同一个目标,这个课题就愈来愈复杂。距离增大意味弹丸飞行时间加长,随着时间加长地心引力作用也因而增大,导致 弹丸从发射轴线落下的程度也愈来愈大。飞行时间加长也使得因敌我相对运动或风力偏流等弹道因素所造成的误差累积得更大。当战斗距离拉开与目标航速变快,对 初始测量的准确性以及繁复计算的要求就更高了。 火控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及技艺算来也就是过去一个半世纪的产物(译注:从1950年代倒推。)在1800年以前,火控并不被讲究,因为除非距离很近火炮本身没有准确度可言。作战距离不过手枪射程(约50码)甚至手枪的一半射程(约20码。) 瞄准方式主要是把炮对准方向,然后用目测使炮保持水平。有时会以“炮身瞄准“方式来补偿不平直的弹道。通过使用炮尾及炮口上缘对准瞄准点,因炮身 “后粗前细” 的斜度造成炮口上扬来达成。 对初速的调节作出的尝试不多。有计算发射药量,也赋予弹丸不同的重量。一次装药可发射一颗或多颗弹丸,在近距离部署时更经常装填葡萄弹。 航海炮手很快就发觉到甲板倾斜的课题。早年为修正船身横摇所发明的一个器材是把一颗圆形弹丸用绳索吊在桅樯下。炮手会 盯住这颗即兴发明的随着船身摇晃的摆 垂 看,当它摆到与桅杆平行时,炮手就把点火绳凑上发火口开炮。另外一个利用船身摇摆的例子是当船舷摇到最高点时开炮以获得最大射程。 多年以来火控的进展都与火炮射程相关联。 1862-1948炮术射程这张表显示出过去一世纪以来炮术射程是如何增加的。这些进展代表不同时期对火控发展的特定尝试,每一面向将在下文中分别叙述。 ****************************************************************** 十九世纪初的火炮瞄准具由炮身前后两个尖点构成,视线通过两尖点顶端就得出与火炮炮膛平行的瞄准线。虽然可以靠瞄准具上的刻痕来微调炮口仰角,但唯一好处就是有一个可以确实使炮身对瞄准点保持水平的工具。 南北战争中及结束后对火炮和发射药的改进带来射程及准确度的增加,也使得带刻度的火炮瞄准具变得更有必要。后瞄准座上安装一个小齿轮以上下左右移动。并且靠稍微偏移后瞄准座来修正大型火炮因膛线所带来的偏流。 到十九世纪末叶,瞄准望远镜被开发出来。这种瞄准镜底座是可以转动的,使得瞄准线能够偏离炮膛轴线以修正射程,偏流及火炮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仰角尺规 对应试射场的数据刻出度数,发射药的重量和成分也仔细规范。在作业上的一个改进是装设了两具瞄准镜,由俯仰瞄准手负责俯仰,回旋瞄准手负责回旋,来分担瞄 准目标的任务。 海军炮术演练显示出为火控解算和实时连续计算所提供的基础数据有加以精密测量的需求。有意思的是这项发展的第一步是由关心演练成绩的青年军官所踏出去的。 距离测量。 当人们发现距离估测不够精确时,就去寻求机械辅助。第一种为这个目的列装的仪器是1898年的标杆测距仪(译注:貌似只有美军使用这种工具,同时间欧洲已 开发出光学测距仪了。)标杆测距仪精确度不高,仅能应付短距离,但它其中的一项原理后来应用到重合式光学测距仪上(译注:重合两个分裂的镜像。),后者在 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能对海陆目标提供足够精确的数据。稍后立体式光学测距仪也发展出来,除了精确测量海陆目标之外,还可以测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晚近雷达 更能提供超越火炮射击距离之外的精确测距,而且不再依赖清晰的能见度。(见附图3) 计算装置。 火控中最大量也最重要的修正计算能量是补偿敌我相对运动的变化。这种相对运动的变化带来连续的,有时更是快速的距离与相对方位的变化值,如果是空中目标还 要加上高低变化。从最初建立瞄准线直到弹丸爆炸之间共有两时段是会产生时间落差的-从最初测量到课题解算并传送火炮指令完毕是一段,弹丸飞行时间又是一段 -在这两段时间内相对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预测并计算是足以造成错失的。 假设下达一套想定,并要求某一组人在纸面上求算出某一时间点的火炮射击仰角及回旋指令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这个纸面计算法到现在还用来做射击后的分析,但是在实战中却没有多大价值,这是因为太花时间,既不能连续解算修正初始误差又不能随着目标改变位置而变更计算结果。 二十世纪初,作图法为计算工作带来了改进。在图纸上标示出一连串目标(海陆目标)的距离与方位点,将点连成一线后就可以判定目标的大致航向与航速。这个方 法有利于弥补纸面计算的不足,不多久另一项改进又被添加上去,那就是将距离点与时间点相对应。这个作业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判定距离变动率(距离变化的程度) 从而有效预测弹丸飞行时间终止时的距离。在实用上,有一阵子主炮台火炮射击就是以这种方法控制的,但是作图法的最大贡献还是为机械式射程计算仪建立起基础 原理。 简单的说,这个基础原理是假设当前距离已知,又假设距离变化及走向已由敌我两舰航向航速求得,再假设这个距离变动率在计算过程中不变,则只要把任何一刻的 距离变化值加上由观测所得的当前距离初始值就可求出那个时刻的射程。这种计算方式可以使得射程在解算过程中不断更新,而且还可以预测弹丸飞行中的变化。 因此,最基本的射程计算仪便具有输入观测所得的当前距离值,判定距离变动率,将距离变动率乘上累计时间,以及将距离变化加总的机械结构。这个过程称为生成当前距离。射程计算仪内连结一具时钟以加入时间因素。 同一理解也适用于方位上。观测所得的相对方位值就是计算的起点。方位变动率(方位变化的程度)也可解算及乘上累计时间,最后求出的增加值可以用来修正方位起始值。 一旦基本射程计算仪被采用后,自然的发展方向便是为调整风力,弹道,和标准初速变化添加机械装置;为空中目标添加三维计算,以对空射程计算仪生成射击仰角;完善因初期观测带来误差的修正方法;以及普遍缩短解算所需的时间。 甲板摇摆的修正。一直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解决影响射击准确度的船舰横摇纵摆问题的方法才问世。这个海军在火控解算上所采用的第二重要的发明来自孩子们玩耍的陀螺。 陀螺可以在空间中保持旋转轴的固定位置,船舰上最早使用的陀螺设备是陀螺罗盘,可以不受磁场的影响永远指向真北。陀螺罗盘对火控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建立一套以北极为基准的坐标系统来判定敌我运动与地球之间的相关位置。 为了要修正火控中因船舰横摇与纵摆所导致的甲板倾斜问题,陀螺的惯性再一次被派上用场。在船上安装一具陀螺仪,旋转它的转轴并保持在直立状态,如此一来便可对应水平面建立一个参考面。测量船舰相对于这个参考面的位置后把它作为持续变化的解算数据输入计算机。(见附图5) 通讯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能见度,防护力等等)火控系统的设备及舱室都很分散,使得通讯变得非常重要。当火控变得愈来愈复杂精细后,呼叫传令的方式先让位 给延伸在各舱室之间的橡皮传话管,后来又被金属管取代,但这些都不理想。第一个可靠的系统是电话,既清晰又容易配置。声力电话及内部通讯系统使得火控官可 以和各舱室的全体组员通话。到今天,通信已成为操船与火控之间协调的重要因素。一个搜集,研判,与发布作战信息的叫作战情中心(CIC)的特别部门被设立 起来以协助指挥官计划正确的作战航线,并协助指挥及火控体系执行此一计划。通讯系统还要处理无数船舰对内对外传送的信息。 除了处理人声指令的电话系统之外,火控体系还在各部门之间使用大量的机械及电气通讯设备。这些设备包括机械转轴,响铃,灯号,以及同步传递火炮指令及表示角度的系统。 在老式的瞄准手射击时代,每一门炮都是各打各的。每一炮班装定自家的瞄准具,从得令开火到受命停火,这中间都是自由射击。当火控与通讯改善后,便顺理成章 的由单一的火控官来指挥炮台作业。从挑高的位置它可以研判或测距,可以下达瞄准设定到火炮,更可以观察弹著据以估算落点修正。 显而易见的这种各炮一哄而上的方式是没法儿仔细修正落弹的。后来就给各炮安装下达开火令的响铃。这算是一项改进,不过听到响铃后开炮声仍是此起彼落。下一步就是装设一个串联到所有火炮发射线路的总按钮。按下总按钮,所有的火炮就发射了。 很快的火控室就不仅是限于下达口头命令的部门。一个叫做指挥仪的新仪器被装上去。一开始这玩意儿扮演像是“领头炮“的角色,上面装着两具瞄准镜,一具管提 前角另一具管瞄准目标。这两具瞄准镜的动作以电气方式传达到各炮位,各炮位再按仪表读数复制瞄准镜的动作。后来有些指挥仪装上类比式计算器,一部分这种设 备被称为“仿真炮“。仿真炮的动作被传递到炮位上,各炮位跟随读数转动仰角及方向,在后来的装备上更交给自动控制设备去完成。 仿真炮的概念最终被放弃,但指挥仪仍然存在。它承担了新的功能,像是测量距离,方位,俯仰,以及落弹修正和其他解算校正等。 当今指挥仪测量的数据被传送到甲板下受保护的作图室内的计算器。计算器除了解算火控课题及传输火炮指令外,还要传送控制信号到指挥仪,只要解算正确,会转 动指挥仪瞄准镜对准目标。如果解算有误差,某些指挥仪系统装置可将目标实际观察度数与解算控制度数之间的误差加以测量并回传给计算器改正解算值。这个过程 称为度数控制。
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打铁靶
热度 82 东湖珞珈 2014-3-24 12:03
上周收到俱乐部的通知,说星期六有个打铁靶的友谊赛。想着我因为回国有四五个月没有打过手枪了,儿子呢也因为学校的压力大,想让他找点乐子放松一下,跟他商量了一下,决定星期六带他去掺和一把。 比赛早上9点开始,可是这小子喊都喊不醒,等到出门都8点45分了。 到了俱乐部,远远的看见人家已经开始了,不过人不多倒是。 我说我们还是先不过去了,这小半年不打,手都生疏了,先去练练枪吧。 普通手枪训练都是7~10码距离。但是因为今天是打铁靶,怕弹头弹片反弹伤人,距离都在12~15码距离。于是我们的练习从10码开始,稍微找到点感觉后就移到了15码。 斯太尔M9A1型9毫米手枪和“传统”点22小口径的单动“牛仔”左轮。 等练得差不多了过去报名,问了规则才发现我们是彻底的练错了方向。今天的铁靶比赛是比赛速度,根本不是我们练习的精度。 规则是: ===================== 5个铁靶,中间那个圆形的小号的靶子是“停止计时靶子”,是最后一个;其他四个靶子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打,但是必须打中;打不中就一直打,一直到打中为止。还有一个神马犯规加三秒的惩罚计时。 裁判举着一个标准的射击计时器站在射手后面后面,问:SHOOTER READY(射手准备好没有)? 射手准备好了就叫: READY(准备好了)! 然后裁判喊: STAND-BY(预备)! 射手就可以开始射击。那个计时器是音控的,第一声枪响起开始计算,到最后一声枪响之后停止。 每个射手有5轮射击机会,最差的那个成绩去掉。 ===================== 儿子用的那个单动的6发装弹的左轮打这种比赛就太吃亏了。赶紧的跟他商量对策:宁肯打慢一点,也要打准。总共只有六发,只有一次出错误的机会。一旦有超过一发脱靶,想想那再装弹的时间,那这一轮就完蛋了。 这一轮这小子打的那是相当的糟糕。全当是练习了。 等我上场的时候,一看到那5个靶子,在脑海里跳出来的是“昆明火车站”,肾上腺立刻开始分泌,手开始颤抖!唉,还是小孩子心思单纯,就是玩。我们有太多的感情掺杂在里面。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打铁靶速射,我那只手枪也不是用来打速射的,准星是适合打精度的金字塔形的,打精度的时候可以很仔细的把金字塔尖端对准靶心。 常规的那种平顶的打速射更好,只要把准星柱对齐了目标下缘中间对齐了就射! 第一轮打的不太好,不习惯,有一个脱靶的,补射一发。 我特别的土鳖,就一把原装军警用枪,不是竞赛级别的,也没有任何扳机改动,还居然只带了随枪的一个弹匣。于是每一轮打完之后,就得退弹匣补子弹。其实也好,可以稳定一下情绪。下面几轮越打越好。 最终最好成绩3.64秒! 四点几秒有两个。看了一下其他会员的成绩,我算是非常快的了。唯一有一个2.84秒的最高成绩高高在上,不知道是哪位大侠打出来的。 破3秒都非常不容易。 昆明的特警是15秒5个目标,三秒一个。我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压力的情况下,超过了他! 再下一轮提高难度,小靶子的数量由一个升到了三个。其他规则照旧。 给儿子换枪,用了一把可以拆卸枪管的马林点22半自动步枪。那个是为50码左右打猎准备,上面装了一个四倍的小号的国产的枪瞄,光学质量粗劣。没有别的了,手里只有这个可以替换了。 我知道儿子是个快枪手,去年我们在打野猪的时候见识过,他把半自动的AR打出了近乎全自动的射速,而且还挺准,扫了几头猪。 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一个完全不适合速射的装备他最后居然打出来2.92秒的最好成绩,是这一轮里面最快的! 这小子有潜力,是个搞速射的料子。以后跟他专门配置一套搞速射的,看看他能不能搞到2.5秒,平均0.5秒一个靶子。 总结: 1)看来家防还是用能够抵肩的16-18英寸的管子的步枪或者霰弹枪比手枪更靠谱,又快又准。手枪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随身携带。但是杀伤力和准确度都不及长枪。 “手枪,是掩护你奔向长枪的武器” 2) 国内逆世界潮流而动,搞什么警用左轮,只有6发弹容量,这是脑残!害死一线用枪的警察啊!还是现代的15~17发装弹的半自动手枪给力多了,火力凶猛。 附上俱乐部其他会员用的各种奇门兵器: 这个老太太最猛了!这么一把年纪也来比赛。虽然她老人家的成绩都是30-40秒,但是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179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日本人狂练夜间射击为什么没有占到便宜?(转)
热度 4 gordon 2013-12-8 04:05
注:又来黑我大日本。日本人是不是要达到人类体能的极限了,我看,我听。 在没有雷达的日子里--五花八门的"远程听音器" http://bbs.tiexue.net/post_4080558_1.html 一般人对雷达性能数据中最感冒的就是其探测距离了。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探测距离究竟怎么样是值得商榷的。假如只是为了发现天上来了东西,那么当然探测距离越大越好,但如果用在实战中,雷达报告的300公里外“移动物体”只是一团雨云,估计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因此就有了下一个要求:精度。 这个“精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控制炮弹打过去,炮弹落在哪里的问题,而是雷达波在接触到目标反射回来的能量大小,目标越大,反射能量越大,目标越小,反射能量越小。当然雷达波自己没有这么聪明,它认不清自己撞上的是一艘大和还是一个小岛,所以这需要人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波长。 根据我们在初中物理中学到的知识,波速等于波频乘以波长。可以肯定,波长越短,精度就越高,但同时波频就越大。但产生波频是需要空间――设备体积――和能量的――也就是电力,尤其在早期电子学不算发达的时候,这两个东西一直是很伤脑筋的。而早期军舰又一直空间不足,因此合理的设计雷达指标是有学问的,并不是“距离”越大越好,理论上说,应该是功率越大越好,因为大功率就意味着高频,更意味着精度。 但大家看到了,我在上面说的,只是“理论上说”。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功率电器在使用中还意味着大发热量,以前我们看到有人玩电脑超频烧个CPU、主板什么的,同样的,对工作频率要求很高的雷达要是经常工作,肯定也会发生过热然后烧个磁控管、谐振器什么的。偏偏这些喜欢过热的部件又都是雷达的核心部件,所以你光把这些部件设计得很耐热还不行,就算在雷达室内工作的同志们光着屁股吹着空调忍下来了,显示系统也会出现毛病,比如在没有情况的方向出个情况,或者干脆报告所有方向都有情况。不要觉得这些很夸张,想想电脑过热后的死机。所以设计出的雷达只能在性能上搞折中,因此不要看着探测距离和功率就决定这个比那个好。 这些问题解决完之后,别急,以上才是雷达的基本要求,还有呢。 首先说对海探测。对海探测的要求比较少点,因为毕竟只是探测一个二维空间内的物体。而且,相信舰艇上的水兵谁也不希望自己在雷达上发现的“小舢板”到了跟前变成一条战列舰。但这只是雷达的最基本作用,随着精度的增加,雷达不仅能分辨目标的大小,还能比较准确的测算出目标的距离。这个时候,它的第二个作用就出现了:火控。 火控雷达对精度的要求更高,因此它们的使用距离都不大。但在夜间,这个距离的缺陷就不明显了: 眼力最好的日本海军最高夜间识别记录也不过3600米 ,而同期西方海军的能力普遍不超过1800米。而在华盛顿猛K雾岛那一次,交战距离达到了8000米左右。这就不难想象当日本人遭到炮击时的心情了:这叫什么概念?自己睁大了眼睛也没发现目标,就被人猛K一顿16英寸的老拳。 但是――多么讨厌的字眼――这并不是说具备这种能力的火控雷达就是好雷达。因此在雷达原理中,有一个讨厌的东西一直影响着雷达的精度:旁瓣效应。这个东西是雷达功率一大之后带来的副产品,通俗点说就是波频一高,雷达就出现一种类似近视眼的现象,看远点的东西都是带重影的。你搞探测还可以把这个忽略掉,但搞火控就不行了,有听说过好狙击手是近视眼的吗?一样的道理。 遗憾的是,这个旁瓣效应还是无法根除的,一直到现代,它都一直是骚扰雷达操作人员的一个老对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它的误差。目标越小,它的影响越明显。想想现代对空导弹为什么都是在飞机旁边爆炸,就是这个原因。它的影响,我将在后面再次提到。 话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为什么说英国雷达在二战中一直是水平最先进的了。从上面的文字里,我们知道了雷达使用中的一些现实困难,而且知道了这些困难导致的后果。这个时候再来提英国雷达的表现,就比较好理解这些看似不突出的性能了。 火控雷达的近视眼问题使得理论上说,当时的雷达指挥的火炮交战距离一般不超过12000米。但是,英国的279型就数次突破了这个限制:世界最远炮击命中记录是英国的“厌战”号,交战距离26000码以上,还是首发命中,时间是1940年;排第二的还是英国人,这次是“声望”号,交战距离22000码以上,时间还是1940年,挨打的是“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排第三的仍然是英国人,换了“约克公爵”号,交战距离20000码,倒霉的还是“沙恩霍斯特”,而且这次还没能跑掉,时间是1943年底。 比较比较,不比怎么较。美国方面火控雷达的最远射击记录是在苏里高海战,距离大约12000米,时间是1944年10月。 所以说,英国雷达好不是浪得虚名的。 下面该说说对空雷达了。 如果是对海雷达就已经这么折磨人的话,对空雷达简直就是要逼人上吊了。因为对空雷达不仅要探测方向和距离,还要探测高度,所以对空雷达一直都是两套天线,一套搞水平扫描,一套管垂直扫描。后者的麻烦更多,因为由于上文提到的旁瓣效应,高度误差随着扫描距离的增加是很吓人的:比如某德国雷达号称探测距离高达 300公里,这个数字在当时的雷达里绝对排第一,但其高度误差也当仁不让地占了绝对第一――3000米。这要是准备打空战,是准备伏击别人呢,还是准备被别人伏击呢。所以有经验的德国飞行员一接到雷达转来的敌情之后,都会自觉地再飞高3000米――爬不上去的再说。 当然雷达的精度一直是在进步的,战争后期的一些对空雷达就没这么夸张了。精度自然也大大提高了,可以分辨来的是一群亨克尔还是一群梅塞施米特了。这时就有人想到用它来控制高射炮。但对空雷达控制高射炮毕竟还是存在现实困难的,当时的高射炮使用的都是定时引信,先算好距离和飞行时间,然后装定引信,开炮之后就祈祷雷达的近视眼问题不要那么严重。 这中间影响效果的,除了雷达的近视眼问题以外,还有数据的传送和引信的装定时间延迟 ,所以,雷达控制高炮的效果还不是革命性的。真正的革命性效果得等到VT引信的出现。 VT引信简直就是飞机的灾难。高射炮手们终于不用自己装定引信了,只需要将炮弹发射出去,而炮弹何时爆炸,则由一直进行检测的雷达决定。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日本飞机在突击美国快速战列舰编队时遭到了致命打击――全部击落。这其中VT引信功不可没。但是,没有雷达,尤其是没有好雷达的话,光靠VT引信也是不可能发挥这种作用的。 所以,雷达绝对是二战决定性兵器的代表作,没有它,也没有VT引信。只有真正了解了雷达的原理和使用情况,才会对雷达有个正确的认识。 ××××××××××××××××××××××××××××××××××××××××××××××××××××××××××××××××××××××× 这个解释了 M1939式85mm高射炮 为什么打不准的问题 苏联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图纸,除单管37毫米炮外,还有8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构成高、中、低对空火力层次。但在朝鲜战场,野战85毫米 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别是人工标定爆炸引信,延误时间,又不准确,故而打下的敌机少,只是对敌机构成威胁。由于敌机飞行员每次飞行都 在航图上作出中国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标记,志愿军便采取游击方式,经常转移高炮阵地,使敌飞行员以为到处都有高炮,出航时顾忌颇多。 ————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毛子的双人射击组合训练
热度 1 樱木花道 2013-8-25 14:38
感觉比米国的实用多了 不绚 但是干脆利落 http://www.bilibili.tv/video/av692490/
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8:10 , Processed in 0.03569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