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重工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防止因信用膨胀引发通货膨胀(转)
gordon 2017-3-29 04:08
防止因信用膨胀引发通货膨胀 1958年“大跃进”,银行提出“贷款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给,哪里需要哪里给”的口号。这样,银行对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的贷款,就采取了敞开口子,充分供应的方针。商业和物资部门为支持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搞“指山买矿,指河买鱼”, 把没有使用价值的和没有销路的产品也收购进来。工业企业把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取得收入以后,就向财政上交税收和利润。 这种情况下,工农业生产超过了原定计划,财政收入也超过了原定计划,出现预算收支两旺的假象,于是不断增加基建投资。 可是,商业部门收购的不适销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回笼不了货币。这样,便发生了信用膨胀,货币发行也随之增加。 信用膨胀带来了通货膨胀。到了1960年,工业部门的原材料储备用完了,无以为继,轻工业、重工业相继出现了生产下降。 而财政支出的架势扩大了,收入增加不上去,终于出现了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双管齐下,终于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市场上物资匮乏,居民竞相提取存款,1961年银行储蓄下降,标志着货币信用制度的动摇。 从这里可以看到,1958年到1959年是信用膨胀带来了通货膨胀,1961年以后开始了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并发的通货膨胀。 3年调整期间,终于弄清楚银行贷款支持收购的产品有几百亿属于要报损的废品,不能不冲销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就开始了信用被迫收缩的过程。 1962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挽救了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但当时不可能批判和清算左倾错误。 1964年,国民经济情况好转后,又在“大三线”建设的口号下,重复左倾错误。 这时,银行虽然没有再提出贷款要多少给多少的口号,但是由于计划本身不切合实际,所谓“按国家计划贷款” 实际上也就支持了“高指标”、“大基建”,因而也不可能防止和消除信用膨胀。 10年动乱期间,压倒一切的政治喧闹,掩盖了日益严重的信用膨胀。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对10年破坏和长期以来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后果,缺乏足够的估计。 1978年提出“大干快上”、“新的跃进”的口号,银行又积极支持这种“跃进”。 工业企业为完成高指标而盲目生产,商业收购后上交税收利润,造成了1978年预算收入超过计划的假象。 财政据此追加了基本建设投资。 这次不到两年,1979年就出现了财政赤字,信用膨胀进一步加剧。 对美国通货膨胀的考察 我们1980年4月到达美国,正逢美国举国上下一致声讨膨胀的时刻。卡特在3月14日电视谈话中讲:“通货膨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沃尔克说,美国通货膨胀,已有10至15年的历史。实际上,美国奉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从1933年开始的。 1933年,凯恩斯写的《繁荣的道路》,提出“投资社会化”,主张搞赤字预算,办“公共工程”,解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罗斯福1933年当选总统,为了解决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实施“新政”。 凯恩斯要革“预算收支平衡”的命,鼓吹在萧条时期赤字财政非但无害,而且可以发挥“乘数”作用,使就业和生产有很大的增长。 美国坚决执行通货膨胀政策,是在1965年越南战争开始以后。美国派出几十万人的部队到越南,军费开支猛增。约翰逊总统采纳了 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伟大的社会”,财政赤字敞开口,以保持繁荣经济局面。 这期间,美国经济每年增长4.7%,确实是令人陶醉的。 从1965-1972年货币供应量(M2) 每年增长8.2%,但消费物价上涨率却只有4.3%,通货膨胀也确实是轻微的。 据美国货币专家分析,货币大量投放,并不引起当年或次年物价大涨,往往是推迟到两三年以后才大发作。 通货膨胀是烈性酒,很有后劲。1965年起大量投放货币,实施通货膨胀,但物价上涨却是70年代才充分展开的。 大体上,美国物价上涨率,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为每年1%,2%,60年代后期为4%,5%,70年代才增至7%,8%, 到1980年初,物价上涨年率终于涨达18%. 80年代通货膨胀进入“危机阶段”,标志是:(1)社会上存物不存钱,人们认为钱不值钱。储蓄率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 (2)、国民收入不断地进行重新分配。食品价格、住房价格和学费、医疗费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影响最大。 退休人员、年轻人、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吃亏更甚。各行各业工人,总在算这个月涨风中,他们亏了多少。这就导致无休止的罢工、 抗议、游行、示威,增加了社会动乱。正如西德经济部长所说:“没有什么比通货膨胀更能危害政治稳定的了。” (3)银行利率一度高达20%以上,使投资增长趋于缓慢。职工每月收入有1/3以上要用来还债,社会购买力趋于缩小。 所有这些,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增加,形成经济危机与物价上涨并存的“滞涨”局面。1977年西方首脑伦敦会议认为:“通货膨胀 没有减少失业,相反,它是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在西方世界,再没有人讲通货膨胀能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好话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也就破了产。 美联储主管货币发行的经济学家说,15年以前,凯恩斯在西方世界是地球上的上帝,他简直能指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 现在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却越来越瞧不起,而凯恩斯主义者对现实经济生活也越来越束手无策。 萨缪尔森承认,他们对治疗“滞涨”局面的出现已无能为力。英国工党一贯狂热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 曾任英国首相的卡拉汉说:“过去总是认为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能够摆脱衰退。我非常坦率的告诉你们, 这种办法不过是对经济注入更大剂量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却是更高的失业水平。...... 这就是我们过去20年的历史。” 很多事情,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货膨胀仍然是应急的唯一措施。 尼克松承认“赤字财政...... 是一剂必要的烈性药。我们服这剂烈性药是因为我们需要它,而不是我们喜欢它”。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形容道:“在国会、行政部门和许多经济学家当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感情仍然是,政府的赤字支出是创造就业和把经济从衰退中拖出来的最好办法。”因此,美国不管是谁担任总统,竞选时都大拍胸膛说要制止通货膨胀,而执政以后 却没有一个不是虎头蛇尾,临阵退却的。卡特反通货膨胀的口号才提出来几个月,现在就开始被迫退却了。 由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汽车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半,失业大量增加;美国限制消费信贷后, 百货公司销售额显著减少,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被迫降低利率。 旧金山联邦准备银行高级副行长 米契尔克伦 于5月11日举行家宴,邀请弗里德曼教授夫妇作陪,为我们提供谈话的机会。 弗里德曼夫妇都是经济学家,最近,美国把他们写的反通货膨胀著作《自由选择》,在电视台播放,并拍成电影。 凯恩斯主义的失败,通货膨胀不能挽救经济危机,证明了弗里德曼的论断正确,因此,美国朝野对弗里德曼都侧目而视。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从来没有加速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西德50年代以前通货膨胀严重,正是在通货稳定以后才获得较快的发展, 其发展决不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他认为,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关键在于抓货币流通量,而不必采取提高利率或管理物价等其他措施。
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新中国 重工业起步 要比民国高的多
热度 3 gordon 2016-6-22 20:50
这个鞍钢啊,以前只能炼铁,不能炼钢 昭和制钢所,日本人 本来准备建到朝鲜的边境线上 因为侵华,所以变成钢铁联合企业了。 ************************************************************************** 以前,鞍山制铁所的老板都在,还是地下党 还留用日本工程师 这太好搞了,这有什么可搞的 (父亲:于冲汉 兄弟:于静远、于静纯 ) 这个于静远在 瑞士上的 军校,有钱任性 ************************************************************************** 孟泰仓库 孟泰仓库 是以前工人为了少跑腿,买东西多买两件,多的一件就扔废品堆里了。 现在工人当家做主人了,又捞出来了,擦上油 这些零配件,当时,掏钱都没地方买去 ************************************************************************** 当时日本的工业水平 当时日本的工业水平,也就是买点 美国或者德国 机器的水平 ************************************************************************** 即使没有 齐齐哈尔那个特殊钢厂,起步也够高的 南京化工厂,都知道了,范旭东跟 侯德榜 重化学工业,新中国起步非常高 ************************************************************************** 齐齐哈尔那个厂也很怪,本来为了加快进度,想把鞍钢拆了建齐齐哈尔那个厂呢 苏联人说,何必呢,我给你整个新的不行了 晕,幸福来的太突然了
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新建一座钢厂
热度 1 gordon 2016-5-24 14:02
当时中央考虑到辽宁工业基础较好, 并与军工企业的地区配套, 决定委托东北工业部将新厂建在东北。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拟搬迁本溪煤铁公司和鞍山钢铁公司部分冶炼、加工设备, 以加快建设进度, 适应国家急需。 后经中苏双方讨论, 根据我国当时国情结合长远发展需要, 认为新建一座大型现代化特殊钢厂更为合理。 经中央财委同意, 重工业部责成东北工业部编制建厂计划设计任务书。 ************************************************************************** 鞍钢也是个烂厂,就是民用比较大的厂而已 ************************************************************************** 苏联是一个短缺经济,不愿意管你那个事,你自己生产吧,我还省心了。 注:太先进了,比日本人的东西先进多了。 ************************************************************************** 要正经搞,要搞好些年呢 。 从民用钢搞到枪炮钢 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 独立自主,都不是 “有钱人” 给你的建议 真正有钱人给你的建议,是 “找个有钱人嫁了” 吧 这才是真干过的人 注:不要听老毛瞎说,他没干过。 我们都是干过工作的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站着说话不腰疼 ************************************************************************** 有时候,听人说话,你就知道这个人有钱没钱,干过工作没干过工作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热度 1 gordon 2014-8-24 19:2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世界提供“生产财” 的欧洲成为了战场,欧洲出现了消耗远大于供给的情况。结果,欧洲各国一举沦为以军需品为主的大规模商品购入国。 “生产财”是日本的叫法,就是生产资料的意思。本来欧洲是产重工的, 因为战争的原因变成了 重工业品短缺 。 生产财不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瓶颈” ,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工业及化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决策当局和教育界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 注:中国大陆是因为不想受制于人,也就是官方所说的 “害怕封锁”。 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工业发展,一个是染料,一个是炼钢。染料和炼钢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将其完全推向市场,则很难在日本巩固下来。 注:我们的 一五计划里,染料也是一个重点。 二战时候,染料业主要是大名鼎鼎的 德国法本。 一战后,钢铁不行了,主要是电气化产业,建筑业和电力、电气化铁路, 电力多耗型产业的发展,一个是硫化胺,一个是人造纤维。合成氨的原料,氢气可以依靠电解水获得。 注:毛时代前期我们还不会做尿素呢,就是硫化胺。 其实中国啊,重工业的基础并不差。日本留有合成氨工业,(日本大部分的“煤变油” 都在东北,用的是法国的技术) 永利也有化学厂,范旭东还是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 建国后的大项目就俩,一个是鞍钢,一个是永利。 中国的人造纤维大规模推开比较晚,这个比较有戏剧性,它要破计划经济,必须打破 棉花紧缺,只好发展 人造纤维了。最典型的就是的确良 (Dacron) ,涤纶。   20世纪80年代初,穿的确凉,是当时一大时尚,开始是女性穿,主要用来制作衬衣,以白色和蓝色居多,后来各种花型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一 丝光彩,女性从牙缝里抠出 钱来,纷纷置办的确凉,使抽象而臃肿的妇女形象逐步向“女人”本义回归。男人们也不甘寂寞,也穿起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还把下摆扎在裤腰里。90年代,的 确凉已经被纯棉、亚麻所代替。 ×××××××××××××××××××××××××××××××××××××××××××××××××××××××××××××××××××× 日本的人造纤维业为什么会发展? 1922年,胸罩终于被普及,这是一次真正的解放。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女性内衣产生重大影 响,战争过后,女性们以男孩的形象来打扮自己。各种不同的内衣开始出现,有组合式的,也有单件的。除了追求男孩式的外表外,女士们还选择那些能表现女性柔 美的内衣。这是一些轻盈、悬垂式的内衣,其颜色有粉红、黄、蓝灰、翡翠、紫、橘、绯红以及黑色等,但只是短暂流行。新设计的代表作是紧身裤,广告称之为 “与无袖衬衫、短衬裤、胸衣和女短袖衬衫一样,能使身材自然柔美、挺立苗条,为新时代时装所必须”。这些内衣多用棉织品、丝质针织物和衬垫制作。    20世纪30年代的胸衣大部分已经不用镶边和撑骨,人造纤维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两种材料的出现:一种是在1929年由邓禄普橡胶公司(Dunlop Rubber Company)研制的双向拉伸的松紧带,另一种是在1930年由考脱尔兹(Courtaulds)公司研制出的人造丝。用这些材料制成的胸衣又轻又有弹 性,既能保持女性体形又不会伤害身体。 注:估计你们没人知道松紧带是谁发明的。考脱尔兹(Courtaulds)在那时候是很牛的一公司。   好莱坞明星引导了20世纪30年代追求苗条、柔雅以及曲线美的时尚。女士们对银幕上的“性感女 神”极为崇拜,并模仿这些女明星们的化妆和着装,例如葛莉塔·嘉宝(Greta Garbo)、马琳·帝特里奇(Marlene Dietrich)、珍·哈罗(Jean Harlow)、梅伊·韦斯特(Mae West)以及琼·克拉福(Joan Crawford)等。美国和法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应用能贴着身体的、显示性感线条的、柔软而优美的缎子和双绉面料,为好莱坞明星们,也为富裕的、上流社会 的顾客设计和提供她们所渴望的服装。法国设计师玛代赖·维奥奈特(Madeleine Vionnet)推出的“斜裁”(交叉穿过自然纹理剪裁面料)特别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它创造了细长外形的内衣,滑过臀部和腰部,隔开双乳,使胸部线条成 为时髦的重点。   为了展现身材苗条的美感,一种新型的内衣成为了必需品。这种新型内衣大多采用了新的人造纤维,从人造丝到弹性网状材料。 它们虽然都很实用,但又过于单调,因为,为了保持线条的流畅,装饰就需限制到最少量。英国“时尚”杂志刊载的实用性内衣,使女性显得没有生气。一些随意的 装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是同意这种观点的人们倾向于使用世纪初的罗曼蒂克式的内衣。   30年代后期,美国杜邦公司注册了第一个 尼龙专利。尼龙纤维质轻、强度高、柔软,并能织出不同重量的纱线,其织物不需熨烫,挂起来可以很快地晾干,它是制作乳罩的理想材料,不久后人们就发现,在 所有内衣中都有尼龙的痕迹。1939年巴黎春季博览会上,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内衣:新的漏沙瓶式的身形,收小腰部,突出胸部和臀部。但是世界形势的发展压制 了时装的发展,就在这一年,随着二次大战的爆发,世界又陷入了危机之中。几乎是在十年之后,这样的时装才再次浮出水面。   二战导致经济衰 弱、物质缺乏,内衣成了奢侈品,导致胸衣无论在功能和款式上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1945年战争结束,虽然随后的几年仍执行着战时的配给制,但欧洲的女士 们又开始渴望展现女性魅力。克里斯汀·迪奥于1947年在巴黎发布了献给这些女性们的“迪奥新风格”,英国《图片时报》评语是:“不再有慵懒的肩膀,而是 紧束的腰带和臀部垫衬的宽大的裙子……这些服装只能是巴黎制造,因为只有巴黎才敢进行这种大胆的尝试。”   “迪奥新风格”款式的关键是它 腰上的细小“腰带”,这当初是由马斯尔·鲁采斯(Marcel Rochas)于1945年设计的一新款胸衣。在美国名为“肚带”,在英国称为“蜂腰带”,而在法国则称为“胡蜂腰”。这种腰衣有条12~20厘米的长撑 骨腰带,以后逐渐演变成与衬裙结合的腰围,另一种演变是不带撑骨而只需穿戴乳罩的轻柔服装。《时尚》杂志描述其为:“体形不只是上帝赐给的,风度优雅靠的 是良好的锻炼和合适的胸衣。锻炼靠的是意志,而胸衣靠的是明智选择。”   20世纪50年代,很多欧洲著名的女性时装店与内衣业关系密切。伦敦时装设计师协会与一些内衣公司如贝勒公司结合起来进行工作,另一些时装,如克里斯汀·迪奥的时装店则有自己的内衣设计师,其麾下的模特在T型台上享有盛誉。 注:谢娜的腰好细啊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台湾为什么没有出名的重工业?
热度 1 gordon 2014-8-13 07:07
这是因为当年日本设计的时候,就是把台湾作为一个农业地区,因为积累不足,国民政府也整不起来。 日治时期,虽然台湾和满洲国都是全民皆兵,但是日本不让他们做战斗兵种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干后勤的。例如铁道守备队,城市防空之类的,象高射炮兵 网友爱讽刺他们娘炮,这个真不怨他们,没那个基因 这个事,最后便宜老共了。就老共的组成,净是吃大户,干革命的,呵呵 虽然日本的后勤,在各国里面算是比较差的,也比老共强。 就三野都算中档了,三野的后勤从哪儿来的,小推车。大连的大炮弹,呵呵 一野、二野压根就没后勤,抗美援朝也是东北的后勤。 其实不是国民政府后来不努力,是栽树不结果,就半导体成精了。这也跟当时日本的钢铁业正兴旺有关,我们改开的时候,日本的钢铁业就不行了,在向外转移产能。然后就是日元升值。 注:这事蒋介石就吃这亏了,美国援助的二战早期飞机,碰上伪满洲国的高射炮兵。 破坦克,连高射机枪都防不住。咋不整点二战后期的坦克呢? 净是美国二战后淘汰的战后物资,援助好点的嘛,看B29 在西藏平叛的时候,多猛。
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重工业部的历史演化就能摸到中国经济的脉
热度 1 gordon 2014-5-16 21:37
1949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设置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从重工业部内分设出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国防工业)。重工业部所辖的机器工业局、船舶工业局、航空工业局和兵工总局相应撤销,前三局的相关工作由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接管,兵工总局工作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接管。 按照相关规定,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指导下展开工作 。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增设独立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 国家计委成立后,原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的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等13部划归其领导 。1954年改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计委的第一任领导就是高岗。 它的几任领导人也有意思,如果对历史熟的话,就如庖丁解牛,涓涓流水。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的陈锦华。 1990年至1993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3年任国家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按照日本人的说法,大藏省是和商工大臣对口的,例如安倍晋三的外祖父 岸信介 ,1941年在东条英机上台后,任内阁商工大臣。 在中国,就是 财政经济委员会 和 计委 对口,呵呵 还有一个人也很特殊,就是马洪,他以前是同蒲铁路 的人,计委很可能和铁路有莫大的关系。 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技术上的各种改进,另一条是在生产组织和计划方式的改革。早年,由于没有必要的计算工具,后一条途径很少被利用。解乘数法的提出,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为科学地组织和计划生产开辟了现实的前景。 早年都是在科学技术上想办法,从管理上想办法的少。 注:  1980年,以陈云为主任,李先念为副主任的国务院财经委员会被撤销,有关经济问题的重大决策和决定,由赵紫阳牵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负责。
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沦陷时期“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
热度 3 gordon 2012-7-18 12:35
《学理论》 2008年24期 作者:张洁 一、“满业”的建立   日本侵占东北后,在所谓“日满经济一体化”口号下,实行经济统制。初期,关东军和“满铁”统制着银行、 邮政、铁路、电话、电报、采金、矿业、钢铁、冶炼、电业等涉及经济命脉的事业,主要是重工业、军需工业、基础工业。1936年底,“满铁”附属事业达 79 个,控制着东北的重要经济部门,并完全控制着具有国防意义的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向东北的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迅速地扩张。   1936年秋,日本为进一步扩大对战争资源的掠夺和加速军工生产,着手拟定所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实施这个庞大的全面掠夺东北资源的计划,关东军面临一个严峻的资金问题。因为,“满铁”已出现资金困难,关东军遂企图招揽日本国内的民间资本甚至引进外资作为新的资金来源。另外,备战性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在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也都必须求助于日本财阀。新兴财阀巨头鲇川义介正是这样合适的人选,他经营的“日本产业(日产)大众持股会社”为当时日本最大的垄断联合企业,经营着与高技术相联系的机械、电力、汽车等产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较雄厚。鲇川义介经过考察认为:“满洲国”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兴办重工业的三大要素——铁、煤炭、轻金属,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一个系统下综合开发,统筹地下资源到飞机、汽车制造事业,建立一个在日本前所未见的大规模的重工业体系。日本陆军对于鲇川关于满洲综合开发的构想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鲇川义介设计的汽车和飞机工业前景对于日本陆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军阀和财阀 “二者不谋而合,义气相投”。 “日产”同“满洲”的资源开始结合起来。   1937年12月27日,《满洲重工业开发会社管理法》宣布生效,“日产”改称“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满业”自成立伊始,就是以综合经营重工业为目的的“国策会社”,对钢铁、煤炭、轻金属以及其他与军需工业相关的重工业实行支配性投资和垄断性经营,并将伪满若干重要企业纳入麾下。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由依赖国家资本的“满铁”转向了依赖垄断资本的财团。    二、“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   “满业”成立前,伪满经济一直是“满铁”一统天下。“满业”成立,则改变了这种格局。“管理法”在法律上保障日本财阀对伪满重工业的统制地位,并在投资、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满业”相当大的特殊优惠,尤其享有十年内伪满政府保证六分分红的优厚待遇。 “管理法”明确会社的目的是向钢铁工业、轻金属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煤炭矿产业进行投资,并对其经营进行指导,还可以对黄金、锌、铅、铜及其它矿业和事业进行附带投资。从此,“满铁”丧失了专宠地位,忍痛割爱把大部分铁、煤等重工业产业转让给“满业”,它们是“昭和制钢所”、“满洲炭矿会社”、“满洲轻金属会社”、“满洲采金会社”、“同和汽车工业会社”,其他还有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同和汽车株式会社、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等。实际上,“满铁”是把重工业垄断的地位交给了“满业”,有人把伪满后期比作“满业王国”。    “满业”本身不直接经营产业,对伪满重工业的垄断是靠其子会社和关系会社来完成的。“满业”在接收“满铁”转让的会社的基础上,陆续设立和接收新的子会社,规模不断扩大。“满业”的成立,使“日满两国关系上,形成了一条巨大的资金渠道。” “满业”创立之初,在东北地区直接投资的公司只有6家, 1938年“满业”在伪满主要子会社有12家,1941年,子会社16家,到1942年,达到17家,1944年,已达40多家。在钢铁业方面,“满业”有三大支柱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本溪湖煤铁公司”和“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在矿业方面,主要子会社有:“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满洲矿山株式会社”和“满洲采金株式会社”;在轻金属方面,主要有“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在机械工业方面,有“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满洲自动车株式会社”。总之,“满业”在重工业各领域均有下属企业,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配套关系。鲇川义介按照“综合开发”的构想终于把“满业”建成一个庞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关系网,充当掠夺东北重工业资源及垄断重工业产业的急先锋。    “满业”认为“实施开发计划则是当务之急”, ,为此“煞费苦心”。例如,为尽快解决急需的钢材,积极吸引国内冶金资本家在伪满建立不同品种、不同型号的轧钢厂,使得辽宁地区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再如,“满业”为了实现年产汽车10万辆的巨大目标,进行了人才、技术、机器的大搬迁,使得战争所需的液体燃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兵器、飞机、机车等工业产品大都实现了伪满当地生产。尤其是 “满业”和“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相结合,导致东北重工业空前恶性膨胀。   日伪在制定“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就把基础产业作为突出强调的“重点主义”。在总投资24.7亿元中,重工业12.9亿元,而农畜产业仅1.4亿元。1938年8月,修订计划后,资金总额达到49.6亿元,重工业的投资38.8亿元,农畜产业投资仅有4.3亿元。 “五年计划”中工矿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5%,增长78%。其中又以发展煤、铁、液体燃料等基础产业和兵器、车辆等有关军备的机械工业为主。日伪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和目标需求有力地刺激了“满业”的发展。而且,这期间,由伪满政府投资,还先后设立了以鲇川义介为首、资本二千五百万元以上的特殊会社达三十余个。” 极大地方便了“满业”的扩张。   第二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伪满实行了彻底的“重点主义”, 在资金总额中,重工业部门69亿元,农畜产业仅9亿元。由于日伪一直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倾全力扩大生产,再辅以“满业”急功近利的生产需求,伪满重工业继续急剧膨胀。煤铁工业方面,1932年全东北主要煤矿的总产量是709万吨,而到1944年已达2562万吨,是1932年的3. 6倍。钢铁工业,1932年鞍山制铁所和本溪湖煤铁公司两家企业合计生产生铁39.4万吨,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达到170.1万吨;是1932年的4. 32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几乎没有炼钢工业。1935年昭和制钢所开始出钢,当年产钢22. 1万吨,到1943年东北年产钢已达87. 7万吨,是1935年的3.97倍。 电力工业方面,有“满洲电业”、“满洲鸭绿江水力发电”两个垄断性特殊会社,1938年伪满共发电16.2亿度。吉林丰满水电站从1943年开始向长春和哈尔滨送电,1944年6月开始向沈阳送电。伪满后期,东北已经成为一个重工业基地。1943年,东北煤产量占全国的49.4%,生铁产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发电量占93.3%,硫酸产量占69%,苏打灰产量占60%,水泥产量占66%,机械工业产量占95%。 “满业”疯狂地掠夺和搜刮,大发横财,资产迅速增加,其垄断地位日益突出。1940年末“满业”资产已达15.04亿元,1941年资产为17.42亿元,并在该年收齐4.5亿元的额定资本,这时它在日“满”的总资本额已达19.6亿美元,超过了老牌垄断财团“三井”和“三菱”;1944年“满业”资产超过了28.63亿元,比初建时增加5倍以上,已经控制了伪满钢铁冶炼业的80%以上,稀有金属和轻金属生产的80%,飞机与汽车制造业的100%,机床制造的90%,武器制造的50%,等等。其中,兵器和飞机制造业的生产额,1936年6942万元,1941年31 037万元,比1936年增长3.5倍,1944年40 893万元,比1941年增长31.7%。军械及飞机制造业在机械工业中的比重,由1936年的27.7%提高到1941年28.4%,1944年达到32.7%。   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和“产业开发”的需要促成了“日产”移驻伪满,“满业”自然也随着侵略战争的失败和“产业开发计划”的破产而解体。如上所述,“满业”的组织体系壮大得很快,资本膨胀也很迅速。但“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并不如日本统治当局预想那样乐观。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着重于兵器、飞机、汽车等直接军工产业,投资巨大,计划中有很多明确的指标,比如要求“昭和制钢所”到1941年达到年产生铁170万吨、钢锭150万吨,1938年两度修订后指标为280万吨和283万吨(1937年时生铁能力是70万吨,钢锭为51万吨)。为完成指标,“昭和制钢所”积极部署,不仅增加设备,而且连续制定它的增产计划。而且,“五年计划”中对1941年时飞机3万架,汽车5万辆的要求也是“满业”积极奔走的内容。但是,因为鲇川开始所预计的从美国引进资本、从德国引进机械的设想不见成效,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设备、技术不足、生产不配套、原料不继等原因,终于导致第一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破产,核心产品飞机只完成7%,汽车依旧为零。其它钢铁、铝、铅等金属材料远没达到计划目标。在实施第二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计划投资86.5亿元,重点仍然在工矿业部门,目标是确保“供应日本的物资”特别是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从1942到1946年,生铁指标由160万吨到259万吨,钢的指标由705万吨到1318万吨,钢材由517万吨到952万吨等等。鲇川本指望“大显身手”,但是不久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旋即失败,战局失利影响到完全围绕战时物资需求而制定的“产业开发计划”的执行。日本在国际上也日益孤立,再加上煤炭生产停滞、美国对“鞍山昭和制钢所”、“满洲飞机制造会社”、“奉天造兵所”进行轰炸等原因,第二个“产业开发”掠夺计划也宣告破产。“由于资材、资金和劳力的全面穷困化,满炭内部各企业间争夺激烈。结果,争夺愈激烈,资金、材料愈是缺乏,资金周转不灵,材料积压严重,生产经营趋于恶化,并产生恶性循环。” 几乎同样的问题导致钢铁工业也从1944年起走向了全面崩溃。眼看无法施展“开发满洲”的韬略,鲇川无奈之下,在1943年辞去总裁职务。“满业”随着两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破产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而解体。   三、“满业”垄断东北重工业的影响   第一,资源惨遭掠夺。以1943年为例,在昭和制钢所最高产的阶段,加上本溪等地的生产量,至少在150万吨以上。其中一百二三十万吨都是供给日本国内使用,剩下三四十吨留在伪满,但由于“矿业统制法”的限制,除作为钢材外,不准作其它用途,实质和运往日本没什么区别。就这样还是不够用,日为又在“金属献纳”名义下,把几乎所有含有金属构成的文物、工商业店铺、以及东北百姓家庭凡是和金属相关的物件洗劫一空。同年,东北煤炭产量约1700万吨,其中约1000多万吨练成焦炭运往日本国内,其余大部分在伪满作为工业燃料,一部分归“石炭组合”统制,一般人是不容易得到的,当时在哈尔滨和其它城市发生煤荒是常有的现象。石油年产约50余万吨,其中就供给日本国内40余万吨,农村普遍不能点灯,终年过黑暗生活。   第二,变相资金掠夺。“满业”除了在生产环节掠夺外,还以其它方式从中国东北获取巨大利益。伪满官员于静远笔供道:“1942年我支持了赔偿‘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利润的案件二三件,每件的数目均在一千万元以上。这是供给日寇侵略的军需物资,如钢、铁、煤、铜、铝、铅等。日寇资本家们投资在东北‘开发’重工业,而伪满政府保证赔偿其一定的高额利润。结果,日寇得到了侵略战争必须的廉价的军需物资,日寇垄断资本家们得到了高额利润和日寇总裁、理事长及职员们得到了高额的薪金,而东北人民财富不单是宝贵的矿产被掠夺,还负担赔偿高额的利润和每年支付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牺牲的就占百分之十。” 于静远的供述解释了伪满政府每年交付给“满业”大笔资金,而且这笔资金实际都要转嫁到东北人民身上的情况。实际上,“满业”成立后,伪满政府给“满业”的补助金连年增加,在1941年时达到3800多万元,巨额资金转嫁到穷苦不堪的东北人民身上,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三,东北经济畸形发展。“满业”的所谓“积极开发”,加剧了伪满时期中国东北经济的畸形发展。在“满业”垄断下,重工业尤其是采矿业、军事工业比重日益膨胀,对兵器生产、飞机、汽车等军需产业的野心不断扩张,其投资比重远远超过其它工业。以致于工业部门中,重、轻工业资本所占比例相差越来越大:1940年重工业为75.4%,轻工业24.6%;1942年重工业78.5%,轻工业21.5%;1943年重工业79.2%,轻工业20.8%。 重工业在整体上急剧膨胀,能源、原材料工业尤其呈现“跳跃式”的增长。辽宁地区1932年到1944年原材料生产额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最低的年度占20%以上,最高年度1936年占27.2%,1936年原材料工业发展速度比整个工业增长速度快52%;1941年比整个工业增长速度快54%。 而且,在重工业畸形膨胀的冲击下,东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达到1930年的水平。   第四,危害社会其它领域。“满业”的扩张不仅使中国东北重工业恶性膨胀,而且连锁反应巨大,造成民族工业萎缩、农业生产停滞、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劳动力惨遭掠夺等等。对东北人民生产、生活、生命带来种种破坏。日本在辽宁的殖民统治和工业建设对东北的影响是深刻的。所谓“产业开发”,并不是为东北人民创造财富,完全是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所以这种“开发”不断深入,就意味着东北的资源更加被破坏和中国人民遭到的压迫更为沉重。整个沦陷时期,东北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和不断被破坏走向衰退的趋势。   参考文献:    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14)东北经济掠夺 .北京:中华书局,1991:144.    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14)东北经济掠夺 .北京:中华书局,1991:143.    孙邦主编.经济掠夺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36-341.    中央档案馆等编. 东北经济掠夺 .北京:中华书局,1991:229-233.    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臧士毅笔供.北京:中华书局,2000:100. 设在伪满新京(长春)东拓大楼的满业会社 ======================================================================== 一五计划和马歇尔计划成功的原因是那是一个重建的项目,一五计划当期投产,当期产生效益,后来的几五就都不行了。 刘志军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真是无语,谁是他的精神父兄,呵呵 1955年,曾参加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十河信二被任命为日本国有铁道总裁,相当于铁道部长。 多说一句,日本战败的时候,由于利用了美国的资本,满洲的建设比日本要好, 到1930年代中期 , 满铁 已经开始使用 IBM计算机 (机械式)售票。 满铁人回到日本国内,一看,哎呀妈呀,这是什么呀,粪坑。 ======================================================================== 也不要把日本人想的那么能,其实殖民地建设刚开始日本人也不会,台湾的建设是聘请英国人当的顾问,满洲是他自己弄的,应该是按照美国的模式建的,很多东西不清楚,读一下美国史就明白了。
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1:44 , Processed in 0.0290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